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楼梦魇 第13章

《红楼梦魇》第13章

作者:张爱玲 字数:2759 书籍:红楼梦魇

  ──又被脂砚删去"凡例",代以总批二则。至于为什么不这么说,却寥寥两句,含混压缩,想必也是因为有顾忌,"甲戌本最早论"属于胡适一系。

  甲戌本第六回"姥"字下注:"音老,出偕(谐)声字笺。称呼毕肖。"(第三页)"俇"下注:"音光,去声,游也,出偕(谐)声字笺。"(第五页下)现代通用"逛",这俗字全抄本与庚本白文本都作"旷",想必是较早的时期借用的字。白文本第十回又作"俇"──第十回写秦氏的病,是删"淫丧天香楼"后补写的,所以此回是比较后期作品,似乎在这时期此字又是一个写法,后详。正规庚本自第十二回起,第十五回用这字,也仍作"旷"(第三二一页第八行),到第十七、十八合回才写作"",下注:"音光,去声,出偕(谐)声字笺。"(第三五二页)

  二详红楼梦(2)

  "谐声字笺"是"谐声品字笺"简称,上有:"姥,老母也。今江北变作老音,呼外祖母为姥……""",读光去声,闲,无事闲行曰,亦作俇。"(注六)甲戌本的抄手惯把单人旁误作双人旁,如探春的丫头"侍书"统作待书──各本同,庚本涂改为"侍";但是只有甲戌本"俇"误作"",看来"待书"源出甲戌本。

  "俇"字注显然是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先有,然后在甲戌本移前,挪到这字在书中初次 出现的第六回。

  甲戌本第六回刘姥姥出场,几个"姥姥"之后忽然写作"嫽嫽",此后"姥姥"、"嫽嫽"相间。"嫽嫽"这名词,只有庚本、己卯本第三十一至四十回回目页上有"村嫽嫽是信口开河"句──吴晓铃藏己酉(一七八九年)残本同──与庚本第四十一回正文,从第一句起接连三个"刘嫽嫽",然后四次都是"姥姥",又夹着一个"嫽嫽",此后一概是"姥姥"。可见原作"嫽嫽",后改"姥姥",改得不彻底。此外还有全抄本第三十九回内全是"嫽嫽"涂改为"姥姥",中间只夹着一个"姥姥"。

  庚本白文本已经用"姥姥",但是"俇"仍作"旷",第十回又作""。第六回如果"姥"下有注,也已经与全部批语一并删去。

  甲戌本第六回显然是旧稿重抄,将"嫽"、"旷"改"姥"、"俇",加注。"俇"字注又加字义"游也",比"字笺"上的解释简洁扼要,但是"姥"字仍旧未加解释,认为不必要。这校辑工作精细而活泛,不会是书商的手笔。第十七、十八合回的"俇"字注与第六十四回龙文"鼐"注、第七十八回"芙蓉诔"的许多典故一样,都是作者自注。"俇"字注移前到第六回,不是作者自己就是脂评人,大概是后者,因为"甲戌脂砚斋抄阅……"作者似乎不管这些。

  甲戌本第六回比庚本第十七、十八合回时间稍后,因此甲戌本并不是最早的脂本。既然甲戌本不是最早,它那篇"凡例"也不一定早于其他各本的开端。换句话说,是先有"凡例",然后删剩第五段,成为他本第一回回首一段长文,还是先有这段长文,然后扩张成为"凡例"?

  陈毓罴至少澄清了三点:茍"凡例"是脂评人写的。(按:陈氏迳指为脂砚,但是只能确定是脂评人。)啕庚本第一回第一段与第二段开首一句都是总批,误入正文。咮"凡例"第五段与他本第一句差一个字,意义不同,他本"此开卷第一回也",是个完整的句子,"凡例"作"此书开卷第一回也",语意未尽,是指"在这本书第一回里面"。

  "凡例"此处原文如下: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言明是引第一回的文字,但是结果把这段文字全部引了来,第一回内反而没有了。他本第一回都有"作者自云"这一大段,甲戌本独缺,被"凡例"引了去了。显然是先有他本的第一回,然后有"凡例",收入第一回回首一段文字,作为第五段。

  第一回的格局本来与第二回一样:回目后总批、标题诗──大概是早期原有的回首形式──不过第一回的标题诗织入楔子的故事里,直到楔子末尾才出现。

  "凡例"第五段本来是第一回第一段总批。第二段总批"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亦是此书立意本旨"为什么没有收入"凡例"?想必因为与"凡例"小标题"红楼梦旨义"犯重。

  "凡例"劈头就说"红楼梦乃总其一部之名也",小标题又是"红楼梦旨义"。正如俞平伯所说,书名应是红楼梦。明义"绿烟琐窗集"中廿首咏红楼梦诗,题记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诗中有些情节与今本不尽相同,脂评人当是在这时期写"凡例"。写第一回总批,还在初名"石头记"的时候:"……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凡例"是书名"红楼梦"时期的作品,在"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之前。至于初评,初名"石头记"的时候已经有总批,可能是脂砚写的。"凡例"却不一定是脂砚所作。第一回总批笼罩全书,等于序,有了"凡例"后,性质嫌重复,所以收入"凡例"内。

  楔子末列举书名,"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句上,甲戌本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新怀旧,故仍因之。"庚本有个批者署名梅溪,就是曹棠村,此处作者给他姓孔,原籍东鲁,是取笑他,比作孔夫子。吴世昌根据这条眉批,推断第一、二回总批其实是引言,与庚本回前附叶、回后批都是"风月宝鉴"上的"棠村小序"。"脂砚斋编辑雪芹改后的新稿时,为了纪念'已逝'的棠村,才把这些小序'仍'旧'因'袭下来。"(注七)

  吴氏举出许多内证,如回前附叶、回后批所述情节或回数与今本不符,又有批语横跨两三回的,似乎原是合回,(注八)又指出附叶上只有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回数,原因是"风月宝鉴"上的回数不同。其实上述情形都是此书十廿年改写的痕迹。书名"红楼梦"之前的"金陵十二钗"时期,也已经有过"五次增删"。吴氏处处将新稿旧稿对立,是过份简单的看法。

  那么那条眉批如果不是指保存棠村序,又作何解释?吴世昌提起周汝昌以为是说保存批的这句,即"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这句带点开玩笑的口吻,也许与上下文不大调和,但是批者与曹雪芹无论怎样亲密,也不便把别人的作品删掉一句──畸笏"命芹溪"删天香楼,是叫他自己删,那又是一回事──何况理由也不够充足。

  俞平伯将"风月宝鉴"视为另一部书,不过有些内容搬到"石头记"里面,如贾瑞的故事,此外二尤、秦氏姊弟、香怜玉爱、多姑娘等大概都是。但是吴世昌显然认为"石头记"本身有一个时期叫"风月宝鉴",当是因为楔子里这一串书名是按照时间次序排列的。甲戌本这一段如下:

  ……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诗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按照这一段里面的次序,书名"红楼梦"期在"风月宝鉴"与"金陵十二钗"之前。但是"红楼梦"期的"凡例"已经提起"风月宝鉴"与"金陵十二钗",显然这两个名词已经存在,可见这一系列书名不完全照时间先后。而且"红楼梦"这名称本来是从"十二钗"内出来的。"十二钗"点题,有宝玉梦见的"十二钗"册子与"红楼梦"曲子,于是"吴玉峰"建议用曲名作书名。

  楔子里这张书名单上,"红楼梦"应当排在"金陵十二钗"后,为什么颠倒次序?因为如果排在"十二钗"后,那就是最后定名"红楼梦",而作者当时仍旧主张用"十二钗",因此把"红楼梦"安插在"风月宝鉴"前面,表示在改名"情僧录"后,有人代题"红楼梦",又有个道学先生代题"风月宝鉴"。

  二详红楼梦(3)

  那么"凡例"怎么迳用"红楼梦",违反作者的意旨?假定"凡例"是"吴玉峰"写的,脂砚外的另一脂评人化名。他一开始就说明用"红楼梦"的原因:它有概括性,可以包容这几个情调不同的主题,"风月宝鉴"、"石头记"──宝玉的故事──十二钗。"吴玉峰"为了争论这一点,强调"风月宝鉴"的重要性,把它抬出来坐"红楼梦"下第二把交椅,尽管作者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用"风月宝鉴"。

  俞平伯说起删天香楼事:"秦可卿的故事应是旧本'风月宝鉴'中的高峰。这一删却,余外便只剩些零碎,散见于各回。"(注九)

  "吴玉峰"后来重看第一回,看到作者当年嘲笑棠村道学气太浓:"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分明对这书名不满。在删天香楼后更不切合,只适用于少数配角,因此"吴玉峰"觉得需要解释他为什么不删掉他写的"凡例"里面郑重介绍"风月宝鉴"那几句:因为棠村生前替雪芹旧著“风月宝鉴"写过序,所以保存棠村偏爱的书名,纪念死者。

  "凡例"硬把书名改了,作者总是有他的苦衷,不好意思或是不便反对,只轻描淡写在楔子里添上一句"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贬低这题目的地位,这一句当与"凡例"同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