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和 218 第二百一十八章

《清和》218 第二百一十八章

作者:来自远方 字数:4117 书籍:清和

  阿鲁台的安排很到位,扮演-诱-敌角色的鞑靼骑兵十分敬业。* *

  十天时间里,征讨大军先后遇到四支鞑靼骑兵,均为两三百骑,披甲执锐,貌似勇猛,却一触即溃。

  兀良哈斥候发现两处营地,帐篷和锅灶的痕迹犹在。为让明军相信鞑靼的主力就在前方,阿鲁台大手笔的送出一个重量级俘虏,本雅失里帐下尚书。

  比起之前抓到的百夫长,这名鞑靼尚书的级别更高,掌握的情报定然也更多。

  做了明军俘虏,鞑靼尚书十分自觉,不需要-威-胁-利-诱,更不用锦衣卫登场,有什么说什么,肚子里的存货一股脑都倒了出来。

  “本雅失里无能,阿鲁台不得人心,小臣愿归附大明,为天军带路!”

  自动自觉,觉悟实在是高。

  实际上呢?

  不用孟清和拍脑袋回忆历史,军中的几名锦衣卫异口同声表示,此人貌忠实奸,不可信。

  “永乐四年,卑下曾随使节出塞。此人是鞑靼尚书不假,却非本雅失里帐下,实乃阿鲁台心腹!”

  锦衣卫言之凿凿,就差发誓,言若有虚,脑袋摘下来给总戎当球踢。

  “此人确有可疑。”

  徐辉祖升帐,召集众将,孟清和也在被召之列,有幸参加魏国公支持的军事会议。

  “以诸位之见,该当如何?”

  右军主将,同安侯火真是急性子,暴-脾气,直言,既然人送上门来,不如就照他说的,一路追上去。

  “有埋伏如何?凭借十几万大军,还怕了他们不成?”

  话相当有气势,却只有两三个人点头。

  余者多是皱眉肃然,明显不同意火真的观点。

  “以属下之见,此人九成是鞑靼派出的细作,目的即为引大军入歧路,或在险要处设埋伏。我等身负皇命,破敌心切固然不错,然不可过于焦躁,一旦落入敌人圈套,即使能取胜,也是残胜。”

  前军主将,武城侯王聪为人严正,用兵谨慎,虽未当面驳斥同安侯立功心切,不顾大局,却透过言语暗中提点。凭两人往日的交情,火真不会同王聪生了嫌隙,反倒会加以自省,暗暗思量,他是不是真的考虑不周。

  边军日强,给了将领更多的自信,难免会生出傲慢情绪。

  徐辉祖曾同朱棣为敌,差点断绝了燕王的称-帝之路。遇上燕军中的老资格,靖难功臣名册上的人物,多少有些顾忌。如果话是他说的,百分百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总戎,是属下冒进了。”

  “同安侯也是为陛下计,本帅怎会责怪。然依武城侯所言,大军在外,远离中原,行事谨慎总无大过。”

  “是!”火真抱拳,心服口服。

  徐辉祖继续道:“自大军出塞,至今已有三月。所遇小股骑兵,多为鞑靼疑兵-诱-敌之计。可言寸功未立。”

  此言一出,众将皆有赧色。

  “鞑靼尚书恐为细作,不可轻信。然过于谨慎,止步不前,亦非本帅所愿。”

  话到这里,众人都听出些不一样的味道,双眼开始发亮。

  “日前,本帅得兴宁伯献计,又同定国公武城侯等商议,定下破敌之策。”顿了顿,徐辉祖环视众人,“以借鞑靼设伏之际,寻得本部所在,将计就计,一力歼敌!”

  徐辉祖的声音不高,气息却相当浑厚,每一个字都似从胸腔中发出,在众人的耳边回荡。

  “可有异议?”徐辉祖的目光再从诸将面上扫过,见无人出声,单手扣在腰间佩刀之上,道,“既如此,众将听令!”

  “是!”

  “明日寅时三刻,左军前军-拔-营。马裹蹄,人衔枚,不得惊动营外鞑靼斥候,沿河北上,自有兀良哈游骑在前方接应!”

  沈瑄同王聪出列半步,齐声道:“属下领命!”

  “本帅自领中军在前,右军后军压尾慢行。”徐辉祖冷笑道,“既有鞑靼尚书为我等引路,便随他走一遭!”

  “总戎不可!”后军主将,武安侯郑亨急声道,“属下愿领后军在前,总戎乃大军统帅,立于大纛之下,不当以身犯险。”

  “我意已决。”徐辉祖抬手,止住了郑亨的话,“本帅不为饵,如何能让贼子确信,我等已入瓮中?”

  “总戎还请三思!”

  “不必再说,依令行事!”

  “总戎……”

  众将还待再劝,徐辉祖陡然起身,豪迈大笑,“自洪武十八年,吾奉命北疆练兵,西南-平-叛,经大小战阵无数,遇胸有谋略善使兵法者,不可计数。鞑靼太师阿鲁台,不过残元一虏,蒙天子恩德,仍不自足。敢以贫瘠沙漠之兵,衅大明之威,施以拙劣小计,自以为得意,吾誓言,必破此贼!以报陛下,壮我大明!”

  话音未落,帐中诸将多已热血沸腾。

  如果阿鲁台和本雅失里当前,绝对没有二话,抽-刀子就上,砍成八瓣不解恨,必须剁成肉酱。

  “总戎英武!”

  孟清和举着胳膊高喊,暗中咋舌,该说什么?

  永乐帝霸气,永乐帝的舅子也不遑多让。

  大明第一家庭,大明第一外戚,威武霸气,一统江湖!

  作战会议开完,沈瑄和王聪被留下说话。

  孟清和同他人一起走出大帐,无意间转身,看到不远处探头探脑的鞑靼尚书。很显然,刚刚大帐中的高呼声引来这位的重点关注。

  孟清和挠了挠下巴,揭起嘴角一小块干皮,嘶了一声,还真疼!

  知道他是细作,却安排在中军营盘……

  或许从一开始,魏国公就打定主意,以中军为饵的。人放得近些,才更利于计划实行。

  会不会导致秘密泄露?

  舔了一下伤口,孟清和咧嘴,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就不是皇帝大舅子,魏国公徐辉祖。

  鞑靼尚书抻脖的样子着实滑稽,奉命“保护”他的几名军卒抑制不住的眼角发抽。

  孟清和单手握拳,抵在唇边,咳嗽两声。他不想笑,可当真忍不住。

  阿鲁台身边没能人了?

  派出这么一位,有眼睛的都能看出这人有问题,再一细想,分分秒的露馅。

  笑够了,不免开始同情看守他的军卒,为了破敌,难为兄弟们了。

  回到左军营盘,远远就见三个壮汉在主将帐前等着。看到孟清和,三人立刻迈开大步,迎了上来。

  孟清和挑眉,没记错,这几位应该是建州女真。

  走在前头的,他有几分印象,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指挥,呵哈出。

  “见过伯爷!”

  三人走到近前,依制行礼。身上的皮甲和腰刀都是明军制式,头盔镶了一圈皮毛。方脸细眼,细细的辫子压在头盔下,发尾绑着皮绳。若是野人女真,还要坠上一两块打磨过的骨头和骨珠。

  “免礼。”孟清和笑着扶起呵哈出,在壮汉们面前,孟伯爷一向平易近人,好说话,“首领前来可是有事?”

  “这……”

  呵哈出四下里扫一眼,有些迟疑。

  孟清和明白了他的意思,却没打算让他进帐篷,而是张口问道:“不方便明言?”

  “不是。”呵哈出咬咬牙,看孟清和的意思,八成不会刻意避人,只得压低了声音,“恕卑下放肆,还请伯爷附耳过来。”

  孟清和略微侧身,听呵哈出三言两语将来意说清楚,顿时有种外焦里嫩的感觉。

  “你说,有两支野人女真愿意归附明朝,为大军引路?”

  “是。”

  “原因是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抢了他们的朝贡队伍,还杀了人?”

  “对!”

  “确定是鞑靼可汗?”

  “回伯爷,千真万确!”

  除了穷疯了的完者秃,还有谁会干这样缺德倒灶的事!

  “不敢瞒伯爷,完者秃没能全部灭口,有两人逃了出来。”呵哈出从身后的女真人手中取过半截断箭,“这是鞑靼人的箭,不会错。箭身上有完者秃的家族图腾。”

  孟清和无语了。

  这就是所谓的要钱不要命,不作死不成活?

  “这事还有谁知道?”

  “回伯爷,只有卑下和毛怜卫首领。”

  捏了捏额角,孟清和脑子里转了几个弯,半晌,方才开口说道:“你同我去见总戎。”

  瞬间,呵哈出绷紧了脸颊,兴-奋-激-动一同涌上,深藏的野心几乎要掩饰不住。

  “卑下谢伯爷!”

  将一切看在眼中,孟清和单手负在身后,手指一下下捏紧。

  他很清楚,带呵哈出去见魏国公无异于给他立功的机会。可此事关系重大,绝瞒不下来。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呵哈出来找自己,或许也是看明白这点。毕竟,自己在壮汉中间的口碑相当不错。

  笑了笑,孟清和单手悬在呵哈出的肩头,用力拍了下去。

  不急。

  如果女真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如果历史注定呵哈出会有一番作为,他急得火烧眉毛也没用。

  优势在他一边,因势利导,换种做法,未必不能达成所愿。

  孟清和让呵哈出遣人回去送信,将野人女真使者带去中军,随后叫来一名亲兵,低声吩咐两句,“去兀良哈营盘,这样……可记住了?”

  亲兵点头。

  “速去速回。”

  “是!”

  孟清和带呵哈出前往中军。兀良哈三卫首领从亲兵口中得知消息,脸色变得难看。

  忽剌班胡用力拍着腰刀,“早该收拾了那群女真人!”

  乞列该压下怒气,询问亲兵,“伯爷可还有别的话?”

  “伯爷让我告知诸位,大战将启,建功立业当在沙场。”

  说完,亲兵抱拳离开,留下兀良哈一众壮汉,仔细揣摩话中的意思。

  乞列该最先开口,“伯爷应当是告诉咱们,论功行赏要看真本事。比起战场杀敌,两支加起来不到百人的部落,算得了什么!”

  “对!”

  “伯爷义气,站在咱们一边,咱们不能因小失大!”

  “战场上见真章!”

  壮汉们做出决定,握拳高举,斗志昂扬,决心大干一场。

  中军大帐中,徐辉祖表扬了呵哈出,却没有马上接纳投靠的两支部落。只让人安排使者下去休息,为大军带路一事暂且不急。

  以呵哈出的级别,尚不知大军的作战计划,不敢多言,跟着孟清和退出大帐。

  帐外,孟清和安慰呵哈出,“你的忠心,总戎已经知晓。不管用不用他们,都会给你记上一功。”

  “谢伯爷!”

  “放心回去,总戎有吩咐,自会遣人告知于你。”

  “是!伯爷提携之恩,卑下感念不忘!”

  呵哈出感激涕零的走了,孟清和渐渐收起笑容。

  此人有野心,也有能力。可以肯定,只要给他机会,绝对会牢牢抓住,拼命向上爬。

  “或许,兀良哈还不够……”

  喃喃自语时,肩头突然被按住,侧首,玄黑的甲胄映入眼帘。

  “国公爷。”

  “不喜此人?”

  孟清和点头,握住沈瑄的手,慢慢拉了下来,“并非成见,观宋时辽金元,我朝瓦剌鞑靼,防备些总是应该。”

  “有理。”沈瑄反手握住孟清和的腕子,沉吟片刻,话锋一转,“此事不急。先回营,明日按计划行事。”

  “斥候可有消息传回?”

  “有。”停下脚步,沈瑄突然笑了,“十二郎之计已然奏效。”

  奏效?

  孟清和精神为之一振。

  自将鞑靼百夫长放走,一直没有消息传回,险些让他以为这步棋走废了。

  “国公爷,那……”

  “回营后再同十二郎详说。”

  说话间,亲卫已牵过马来。接过缰绳,两人翻身上马,驰往左军大营。

  翌日,天未亮,沈瑄和王聪领两路大军,分军沿着土剌河北上。余下三路大军跟随鞑靼尚书的“指引”,向阿鲁台预设的包围圈前进。

  期间,为免对方产生怀疑,徐辉祖同麾下将领着实演了几场好戏。同安侯火真差点因顶撞上官被拉下去打军棍,安平侯李远抱住徐辉祖的大腿,声泪俱下,直言鞑靼尚书是奸细,“总戎,千万不要相信此人之言,是圈套,一定有圈套!”

  被一个虬髯大汉抱大腿,徐辉祖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差点当场破功。

  如此,鞑靼细作方才相信,明军确实中计。

  沿途-诱-敌-的骑兵越来越密集,鞑靼尚书趁机进言,“鞑靼的主力就在前方!”

  徐辉祖“相信”了,下令全军火速前行。

  待大军抵达阿鲁浑河与土剌河交界处,终于见到了摆好阵型,等候多时的鞑靼主力。

  明军将官集体松了口气,可算是找到了!再找不到,鞋底都磨穿了。

  阿鲁台自鸣得意,魏国公徐辉祖,中山王徐达的儿子,不是一样中了自己的计策,落入圈套?

  “太师英明!”

  马儿哈咱不吝惜多拍拍阿鲁台的马-屁,能将明军引入圈套,阿鲁台和阿苏特部功劳居首。

  阿鲁台摆手,调转马头,走向被数名亲信“保护”中的本雅失里,居高临下道:“可汗,请下令。”

  本雅失里总算有了为人鱼肉的自觉,举起右臂,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活似一具傀儡。只在阿鲁台转身后,低下头,面上闪过阴-狠-之色。

  悠长的号角,激昂的战鼓同时响起,占据有利位置的鞑靼骑兵呼喝着冲向明军战阵。如滚滚洪流,奔腾而至。

  三面皆被包围,一侧却是河岸,连日急行,明军已到强弩之末,似落入陷阱的困-兽,只能任人宰杀。

  “杀!”

  阿鲁台,马儿哈咱和脱火赤亲自带领骑兵冲锋。

  黑色的洪流撞向红色的长龙,很快撕开了一道口子。

  明军的鲜血激红了鞑靼骑兵的双眼,如嗅到猎物气味的草原狼,要大开杀戒。

  外围的战阵不断被攻破,鞑靼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冲大纛下的中军。

  战况似在一面倒。

  就在这时,带头冲锋的阿鲁台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似乎有些太顺利了……纵然人困马乏,也不该这般不堪一击。倒像是故意让开一条路,放对手进去。

  似乎在证实阿鲁台的预感,明军忽然一改颓势,重新列阵,将冲锋的鞑靼骑兵悍然截断。

  “不对,有诈!”

  阿鲁台暗道一声不好,只可惜,他警觉的太迟。

  轰!轰!轰!

  炸雷声骤然响起,铁球凌空砸落,留在明军阵外的鞑靼骑兵瞳孔紧缩,惊骇欲绝。

  听到炮响,奋力在阵中拼杀的阿鲁台,面色惨白如纸。

  “神机营,快退!”

  嘶吼声被炮声彻底掩盖。

  三轮-炮-击-之后,哀鸿遍野。

  鞑靼骑兵不及重组阵型,明军骑兵的号角已然吹响。

  映着正午的烈阳,上万匹战马,势如奔雷,席卷而至。

  马上骑士皆着朱红袢袄,一手持缰,一手持弩,弩弦争鸣,破空声密集如雨。被箭雨笼罩的鞑靼骑兵来不及躲闪,纷纷从马背落下,溅起一地染血的沙尘。

  土剌河的水,注定被鲜血染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