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司
见“帅漕宪仓”。
漕台
清漕运总督的俗称。
漕运总督
官名。明始置,总管漕运,督促南方各省经运河输送粮食至京师。明初,置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不久废。永乐年间置漕运总兵官,宣德年间又遣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督漕运。景泰二年(1451)置漕运总督兼巡抚淮、阳、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驻淮安(今属江苏),后曾分设巡抚,嘉靖四十年(1561)又归并,改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后未再分。清沿置,所属有巡视漕务、督粮道、管粮同知、通判、押运通判等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河道废弃而裁撤。
骠骑大将军
武散官名。唐始置。宋沿置。从一品,为武官最高 阶,徽宗政和改定武官官阶,最高为太尉,下分别用大夫、郎为官名。金有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居武官第十一阶,元升正二品,居武官第三阶。明废。
骠骑将军
官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置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同,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或加“大”字。隋文帝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此骠骑将军为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与汉以来的骠骑将军相去甚远。炀帝改为鹰扬郎将,地位降低。唐初尚有骠骑府及骠骑、车骑将军之制,武德七年(624),改骠骑将军为统军。显庆元年(656)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从一品,宋沿置。金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元正二品。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
骠信
唐代南诏王称号:意为“君主”,南诏王合劝(808-809年在位)自称。
合门舍人
见“合门司”。
合门司
宋官署名。掌皇帝朝会、宴享时赞相礼仪,凡文武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时,按其品秩引导序班,赞其拜舞并纠其迭失。东上合门掌庆礼奉表,西上合门掌慰礼进名。有东、西上合门使与副使、宣赞舍人(通事舍人、合门祗候。合门使与副使承接皇帝旨命,宣赞舍人传宣赞谒,合门祗候分别辅佐宣赞舍人,诸官皆武臣清要之选。熙宁四年(1071),以武臣子弟为看班祗候,在殿庭学习礼仪,熟悉后使为合门祗候。合门使与副使多以外石油、勋贵充任,地位相当于侍从官,仅为迁转之阶而不任事,另以他官主管本司事务,称知合门事。建炎元年(1127),并东、西上合门。绍兴五年(1135),诏右武大夫以上皆称知合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称同知合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称同知者在知合门之下,宣赞舍人与合门祗候皆为合职。乾道六年(1170),又置合门舍人,以武举入官者充任,掌平时及皇帝外出时觉察失仪并侍立,六参、常朝,后殿引亲王问侯皇帝起居,并仿儒臣馆阁之制,召试中书省后,方加任命。淳熙年间(1174-1189),又置看班祗候,以忠训郎以下官充任,秉义郎以上方除合门祗候,并须清廉干练,有方略,善用弓马。两任亲民官而无阙误及曾在沿边为官者方能充任。金宣徽院合门有东上合门使、副使主管合门事,西上合门使、副使掌赞导殿庭礼仪,合门通事舍人掌通班赞唱、承奏劳问,并有合门祗候。
合门通事舍人
宋官名。掌殿庭传宣赞谒,隶于东、西上合门使。政和年间(1111-1118)改宣赞舍人。参见“东上合门使”。
合门祗候
见“合门司”。
鞍辔库
宋官署名。属群牧司。掌御马金玉鞍勒,以及给赐王公、大臣、外国使者鞯辔等物。
暴室丞
汉掖庭有暴室丞一人,位掖庭令下,由宦官者任职。宫同妇女有病者,均到暴室就医。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隋书·百官志中》,载北齐亦有暴室局丞,隋以前各代或多有暴室及有关官吏。
撤任
清制,各省督抚对属员可用公文撤销其职务,称撤任。革职或降级,则须候皇帝谕旨。
幢将
官名。北魏置,员六人,主直宿禁中的郎官、卫士。太和中定为从第七品上。
幢主
官名。南北朝领兵官。幢,以羽毛或杂彩为饰的旗帜。幢主,即旗主、旗头之意。北魏宿卫领兵官有幢主。《宋书·索虏传》谓“汝阳城内有虏一幢,马步五百。”南朝宋未始见幢主之名。《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二年》:“幢主杨仲怀将五百人居前。”据此,南北朝幢主统兵数均同。又柔然也有此官,名幢帅,《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豆代可汗始立约束,以千人为军,军有将;百人为幢,幢有帅。”胡三省以为柔然乃效北魏之制。然北方各族历史均有千夫长、百夫长之类,幢帅之称,或系中原人依魏幢将、幢主译出的名词。北齐幢主为从九品。隋炀帝废其名。
德和大夫
教坊散官名。金章宗明三年(1192)始置,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废。
德仪
唐妃嫔称号。玄宗时置,为六仪之一。
德妃
妃嫔称号。唐始置,与贵、淑、贤三妃事称四夫人,处皇后之下,九嫔之下,相当于正一品官。宋、辽、金均有此号。
额驸
清宗室、贵族女婿的封号。皇后所生封固伦公主,其夫称固伦额驸;妃嫔所生女封和硕公主,其夫称和面额驸;亲王女封郡主,其夫称郡主额驸;郡王女封县主,其夫称县主额驸;贝勒女封郡君,其夫称郡君驸;贝子女封县君,其夫称郡君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女封乡君,其夫称乡君额驸。宗室女嫁蒙古贵族亦如此。
敷文阁学士
宋官名。敷文阁,绍兴十年(1140)建,以藏徽宗作品,置学士、直学士、侍制等官。
噶布伦
即“噶伦”。
噶伦
官名。藏语音译,亦作“噶布伦”、“噶卜伦”。清规定:员四人,三品,为主持“噶厦”之官,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民国与解放初期继续存在。解放初期,地方政府又增设助理噶伦、代理噶伦。1959年废。
噶厦
官署名。藏语音译。即西藏原地方政府。清乾隆十六年(1751)定制,设噶伦(噶布伦、噶卜伦)四人,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办理一切行政事务。噶厦所属机构有译仓(相当于秘书处)、仔康(相当于审计处)及各个勤空(局)。民国及解放初期继续存在。1959年3月解放。
噶杂拉齐伯克
官名。南疆维吾尔族伯克之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因其旧名设置,掌地亩粮赋,品级从四品至七品不等。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裁撤。
稿案
清地方官署名管理收发公文的低级人员。
鹤禁卫
唐官署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太子左右监门率府为左右鹤禁卫。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原名。鹤禁卫,《旧唐书》作控鹤禁率府,《通典》、《文献通考》、《新唐书》均作鹤禁卫。
横班
宋武臣阶官。又称横行。朝参皇帝时列成横行,有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合门使、西上合门使、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合门副使、西上合门副使。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并增置宣正、履正、协忠、翊卫、亲卫大人与郎,横班遂有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为横行正使,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为横行副使。
徽事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下,宋废。金再置,从八品上。元升从七品。明改称征仕郎,为从七品升授之阶。清亦称征仕郎,从七品。
徽政院
元代官署名。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皇孙成宗即位,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改詹事院(原东宫官署)为徽政院以奉之。以后武宗、仁宗兄弟为其母、顺帝为其婶文宗后,都曾设立徽政院。
徽猷阁学士
宋官名。徽猷阁,大观二年(1108)建,双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稽察内务府御史衙门
清官署名。又名稽察门各府御史处。属都察院。乾隆三年(1738)置。掌稽察内务计事务。初以御史四人稽察,后改以协理陕西道及掌贵州道满御史二人兼管。内务府所属各司、院每年所用钱粮数目,按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等项造册进呈,并送稽察内务府御史处注销;广储司六库等官遇更调交接及取用存储物什之数,由御史稽察,每月二次往销;紫禁城内亦由御史稽察,遇有闲杂人等于各处客留及混行出入者,参办客留之处所。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清官署名。雍正八年(1730)置。管理大臣无定员,简派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兼领。掌稽察各部院及八旗谕旨特交事,各督其限期,每月稽察各部院存案,年终汇报,引见官员有无逾限遗漏,三月汇报一次,并稽查修书各馆事。
稽察宗人府衙门
清官署名,又名宗室御史处,属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