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和 219 第二百一十九章

《清和》219 第二百一十九章

作者:来自远方 字数:4552 书籍:清和

  永乐七年六月,一骑快马驰入北京城。( 起笔屋)

  不久,征讨鞑靼大军的捷报传遍整个京城。

  “天军大胜,斩首三万余,俘虏五万余。缴获战马万余,牛羊无算。生擒鞑靼太傅右丞相马儿哈咱,太保枢密知院脱火赤。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仅率千余骑兵向西逃窜,鞑靼太师阿鲁台于乱军中-走脱,不知其踪,计已北逃。战后清点,鞑靼溃散死伤者甚重。”

  一封战报,不足白字,永乐帝却读了一遍又一遍。

  “好!”大手猛的拍向桌案,笑道,“辉祖不负朕所托,得此大胜,彰大明之威,果为中山王之后!”

  高兴之余,朱棣召见了驰送战报的军卒。

  人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带来的。

  换身衣服,洗漱一番,实打实的锦衣校尉,不打半点折扣。

  用锦衣卫传送文书,是孟清和的主意。跟随大军出征,就要听从主帅调遣。勉尽其能,物尽其用,不算过分。

  事实证明,锦衣卫的脚程的确是出了名的快,捷报入京的时间比预期早了两天。

  校尉听宣顺天门,见到天子,抑制住激动,纳头便拜。

  杨指挥使说得对,这是机会,是晋身的良机。

  即使是北镇抚司中的同知,佥事,兢兢业业五六年,也少有面圣的机会。他一个微末校尉,仅凭传送捷报,便能得道天子召见,合该找个地方偷着乐才对。

  当然,更应该感谢兴宁伯。

  如果不是兴宁伯提议,征讨大军总兵官,堂堂魏国公,皇帝的大舅子,知道他是哪颗葱?

  “卑下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平身。”

  朱棣心情大好,看什么都顺眼。托赖此人长得憨厚,一脸的正气,声音洪亮,好心情又上了一个台阶。

  天子亲军,当如是!

  事实上,孟清和也曾感到吃惊。

  锦衣卫是天子打手,没错。

  北镇抚司能止小儿夜啼,是大明-皇-家-侦-缉-情-报-部门,一样没错。

  可自锦衣卫指挥使杨铎以下,同知,佥事,千户,校尉,个顶个的相貌堂堂,威武雄壮,不少还是功勋之后。连力士帮闲都是良家子出身,经过严格筛选,想找出一个长相对不起社会的都难。

  这同东厂西厂的大面积撒网,三教九流均包完全不同。该说纯爷们的审美果真不同?

  以明初锦衣卫的外表指数,只有大汉将军和旗手卫尚能比一比,其他天子亲卫,诸如金吾卫,羽林卫,容仪卫等都要靠边站。

  论综合素质,旗手卫更是只能蹲到墙角画圈圈。

  天子二十六卫大比武,锦衣卫旗手卫,一个正数,一个倒数。出彩的正在北疆西南斩获战功,末流早接替孝陵卫的弟兄去守卫皇陵了。

  “此战大捷,全赖将士用命,待班师回朝之日,朕必亲迎。”

  校尉被叫起,也不敢抬头,只能皇帝说什么,他应什么。好在问起大战情形,都能一一答上,口吃算是流利,没扫了皇帝的兴头。因表现尚佳,还得了赏赐,五锭宝钞。

  “大军班师,主帅必定请功,届时再行封赏。”

  简言之,这五锭宝钞是额外赏赐,不算在战功之内。

  “谢陛下恩赏,陛下万岁!”

  校尉再叩头,激动得满脸通红。直到退出殿外,被风一吹,火热的情绪渐渐冷却,还却是忍不住想蹦高。

  不能蹦高,只能攥紧拳头,觅到角落无人处,用力挥舞了两下。

  发达了,这下发达了!

  经天子召见,回到北镇抚司,他的官职必定会升上一级。运气好的话,被调到指挥使身边听用也有可能。

  想想跟着杨指挥使办差的弟兄,最差也是个千户。如同知纪纲,还是半路出家,现如今怎么样?谁不高看一眼?

  如能得杨指挥使重用,前途必定无可限量。

  思及此,校尉心中又是一热。一同随军出赛的卫中兄弟说过,兴宁伯是贵人。只要能得兴宁伯的青眼,飞黄腾达只在早晚。

  回想起来,此言果真非虚。

  校尉离开后,朱棣放下捷报,翻开杨铎呈上的条子,好心情渐渐消失。

  半晌,朱棣冷笑一声,道:“又是普安州?”

  “回陛下,据探子回报,贵州境内出盗贼,普安州,镇宁州,安顺州均发现贼踪。官军两次围剿,擒杀千余人,却被贼首走脱。”

  “平王府和此事有关?”

  “臣不敢妄言。”杨铎道,“但贼首是在普安州失去踪迹,官军遍寻不得。”

  朱棣没有说话,面色愈发阴沉。

  “胡濙是怎么回事?”

  “回陛下,胡侍读奉陛下命,寻访仙人踪迹,于四月抵贵州境内,五月达普安州,已停留数日。”

  “没去平王府?”

  “并未。但……”

  “讲!”

  “平王似染瘴疠,重病卧床,平王府正在寻医。”

  朱棣沉下目光,一下下敲着桌案,“此事,平王没有上表。”

  藩王染病,又是皇帝亲子,自当上表,请太医前往救治。虽然朱高炽种种行为为朱棣不喜,但父子天性,朱棣终究不会坐视儿子重病,不派人救治。况太医院赵院使和两位院判都对治疗瘴疠颇有心得,刘院判还曾随军入安南。确为染上瘴疠,就该尽快上表。拖到现在,到底是什么心思?

  沉吟片刻,朱棣脸色愈发难看,朕的好儿子!

  杨铎垂首,不发一语。

  “罢。”朱棣冷声道,“平王不上表,朕只当不知道。乱贼一事交由贵州宣慰司,务必擒到贼首,死生不论。有藏匿隐瞒逆贼踪迹者,与逆贼同罪。为官者,罪加一等。”

  “是!”

  “再遣人去普安州,见到胡濙,问他事情可有进展。寻访仙人乃是大事,不可延误。朕等着他的消息。”

  “臣遵旨。”杨铎应诺。

  “退下吧。”

  “臣告退。”

  杨铎起身,倒退出了殿外。

  殿门开启,重又合拢。

  刹那的阳光洒入,独坐案后许久,永乐帝猛然间起身,将案上的奏疏全部扫落在地。杨铎呈上的条子,更被撕成了碎片。

  杨铎没有回头,步下石陛,仰首,睫毛微动,略薄的唇,勾起更凉薄的弧度。一身大红锦衣,却感受不到任何温度,只让观者从骨子里发寒。

  殿中伺候的白彦回跪伏在地,恨不能化成一块地砖。

  平王到底是怎么想的,竟是防着天子?当真是糊涂!

  父子,君臣。

  一旦为外界所闻,是让世人怀疑平王不孝不仁,猜疑长辈,还是攻讦天子不-慈-残-暴,被自己的儿子提防?

  想到种种可能,白彦回眼前发黑,头垂得更低。触及地面,额前一片冰冷,领口却被汗水浸湿。

  在暖阁听课的朱瞻壑,得知北疆大捷的消息,立时坐不住了。

  大军胜利了,少保是不是该回来了?虽然夏尚书是皇祖父定下的师傅,博学多识,要尊师重道,不能说师傅不好,可他还是更喜欢听少保授课。

  朱瞻壑明显溜号,夏元吉咳嗽两声,板起面孔,“字尚未写完,世子当专心,不可走神。”

  “夏尚书,孤想去见皇祖父。”朱瞻壑仰头,眼含期盼,“大军得胜,孤有事想请教皇祖父。”

  “今日课程未完。”夏元吉摇头,有问题,课后可以问。想翘课?坚决不成。

  “孤明日多习字半个时辰。”

  “世子当知,今日事应今日毕。”

  “此言不假,但孤也知事有例外。”顿了顿,朱瞻壑对着胖乎乎的手指,“夏尚书也讲过,事急从权。”

  “世子,这句话不当如此用。”

  “夏尚书,只此一次?”

  白胖的年画娃娃,水汪汪的大眼睛,无比的讨人喜欢。

  夏司徒揪了一把胡子,又揪一把胡子,终于心软,全面败下阵来。

  “只此一次。”

  “多谢夏尚书!”

  愿望达成,朱瞻壑却未得意忘形,规矩的起身,一丝不苟的行礼,直到夏元吉说可以走了,才带着伺候的宦官离开暖阁。

  “夏司徒未免太纵世子。”汉王府教授负责教导朱瞻壑习字,据闻,是皇后殿下钦点,“长此以往,恐会令世子无束,恣-意-纵-行。”

  “妄-纵-无异于-溺-杀,刘教授之意,老夫明白。然世子尚且年幼,过于拘束,难免磨了性子,聪慧却乏灵气,过于刻板,未必是好事。”

  “这……”刘教授皱眉,“是否言过其实?”

  “汝教导世子习字,当明了,世子天性聪慧却不自傲。本性纯良却不软弱。行事有章法,善听人言,却非无定性,无主心。天子信任我等,令我等教导世子,当教其治世学问,礼仪-德-性,以承续祖宗基业。非以古板教化拘束于世子。此中差异,刘教授自当深思,方可明解。”

  刘教授肃然了神情,没有反驳。视线落在朱瞻壑刚写完的一篇大字上,字体仍显稚嫩,一眼便可看出,是出自小儿之手。笔锋间却暗藏风骨,刚劲不弯,却无盛气凌人。转折间,颇有几分润和之意。几年后必定大成,比起今上和汉王的一笔狂草,实在好了太多。

  不提汉王,今上的御笔,不经抄录,官场新鲜人很少能看得懂。想当年,他也是在狂草中艰苦磨练,才得以入汉王府,成为汉王官属,进而教导世子习字……

  如今想来,只得一句,往事不堪回首。

  出了半天神,刘教授收回心思,擦一把冷汗,拱手道:“多谢夏司徒提点。”

  夏元吉笑道:“提点不敢当,只为共勉。”

  事实上,比起汉王府教授,他更想同兴宁伯探讨一下教导汉王世子的方法。虽然知道兴宁伯有才,但为汉王世子授课期间,他仍吃惊不小。

  大明舆图,汉王世子竟十知七八,各省州府都能点出具体位置。北疆边镇,军事要地,更是不错一处。

  如果这不算惊奇,西南诸番邦,北疆辽东各部落,朝鲜日本琉球等番国,以及朝贡的西洋番邦,如爪哇苏门答腊等几个岛屿,都能道出一二,就不得不让夏元吉震惊。

  见夏元吉吃惊不小,汉王世子一脸不解,反问他,“少保说这些都是常识,难道不对?”

  这是常识?

  夏司徒错愕,忽然间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都白读了。

  “少保还教给孤许多。”

  出于小孩子的炫耀的心理,朱瞻壑将孟清和送给他的特制火铳,铺开能占满半个暖阁的军阵图,绘成图册的成语典籍,简要摘录的资治通鉴,后汉书,等等等等,一股脑的搬了出来。

  每拿出一样,夏元吉的眼睛就瞪大一分,最后,下巴掉地上了。

  “少保说,孤还年幼,读不来大部头……孤也不解大部头是何意。”朱瞻壑顿正坐着,认真道,“少保说,这些都可以当做故事读。孤看不懂,可以请教皇祖父和父王。皇祖父和父王没空,就请教皇祖母和母妃。不过,每日读书不得超过两个时辰,余下要有半个时辰去校场玩耍。”

  “玩耍?”

  “孤会用手弩!还和王叔学用刀。皇祖父说,等孤的个头再长大些,至少到父王的腰间,就请定国公教孤习武。”

  夏元吉的下巴捡不起来了。

  “少保还说,这几本书是姚少师辑录而成,他特意为孤求来的。”

  夏元吉看向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脑袋嗡嗡作响。这是汉王世子这个年龄该学的?关键是,貌似还学得通!

  他早该料到,能成为姚少师的徒弟,本就非寻常人。

  自愧弗如啊。

  被狠狠打击之后,夏元吉提起精神,在教导朱瞻壑读书一事上,下了十二万分的努力。努力到朱棣都有点过意不去,主动和六部天官商量,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工资数额不能改动,不如少发点宝钞,都换成禄米?寒暑节气,多发些福利,大家手头都能宽裕点。

  加工资?

  好,大好!

  六部天官均点头如捣米。知悉起因在夏尚书身上,六部之中,夏尚书的人缘瞬间爆棚。

  提升工资绩效之外,永乐帝还多次给夏元吉开小灶发奖金。

  宝钞金银不能少,布帛香料更是大头。

  消息传回南京,徐皇后特意召见夏家命妇。并以淑人的品级,发下夫人的赏赐。又夸奖了夏元吉的一双儿女,没有赏赐,却是旁人求也求不来的荣宠。

  皇后夸奖谁,赏赐谁,无异于圣心的风向标。

  若非夏元吉随扈北巡,南京夏府的门槛都要被踩平。

  夏元吉的家人没有得意张狂,反而更加谨言慎行,恨不能走路都用尺子量。府内淑人亲自写信,道明情况,令家人驰送北京。开具路引时,得知是夏府中人,文书胥吏很是痛快,没做任何刁难。

  从朝官到文书小吏都很清楚,依宫中的态度,夏尚书的官位必稳如泰山。天子一高兴,官位再升上一级也有可能。

  有传言,自洪武罢中书省,朝廷再无一品文官。说不得夏尚书就能开了这个先例。

  还有人提及夏元吉同孟清和有私-交。据称,兴宁伯随大军出塞前,夏尚书特意前往府中拜会,两人很是想得。差点结义拜把子。夏尚书能教导汉王世子,更是兴宁伯举荐。

  猜测同流言四起,各种目光聚集到夏元吉身上。

  羡慕的,憎恶的,好奇的,嫉妒的。

  如夏元吉之前预料,他在朝中的名声出现两极分化。交好者有,巴结者有,割袍断义者亦有。夏尚书却丝毫不受影响,心中笃定,谁能笑到最后,方才是赢家。

  兴宁伯行事不拘小节,却每有出人意料之语,虽欠文雅,却直指重心。

  夏尚书想得开,夏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朱瞻壑缠上了朱棣,一天几次往奉天门跑,主要目的可以概括总结为一句话:仗都打赢了,少保什么时候回来?

  朱棣被缠得没办法,却偏偏生不出半点火气,实在是孙子太招人稀罕,下不去手,开不了口。无奈之下,只得遣人把回宣府不久的朱高煦召回来。

  想打仗,有的是机会,先把儿子哄好再说。否则朕扔你回南京,天天和文官大眼瞪小眼!

  这是恐-吓,赤-果-果-的恐-吓。偏偏却相当有效。

  老爹恐-吓儿子,儿子没处说理去。朱高煦只能打包行囊,乖乖回了北京,临行前,狠揍了一顿幸灾乐祸的朱高燧。

  看热闹?

  为兄让贤弟看个够!脑袋肿一圈,够不够给力?

  永乐七年七月,同安侯火真,武城侯王聪回京献俘。魏国公徐辉祖亲率余下军队西行,追击鞑靼残部。最重要的目的,把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给抓回来。

  沈瑄奉命率左军担任前锋。

  因地域广阔,为节省时间,前锋分为三路,身为副将,孟清和自领一路,麾下主力为神机营和泰宁卫。

  从六月上旬到七月上旬,大军的唯一任务就是寻人。

  “本雅失里也够本事。”

  孟清和骑在马上,嘴里咬着半个饼子,极目远眺。

  茫茫草原,蓝天白云,似连成一线。

  他可以肯定,如果方向没错,本雅失里一定跑到鞑靼的地盘上去了。至于阿鲁台,可就难说了。

  正想着,前方突然掀起一阵烟尘,隐有奔雷之声。看样子,不像是大军派出的斥候。

  “警戒!”

  一声令下,步骑立刻列阵。

  盾牌手快步上前,排成一列,弓弩手和火铳手各就各位,来的若是敌人,一个照面就会被扎成筛子。骑兵在两翼,随时准备发起冲锋。

  对方也发现了孟清和的队伍,距离约五百米处,突然停住了。一名骑士打马上前,高举右臂,示意并未携带武器。

  到三百米处,骑士的样子愈发清晰。高鼻深目,近棕的肤色,同鞑靼以及兀良哈壮汉们的长相有相当区别,却是一样的皮帽皮袍。

  泰宁卫都指挥使佥事乞列该认出来人,策马走到孟清和身边,沉声道:“伯爷,是瓦剌人,要小心!”

  瓦剌人?

  此处距离瓦剌边境还有一段距离,瓦剌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瓦剌人想干什么

  趁鞑靼被明军击败,捡便宜占地盘,还有……

  随着来人不断靠近,孟清和缓缓的眯起了眼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