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长河复生记 第8章 汉塞胡天

《长河复生记》第8章 汉塞胡天

作者:大简 字数:2122 书籍:长河复生记

  日塌天磕头在地。★

  ★

  闷蛋立刻下跪响应,“对呀!爷给我们当头领吧!”

  贾道士费力地挤开人群同闷蛋并排跪下,“贫道誓死愿为爷马前小卒!”

  黄河筏子客一条龙先深深作一个揖,跪下郑重起誓:“我一条龙手下二十几人都是苦命的筏子客,如今奉爷为主,如有三心二意,天诛地灭!”

  筏子客马三跪下开言:“我马三最佩服爷英武善战!如今愿追随爷左右,如违此誓,死无全尸!”

  奶娃从孙一身后静静地转出,轻轻地跪在孙一面前,“自从我记事起,我就不记得我吃饱过,爷,求求你别丢下我不管!”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孙一一时说不出话来。

  他原本打算在此逗留一段时间后返回狼山,争取返回现代。

  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玉米,就要重新作评估。

  “反清扶明”的想法在孙一脑海里又冒了出来。

  明朝灭亡四大原因:内忧外患、政治**、气数已尽、不可抗力。如今“不可抗力”可以划掉了。

  但是孙一马上又升起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高产的玉米在明朝的西北已经不新鲜了,西北还是闹饥荒?

  查阅手机孙一发现,另一个源自美洲的神级别的高产作物——甘薯,这时也已经在大明朝种植了。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叫陈振龙。+

  +

  史料关于福州陈家的记录很详细,陈振龙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甘薯引进中国的。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从美洲引进了甘薯,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陈振龙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想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严苛,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拿了一根甘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

  带回来之后,他跟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贴子,建议在福州试种这种甘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种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获得成功,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贴子。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甘薯,由此甘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所以在福建也称甘薯为金薯。

  据说福州人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金学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甘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但是非常不顺利。陈家后代,把家族推广甘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

  玉米和红薯,两种高产作物,一个走陆路,一个走水路,一北一南,一西一东,分别送上门来,而大明朝,居然因为饥荒而灭亡了!?

  “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上帝精心安排的双保险居然都救不了大明!可见大明朝是怎样地变着花样作死!

  要说玉米在西北是老百姓自发性地种植,没有得到官府的重视,可是在福建推广红薯的可是堂堂的一省巡抚啊。★

  ★

  一身巡抚身份不够,徐光启身份足够吧?

  万历年间(1607年),徐光启父亲去世,徐光启遂扶柩归葬,回原籍淞沪守制三年。

  次年,徐光启在家乡试种甘薯,大获成功,总结了甘薯的十三个好处曰“甘薯十三胜”,并上《甘薯疏》,请求推广。

  徐光启在崇祯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孙一就不信徐光启就没给崇祯推荐过甘薯!

  孙一实在是无语。这样都不行,还能怎样?

  难道要上帝他老人家直接把成品粮食送到仓库里,再撅起屁股让大明朝皇帝愉快地踢上一脚?

  让孙一更气不过的是:农业如此,工业也如此!

  全球的所有知识分子,一致公推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开端。十部穿越九部拿珍妮机开局。

  1764年制成的珍妮机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可装有八个锭子,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

  而大明朝的纺织技术,远远领先珍妮机!

  古今纺织工艺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各种纺织工具。

  手摇纺车的图像资料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

  脚踏纺车最早的图像资料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

  公元四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一幅画上出现脚踏三锭纺车;

  宋末元初黄道婆(约1245-?)把脚踏麻纺车改成了脚踏三锭棉纺车;

  元代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王祯著《农书》里出现了脚踏三锭棉纺车,脚踏三锭麻纺车、脚踏五锭麻纺车。

  王祯的《农书》还记录了“中原麻苎之乡”皆使用的一种大纺车,同时可以纺三十二个锭子!是四百年后出现的珍妮机的四倍!

  更牛的是,比大纺车更进一步的是“水转大纺车”,完全由水力驱动!

  王祯不是工程师,所以对大纺车结构的记录不甚了了可以理解。

  薛景石,元初山西万泉县(今山西万荣县)人。出身木工世家,著有《梓人遗制》,详细介绍各种木器形状、结构特点、制造方法。绘有零件图和总体装配图,每图都注明机件名称、尺寸和安装位置、制作方法和工时估算。

  可惜《梓人遗制》原本失散,到2016的年代仅保存了其中的两部分:其一,车,其二,织机。

  其中织机部分中对立机子(即立织机)、华机子(即提花机)、布卧机子(即织麻、丝织机)和罗机子(即罗织机)的形制、规格都有叙述和讲解。

  孙一估计,崇祯五年,大纺车的制作工艺一定还没有失传!甚至在某个地方,还有无数台大纺机在运转!

  从农业,到工业,大明朝万万没有灭亡的道理。

  可是,偏偏它就是灭亡了!

  孙一只能扼腕叹息,大明朝气数已尽,是它自己要花样作死,谁也拦不住。

  留给孙一唯一合逻辑的方案,就是任大明朝去死!“反清不扶明”!

  如果“不扶明”,大明朝的“内忧外患”、“政治**”、“气数已尽”一下子全转化为孙一的优势。

  孙一发觉以前自己搞混了了几个概念:民族、文化、国家和政权,自己把这四者混成一个词:“大明朝”。

  孙一其实想挽救的是前二者,与属于老朱家的国家和政权没有一文钱关系!

  如果抛弃老朱家,有什么地方比这三不管的塞外狼山更合适?有什么人比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更合适?

  孙一血往上涌,对着脚下的明朝人说道:“我答应你们!”

  有诗赞曰: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王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