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带着成都回三国 572章

《带着成都回三国》572章

作者:安哥的小弟 字数:3592 书籍:带着成都回三国

  之后张纲知道梁冀想要对付自己,所以干脆也来了假死,金蝉脱壳,开始隐居于深山老林。56书库新网址:

  不过杜乔以前就让人去招揽过李纲,但是李纲当时对朝政已经非常失望了,所以李纲并没有接受杜乔的招揽,继续在深山中隐居。

  不过现在,梁冀已经死了,杜乔再次拉拢李纲,李纲这一次则是欣然接受。

  于是乎,李纲接受了杜乔的位置,开始在汉桓帝的身边提供建议,而杜乔也在这时选择了告老还家,因为杜乔知道自己已经是命不久矣了。。。

  所以,李纲对于汉桓帝的建议,那便是开始拉拢文士势力了,毕竟文士势力虽然在手上没有多少实权,但是文士势力的名声好啊,对付那些宦官有着额外的优势,可以说是文士势力教训起来宦官势力,可以说是打不还口,骂不还手了。

  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变,那就是杨赐的曾祖父——杨震,竟然比历史上晚出现了数十年,而且杨震也是弘农杨家的奠基人,第一位弘农杨家的大汉三公。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当时的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当时的众儒生都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

  而作为一个著名文士,杨震一开始也是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坚决不出仕为官,直到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当时的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元初四年(也就是公元117年),入朝为太仆,太常,等到永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20年)升为司徒,延光元年(也就是公元122年)为太尉,杨震在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人所忌恨,所在延光三年(124年),结果被人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直到汉顺帝继位,才为杨震下诏平反。

  这是历史上原本的杨震,但是在这个世界里,杨震到了汉顺帝继位的时候才出生,因为当时的朝中混乱,年轻的杨震一直居住在湖城,就像真实历史上的杨震一样,也是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

  就这样过了十多年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杨震年纪大了,应该是出去做官了,结果这样的劝说反而让杨震不出仕的志向更加坚决,毕竟杨震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官。

  直到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鳣鱼,飞栖在杨震的讲堂前面,有人就拿着拿着鱼说:“蛇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大汉三公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

  于是乎,在这个时候的杨震三十多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当时的大将军还是梁商,因为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在这里,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四知事件,也是小学课本的内容。

  当时杨震在前往郡里巡逻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托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所以王密就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十斤金(当然了,这里也有可能是指的铜钱)。

  所以当时杨震就说:“老朋友我知道你性格,你为什么就不知道老朋友我的性格呢?”

  王密以为杨震怕人发现,所以就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于是乎,杨震开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说的王密惭愧地离开。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所以杨震的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杨震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确认为,“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在此之后,杨震被朝廷征召为太仆,又升任太常,当时朝中的博士选举大多名不副实,所以杨震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的称赞。

  又过了几年,杨震成为了司徒,恰逢当时的皇后去世,后宫一时无主,所以汉顺帝喜欢的一些后妃,便开始骄横起来,都以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后了。

  而在其中,汉顺帝的奶娘困为抚养安帝有功,依靠帝恩,已经无法无天,他的女儿伯荣出入宫中,贪赃枉法。

  所以杨震就因此上奏汉顺帝,希望汉顺帝能够让她们收敛一点,结果汉顺帝将奏折给自己的乳母等人看了,她们都因而对杨震怀恨在心。

  汉顺帝的乳母的女儿伯荣,与已故的朝阳侯刘护的远房堂兄刘瑰勾搭成奸,而刘瑰为了趋炎附势,遂姿伯荣为妻,汉顺帝因此而让刘瑰承袭了刘护的爵位,官至侍中。

  而当时刘护的弟弟可还没有死,按理来说是不可能让刘瑰继承侯位的,所以杨震再次向汉顺帝上书,结果汉顺帝依旧是无视了杨震。

  这时汉顺帝突然任命杨震为太尉。而且当时汉顺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给杨震,结果杨震不接受,所以耿宝就亲自来询问杨震说:“李常侍是陛下亲近的人,陛下想叫你推荐他的哥哥,我耿宝也不过是传达陛下的意见而已。”

  而杨震却说:“如果朝廷想令三府推举,应该有尚书的命令。”,于是杨震拒绝了他,耿宝恨极而去。

  之后皇后的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他的亲友,杨震又不接受,而这时的司空刘授听说这些事情之后,马上举荐这二个人,十天之内这两人都被提拔了,因此,杨震更加遭人所怨。

  当时汉顺帝下诏让使者为自己的乳母大肆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人更相鼓动,一时扰乱朝廷,杨震自然是毫不犹豫的进行上书,结果汉顺帝又一次无视了杨震的上书,而中常侍樊丰、谢挥等人见汉顺帝不听杨震接二连三的苦谏,便更加的肆无忌惮,进而假造诏书,调拨大司农所管国库钱粮、将作大匠所管众多现成材木,各自大肆建造家舍、园地、庐观,花费人力、财力不计其数。

  后来杨震因为发生地震,于是再次上奏汉顺帝,结果依旧得不到汉顺帝的答复,而且因为杨震前后多次上疏,言词激切,安帝已经很不高兴,中常侍樊丰等人又都更加对杨震侧目憎怨,只是因为杨震是名儒,而不敢加害。

  不久之后,河间郡有一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门上书,批评朝政,汉顺帝阅后非常生气,下诏将赵腾收捕人狱,严刑拷问,最后以诬惘安帝的罪名结案。杨震知道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结果汉顺帝受到了中常侍们的挑拨,反而杨震进行了贬谪。

  又过了一年,汉顺帝东巡泰山,樊丰等中常侍再次乘机修建房屋,杨震的掾属高舒召将作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最终截获得了樊丰等人的假诏书,于是杨震写了一封奏书,要等安帝回来上奏。

  樊丰等中常侍听说了之后,惶恐万状,结果正好遇到太史说星变倒行,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并且为前朝的旧部,怀恨在心。”,所以等汉顺帝返回,在太学待吉日入宫,晚上派使者持节收杨震太尉印绶,从此杨震于是闭门不见宾客。

  樊丰这些中常侍还是觉得不过瘾,竟请了刚刚上任的大将军梁冀,上奏说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汉顺帝下令让杨震送归原籍。

  按照历史上的剧情,杨震本来是应该死在这里的,为服毒自杀,但是杨震这一次选择了回到老家,教书育人。

  于是乎,李纲就亲自来到了弘农,请出了杨震。

  而杨震的给汉桓帝的第一条建议,那便是重用两个汉桓帝并不想重用的人,因为这两个人在汉桓帝看来,都是优柔寡断,贪生怕死之辈。

  这第一人,便是胡广。

  胡广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但是到了其父亲这一辈,就有一些家道中落了。

  胡广在两岁时便丧母,所谓“少孤贫,亲执家苦”,而在母亲去世之后,胡广的父亲胡宠,又续娶了胡广母亲的妹妹为妻,给胡广生了两个弟弟胡康和胡庚。

  胡广成人以后,就曾入郡府为散吏,到了二十七岁时,胡广就得到南郡太守法雄的举荐,被举为孝廉,到京师参加殿试,当时的汉安帝亲自主持考试章奏,就以胡广为天下第一。

  因此胡广进入仕途后,就收到了重用,虽然多次被罢官免职,或因病辞职,但是朝廷总是对他“礼任甚优,”每次都是“未尝满岁,辄复进升。”,所以胡广历任过尚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仆射;累升太中大夫、尚书令、太仆、太常、司空、录尚书事;出为济阴、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大司空,授太尉、进太傅,居朝为官五十多年,居公相位三十多年,历事安、顺、质、冲、桓、灵六位皇帝,所以又被称为“五作卿士,七蹈相位,三据冢宰”,可谓显赫一时。

  到了熹平元年三月初八,胡广在京师洛阳太尉府去世,汉灵帝哀痛不已,亲自安排丧葬事宜,诏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官署专制梓楠棺木,赐丝帛含敛之备,赐葬洛阳原陵光武帝墓地,谥号“文恭”,允诺其子孙一人世袭郎中爵位,而在熹平六年丁巳(也就是公元177年),汉灵帝思感旧德,命画师绘制胡广和太尉黄琼的画像,悬挂在宫内,诏蔡邕撰颂,所以蔡邕奉诏撰写的《胡广黄琼颂》,也一同悬挂在宫内,供皇帝和百官瞻省。

  而胡广所处的时代,在东汉中后期,是汉室江山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时期,当时的吏治腐败已经开始动摇皇室政权的基础,而胡广历事东汉的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为官三十多年,可谓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辩是非,不畏权势,一心匡扶东汉的时局,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

  不过胡广唯一的败笔,就是在大阴谋家外戚梁冀专权时,他与李固、杜乔一起反对梁冀专权乱纲的伎俩,提出了“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这著名论断,后来梁冀将李固、杜乔杀害,逼胡广担任太尉,导致胡广只能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也不为虎作伥,因此不为梁冀所容,曾被梁冀三次罢官。直到梁冀被群臣诛杀,胡广才官复原职,而胡广为挽救走向衰落的汉室江山,在扬雄、崔骃所作《官箴》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增补,出台了作为朝廷规范各级官员思想行为的《百官箴》四十八篇,全力帮助皇帝整顿吏治。

  所以胡广的一生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称,具有“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性格,由于他一生“体真履规,谦虚温雅,”“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最终获得了“穷宠极贵,功加八荒”的成就,因此胡广在进入公相之位、担任尚书令起,朝廷给予的俸禄就达两千石,而胡广“尊而弥恭,劳思万机,”一直到年迈体衰,在任上去世,没有些许懈怠。

  不过在这个时候,汉桓帝虽然让胡广光复原职,但是依旧对胡广有些不爽,因此也就没对胡广委以重任,而胡广也明白汉桓帝的意思,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说的,也就直接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了,不再多说什么。

  而杨震与李纲都认为,胡广绝对会是汉桓帝的得力帮手,因为当时的朝中,已经没有比胡广再合适的人选了,毕竟胡广的能力本来就是十分出众,所以抛开汉桓帝对胡广的偏见,胡广绝对是朝中最值得汉桓帝培养的大臣。

  于是乎,杨震与李纲一起向汉桓帝举荐了胡广,汉桓帝最后也被杨震与李纲说服了,毕竟当时的胡广也是逼不得已,才会选择苟且偷生的,而现在胡广还是大汉三公之一,能够为汉桓帝提供大量的帮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