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三百八十七章 标杆作用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三百八十七章 标杆作用

作者:风雪云中路 字数:3183 书籍:抗日之我为战神

  . .Co

  在加上他们从东北选拔去苏联学习本科专业的学生,现在他们足足有近千人在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制造、发动机的研究,以及航空材料的研究与设计.甚至还有几十个人,就在苏联各个航空设计局学习。

  尽管留美出身的他,对于苏联的科技水平,尤其是航空科技水平很是有些不屑一顾。认为抗联选拔留学生出国深造国家的选择上,还是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别说美国的科技实力,是远远的超过苏联的。就连英国的科技实力,也在苏联人之上。

  西方老牌帝国的科技底子和实力,的确不是一些新兴国家能够相比的。别说苏联,就是日本也不如。苏联的航空科技水平,一直就是二流。别的国家飞机都已经大量使用铝了,他们还在使用木制或是钢管蒙布的机体。

  这一点上,完全可以从他们援助给重庆的两种战斗机看出来。从飞机的气动机构,还是材料应用,甚至是工艺与美制飞机都无法相比。普遍都是粗制滥造,甚至给人的感觉是用斧子劈出来的一样。而且日本人的飞机已经开始换代,他们却还在大量使用两种老式飞机。

  既然已经决定拿出这么一大笔的资金,去选派留学生。那么就应该去科技实力更发达一些的西方国家,而不应该去整体科研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苏联。尤其是杨震认为喷气动力,将会是航空动力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之下,更应该选择去英国。

  作为一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他对整个世界的航空研究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他认为当今世界上,对航空发动机研究最前沿的还是英国。即便是美国与英国人相比,也多少有些逊色。美国在航空材料上占一些优势,但是真正的一些核心技术还是英国人那里比较好。

  比如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英国人几乎是一枝独秀。就连美国人也是借着二战的机会,从英国人手中搞到的类似技术。英国人的梅林发动机,可以说是眼下世界上最优秀的液冷发动机。

  尤其是肯定会作为未来主要航空动力的喷气式发动机的研究上,英国人与德国人都还是比较领先的。尽管德国那里现在是想也不要想了,但是还是应该想办法去英国深造。毕竟英国人的水平,可是比苏联人要强的多。

  而且眼下的苏联人,本身也在大量的引进西方列强的发动机。他们的发动机,基本上西方的仿制产品。因为工艺的原因,其发动机的性能与原厂货相比,还相当幅度的下降。去苏联那里学,学的再多也是落后的技术。

  眼下抗联既然与美英是盟友关系,更应该选择去美英留学。最关键的是,与本土正在进行着一场规模空前大战的苏联相比。美英两国虽然也在参战,但是至少本土还没有陷入战场。去这两个地方,留学生的安全也有保障。

  面对他的不以为然,杨震只能苦笑着告诉他。美英对接受抗联留学生事情上,一直秉承着留一手的态度。抗联已经就选派留学生的问题多次交涉,但美英两国始终不吐口。即便勉强同意接收,也基本上都是与先进的航空、动力等学科无缘。

  抗联只能想办法从关内的各大学之中,以某些方面名义资助一批学生以自费留学,或是学术交流的办法去美英两国学习。国内去年去英国学习航空专业,以及航空动力专业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抗联暗中资助的。尽管只有十几个人,但这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就是苏联方面也不是无偿为抗联培养这批学生的,也是抗联按照全额支付了所有留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高昂的学费,并给予苏联一定的粮食援助才谈下来的。一个留学生仅仅每年的学费,抗联就要支付四千卢布。生活费用,抗联都要用粮食和煤炭顶账。

  而且在粮食方面,苏联人只要小麦等细粮。玉米和高粱,苏联人是不要的。但对于抗联来说,就算方方面面的压力再大,也得咬牙坚持。中国人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实在已经是欠账太多。

  现在想要弥补,这个代价再大,抗联也得承受下来。这也是中国人追赶世界科技潮流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错过了,将会付出的代价更加高昂。如果按照重庆方面那种散养式的培养方式,想要弥补这个缺口,将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中国人,也将错过追赶航空工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会。苏联方面虽然培养体系,虽然有些过于条条框框,专业划分的也过于详细,不太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却是在短时间之内,加快培养速度的一种手段。

  苏联在涉及到航空工业上,某些方面的确不如美英两国。但是在很多方面,也并不次于西方国家。在一些科技上,还有着自己的独到方面。现在中国人更需要的是稳扎稳打,先夯实基础。

  从这一点上,苏联人划分过细的培养体系,虽说很难培养出全科的人才,但是术有专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至少眼下的苏联人,是唯一一个答应大批量的接收抗联留学生的国家。

  美英在航空研发体系上,以及综合技术水平上,的确要好于苏联人。但是他们不会将这些东西,传授给中国人的,更不会传授给抗联的,因为他们不会为自己培养出一个竞争对手。猫教老虎上树的那个寓言,他们比中国人懂得的更多。

  现在对于抗联来说,除了利用现在这个盟友的机会,尽可能的多吸收世界航空技术,想尽办法培养出一批人才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自力更生,不要想着依赖任何人。而向他钱学渠这样的人,就是自力更生建设自己航空工业的最重要基石。

  杨震的话音落下,尽管钱学渠已经有些被说的心动,但却是还在犹豫之中,并没有点头立即答应留下来。他是一个学者,但并不表明他真的是一个书呆子。这段时间的遭遇,让他现在还心有余悸。

  看着钱学渠有些犹豫的表情,杨震笑了笑道:“这样,如果钱先生还要坚持返回重庆的话,我也不会强留。不过既然决定要走,就不差这几天的时间。钱先生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有机会见面,聆听钱先生的指导。”

  “这样,还请钱先生在详细的考察一下我们的工厂和学校,给我们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毕竟我们这些当首长的,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有的事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钱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意见,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对于杨震又一次诚恳的邀请,钱学渠犹豫一下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下来。见到这位老兄总算点了头,虽说对去留的问题还没有最终吐口,但是杨震知道只要给自己一定的缓和时间,还是可以将他留下来的。

  在离开航空兵招待所之后,杨震叮嘱方子翼,让他从航空兵政治部抽调出一名副主任,亲自陪同这位钱先生去参观。除了一些高度涉密的方面之外,其余的可以让他随便看,部队也可以让他下。

  他们航空兵不是想要改造b二十五轰炸机吗?完全可以聘用这个家伙作为顾问,用这个名义来将他彻底的拉进来。这个家伙虽说没有吐口留下来,但是已经处在犹豫之中。只要让他的所学能够得以致用,他才会抛弃最后一丝犹豫。

  再三交待完毕方子翼之后,杨震告诫他。对于这些一门心思科技报国的科学家来说,想要留住人,不是靠给他们多么优厚的待遇,更不是靠着给他们多少的金钱。如果图这些东西,他们也不会回国。

  眼下的国内不管那个派系或是方面,即没有能力让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没有能力将他们抱负变为现实的国内了。他们完全可以留在能给他们这些的英美,来继续他们的研究。而且国内给的待遇再好,也不如欧美,尤其是美国人能给的起的。

  要想真正留得住人,就给予他们施展空间的地方。只要种好梧桐树,又何愁吸引不来金凤凰?只要抗联能给他们一个真正施展抱负的舞台,实现他们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梦,那么才是留住人的根本。

  杨震认为这个钱学渠留与不留,并不能只看表面问题。以现在的局面来说,多他一个钱学渠固然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少了他一个人,也还不到工作完全无法开展的地步。但是这个人却可以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用他来吸引更多的留学英美的科技工作者,在现在或是不远的将来回国工作。

  所以对于这个人一定要重视,给予他足够的空间,想办法将他彻底的吸引到工作中来。否则就是留住了人,也留不住心。最关键的是如果能留住他,对抗联人才吸引计划会有相当大的便利。人家看你是不是真心的,要看对待现有科技人员的态度,这就是标杆的作用。

  政治部那位负责审查的副主任那里,他会让政委亲自出面去解决。如果某些人还是换不了脑筋,那么就干脆换人。这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他杨震不怕得罪人。寒了一个人的心不可怕,但是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那才是真正致命的。

  在叮嘱完毕方子翼之后,杨震没有返回航空兵司令部,而是回到抗**部。与方子翼和黎明的谈话,以及今天发生的问题,给他变相的提了一个醒。自己在有些事情的考虑上,有些过于片面了。

  总认为眼下自顾不暇,尚需要美英大量援助的苏联人,不太可能会提供给自己作战飞机。而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美英身上。但自己也忽略了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对美英援助飞机性能上的限制。

  眼下得到大批美英制造新式飞机援助,以及国内航空工业东迁完成。各个飞机工厂已经恢复生产的苏联人,也未必完全没有可能向抗联出售新式战斗机。在美英拒绝提供新式飞机的情况之下,自己的确应该做好两手准备,想办法采取交换的方式,从苏联购进一批新式飞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