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建北宋 0223、 定名分,蔚州签民约

《重建北宋》0223、 定名分,蔚州签民约

作者:苕面窝 字数:2924 书籍:重建北宋

  “四野不靖,兵贼蜂起。,最新章节访问:ШШШ.79xs.СоМ 。山河有破国之鉴,百姓有亡命之危。地远山遥,朝廷无暇顾及边陲。兵连祸结,黔首立志捍卫家园。上承先贤,有范仲淹做表率;下启后人,学吕大钧护乡邻。”

  “今者,平民十万缔约,蔚州五县共治。所有头目,贤达轮值;凡诸赏罚,皆出公议。兴农桑以自养,开商埠以外联。赡养孤寡,提振人间道义;编练乡勇,守护域内安宁。御敌寇于境外,擒盗贼于城垣。非请莫入,遇祸莫怨。此布天下,咸以知闻。”

  李宪把文告反复看了三遍,不得不佩服人家唐秀才。

  那真是秀才,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自己简单介绍了两个案例,人家就能‘弄’出一篇八股文章,把乡约变成民约,还说得头头是道,大义凛然,搞得像真的似地。

  大笔一挥,在文稿上画了三个血红的圆圈,表示自己签发了。

  李宪这才对唐浩然说道:“看来你已经心领神会,接下来的大会解释,就是你这个秀才去说,老子可没有你这张嘴巴厉害。八股文章看得头晕眼‘花’,老子现在就想睡觉。”

  唐浩然嘿嘿一笑:“出鬼点子,要看公子。耍笔杆子,自然是我秀才。俗话说得好:百事不关心,万岁老百姓。老百姓看重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谁当官都无所谓,所以不会关心这些东西。”

  “这种文告是给那些有心人看的,当然要尽可能胡说八道,没半句实话。但有些问题还是要和百姓说清楚,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这里面有一个重大问题,不知道公子想过没有?”

  李宪闻言一愣:“什么问题?”

  唐浩然拿出实施细则:“就是首领啊,民约中明确规定,首领要轮值,而且每个月轮值一次。”

  “你不说我还差点儿忘记了,一个月轮值一次不合适,大大的不行!”李宪抓过实施细则,提起朱砂笔刷了两个字上去:四年。

  扳着手指头仔细推算一番,李宪又把四年划掉,改成了八年:“就这样,为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八年时间应该差不多了。与此同时,为了表示我们是民间组织,你的这个知府衙‘门’,还有这个知府大人,名目肯定不合适了。”

  唐浩然点点头:“公子说得对,知府、知县都需要朝廷任命。我们并没有建立朝廷,的确不合适。那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才好?”

  李宪早有打算,所以拿出一张纸来说道:“今后叫做蔚州专区,知府改称区长,同知改称副区长。下设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农牧局、商贸局、税务局、卫生局、公安局、工业局,建设局、水利局。”

  唐浩然把纸条看了半天,还是有些模模糊糊:“这些名字真新鲜,其他的还能望文生义,勉强明白一点。卫生局、公安局、工业局、建设局、水利局是干啥的?”

  李宪微微一笑:“实际上就是换了一个名称,卫生局责任重大,要整合辖区内所有‘药’铺,争取把坐堂郎中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组建我们的民间医院,然后培养我们自己的医生,提高百姓的医疗卫生水平,不能动不动就小病死人。欧鹏的郎中营,可以协助你做这件事情。”

  “公安局,也就是原来的捕快扩展而来,专‘门’负责公共安全。抓捕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就是他们的责任。各县的城管大队划入公安局,一律叫做警察。一句话,公安局是管理百姓的。”

  “工业局,就是原来的匠作司,九佬十八匠都属于他们管。今后要把九老十八匠分‘门’别类,组建专‘门’的制作生产作坊,满足辖区内的百姓生活需要。发现优良工匠,全部送到匠做营生产兵器。”

  “建设局,负责州县的城镇建设工作。原有的老民居不符合卫生条件、不符合防火条件的,一律要重建。这个费用就需要你们专区筹集,以不增加百姓负担为原则。谁敢中饱‘私’囊,老子就要他的脑袋。”

  “水利局,负责疏通境内山谷河道,防止洪涝灾害发生。修建农田灌溉渠,保证老百姓的农田在干旱时期有水可用。建设局和水利局联手,彻底改造境内的道路,道路两侧都有滤水渠。”

  “辖区内全是石头,河‘床’里面都是鹅卵石,完全可以变废为宝。疏通河道的时候,要把这些鹅卵石捞起来修路。保证大雨一停,路面就是干的。辖区内的主干道,要保证能够八匹马并行。”

  “我要强调的是商贸局,把我们的土特产运出去,尽可能换回食盐、粮食、布匹、牲畜,尤其是战马。同时和各方面广泛联系,争取采购到芒硝、硫磺。所有这些都是战略物资,是让我们活下去的东西。”

  “你们专区要遵循十二个字:加强内部建设,拓展外部联系。一定要尽可能派人出去,和大宋、大夏做生意,一律进行官府补贴,让他们可以赚到三倍甚至更多的钱,从而提高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组建我们的商贸队逐步向外延伸,建立友好的商业路线,可以和畏兀儿、

  吐蕃、大理,甚至天竺、‘波’斯做生意。当年大汉能够开通丝绸之路,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也该学学祖宗了。”

  唐浩然听得脸‘色’‘潮’红,可见也很‘激’动:“公子啊,说句实话。做生意只要能够赚钱,那些客商哪里都愿意去。问题是路途不靖,盗贼成灾,杀人抢掠,无所不为。稍不小心,血本无归啊,只怕没有人敢走远路。”

  李宪呵呵一笑:“你的顾虑很对,这的确是个问题。我们飞狐军的‘性’质是什么?那是百姓的子弟兵。百姓遭到盗贼威胁,子弟兵就要保护百姓的利益。只要客商愿意组团出去,我就组建最‘精’锐的镖局,能够打败所有盗贼土匪,而且不用他们出钱!”

  “接下来我和你分工,民政、商贸这一块你负责。军队、装备这一块我负责。有关组建长途镖局的事情,我要专‘门’设计一套武器系统,保证把那些土匪打得连他爹娘都不认识,从而锻炼我们军队长途奔袭的能力。”

  唐浩然恍然大悟:“我就知道公子不会做无用功,长途商队名誉上是民间组建,实际上就是官办,是否承担收集各类消息的任务?只怕还需要准备一大笔钱,在路途上打点打点?”

  “知我者秀才也,首先给我‘摸’清楚大夏国的基本情况,同时查明进出大夏国的道路、山川地理,如果能够‘摸’清楚兵力部署就最好不过。”说到这里,李宪大手一挥,随即笑骂道:“赶紧滚犊子,老子要忙了。”

  唐浩然飞速离去,李宪的眼睛眯了起来。

  关于组建长途商队,实际上他早就有这个想法,只不过时间太急促,一时间忙不过来,要害就是武器系统没有完善。

  一句话,李宪就是借鉴了后世护侨、护航,解放军能够派出军舰万里护航,和索马里海盗纠缠。表面上看起来‘浪’费了很多钱,实际上不仅锻炼了军队,还打出了国威,‘摸’清了外面的格局。

  大宋朝变成“耻宋”,就是因为赵家子孙都是祖传的好逸恶劳之辈,而且一个比一个鼠目寸光,毫无进取之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自从确定自己肯定回不去二十一世纪,李宪就开始谋划自己的长远打算。

  什么大宋、大金、大辽、大夏,其实对李宪来说,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更关键的战略目标,和眼前的问题完全背道而驰。

  目前时机不成熟,他虽然不能多说,但不代表他不着手进行铺垫。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树起一面旗帜,团结一批核心人物,准备更加丰富的手段,打出自己的威风,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在蔚州境内推行“民约”自治,就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李宪想考查一下这个时空的普通百姓,究竟能否团结起来。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只要是动物,就必然有惰‘性’,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但是李宪还知道一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心不足蛇吞象。只要是人,‘欲’望就没有能够满足的时候。

  李宪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刺‘激’普通百姓更大的‘欲’望,慢慢培养出强烈的进取‘精’神,消除大宋朝一百多年腐朽奴化的教育痕迹。

  这些事情能说吗?当然不能。不管是大会小会都不能说,只能放在他内心深处,在日常的工作中慢慢体现出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政务方面唐浩然去伤脑筋,其实李宪也在伤脑筋,而且是大伤脑筋。

  “不知道那些‘混’账为何都想当皇帝,这他娘的真的很辛苦!”把自己关在阁院寺的方丈室,也就是司令官的专用房间,李宪一个人才会发脾气:“但凡有一丝退路,老子就想卸甲归田。抱着美‘女’钓钓鱼,难道不比当皇帝过瘾吗?”

  抱着美‘女’钓鱼,如此“伟大而无耻”的梦想,大概前面没有什么古人,后面也没啥来者,也只有李宪这个‘混’账才能想得出来。

  不管是伟大还是无耻,只要是梦想,就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该头痛还得头痛,因为留给李宪的时间并不多,容不得他三心二意。

  李宪目前伤脑筋的问题,就是三万军卒的问题。

  金永炎和刘舜仁所部,最后留下来的全都是普通军卒,其他的什么千夫长、百夫长、伍什长全都就地释放了。然后通过他们把李宪战无不胜,而又宽厚仁慈的名声传扬开去。

  加上此前定安县城已经感化的一万一千人,这一次总共得到三万七千军卒。也就是说,李宪现在手头的总兵力,已经扩张到四万五千人,有了极大的选择余地。

  军队的发展格局问题,是一个保命的问题,更是一个要命的问题,不想伤脑筋也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