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雄师-中国五大野战军 第244章

  在四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上,一年多来,国共两军是第三次交锋了。

  1946年3 月,国民党辽北省主席刘翰东率匪伪武装乘苏军撤退占据四平。3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华中三师和七纵等部队6000余人一举攻克四平,歼敌4000人。是为“一战四平”。1946年4 月18日至5 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集结主力于该地区,同杜聿明指挥的十万余众展开了一场血战。

  战斗持续了一个月,最后,寡不敌众,撤出了战斗。是为“二战四平”。眼下,东北民主联军兵临城下,准备三战四平。

  6 月8 日,奉“东总”命令,东北民主联军一纵由开源北上,担负围歼四平守敌的主攻任务。

  同日,“东总”下达作战命令:令一纵、七纵及六纵之十七师,并加强五个炮兵营,组成四平攻城部队,统一由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指挥。另以四个纵队及独立师、骑兵师共17个师的兵力,于四平以南和东南地区机动,以阻击沈阳北援及长春南下之敌。

  四平也是东北民主联军转人进攻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有坚固防御的城市,是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战略支撑点之一。在双城民主联军总部,一纵司令员李天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作鹏等人极力请战。林彪思考再三,点头应允。

  6 月9 日,在四平外围的一纵指挥所里,李天佑向部属宣布纵队党委决定:“谁先突破主要阵地,谁先占领敌军指挥所,授予‘四平部队’光荣称号;谁作战协同好、纪律严明,授‘模范连队’称号。”

  一纵、七纵开始积极部署兵力、确定攻城方案;各阻援部队也分别向沈阳和长春方向开进,并占领了阻援阵地。攻打四平,万事俱备。

  然而,东北民主联军却有一事未妥,即从时间上看,错过了攻打四平的有利时机。

  其实,当二纵打下怀德后,东北民主联军乘胜进击,那么,四平可垂手而得。因为,二纵围歼怀德时,守备四平的国民党七十一军倾巢出动,企图解救怀德,于怀德附近的黑树林子遭到民主联军阻击,该军的参谋长冯宗毅和八十八师师长韩增栋被击毙。此时,四平城内兵力空虚,仅有少数保安部队守卫。如果民主联军大胆追击,长驱直入,那么,取四平尤如囊中取物。

  在怀德失守的一个月后,杜聿明加强了四平的守备兵力。

  这时,守备四平的兵力,除了原七十一军的两个师外,又增加了十三军的五十四师和五十二军的榴弹炮营,加上宪兵、警察、保安大队等地方部队,其总兵力达3.4 万余人。由国民党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统一指挥。

  陈明仁,在国民党军将领中,可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之一。他与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毕业生。由于作战勇敢,深得蒋介石赏识。在抗日战争中,为配合盟军在缅北作战,陈明仁率部反攻滇西,名震中外,被当时的舆论视为

  “杰出的中国名将”。1949年夏,身为国民党军第一兵团司令官的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并与此次攻打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总指挥李天佑,同被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当然,这是后话。

  此刻,凭借着3 万多兵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陈明仁作了死守四平的部署。他将部队全部配置在从城郊到市区的防御工事之内,分区固守,不准超越各自的守备区一步,并将各工事内守军官兵的名字一律贴在墙上,明令规定:凡后退者格杀勿论。

  6 月14日20时,在重重雨幕中,三颗红色信号弹拔地而起,于苍茫暮色中拉出三条耀眼的弧线,宣告了东北民主联军总攻四平战斗的开始。

  霎时,火炮齐鸣,枪声大作。按照事先确定的作战计划,由一纵的一师、二师在四平西南担任主攻,六纵十七师为预备队;七纵担任从四平西北角方向助攻任务;而一纵三师则担负东郊的佯攻作战。主攻部队首先从四平市区西部突破,以敌七十一军指挥部为攻击目标,首先歼灭城西之敌,然后再向东部发展。

  战斗打响后,率先突入四平的,是一纵二师四团一营。总攻发起后,二师在师长贺东生、政委刘兴元的指挥下,一举突破敌城郊防御。紧接着,四团二营亦进入突破口。

  15日凌晨2 时30分,一纵一师在师长梁兴初、政委梁必业的指挥下,也自海丰屯方向突破敌人防线,与二师一道突入市区,同国民党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由于其它方向尚未突破,陈明仁集中了一切可能集中的步兵、炮兵,加之空军的配合,向一纵第一、二师展开了猛烈的反击,企图乘一纵突入部队立足未稳,将其撵出城去。

  战斗呈白热化,仅二师五团三连一昼夜即打退国民党军15次反击,枪管打红了,刺刀拼弯了,死伤的人员遍布大街小巷,然而,双方都没有一点罢休的意思。

  东北的夏季,白天特别长,从早晨4 点到晚上8 时,皆有很好的能见度。

  那些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国民党军飞机,盘旋穿梭,俯冲轰炸。而且,国民党军的空地联络搞得挺及时,一纵部队每扩大一块阵地,空中的飞机便扩大一片轰炸目标。

  借着空军的威力,七十一军部队的反攻一波接一波,双方在大街小巷展开巷战。

  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一纵二师四团大胆插入敌人纵深,在数天水米不沾的艰难条件下,顶住了敌人的反扑,持续向纵深发展。

  6 月17日,七纵亦从四平西北角突入城内,开辟了第二条战线。

  6 月19日,林彪电示李天佑,要求“乘胜坚决扩张战果,不惜重大伤亡和疲劳”,准备以伤亡1 万人的代价,坚决拿下四平。

  20日晚,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包围了位于西区的敌人七十一军军部核心工事。在震天动地的连续爆炸声中,七十一军军指挥部核心工事的三座大楼土崩瓦解,守军与楼俱毁。攻城部队全歼敌七十一军特务团及军属机关,活捉了从废墟中爬出来的特务团团长陈明仁之弟陈明信。

  陈明仁算是幸运,在亲弟弟的掩护下先撤一步,逃往路东地区负隅顽抗。

  21日,东北民主联军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向路东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

  四平告急,蒋介石亲派蒋经国坐专机前往沈阳,并向四平困守孤城的陈明仁空投了蒋介石的手谕:“四平一仗,关系到党国命运。这正是汝等效忠党国的好时机……”

  在四平东区临时指挥所里的陈明仁,知道自己是注定要与四平共存亡了。

  他责令下属拼命死守。当部下和国民党伪辽北省长提出突围建议时,陈明仁拔出手枪往桌上一拍,脸色铁青地警告:“如有再敢言突围者,以扰乱军心论处,格杀勿论!”

  在陈明仁的威迫之下,退缩于四平城东的国民党守军残部,作困兽之斗,战斗惨烈异常。

  由于国民党守军全部龟缩于东区,阵地缩小,兵力集中,进攻更为困难。

  此时,攻城的东北民主联军才察明,防守四平的敌军,并不是原来估计的1万余人,而是34000 余人,且有空中支援,弹药充足。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伤亡很大,一纵的第一、二师已撤出战斗,由六纵部队接替。

  6 月下旬,正当四平攻坚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时,杜聿明调动了十个师的援军,由沈阳和长春两个方向向四平急进。其中,威胁最大的沈阳方向的八个师,兵分三路,于6 月24日进至昌图、马堡附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遂决定撤出战斗。

  三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守军血战十余天,终于功亏一篑,饮恨北去。

  四平作战失利后,林彪与罗荣桓为此承担了主要领导责任。7 月2 日,在两人会签的关于《夏季攻势的基本教训》的电报中,分析了没有打好仗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没有完全弄清敌情,指挥上存在轻敌急躁情绪,攻城兵力没有高度集中使用等等。

  除情况不清、轻敌和兵力不够集中之外,丧失了最为有利的作战时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这次作战,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捣毁了国民党数以百计的集团工事,占领了市区的五分之四,以伤亡1.3 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7 万人,给杜聿明的重点防御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东北国民党军固守大城市的信心。

  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历时50天,横扫中长铁路沈阳至长春段两侧,攻克城镇40余座,歼灭国民党军8 万人,使东北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此时,国民党在东北所控制的区域已经缩小到不足10万平方公里,而且,维系统治区的两条大动脉严重梗阻:联接沈阳、四平、长春三大据点的中长铁路线已基本被切断;联接东北与华北的北宁线也时通时断,毫无保障。

  7 月8 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病卸任。东北的战局岌岌可危,关内的形势也使国民党当局寝食不安。

  7 月初,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在蒋家王朝的心脏地区插上了一把利剑,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稍后,共产党晋冀鲁豫军区的太岳兵团和华东野战军又一左一右,分别挺进豫西和豫皖苏,与刘邓大军相呼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