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1621之大变革 80.分地,编户

《1621之大变革》80.分地,编户

作者:流年排队 字数:2833 书籍:1621之大变革

  胡振江对黄吉手下豢养的青皮混混极其痛恨,把从人群里被揪出来的二十人全部斩杀。黄吉可恶,青皮混混们更可恶。

  牛凉是那种嫉恶如仇的人,对胡振江的做法十分赞同,黄吉和他手下那群人渣活着就是在浪费粮食。

  在解决完黄家的人后,胡振江让抄黄家的士兵搬出了一个大筐,里面都是从黄家搜出来的地契欠条。

  台下的村民们直直的盯着木筐里的契书,黄家完了,人们的关注点从黄吉转移到分地上。

  胡振江站到台前,再一次拿出了条例,大声道:“前面我已经给诸位宣读过条例,现在,大家还有什么异议?”

  眼瞅着就要分地了,村民们没有异议。

  胡振江嘴角露出笑容,从天启三年的三月他就开始在各村跑,到现在已经大半年,中间又经历了护村队被解散、乡绅对抗,胡振江成熟了很多。

  当初在柳林推行条例时,谭良栋已经在柳林打好基础,推行条例顺其自然,人们也乐于接受吕梁营定的规矩。但到了下面的村子,农户们并没从吕梁营那里受过好处,对突然而来的条例并不是很买账,再加上乡绅的鼓动,出了那么大的事。

  这次,新的条例下来,前三条条条关乎农户的切身利益,退回被强占的土地,减租减息,让农户切实的体会到条例的好处。然后在这两条的基础上,推行第三条,清查土地,清点人口,至于后续的建立护村队、在原先的村规民约上增加一些条例,更是水到渠成。

  胡振江的做法,在后世有个专有的术语,叫作政策捆绑。

  分地是件很繁琐的事,特别是在有了条例的情况下,不是那种一刀切的直接分,更加麻烦。

  胡振江把自己带着的宣传队全部动员起来,从搜集到的那一堆黄吉犯的事里面挑选出被强占的地,找出苦主,让苦主去宣传队那里,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土地数都报出来,因为要做新的契书和鱼鳞册,被退回土地的人们很配合。

  然后是黄吉所犯的命案,比如老乔家,胡振江给这些人家补偿了土地,同时也登记了这些人家的口数和土地数目。

  黄吉一家占了下河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退还被强占的土地和补偿受害人家的土地后,还留有不少土地。

  这些留存的土地一半被拿出来当作护村队和吕梁营驻村的一班人的公田,另一半被分给下河村里完全没土地的村民。

  分地之后需要确立新的契书和鱼鳞册,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的归属,下河村的人们不敢瞒报家里的人口数和土地数,一旦少报了,到时鱼鳞册上没有画上,被人给占了哭到没地方哭去。

  还有那些高利贷的欠条之类的,胡振江也直接一把火给烧了,引起了村民们阵阵叫好声。

  分完地之后就是减租减息,其实在土地被分到人们手上后,农户们的负担直接就被减轻不少。以前人们交租子,除了交给官府的,还要交给地主,相当于交两份租子。

  刨去了地主这一层,农户们直接把粮食交给吕梁营,本身也就相当于降低了地租。

  谭良栋给胡振江定的租子是上等田收三成,下等田收两成,并借由这个机会在下等田推广土豆,土豆种可以免费提供。

  明代收租有专门的税吏,在吕梁营起来后,各村的夏税秋粮就全部转交给吕梁营了,谭良栋在收取租子时,严格按照数量收取,以往税吏和粮官们收取粮食时所用的一些“淋尖踢斛”之类的手段全部被禁止。

  老百姓们交粮时有很大一部分粮食,就是被税吏和粮官们通过“淋尖踢斛”之类的手段给贪墨,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胡振江所推广的减息正是要杜绝这样的陋习,人心是没有止境的,只会越贪越多。

  分地和编户的工作异常繁杂,幸好胡振江带领的宣传队经过半年多的工作,认字算数已经入门,统计村民们的田亩数和人口数时不是很吃力。

  由下河村开始的分地很快便传到整个吕梁,有吕梁营驻进的村子直接按照条例开始分地,清查土地和人口数,吕梁营暂时还没驻进去的村子,村民们自发的行动起来,把村中不得人心的地主们抓起来,交到吕梁营的手中,或者是孤立地主,然后等待分地。

  新的条例影响十分巨大,村民们私底下把新条例称为《土地条例》。

  在柳林坐镇的谭良栋很快就接到各村传来的消息,吕梁营人手不足,分地和清查都是繁琐的工作,需要的人手很多。

  谭良栋低估了新的条例带来的影响,为了补充各村的人手,只在柳林留下一个队,剩余的人全部被派出去,包括余生,还有学堂里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自己也去了中阳的一个村子里。

  不得不说,《土地条例》的影响很大,谭良栋一路所过的村子,村村都飘起了红色的旗帜,原先村民们见了穿着吕梁营制服的士兵们有些害怕,现在则是一脸的热情。谭良栋一路走过来,已经婉拒了八户村民的邀请。

  余生没跟谭良栋一路,他带着学堂的学生,看到沿途各村的情况,暗道:“吕梁营,根基已稳!”

  吕梁营的士兵也被村民的热情绕得晕乎乎的,在谭良栋整编完吕梁营后,教习被正式推广到全营,士兵们基本都识点字,会点算数。

  分地的消息传遍各村后,村民们自己行动起来,孤立了乡绅,本来准备武力推广的谭良栋发现完全不用吕梁营出手,正好各村缺人手的消息传回柳林,谭良栋索性让吕梁营各部进驻村子,帮忙处理分地和编户的事情。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吕梁营在推广《土地条例》,而是各村村民们在自发的拥护《土地条例》,变被动为主动。

  吕梁营的士兵们在各村协助处理分地和编户的事情,村民们对士兵们会认字字、会算数很好奇,便和士兵们在闲聊中打听了不少关于吕梁营的事。很快,谭良栋和关于吕梁营的事情便传遍了整个吕梁的乡村,卢象升、余生、胡振江和各营把总也被人们知晓。

  在这里面最受益的还是吕梁营的士兵们。明朝虽然没有宋朝那般重文抑武,但民间对军队并无多少好感,当兵的人们也纯粹是为了吃份兵粮,毫无荣誉感。

  但在此刻,吕梁营的事情被传开后,士兵们识字又懂算数,还有一份不错的饷银,最重要的是,这些后生娃子们在帮自己这些穷棒子,在村民们的心里,吕梁营已经被划分为自己人了,对吕梁营的观感也不同往日,吕梁营的士兵在村民的心里也成了香饽饽,这样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有不少单身的士兵,找到了媳妇。

  以前的吕梁营,因为谭良栋改制煤矿,被矿工们熟知,现在,又因为《土地条例》的施行,被农民们熟知。在吕梁,矿工和农民是最大的两个群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谭良栋和他的吕梁营,在吕梁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谁与吕梁营为敌,谁就是同吕梁的矿工和农民们为敌。

  这世上,有人笑,就会有人哭。村民们在《土地条例》上得了利,乡绅们就受到损害。

  在《土地条例》实行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乡绅同黄吉一样跟吕梁营硬刚,大部分乡绅在《土地条例》流传开来后就跑了,他们害怕了,以前见了他们畏畏缩缩的村民们不再躲避,看向他们的眼神也带着一股仇视,任谁被这样孤立都会害怕。

  一部分乡绅躲到县城,另外一部分跑到永宁府城,还有少许的跑到太原。《土地条例》的事情太大,各县县令和永宁知府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

  永宁州府,卢象升在离开柳林后便赶到州城,他很肯定,胡振江新拟定的条例绝对会引发轩然大波,他要在州城帮助谭良栋和胡振江挡住官面上的压力。

  果不其然,先是各县县令派人找他要一个说法,卢象升和他们一个级别,又是刘策的心腹,县令们话不敢说硬,但那指责的意味很明显,就差说他煽动民乱了。

  永宁知府就不客气了,找上卢象升,开口就是:“你怎么和刘巡抚交待?”

  卢象升早就想过这种可能,回道:“我会向刘大人交待。”

  “哼,交待!卢象升,你太狂妄了,老夫处处与你忍让,你觉得老夫很好欺?”

  永宁知府的话激怒了卢象升,永宁、岢岚两地乱了这么久,这位知府就没有过任何表示。当即站起来道:“知府大人,永宁、岢岚现在这样的情况,是怎么造成的,您难道不清楚?”

  “我在下面同吕梁营累死累活,剿流匪、安流民,只想稳定地方,在您这儿就成了狂妄。您不好欺,是小民百姓们太好欺了!”

  “你、你……”永宁知府被吓住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永宁知府岂止敛了十万两。

  “好,老夫我马上给朝廷递辞呈,这官,谁爱当谁当去!”知府回了后堂,吕梁的局势他根本掌控不了。

  吕梁的事情很大,永宁府有锦衣卫,把吕梁发生的事情报告给太原府。同一时间,卢象升也写了一封信,派人送交给刘策,信中阐述了吕梁发生的事,并说明了原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