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带着成都回三国 573章

《带着成都回三国》573章

作者:安哥的小弟 字数:3545 书籍:带着成都回三国

  573章

  汉桓帝在接受了胡广的效忠后,终于在朝中也算是有了一个值得信赖,并且极具分量的亲信,这让汉桓帝在官场上也有了一定话语权,而不至于说什么都没有人理了。

  至于杨震推荐的第二个人,那便是马融了。

  因为马融持才傲物,又欺软怕硬,被梁冀教训了几次之后,就开始投靠了梁冀,对着梁冀各种拍马屁,而且还专门写文章来对梁冀歌功颂德,让汉桓帝对马融的看法十分不好。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很早便出仕为官,历任了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来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而被剃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并且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也就是公元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而在唐代时配享孔子祭祀,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可惜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而且马融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汉灵帝时期的很多大臣,比如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马融因为是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其从祖为东汉名将马援,所以从小得到了极好的教育,因此马融的言语和姿态优美,而且有才华,善于言辞。

  在此之前,京兆人挚恂隐居南山,用儒术教授门徒,不应州郡征聘,名闻关西地区。所以马融就跟从他游学,博通经书,因为挚恂很欣赏马融的才华,于是替你把女儿嫁给了马融。

  到了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闻马融的名声,于是召他任舍人,但马融并不喜欢此职(嫌弃官职太小了),所以就没有应命,之后马融客居在凉州的武都、汉阳二郡之间,又碰到了当时羌人突起造反,扰乱边境,于是当地的米价飞涨,自函谷关以西,路上饿死的人一个接一个。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马融自然也是遭受到了饥困,所以就后悔了起来,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割其喉,这种以名害生的事,愚夫也不干。’这是为什么呢?生命是最可贵的。现在为了怕乡曲之士耻笑,使无价的身体受到摧残,这不符合老庄的道理。”

  于是乎,给自己找好了理由的马融,决定应邓骘的征召出仕。

  到了永初四年,马融便被拜为校书郎,到东观典校秘藏书籍。当时是邓太后掌权,邓骘兄弟辅政。一般浅见的儒生学士,都认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于是停止了练武的制度,不讲战阵之法,因此猾贼蜂起,乘国家无备。

  所以马融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文武之道,是圣贤所重视的,金、木、水、火、土,人们把它们并用,任何一个都不可废,怎能不讲武功。

  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马融完成了《广成颂》来讽谏朝廷,结果《广成颂》送上皇宫之后,得罪了当权的邓氏,所以马融只得呆在东观,十年之内都不得升迁,所以马融后来因为自己侄子的去世,于是请罪归家,结果邓太后听说后勃然大怒,认为马融不遵从朝廷的命令,想在州郡做官,于是便直接下令禁止马融为官。

  然后等到了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之后,汉安帝亲政,于是便召还马融回到了宫中讲部,之后又让马融出任河间王厩长史,而且当时的汉安帝东巡岱宗(泰山),所以马融趁机献上了《东巡颂》,所以汉安帝对他的文才感到惊奇,于是召拜马融为郎中。

  到了延光元年的时候,北乡侯刘懿即位,马融因此称病辞官,在郡里任功曹。

  之后到了阳嘉二年,朝廷下诏命群臣推举敦朴之人,城门校尉岑起举荐马融,马融赶赴征召,经考核出任议郎。,之后又被大将军梁商任命为自己的从事中郎,后升任武都太守,结果遇到了当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率军征讨,但却拖延不进,而马融知道马贤必败,于是上疏请求允许自己率关东兵五千进攻,但朝廷没有听从,之后马融又上疏认为羌人和北方少数民族,可能会来侵扰,应做好准备,不久,陇西郡的羌人造反,乌桓侵掠上郡,都如马融所说的。

  马融后来经历了三次迁升,至汉桓帝在位时,马融任南郡太守,之前,持才傲物的马融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所以梁冀就暗示有关部门诬告马融在郡里贪污,马融于是被免职剃,流放至朔方郡,结果在流放途中,马融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并参与续写了《汉记》(史称《东观汉记》),后来因病离职。

  当初,马融被邓氏惩办,便不敢再触犯权贵,后来又为梁冀起草陷害太尉李固的奏折,被当时的吴祐斥责说:“李公的罪,成于您的手下。李公如果遭到诛杀,您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说的马融无言以对。

  不过之后马融又为梁冀作大将军《西第颂》,因此颇为正直之士所耻笑。

  因此,马融当时虽为大汉大儒,但是因为其德行原因而受到了文士势力的排斥,不过其名望之高,还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汉桓帝依旧是接受了杨震的推荐,招揽到了马融。

  而这时的马融也知道了自己尴尬的处境,毕竟他一开始所攀附的梁冀已经被杀,那些本来只是在暗地里嘲讽马融的人。现在可是在毫无顾忌的站出来指责马融了,所以当时的马融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靠山,以保证自己不会受到那些文士的口诛笔伐,毕竟马融也是一个好面子的人。

  所以,马融毫不犹豫的接受了汉桓帝的征召,前往洛阳为官,成为了胡广的下属。

  虽然马融这人有些趋炎附势,但是能力肯定是有的,知道汉桓帝现在面临的窘境,所以马融决定为汉桓帝再举荐一些人才到洛阳城内为官,毕竟像马融这样的名士负责举荐人才,其他人都是不好说什么的,所以汉桓帝在朝廷上的势力快壮大,也算是马融的功劳。

  不过俗话说得好,肥水不流外人田,马融举荐了自己的弟子郑玄担任高官。

  提到马融与郑玄,《世说新语》里面可有一个编排出来黑马融的故事,讲的是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时,过了三年也没见到过马融,只是由马融的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经书罢了。

  而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可是最后的结果结果不符,结果马融的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当时就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郑玄过来,要他进行演算,结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他。

  结果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所以心里很忌恨他,想要来找郑玄的麻烦,因此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利用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于是马融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马融还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郑玄出生之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了,他的祖父郑明、父亲郑谨,都没有出仕,只在乡间务农,家中生活也比较贫寒。

  但是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所以郑玄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了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郑玄的水平。

  到了十二三岁时,郑玄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郑玄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不过郑玄知道这些都只是旁门小道,所以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以求,但是郑玄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郑玄十一二岁的时候,他曾随母亲到外祖家做客,当时客人很多,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打扮得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

  结果郑玄的母亲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地督促他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而当时朝廷的统治者相信灾异、符瑞之说,把各种自然灾害视为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见的一些现象,如禾生双穗、珍禽异兽出现等,看作上天对人们的奖励和对“政治清明”的赞赏。

  所以为了证明统治者的行为符合天意,朝廷便鼓励地方官府将“符瑞”逐级上报,借以神化和歌颂封建统治,麻痹人民,但是当时的吏治腐朽,州、县官吏大都是宦官势力的亲戚朋友,所以基本不会做文章。

  在这一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所以县里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神童郑玄来改写,因此郑玄写好了公文,又写两篇颂辞,倍受县吏的赏识。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不愧神童之名,后来亲自为他主持了冠礼,郑玄的名声也开始传播开来。

  而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因此郑玄成名很早,据《玄别传》记载,郑玄17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生火灾,于是郑玄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备,结果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最后伴随着知识和学问的增长,郑玄步入了青年时代,而郑玄虽然立志于潜心钻研经学,并已具有了一定的经学造诣,但是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苦,所以已没有条件继续专门攻读了,父母兄弟迫于生计问题,也都不允许他再不事产业而长年读书了。

  因此在18岁那年,郑玄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当时的汉代地方政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县以下设乡、亭、里、什、伍等,一般是五户为伍,十户为什,百户为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而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

  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郑玄勤勤恳恳,十分认真,抚恤孤苦,甚得乡里的好评,不久便晋级而成为乡佐,大约相当于副乡长的职位。

  特别消息!!宅男福利漫画(你懂的)尽在公众号 xlmanhua 欢迎关注收看!

  都来读阅读网址: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