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贵女谋略 第八十四章 变化

《贵女谋略》第八十四章 变化

作者:徐如笙 字数:4535 书籍:贵女谋略

  康王只得匆匆准备行囊,安成郡王便说要跟着一起去,被康王拒绝了:“我身边还有周先生和卫先生,你不用担心,倒是京城里的事情都‘交’给你了,你要各处留心才是。”

  安成郡王郑重的点点头,纵然他觉得蹊跷,可端王的伤是真的,看不出半分作假的痕迹,他唯恐端王会在粮草的事情上动手脚,派人查探,也是一点破绽没有,安成郡王疑‘惑’了,难道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

  康王离开京城时,安成郡王和徐景焕去送行,徐景焕特意把大刀介绍给了康王,让他暗中保护康王,这还是徐妙筠的主意。

  大刀知道了师父没事,还有个儿子,自己也多了个师弟,便不急着去江西了,倒是徐妙筠,知道康王要去西北,便怂恿徐景焕推荐大刀随行。

  大刀本来还不怎么情愿,毕竟他是江湖人,康王是皇族人,互相不打‘交’道,可没等他拒绝,徐景焕便提出质疑,道:“若真的武艺高强,怎么会被人追杀成那个样子?别到最后反成了王爷的拖累。”

  大刀听了气得要命,立刻就答应了,还说若是康王少了根头发丝,他就偿命,徐景焕便让大刀暗中坠在队伍后面,若是一路平安也就罢了,若是突发意外,康王也多了张底牌,大刀很爽快应下了。

  康王走后的第五天,徐沛凝和新婚夫婿苏又庭到栖凤山看望徐妙筠,徐沛凝‘精’神很好,穿着大红‘色’刻丝通袖袄,同‘色’的撒‘花’裙子。

  而苏又庭则是着宝蓝‘色’锦衣,风度翩翩,眉目俊朗,和徐沛凝站在一处犹如金童‘玉’‘女’一般,徐妙筠高兴极了,亲自给姐姐姐夫沏茶。

  苏又庭则给了徐妙筠两个封红:“回‘门’的时候就该给你的。如今补上也不晚。”

  徐妙筠笑眯眯的接了过来道谢,徐沛凝便打发苏又庭到寺里逛逛,让她们姐妹说说‘私’房话。

  苏又庭应了,脾气很好,一看便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徐沛凝见苏又庭出了院子,这才放松下来。在榻上盘‘腿’坐下,问徐妙筠在寺里可习惯。

  徐妙筠笑道:“刚开始不习惯。现在觉得‘挺’好的,我离家这些日子,家里可有什么事?哥哥是报喜不报忧,‘弄’得我一无所知。”

  徐沛凝笑道:“都‘挺’好的,大嫂有了身孕,祖母和娘高兴地跟什么似的,祖母的身体也很好,往年夏天炎热还会觉得不痛快,今年二哥早早请了林大夫来把脉,居然没什么事。一整个夏天也没什么不舒服,就是担心你,听服‘侍’的丫头说,每天睡得早,醒的也早。没到天亮的时候就睁眼了,自言自语的唠叨,担心你在寺里受委屈。”

  徐妙筠听了,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也很想祖母。”

  徐沛凝拍拍她的手以示安慰:“二哥每每来看你,回去只说好,祖母也担心他报喜不报忧呢。”

  姐妹俩叽叽喳喳说了半日,从家里的事又转到了外头的事上,徐妙筠便细细的问了西北战事,生怕徐景焕真的一个冲动去了西北。

  徐沛凝看问题显然和徐景焕那些男子又不一样,她细细的思虑了,道:“二哥怀疑西北传来的消息是假的,是端王为了脱身的计策,可我觉得未必,端王掌着兵权,又有皇上的宠爱,在夺储这件事上是有绝对优势的,即便最后皇上不中意他,他也可以孤注一掷,起兵夺宫,这样的话他得手的可能‘性’也很大,又何必拘泥于一时的谋略呢?”

  徐妙筠懂她的意思,就好比两个人打架,若是实力相当,那定要小心翼翼,谋略得当,巧中取胜,若是实力悬殊太大,打败对方最好的办法是一拳打过去,那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反倒成了累赘。

  在朝中,支持康王的多半是文臣,文臣注重体统,觉得康王是长子,理应被立为储君,而武将多支持端王,因为武将觉得,凭实力说话,谁有本事谁当皇帝。

  康王和端王的矛盾,与其说是夺储的矛盾,倒不如说是文臣和武将的矛盾,立长还是立贤的矛盾,就像一直以来的康王和端王的相处模式,都是端王攻,康王守,甚少有康王主动出击的时候。

  那是因为康王心里很明白,一旦他主动出击,那就相当于撕破了脸,就要各凭本事说话,这不是看那些文臣耍嘴皮子,而是看谁的拳头硬,康王自认不敌,自然也就不会轻易引起争斗,这也是他一再退让的缘故。

  而端王的心理也很微妙,他知道皇上有意立他为储君,可储君之事并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的,太后皇后都喜欢康王,那些文臣也都是康王的后盾,若是‘乱’世,他自然不会理会那些文臣。

  可如今太平盛世,武将反倒没了用武之地,不如文官治世经国,用处更大,若是他强权夺取皇位,那就失去了民心,到时候那些迂腐古板的文臣们一起给他撂挑子怎么办?

  所以端王才会犹豫不前,才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继位成为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个无子便是他的硬伤,才会让他在有三个儿子的康王面前生生矮了一截,让他不得不收敛光芒,隐忍待发。

  徐沛凝道:“如今西北战‘乱’又起,正是端王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按理说他应该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怎么会那么不小心摔伤了‘腿’呢?若说西北的事是假的,那他更应该前去收拾残局,不让人看出破绽来才是啊,如今端王受伤,却放任康王去了西北,足见西北的事是真的,最起码是经得起推敲的。”

  徐妙筠若有所思:“那端王摔伤了‘腿’究竟是意外还是他故意为之呢?这样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徐沛凝没做声,这也是她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徐妙筠只恨自己身困寺中,不能亲自打探消息,不然说不定也会助哥哥一臂之力。

  她问徐沛凝:“囡囡和贞贞常去家里么?”

  徐沛凝笑道:“隔三差五去一趟,时常也会送东西过去,倒比你在时更亲热几分,前几日囡囡定亲,祖母还把一个珍藏多年的翠‘玉’滴水观音做贺礼送了过去。唐二‘奶’‘奶’也是个识货的,后来还亲自上‘门’道谢呢。”

  徐妙筠大为惊讶:“囡囡定亲了?”

  徐沛凝点头:“唐二‘奶’‘奶’相中的,那户人家姓陈,在山东也是大户,嫡系子孙算起来少说有百人,祖母说唐二‘奶’‘奶’眼光不错,陈家家‘门’风严谨。耕读传家,和江西晏家一样。都是百年大族,囡囡定下的是陈家嫡长房的次子,虽不是宗‘妇’,不能执掌府中中馈,却也不容小觑,囡囡‘性’子跳脱,让她做宗‘妇’说不定会给人挑剔,做次子媳‘妇’便无妨了。”

  徐妙筠道:“可我听说囡囡不是很情愿,想要退亲呢。”

  徐沛凝笑道:“她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有多少勋贵之家想把‘女’儿嫁到陈家去呢。就为了和陈家攀上姻亲,唐二‘奶’‘奶’也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让陈家点头,如今哪容得囡囡闹腾,后来还是唐夫人说囡囡定是没见过陈家二少爷,心里没底。这才不答应,于是唐二‘奶’‘奶’便想了个法子把陈二少爷请到家里来,让囡囡隔着屏风看了一眼,结果囡囡更不愿意了,还说人家长得丑,唐二‘奶’‘奶’气的半死,说明明是个英俊潇洒的翩翩儿郎。”

  徐妙筠也忍不住笑起来,道:“我估计囡囡是不想这么早出嫁,这才这样闹腾。”

  徐沛凝叹气:“婚姻大事哪能由得了自己呢,说起来二妹妹也该出嫁了,为了她的婚事,祖母和娘都着急的很呢。”

  徐妙筠不知道徐静含喜欢杨敏之的事,笑呵呵道:“二姐姐那样的容貌,定要有个同样俊俏的人去配,不然夫妻俩站一起,那人可要自惭形秽了。”

  徐沛凝一笑,想起了杨敏之,身材高大,眉目英朗,如青竹松柏般‘挺’拔,和徐静含简直天生一对,只可惜,有缘无分。

  她心中一动,看向了徐妙筠:“你在山上,安成郡王定来瞧过你吧。”

  徐妙筠被徐景焕问过一次,倒没有之前的羞涩,反而落落大方道:“是啊,他说让我安心等着,他会来娶我的。”

  徐沛凝笑道:“哟,山盟海誓都有了,还真是不错,看来把你送到寺里,你们的缘分不仅没有尽,反而更加亲密了。”

  徐妙筠对着姐姐也比较容易说出心里话,道:“其实刚开始我也有些犹豫的,怕和他见面被人知道了会给哥哥惹麻烦,可是后来又想,事在人为,我确实喜欢他呀,他虽然叫我什么都不用担心,可我觉得,我最起码要有勇气面对各种麻烦,这样才不算辜负他的一番心意,之前因为有哥哥,我反倒没有这种意识,我总是要长大的,要自己扛起责任,不能什么都指望别人,我向他表达我的心意,告诉他我想嫁给他,还让哥哥明白了我的心意,别让哥哥再刻意为难他,还有囡囡和贞贞,若到时候大家反对,最起码她们会替我说好话的,一步步来,总会心想事成。”

  徐沛凝愣住了,好一会才拍了拍徐妙筠的肩膀:“你长大了,不用哥哥姐姐替你‘操’心了。”

  徐妙筠有些不好意思,忙岔开话题:“二姐姐的婚事也要问问二姐姐的意思呀,她是怎么想的?”

  徐沛凝犹豫一下,把徐静含心仪杨敏之的事情说了,徐妙筠大为惊讶,忙道:“那祖母知不知道?”

  徐沛凝道:“怎么敢让祖母知道,原想着他和二哥‘交’好,托二哥出面探探口风,若是杨敏之也有这个意思,那再告诉祖母,有二哥说话,祖母也不会反对,可杨敏之对静含毫无所觉,还在二哥试探他的时候热心的帮着去张家说媒,二哥说徐家没有倒贴的闺‘女’,不让静含再想了。”

  徐妙筠道:“那杨敏之还不知道二姐喜欢他了?”徐沛凝摇头:“怎么好意思说,这可是于闺誉有损。”

  徐妙筠道:“杨敏之再好,也是妾‘侍’所生,在杨家还被嫡母忌惮,处心积虑的算计他,谁要是嫁给他,估计也要跟着他忍气吞声的熬日子,他估计是有自知之明,知道配不上二姐姐。这才没往这上头想吧,若是知道二姐姐喜欢他,他会不会因此奋发向上,在杨家谋得一席之地后再来求亲呢?”

  徐沛凝被她这番话说得糊涂了:“你是说只要杨敏之知道了静含的心意便会上‘门’求亲?”

  徐妙筠道:“那当然了,二姐姐人长得美,‘性’子又温柔,哪点配不上杨敏之?之前咱们和曹婶子接触时。二姐姐细心温柔,她的好曹婶子比谁都清楚。若是知道自己能有个这么好的儿媳‘妇’,还不得睡觉都乐醒了。”

  徐沛凝忍不住笑起来,道:“这件事情我回去后再好好想想。”

  姐妹俩一起吃了午饭,下午的时候徐沛凝才和苏又庭一起离开,临走前,徐妙筠看着苏又庭,又想起了程爱莲,低声嘱咐徐沛凝要有所防备,徐沛凝居然一副我早就知道了的样子,道:“你放心。我自有分寸。”

  徐妙筠是真的放心,在她眼里,这个大姐还没吃过谁的亏呢,定会把那个程爱莲摆平。

  回去的路上,苏又庭说起了徐妙筠。多有赞誉:“年纪轻轻在寺里住着,倒是‘挺’沉稳的。”

  徐沛凝笑道:“妙筠从小是被二哥惯坏了,什么都替她想到了,打算到了,她不用费一点心思,可她其实也是个很聪明的人,在二哥的耳濡目染下不说聪明绝顶,也鲜少吃亏受委屈,而且她人缘很好,在杭州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

  苏又庭点头,道:“什么时候我们又芳也这么聪慧就好了,娘正打算给她说亲,真怕她在婆家受委屈。”

  徐沛凝笑道:“小姑温柔敦厚,但凡婆婆不是尖酸刻薄的,都看得出她的好,日子也不会过不好。”

  苏又庭点点头,他觉得徐沛凝和徐景焕一样,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可徐景焕锋芒毕‘露’,徐沛凝却隐忍内敛,而且从她嘴里说出的话好像都很有道理,让你找不到借口反驳,也无形当中让你对她言听计从,按着她的想法办事。

  苏又庭觉得这样的徐沛凝和皇后很像,早些年皇上再怎么不喜欢皇后,再怎么挑剔也没找出皇后的错儿来,甚至还让皇上渐渐解除了心结,觉得皇后很好,不然泰宁公主是怎么来的?

  苏又庭不是那种见不得妻子比自己有能耐的人,他反而觉得很惊喜,也觉得荣幸,对徐沛凝亲昵中便多了几分尊敬。

  康王走后大半个月,安成郡王接到了第一封信,信上说他已经顺利到了古城关,古城关的战事是真的,鞑子出兵,宋三奇虽然抵挡住了攻击,却也没取得什么战果,现在两军对峙,援兵又到,正商议着如何出兵。

  安成郡王这才放下心来,京城也陷入了一种短暂的安宁,既然援兵到了,定然会打破这种局面,那么打胜仗是迟早的事。

  可有的时候,打仗不是看人多就能赢的。

  又过了半个月,边关还是没有传来捷报,京城又陷入了一种焦躁中,而皇上的焦躁甚于任何人,他甚至有些后悔,觉得不该叫康王去西北,估计杨敏之出面都比他在行,关键是康王从没有接触过这方便的事。

  康王在皇后的教导下一直是个温文儒雅的君子,对于这种战争和军事,他从来都是‘门’外汉。

  正当皇上犹豫要不要派杨敏之去西北把康王换下来的时候,古城关终于传来了一封文书,却不是好消息,信上说鞑子集结九万兵马在古城关叫阵,在得知皇上的长子就在古城关时,更是疯狂的冲关,古城关虽然在宋三奇的带领下打退了几‘波’攻击,但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希望能立刻增兵。

  皇上大急,一面召杨敏之进宫,一面召端王进宫,令杨敏之去西北把康王带回来,又和端王商议派谁去西北增援,安成郡王也时刻关注着宫里的情况,西北的消息一传来,他就立刻商量了徐景焕,向皇上要求去一趟古城关。

  皇上难得的斥责了他:“战场可不是谁都能去的,你就别跟着添‘乱’了,若是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

  安成郡王失望极了,只能托杨敏之在西北尽量周全。

  杨敏之比端王提前出发了十日,他带着锦衣卫的‘精’英,皇上给他的旨意是,一定要把康王毫发无伤的带回来,因此一行人日夜兼程,不敢怠慢。

  而端王则留下了,和皇上讨论了接下来该如何用兵,同时调遣大军也要几天的时间,皇上问端王这一战有没有把握,端王笑道:“父皇放心,西北的局势我最熟悉,顶多三个月,一定把捷报放在您的书案上。”

  皇上欣慰的点点头,同时暗中遗憾长子不如次子能干。

  端王走后的第三天,皇上又接到了西北的战报,战报上说,宋三奇主张以守为攻,而康王爷却执意出兵,导致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而康王也被鞑子俘虏了,鞑子拿康王要挟,要宋三奇让出古城关,宋三奇左右为难,正和鞑子对峙,请皇上的示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