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月天唐 第203章

《风月天唐》第203章

作者:彼岸三生 字数:3032 书籍:风月天唐

  这些对于易成天来说倒是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六年中,依旧未能得偿所愿。从此易成天从原来人人称赞的神童,成了众人茶余饭后嬉笑的谈资。

  自此之后易成天便开始消沉下来,每日饮酒消愁。本就清贫的农家,因为易成天的颓废也渐渐地败落,以至于双亲积劳成疾也无钱抓药救治。古语有云,锦上添花人间有,雪中送炭世间无。当初易成天春风得意之时,多少乡绅地主前来结交,而如今家徒四壁门可罗雀。

  不久双亲双双离世,易成天也无甚眷恋,于是便一路游荡至京城。期间易成天爱慕上一位青楼女子,本以为两人有真情常在,却不想成了青楼女子填词工具。最后易成天满怀悲愤的看着心爱的女人,成了他人的小妾。

  听着紫鸢详述着易成天的过往经历,陈浩不禁颔首微微一叹。陈浩未曾想到这易成天,竟然经历如此坎坷曲折。但是让陈浩疑惑的是,这易成天既然为乡里传为神童,自然有过人的智慧,又为何屡试不中呢?

  虽然对于如今科举中的猫腻,陈浩也颇有了解。但是对于易成天这样的神童而言,即便不能力拔头筹,居于末名也不是难事。难道是自恃聪颖过人不学无术,才使得最终成了普通人?想到这里陈浩又在心里给予否决,能够出口成诗者岂能是不学无术之辈。

  想到此处陈浩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略带质疑的口气,询问紫鸢关于易成天答卷之中可有不妥之处。而紫鸢的回答也正印证了陈浩的猜想,这个易成天是神童,更是一个天才,但是个不同寻常的天才。

  据紫鸢讲述这易成天每每落第之后的文章,都会被众人拿来作为笑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易成天所写的文章根本不符合应举规定。非但如此易成天诸多文章,均是文不对题与命题相左,让主考官不明就里的给列位不入流的文章。

  而当陈浩接过紫鸢早已抄好的文章,打开一看不禁让陈浩目瞪口呆。随后竟然霍然起身,情绪激动万分。过了许久陈浩才平复心情,缓缓地感叹道:“河曲之遗珠,南海之珍宝,如此人才,竟然让一帮庸官误了他十年光阴!”

  对于陈浩的感叹紫鸢颇为惊疑,起初紫鸢对于陈浩要查的此人颇为不屑。她不明白一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为何能让陈浩如此伤心。于是柳眉微蹙轻声问陈浩:“夫君之意,这易成天是个人才?”

  “呵呵!岂止如此,实为大才!如此治国之策竟然尘封了近十年之久……”陈浩拿着几份稿卷感叹自语道。

  易成天的文章中,不但有应对藩镇割据的策略,还有对兵事的诸多见解,虽然尚显粗劣但立意颇新。然而如此珍贵的东西,竟然被当地人所唾弃,这只能说这群人有眼无珠。

  同时也对易成天的遭遇很是同情,奈何人生就是如此的戏剧,如同一位巨人大步流星的前进,行至最后体弱无力之时,或许一枚石子也能将其绊倒。

  “既然夫君如此看重此人,紫鸢这就将此人抓回来!”紫鸢行事依旧雷厉风行,见陈浩如此称赞易成天,便欲要起身行事。

  陈浩轻声唤住紫鸢,来到近前轻轻弹了一下紫鸢额头,随后亲昵地佯怒道:“此事不急于一时,为夫自有计较!你呀,行事仍旧是这般鲁莽,以后再如此为夫可要家法伺候!”

  闻听陈浩要家法伺候,紫鸢原本镇定的脸瞬间花容失色。美目有些哀怨的看了一眼陈浩,继而俏脸微红的欲要躲开陈浩。然而陈浩岂能让其轻易躲过他的魔爪,双手一扣将其抓入怀中。随后右手在紫鸢的翘臀上轻轻的拍了一下,随后陈浩明显的感觉到,怀里的紫鸢身子微微的一阵颤栗。一更。--by:89|10054235-->

  第八十六章治理淮河

  第八十六章治理淮河

  首先便是兵部尚书崔从所呈上的一份奏章,这份奏章是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送来的,其参奏之事是,河西至今缺职行军司马一人,望朝廷速派得力官员入河西任职。

  对于此事却让李忱颇为头痛,这行军司马一职四年内已然换了三人,而这三人可谓是一死一伤一辞官。李忱对于河西之地的环境也深有了解,张议潮虽然被加封为河西节度使,但是至今河西诸州仍在吐蕃的手中。也正因为如此,双方交战与摩擦不在少数,因此也导致这帮官员到了河西难以安稳的原因。

  李忱询问群臣可有合适人选,这一问让本来热闹的朝堂立马安静了下来。李忱看着群臣不由一阵气结,心道难怪吐蕃、南诏、渤海三国如此嚣张。心道又不是让诸位前去打仗,任职一个小小的行军司马竟然无一人替其分忧。

  就在这时陈浩却出列恭敬请命:“圣上,既然诸位大臣不愿,任命这位卑职小的行军司马一职,微臣请命,前往河西任职!”

  “爱卿,你可知河西之地动荡不安,可不比那东都!”李忱未曾想到陈浩会请命任职河西,于是有些惊异的反问道。

  对于李忱的劝解陈浩未有丝毫动容,用坚定的口吻道:“微臣虽是执笔文臣,然对吐蕃嚣张之势臣心中难以自控。微臣愿以微薄之力,替圣上护土安疆!”

  李忱本欲将陈浩留于京城委以重任,奈何陈浩却主动请旨欲往河西任职。李忱对于陈浩这番决定虽然颇为欣慰,但是也颇为陈浩的安全担忧。因为河西至今仍是动荡不安,否则也不会使得前去任职的官员悉数离职。

  因此虽然陈浩如此言之切切,但李忱仍旧犹豫不决。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又岂能让陈浩远赴河西之地,一时之间整个宣政殿上鸦雀无声。许多崔党中人皆为陈浩能够离开朝堂而欣喜,否者有陈浩在朝中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然而敏锐的崔式似乎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至于那儿不对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来。

  见李忱依旧犹豫不决,陈浩便将目光落在了崔从身上:“崔大人乃是兵部尚书,对此事有何看法?”

  崔从未曾想陈浩会在此刻向他发文,稍作愣神之后见陈浩摸了摸左边的耳朵,眼角不由得抽搐了一下,旋即脸色阴沉的向李忱启奏道:“陈大人既然主动请命,想必亦是经过深思熟虑。以陈大人能力,定会胜任行军司马一职!”

  崔从的既然如此发话,其余众人也是附议。然而即便如此,李忱仍旧不打算将陈浩任命到河西。因为这与接下来的事情很是冲突,于是思虑半晌沉声道:“此事容后再议!”

  随后便是对于淮河流域洪水施虐的问题进行了商讨,虽然如今是春冬之际河水趋于平缓,水位更是低至一年之最低。但是若不提前给予治理整顿,待夏季多雨季节一到定会洪水泛滥。

  此事在两年前由魏谟提出,但是两年过去了淮河之水依旧未能得以妥善治理。李忱对此也是头痛不已,在治理淮河上可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仍旧收效甚微。

  如今又将此事提上议案,引得群臣各抒己见。然而群臣所说的都是老调陈词毫无新意,这让李忱倍感身心俱疲。

  就在这时雍王李渼却移步近前,躬身称道:“父皇,儿臣对治理淮河有些许见解!请父皇给予指正!”由于李渼如今是都畿道的最高官员,因此自然有资格立于朝堂之上。

  “哦?快快奏来!”李忱未曾想到李渼竟如此上心,惊异之余却是颇多欣喜与期待。

  得到李忱的准许,李渼这才将陈浩授予他的治淮之法,详述的向李忱与群臣解说。而李渼这一项治淮之策,让众人觉得耳目一新。

  这项治淮策略可分为三步,首先便是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以此暂且维持漕运。其次便是在这一基础上将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如此一来可缓解洪水的施虐。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更是工程浩大的的一步。须得将淮河周边的支流河渠连贯起来,如此一来便可化整为零,使得淮水不在泛滥。

  对于这最后一步,期间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其中最为质疑的当属工部侍郎孙海棠。因为多年治理淮河工部官员曾经有这种构想,但是由于地形、距离等诸多原因未能得到实现。

  对于此李渼已经早已有了应对之策,可以设置蓄洪与行洪两个区域。蓄洪的区域可以领用平原的低洼,设置多个地面沟渠,以此暂时储蓄洪水;所谓行洪区便是将在一些远离百姓,未有良田的地方,打开淮河堤坝释放洪水,以此便可以有利的做到“存放皆宜”的合理性。

  听了李渼的讲述让李忱与众位群臣频频点头,最后李忱对于雍王的策略表示认可。如今工部尚书一职官位有缺,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理淮水,李忱决定任命为工部尚书总理河道内务。

  结果李忱的这一决定却受到崔党众人的弹劾,崔式以雍王乃是驻外藩王不易参与朝政为由,希望李忱收回成命。

  “圣上,既然雍王殿下已然将治理淮河细则俱以说明,就由工部侍郎孙大人主持治淮内务。孙大人在工部任职已久,对河道内务颇为熟悉,治理起来也得心应手!”

  崔式极力劝阻李渼担任工部尚书,是因为他不想将这份治淮大功落在雍王的身上。如今的雍王正在雏鹰欲飞,若是给予一个好的时机任其腾飞,届时恐怕再要束缚已然为时已晚。

  “陈爱卿,不知你有何看法?”李忱未有理会崔式等人劝谏,而是将目光看向沉默不语的陈浩身上。李忱虽然对李渼今日的表现很是满意,但是他也知道,这份治淮之策定有陈浩参与其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