当前位置 首页 一战笔记 第十二章 真知灼见

《一战笔记》第十二章 真知灼见

作者:后天的前日 字数:1892 书籍:一战笔记

  鲁道夫心放了下来,从甜美的爱情到冷酷的战争,他都在短短几月体验过了,这个时代也有着属于他的魅力。

  鲁道夫的工作是忙碌的。原本他以为添置一批先进武器,就能领先于时代,不提技术和成本没有达到要求,就算将未来的武器给予他们,这些士兵和军官依然会高举刺刀。

  所以当务之急,是改进战术,增添训练内容。一连半个月,鲁道夫他们都在忙于此事,明白了关键后,鲁道夫立刻收起了装甲师,摩步师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的力量也是伟大的。唯精神论其实并非错误的,可要提升部队战斗力,不能只依靠豪言壮志,更要用良好的后勤和丰厚的津贴去维持。

  陆军部提高了工资,鲁道夫每年能拿六千克朗。鲁道夫每天在办公桌上写写画画,像极了曾经在公司里做着企划案。

  每天埋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鲁道夫发现这支部队的问题实在是五花八门。大量从各个方面归纳的数据资料显示,国防军在内战的表现可谓是不堪一击,平时遗留下的弊端,全都在战时淋漓至尽的表现出来。

  最主要的问题是战术的落后,这不怪奥匈军校的水平太差,而是基层军官年纪过大。军队里的上尉,年纪普遍达到四十岁,他们任未退居二线,靠着这帮身材,脑子都不到合格线的基层军官,可怜奥匈精心培养的常备军,排着整齐的队伍,恪守着滑膛枪时代的战术,一批批倒在了工业时代的密集火力下。一战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只有不适者才能生存,最为勇敢和忠诚的士兵,往往坚守着命令,倒在了密集的炮火中。

  这些基层军官也不能负有全部责任,上层不主动去改进,他们也只能做命令的执行者。这个年代,还有军官带头冲锋的传统,很多时候,这些旧秩序的捍卫者,都在用生命的代价为传统殉葬。

  一支军队并非是没有牺牲的,战争的永恒主题就是死亡。在激烈的战斗中,鲜血会昂扬士气。但在没有希望,毫无意义的阵亡中,士兵只会去埋怨指挥官的愚蠢。

  鲁道夫将这支军队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揭露,同时,他也提出了修改建议。对于新战术的支持,推动。鲁道夫并非孤身一人,事实上,很多有识之士都发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也曾建议过,上层也曾考虑过,但在伤疤没有揭露前,没有人会说出令人讨厌的话。

  改革不是改天换地,改革的关键,实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的修改,让体制重新焕发活力。

  奥匈的军队并非不可救药,作为一个工业国家,至少在内来塔尼亚是这样,这支军队有着充足的保障,自给自足的武器装备,专业素养的军官士兵。如果论证更加深远,它还有着古老的传承,有时候,这种精神力量意义非凡,他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影响着你,哈布斯堡的荣光已是明日黄花,但在关键时刻依然能够凝聚这片土地。

  对于这一点,鲁道夫感触最深。从后世而来的他,本不该对这里有所交集,有所眷恋。可在走过一条老街,踏过一座石桥,鲁道夫仿佛有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他是这里的人,这片土地是他的家。与时代的轨迹交融,鲁道夫被赋予了责任。“不在于国家对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对国家做了什么。”

  从百感交集中醒来,鲁道夫怀着一种热忱。存在即合理,不能以结果论一切。如果做好准备,不让鲜血无故地流淌,未来不知走向何处,但这个古老的君主国,至少联接在一起。

  参谋部的改革方案在十月份完成了,鲁道夫特意在上面加注了一句:“我们所做的,是为了保护军人,更是为了保护所有人。”

  在议会上,作为参谋部的代表,战争中的英雄,鲁道夫没有哀叹军队的虚弱,只是沉重地诉说着:“国家不能要求她的军队,在绝望中牺牲。”

  议会很快就将这笔皇储筹措的钱发放了。但很快,三分之一的资金就有流向全国各地。国防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蓝灰色的军服在实战中被证明,绿色的草地上,黄色的荒原上,他都是醒目的靶子。这种色调,只在阿尔卑斯的的雪地和岩石中适用。军官也隐藏起了他们华丽的配饰,现在每个人,都披上了灰绿色的伪装服。这种变化,甚至让德国武官误认为是他们的军队。

  密集冲锋被明文静止,各野战部队都进行了现代化的冲锋训练。

  营长,连长们也无需带头冲锋,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一线,做好指挥工作。

  师长,团长们也无法躲避在后方,虽然电报已经普及。但他们仍被要求使用电话,以便随时掌控部队。

  士兵的背包也减轻了,在扔掉了像朗诵诗,鞋油,冰稿这些没用的东西后,步兵的背包被压缩至20千克,足足比以往减轻了五六公斤。

  各团都将后勤部队集中编制,以方便物资的调动和赔给。

  部队演练着新的战术,每天都有军官被发配到预备役或是勒令学习。

  鲁道夫原以为自己有着超越百年的见识,可在改革组中,像是集中突破,多点攻击这样的战术,或是组建突击队这样的创意都有人提出。鲁道夫绞尽脑汁,惊奇地发现符合时代的举措基本都被提出。他能做的,无非是反驳错误,或是完善举措。

  想法大家都有,每个时代都不乏天马行空之人。可没经过真正的检验,一些创举只能存在于质疑。

  火炮的问题是心腹大患,不用鲁道夫操心,有了订单后,斯柯达和百禄已经在加紧赶制了。重机枪也被大量制造,有了生产,一些工艺自然也得以改进。

  可例如轻机枪甚至是冲锋枪这种设想,纵使有鲁道夫和许多人的支持,可反对派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就现在的战争模式来说,轻机枪造出来后,根本没有什么明显用处,还加重了工厂和军队的负担。至于冲锋枪,这种连样品都没生产的东西,很多人都在好奇,它该怎么去打中敌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