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232章 最怕游击战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第232章 最怕游击战

作者:叫天 字数:3683 书籍: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234章最怕游击战

  “报,明国皇帝亲领大军分两路来攻,一路走草原,一路走辽西走廊,号称百万大军!”

  多尔衮听得脸色铁青,接了具体奏报之后,立刻大声喝令道:“再探!”

  他是真没想到,明国皇帝竟然领这么多兵马前来攻打大清!

  虽然他也知道,明国肯定会来打辽东的,但是兵力之多,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号称百万大军,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几十万人马肯定是有的。

  明国皇帝亲自领军,哪怕事先已经有过类似的估计,事到临头,还是给了多尔衮很大的压力。

  这个时候,大清刚刚得到了甘薯这种奇物,正在大力推广,并且经过前几年的休养生息,差不多刚能养活目前的人口,就等着地里的粮食收获呢!

  这一刻,他真的是体会到了当初明国那边的心情是如何的了。因为大清对明国用兵的时候,也是喜欢选在粮食即将或者刚收获的时候,就能就地补充粮草,减少后勤压力。

  现在就抢收粮食,这都还没到收获的时候,减仓是必然的,又会造成粮食的紧张甚至是紧缺。要是再等两年,那大清就能做到兵精粮足了啊!

  他正在想着这些时,奉旨赶来的亲王贝勒们便陆续到齐了。

  于是,多尔衮便立刻宣布了前线快马送来的紧急军情,还补充说道:“从草原来犯的明国骑军,大概是五六万左右,由首辅范景文统领,兵力还不算多,但是,从辽西走廊过来的明军主力是明国皇帝亲领,前锋一口气攻到锦州,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军队,号称是百万大军!”

  多铎一听,不但没有害怕,反而露出了兴奋之色,当即大声说道:“那不正好,我们不是刚和那些西夷做了买卖,自生火铳都有五千支,正好可以用上了。”

  豪格听了,也是附和道:“辽东是我们的地盘,萨满保佑,明狗还从来没赢过,这一次也要把他们都打得全军覆没!“

  尼堪等人,也是丝毫不怯,扬言要报仇雪恨。他的耳朵自从上次在关内被震聋之后,便一直不能恢复,听到的声音很微弱,以至于平日里他都是最大嗓门说话。

  他们一个个都这么表态,自然也是有他们的底气的。

  满清吞并朝鲜之后,得到了大量的人口,打压原本朝鲜的官吏,给那些奴隶一样的底层一点好处,使得满清这种蛇吞大象的举动并没有引发消化不良。

  此时的满清,军队已有三十万左右,其中鸟铳兵有十五万左右,燧发枪兵也有五千多。

  这个兵力规模,比当初吞并朝鲜之前,已经足足翻了一倍。如果只是用来守城的话,还可以再征集民壮,能再得二十来万兵力守城都是没问题的。

  如果加上草原上的附属部族,多个十几万骑军,又是没问题。

  这么庞大的军力,以前可

  请收藏: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是从未想过的。哪怕这些兵力并不只是集中在辽东,一样让他们底气十足。

  多尔衮见士气可用,心中倒也稍微放松了一点,不过他还是分析局势道:“草原部族那边,需要应对明军的偏师,怕是无法征召了。为今之计,重中之重,就是打败明国皇帝亲自统领的这路大军,便是决定胜负之关键。来犯明军越多,运输粮草物资必然要越多。朕决定弃守各地,就守辽阳重镇!”

  辽阳离沈阳就只有一百二十里,并且辽阳是原本明国在辽东的军政中心,因此城池高大坚固,城防设施也都完善,是个可以驻守重兵的好地方。

  听到这话,尼堪当即问道:“陛下,那海州附近的粮田怎么办?”

  自从五六年前明军全部退回关内之后,关外便都成了满清的地盘。

  辽西走廊虽然也有很多明国卫所兵开垦出来的粮田,但是考虑到明军有可能出关打击的情况下,辽西走廊的粮田大部分都荒废了。

  但是,海州这边,离山海关就非常远了,大片的粮田,自然不可能荒废。吞并了朝鲜之后,满清就迁移了很多朝鲜人到海州这边务农。

  因此,辽西走廊那里放弃了没人在意,可海州这边也要放弃,就有人舍不得了。

  多尔衮听了,倒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解释道:“海州离海边只有一百二十里左右,并且还有河流相通。明军的水师又占优,我们要想在海州和明军打,定然会困难不少。因此,放弃海州,延长明军的物资补给线,从而可以考虑出骑军绕后切断明军的物资粮道,就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行!”

  尼堪听了,想了想认可了这种说法,便没有再说话。

  要知道,当年的松锦之战,决定胜负的,也是大清这边截断了洪承畴的粮道才导致明军崩溃的。

  多尔衮见其他人也不再有意见,便下旨撤离海州的军民,至于粮食,能收多少便收多少,其余地都烧了。

  不管如何,这也算是一种坚壁清野了。

  这些奴酋们,自己都没意识到,如果换成崇祯十七年前的话,他们绝对不会这么做。就算攻打辽东的明军再多,他们铁定也是迎战,而不是先退缩,还要搞坚壁清野!

  这坚壁清野可是双刃剑,先割伤自己,再看能不能割伤敌人的。

  随后,多尔衮又从朝鲜和辽东其他地方调集兵力,意图在辽阳和明军决战。

  当然,在辽阳之前的门户,鞍山驿堡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也是派兵驻守,不让明军能随意长驱直下到辽阳的。

  多尔衮的打算,就是先在鞍山驿堡耗掉明军的锐气,最好是沉重打击了明军之后再在辽阳决战,那局势就会变得有利了。

  基于这种想法,他派尼堪亲领一万人马,主要是步兵,也就是朝鲜火铳兵驻守。

  其他各路人马,全都往辽阳集结。为了预防

  请收藏: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万一,他又调豪格守草原侧的长城关卡,预防绕道草原的明国骑军摆脱草原部族的兵力偷袭沈阳。

  多尔衮自己坐镇沈阳,多铎坐镇辽阳,济尔哈朗还在朝鲜那边,已经传旨让他领兵增援辽东.如果有可能,等明军主力攻打辽阳之时偷袭海州。因为多尔衮自己判断,明军大概率会把粮草囤积在海州的。

  一切就绪,多尔衮遥望山海关方向,心中呐喊:来吧,都说你亲自领兵平定了关内,很能打,那就来朕看看,我们两人之间,到底谁更会打,谁才是更合格的皇帝!

  ………………

  明军出山海关之后,本来要面对宁远、锦州这些重镇,还有其他各个卫所军镇,比如说中左所,宁前所等等,结果没想到,朝廷官军一到,满清军队闻风而逃,大军非常顺利地收复一地又一城。

  一时之间,朝廷官军的士气大振!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是很喜欢。

  后世伟人有说过一句话,把拳头缩回去,再一拳打出去的力量,会让敌人更痛。

  满清这是把兵力都收缩了回去,这可不是好兆头。

  崇祯皇帝最担心的是,那多尔衮够狠,甚至是放弃了沈阳,继续往北退,利用地形的优势,最终选择和朝廷官军打游击战。

  决战之前,没有大量歼灭满清的有生力量,那这个游击战打起来就非常难受了。

  派出去围剿的军队,不能少了,容易被满清军队以多打少给消灭了。派出去围剿的军队如果多了,满清军队避而不战,粮食消耗就大,时间久了,也是吃不消的。

  因此,崇祯皇帝是期望,满清军队怎么都要来一次决战。只有打垮了满清的主力,消灭了满清军队的大部分人马,那么剩下的人马就算再打游击战也是不怕了。

  第一是胜负已分,士气和主力决战前就会不一样。

  第二自然是剩下的满清军队实力不会强,分兵围剿,也不怕满清军队的伏击。

  不过心中虽然有如此担心,但是崇祯皇帝估计,大概率不可能会出现最坏的情况。

  在这个时代,能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真正掌握游击战精髓的人,肯定不存在。

  不要说多尔衮如今只是满清的摄政王,就是真正的满清皇帝,他估计也没法说服其他人,决战都不打,就在一开始的时候打游击战。

  这个猜测果然没错,在崇祯皇帝领兵快要到海州的时候,前锋便传来消息,说建虏烧毁了海州城,但是重兵把守鞍山驿堡。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算是放心了,那多尔衮还没有魄力能放弃辽阳和沈阳!

  于是,崇祯皇帝也不急着进攻,大军到达海州之后便开始休整,同时等待郑芝豹的水师运送粮草到海州囤积。

  还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目的,就是让满清军队有时间能集结。他最喜欢的,就是敌人聚成一窝,然后一战而灭

  请收藏: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之。

  打李自成是这样,打云贵土司造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估计现在都还在打内战。

  最终给了满清军队五天时间,然后崇祯皇帝亲自领军来到了鞍山驿堡。

  鞍山驿堡,是明代辽宁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贴鞍山河,坐落在东西鞍山两座山的中间地带,东西距两山各公里,驿堡东北面是源于长白山余脉的千山,西南面则是辽阔的辽河平原的开始。

  鞍山驿堡属于定辽前卫,洪武二十年设,万历六年重修为“等腰梯形”城堡。周长“一里又204步”。城池为砖石夹夯土结构,基石层高2米,砖砌层高米,城墙厚度米,基宽8米,墙高10米,大概就是三层楼那么高。

  要想从山海关或者海州前往辽阳,就必须要通过鞍山驿堡才行。换句话说,明军进攻满清的辽东腹地,除了走草原,就必须要攻克鞍山驿堡才好,由此,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从城头上的旗帜和守军人头能看出,满清在这里驻扎了重兵。

  看完了敌情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做什么,反而回了海州。

  城头上,尼堪早就躲在那观察,见明国皇帝走了,反而紧张起来,当即交代手下道:“晚上的城防,一定要打着十二分的精神,防止明军偷城。预备人员,要远离城墙,听到了没有?”

  他的声音很大,就怕别人听不到一样。

  尼堪的手下自然明白自己的主子为什么会这样,很明显,是吃一堑长一智!

  自然,他们收到这个军令之后,也不敢怠慢,当即遵令执行。

  然而,当天晚上什么动静都没有,让他们白白警戒了一个晚上。

  他们自然不知道,崇祯皇帝之所以没有发起进攻,其实是在等消息。

  鞍山驿堡能拦住大军的去路,但是拦不住朝廷官军的夜不收。

  朝廷官军到达海州的时候,就已经派出了夜不收。不止如此,锦衣卫这边,锦衣卫指挥使李若链随驾出征,也是派出了精锐的锦衣卫密探,刺探建虏的情况。

  就在崇祯皇帝视察过鞍山驿堡之后的第二天下午,李若链就兴奋地求见皇帝,禀告最新的敌情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便没有再等,立刻召开御前军事会议。

  周遇吉、黄得功、吴三桂、曾英、秦翼明、李定国等将领,济济一堂。

  方正化自然也在,就由他给众将讲述敌情:“建虏在辽东的主力大概有二十五万,其中十五万据守辽阳,另外十万人马据守沈阳。根据消息,建虏人马中,大部分都是朝鲜兵,火铳手极多……”

  崇祯皇帝坐在主位,也是在听着,同时看着底下众将。

  他发现,在方正化公布了满清兵力之后,不少将领的脸色有点凝重。

  不得不说,只是当初关内一战,虽然打破了建虏无敌的神话,但是,长久以来建虏对朝廷官军的胜利,多少还是有一些余威的。这倒不是说害怕,而是有压力而已。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在方正化讲完敌情之后,便严肃地开口说道:“诸卿,此次辽沈战役,朕要一口吃掉建虏这二十五万人马,谁要不死战,放跑建虏,则严惩不贷!”

  请收藏: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