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楼梦魇 第12章

《红楼梦魇》第12章

作者:张爱玲 字数:2978 书籍:红楼梦魇

  曹家久住南京,曹寅妻是李煦妹,李家世任苏州织造,也等于寄籍苏州。曹雪芹的父亲是过继的,家里老太太的地位自比一般的老封君更不同,老太太娘家的影响一定也特别大。寄居的与常接来住的亲戚,想是李家这边的居多。第二回介绍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甲戌本夹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似乎至少钗黛湘云等外戚──也许包括凤姐秦氏的娘家──都是苏州人。书中只有黛玉妙玉明言是苏州人。李纨是南京人。

  俞平伯指出全抄本“多”“都”不分,是江南人的读音。曹雪芹早年北返的时候,也许是一口苏白。照理也是早稿应多吴语,南京口音则似乎保留得较长。

  全抄本“理”常讹作“礼”,如第十九回第四页袭人赎身“竟是有出去的礼,没有留下的礼”,第六页“没有那个道礼”。“逛”均作“旷”,则是借用,因为白话尚在草创时期。甲戌本第六回第一次用“俇”字(板儿“听见带他进城俇去”),需要加注解:“音光,去声,游也,出‘谐声字笺’。”(“辑评”一三四页)似是作者自批。也是全抄本早于甲戌本的一证。

  第三十七回起诗社,取别号,李纨说宝玉:“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庚本)戚本作“花主”,程本同。全抄本似“王”改“主”,一点系后加。第三回王夫人向黛玉说宝玉,“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甲戌本脂批:“与绛洞花王为对看”(“辑评”八六页)。可见是花王,花主是后人代改。全抄本是照程本改的。

  李纨这句话下批注:“妙极,又点前文。通部中从头至末,前文已过者恐去之冷落使人忘怀,得便一点,未来者恐来之突然,或先伏一线,皆行文之妙诀也。”但是前文并没有提过“绛洞花王”别号,显然这一节文字已删,批语不复适用,依旧保留。

  下文“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当时没有议定取什么名字,但做完海棠诗,李纨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下一回咏菊,他就署名怡红公子。而做诗前大家拣题目,庚本“宝玉也拿起笔来,将第二个访菊也勾了,也赘上一个绛字。”“绛”全抄本作“怡”。诗成,则都署名怡红公子。

  庚本的“绛”字显然是忘了改。这一回当是与上一回同时写的,与删去的绛洞花王文字属同一时期,或同一早本。前面说过第三十七回是旧稿,只在回首加了个新帽子,即贾政放学差一节。第三十七回虽已采用新别号怡红公子,至三十八回,写得手熟,仍署“绛”字。上一回正提起绛洞花王,如署“绛”可能是笔误,而此回并未提起。绛洞花王的时期似相当长,所以作者批者誊清者都习惯成自然了。

  至少第三十八回是庚本较全抄本为早。但是全抄本第十九回后还是大部份比庚本早。

  二详红楼梦──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年份

  甲戌本红楼梦的名称,来自这抄本独有的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但是它并没有标明年时,如己卯、庚辰本──庚辰本也只有后半部标写"庚辰秋月定本"。甲戌本残缺不全,断为三截,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在形式上,这十六回又自然而然的分成四段,各有各的共同点与统一性。

  二详红楼梦(1)

  甲戌本红楼梦的名称,来自这抄本独有的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但是它并没有标明年时,如己卯、庚辰本──庚辰本也只有后半部标写"庚辰秋月定本"。

  甲戌本残缺不全,断为三截,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在形式上,这十六回又自然而然的分成四段,各有各的共同点与统一性:灱第一至五回:无双行小字批注,无"下回分解"之类的回末套语──庚本只有头四回没有──牞第六至八回:回目后 总批或标题诗,回末诗联作结;犴第十三至十六回:回目前总批、标题诗──诗缺;犵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回后总批。

  第一回前面有"凡例"。"凡例"、第五、第十三、第二十五回第一页都写著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占去第一行。换句话说,书名每隔四回出现一次。显然甲戌本原先就是四回本,所以第四回末页残破,胡适照庚本补抄九十四个字。每四回第一页就是封面,此外别无题页,因此第十三回第一页破损,"凡例"第一页右下角也缺五个字(胡适代填"多□□红楼"三字,留两个空格)。

  清代藏家刘铨福跋:"……惜止存八卷"。此本每页骑缝上标写的卷数与回数相同,但是刘氏当时收藏的"八卷"自然不止八回,而是八册,共三十二回,是否连贯不得而知。

  本文的原意,是纯就形式上与文字上的歧异──总批的各种格式、回末有无"下回分解"之类的套语或诗联、俗字不同的写法、其他异文──来计算甲戌本的年份,但是这些资料牵连庚本到纠结不可分的地步,因为庚本不但是唯一的另一个最可靠的脂本,又不像甲戌本是个残本,材料丰富得多。而且庚本的一个特点是尊重形式,就连前十一回,所谓白文本,批语全删,楔子也删掉几百字,几乎使人看不懂,头四回也还保存一无所有的现代化收梢。此外许多地方反映底本的原貌,如回末缺诗联,仍旧保留"正是"二字,又如第二十二回缺总批,仍旧有一张空白回前附叶,按照此本的典型总批页格式,右首标写书名。

  尊重形式过于内容的现象,当是因为抄手一味依样画葫芦,所以绝对忠于原文,而书主不注意细节,唯一关心的是省抄写费,对于批语的兴趣不大,楔子里僧道与石头的谈话也嫌太长,因此删节。

  五○年间,俞平伯肯定甲戌本最初的底本确是乾隆甲戌年(一七五四年)的本子──以下概称一七五四本,免与"甲戌本"混淆──不过因为涉嫌支持胡适的意见,说得非常含糊(注一)。他认为甲戌本即一七五四本的理由是:茍甲戌本特有的"凡例"说:"红楼梦乃总其一部之名也",书名该是红楼梦,而此本第一回内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最后归到石头记,显然书名是石头记;前后矛盾。以上的引文,在较晚的己卯(一七五九年)、庚辰(一七六○年)本,就都删了,是作者整理的结果。啕甲戌本第十三回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第十一页下)甲戌本正是十页,可见此本行款格式还保存脂批本的旧样子。

  如果作者为了书名的矛盾删去"凡例"与楔子里的"红楼梦"句,放弃"红楼梦"这书名,为什么把"甲戌……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句也删了,以至于一系列的书名最后归到"金陵十二钗"?最后采用的书名明明是"石头记",不是"金陵十二钗"。作者整理的结果岂不更混乱?甲戌本楔子多出的这两句显然是后添的,他本没有,不是删掉了。己卯、庚辰本删去"凡例"与"红"句、"甲"句之说不能成立。

  至于甲戌本第十三回与此回删天香楼后稿本页数相同,这不过表示甲戌本接近此回最初的定稿,不是辗转传抄的本子。倘据此指甲戌本为一七五四本,那是假定一七五四本删去天香楼一节,纯粹是臆测。在这阶段根本无法知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什么时候删的。

  吴世昌分析甲戌本总批含有庚本同回的回内批,搬到回前或回后,墨笔大字抄录,有的字句略加改动。第二十六回有一条总批原是庚本畸笏丁亥夏批语,"则可知道这残本的墨书正文部份,至早也在丁亥(一七六七)以后所过录。"(注二)俞平伯认为这是书贾集批为总批,多占篇幅,增加页数,以便抬高书价,与正文的底本年代无关。

  陈毓罴指出"凡例"第五段就是他本第一回开始的一段长文;又,红楼梦以前的小说,由批书者作"凡例"或"读法"的例子很多,如"三国志演义"就是批者毛宗冈作"凡例"。甲戌本的"凡例"比正文低两格,后面附的一首七律没有批语,而头两回的标题诗都有批语赞扬,也证明"凡例"与这首七律都是批者脂砚所作。

  陈氏又说在脂本中,甲戌本的"正文所根据的底本是最早的,因此它比其他各本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稿。……在标明为'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的庚辰本上已不见'凡例'及所附的七律。(注三)……在后来的抄本上删去了这篇'凡例'(注四)",也是脂砚自己删的,否则作者不便代删。

  脂砚只留下"凡例"第五段,又删去六十字,作为第一回总评,应当照甲戌本第二回总评一样低两格。庚本第一回第二段(全抄本也有,未分段):"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是第二段总评,与前面的一大段都是总批误入正文。这第二段总批与甲戌本那首七律上半首同一意义,是脂砚删去七律后改写的。

  最后这一点似太牵强。这条总批是讲"此回中"的"梦"、"幻"等字象征全书旨义。七律上半首: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第一、第四句泛论人生,第二、第三句显指贾家与书中主角,不切合第一回的神话与"士隐家一段小荣枯"(注五),以及贾雨村喜剧性的恋爱。

  陈氏说甲戌本正文的"底本是最早的,因此它比其他各本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稿",似是根据俞平伯的理论──即甲戌本虽经书贾集批充总批,正文部份是一七五四本,脂本中的老大哥,因为它的第十三回接近删天香楼时原稿──但是陈氏倒果为因,而且仿佛以为作者原稿只有一个,到了四阅评本,已经不大接近原稿──由于抄手笔误、妄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