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东汉)我有母后 第 32 章 治蝗

《(东汉)我有母后》第 32 章 治蝗

作者:星辉映川 字数:5449 书籍:(东汉)我有母后

  听到六个州部陆续传来蝗灾的消息,一向镇静的邓绥都慌了神,那可是蝗灾呀!

  面对水患,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面对干旱,有引渠灌溉掘井的传统。但是,对于蝗灾,百姓却束手无策,唯有祈求神明。

  刘隆回过神,想起之前吩咐蔡伦留意治蝗的事情来,于是给母后提了此事,请蔡伦带人过来商议此事。

  蔡伦果然带着几个黝黑干瘦的农人过来。邓绥和刘隆都松了一口气,刘隆当日只说让蔡伦留意,没想到他竟然真找到了农人。

  蔡伦带人拜见后,邓绥温和地道:“你们都是积年的老人,常年伺候庄稼,可在治蝗上有什么心得?不必紧张,一一道来。”

  这些农人大字不识,见过最高的官员就是三老啬夫之流,没想到今日却得见天颜,各个手脚发软,哆哆嗦嗦。

  蔡伦是好心让这些农人见见天颜,若答得好也能得陛下圣上赏赐,但看这些人的样子,着实有些上不了台面,正要上前替他们回答。这些农人弄得那些,蔡伦早已烂熟在心。

  蔡伦却见皇帝冲他摇头,忙闭上嘴巴,只听皇帝稚嫩的声音响起:“等你们不紧张了再说也可以,朕与母后等你们。”

  邓绥闻言,低头看向刘隆,刘隆冲她一笑,邓绥焦虑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下来。

  几个农人听到这话,原先的惧怕被激动取代,浑身仿佛烧起来。过了几息,一个农人鼓起勇气颤抖道:“拜……拜见……陛下和圣上……草民发现……发现蝗虫不吃菽麻。”

  “真的?”邓绥惊讶道。

  “真……真的……”农人道。

  蔡伦补充道:“确实如此,奴婢让王翁带人试验了,这蝗虫最喜欢吃稻禾叶子,但不喜吃菽麻叶子。”

  邓绥喜道:“好,赐王翁绢十匹,爵三级。”王翁激动道:“谢陛下赏赐。”

  有王翁打头,其他人见皇太后和圣上和气,一个个开始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发现,蔡伦都派人在上林苑验证过。

  有人说种子播种前用蚕屎、羊屎溲一下,所以他家的粮苗不被蝗蝻吃了,长得又旺。

  有人说,蝗虫趋光,晚上点燃火堆,能烧死抓到许多蝗虫。

  也有人说,蝗虫怕烟,在地里点上几堆牛粪羊粪就能把蝗虫驱走。

  ……

  邓绥听完几种方法,渐渐心中有了底,对众人各有赏赐,让人退下。

  次日是大朝会,六州蝗灾自然成为朝堂议论的重点。不过,出乎刘隆意料的是,满朝文武大臣无一说如何治理,话里话外都在催促君主下罪己诏。

  这可把刘隆气坏了,这些朝臣一个个头戴进贤冠或武氏大弁,手持笏板,一脸正气,但瞧瞧说的都是什么话。

  “蝗虫乃是戾气所化,西边与北边兵祸连接,死伤无数,故上天降下蝗灾以示警戒。”

  “蝗虫乃是神虫,不可捕杀,要以德化之。”

  “古书云,君王仁德,天降

  祥瑞(),君王不德?()『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则天降灾异以警帝王。陛下,请早日下罪己诏,以安天命,以安人心。”

  “自延光以来,陛下与圣上躬行节俭,去郡国供奉,减宫中膳食,每遇水旱灾异则遣使抚慰。陛下这样做不算德政,那什么是德政?”

  ……

  话题歪楼,拥护邓绥的人当然不愿意让皇太后背上不行德政的罪名,但要把罪名归于皇帝……啊这……皇帝才刚刚六岁,亲政还要十多年呢。

  殿内官员关于蝗灾产生的原因争论得面红耳赤,反而将更需要处理的事情抛在一边,这让邓绥看得眉头微蹙,神情不愉。

  邓绥忍了又忍,无法忍下去,喝道:“够了,朝堂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六州生蝗,大朝会是让诸公讨论如何处理蝗灾的,不是让诸公来吵架的。”

  大臣觑着皇太后的神色,知道她发怒了,瞬间安静下来。

  邓绥问:“为今之计该当如何?”

  新任大司农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应当先下罪己诏,以安天命,再行德政,则蝗虫自可离去。”

  邓绥闻言,冷声道:“朕看你是自可离去,荒唐!蝗虫食我庄稼,饿我臣民,乃我大汉仇雠。”

  “大司农之言,犹如一盗贼闯入我家门,我不仅不能反抗,反而要谢罪自省,任其抢我谷帛财物。我无谷帛财物,用何物充饥?用何物御寒?”

  “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又食国之禄,理应为国分忧,如今这是何理?”

  大司农被皇太后说得羞愧难当,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背后汗如浆,但心中依然觉得有些委屈,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这是“标准”的答案啊!

  前者大司农何熙暴亡军中,邓绥擢拔了一位大司农。现在,邓绥对他失望至极,于是把目光移过来,掠过众人,朗道:“诸卿有何良策治蝗?”

  昨日,邓绥通过与农人交谈,了解了一些治蝗的手段,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人能把这些措施和手段推行下去。

  从百官大臣到乡野百姓都对蝗虫惧怕不已,认为蝗虫不可捕杀。百官认为要以德化之。百姓则在蝗虫啃噬庄稼时,不仅没有采取行动,反而在田间地头跪地磕头祈祷蝗虫自己能离开。

  邓绥现在做的就是统一朝廷上下的思想,让朝臣不可妄存他心,务必以捕杀蝗虫为重。

  邓绥虽然年轻,但经过这些年的执政,积威颇重。她平日温和,但秉性杀伐果决,她发怒时,没有大臣不畏惧的。

  朝臣纷纷低下头,一个个缩成鹌鹑的模样,生怕皇太后抽问到自己。他们和大司农其实是一样的想法,但明显皇太后不喜欢听什么罪己诏德政之类的话。

  若是他们回答不让陛下满意,说不定就像大司农那样在朝堂上被嘲讽一番,以后或许连官都做不了呢。

  大司农归司空管辖,大司农闯了祸惹怒皇太后,司空张敏不得不站出来,揣度道:“启禀皇太后,前汉始元年间,郡国旱蝗,孝平帝派遣官吏捕

  () 蝗,根据捕捉蝗虫的数量给捕蝗人赏钱。臣以为可依照孝平故事。”

  邓绥这才点头,道:“可。张公、夏公以为如何?”

  张公是太尉张禹,夏公是司徒夏勤,司徒鲁恭因灾异免职,大鸿胪夏勤升为司空,空出的大鸿胪由破南单于的中郎将庞雄接任。

  张禹和夏勤都道:“臣附议。”

  邓绥又看向自家兄长邓骘,邓骘立马出列表明态度:“臣也附议。”

  邓绥点头,方散了大朝会,请大将军、三公九卿、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并尚书令留下一起商议具体的治蝗事宜。

  众人来到章德殿后殿正厅,分位次坐下。邓绥让人取来蔡伦整理的治蝗措施,交给众人传阅。

  待众人看完后,邓绥问道:“为政之道,惟在得人。好的政策也需要官员去实行。百姓愚昧,官吏以蝗为神。诸公畅所欲言,说说该如何推行下去。”

  刘隆坐在邓绥的身边,对母后说的话深以为然。朝堂上发出的诏令,往往出于好意,但却被常常被官吏扭曲变成虐民的工具,与朝廷政令的初衷背道而驰。

  大将军邓骘是邓绥的兄长,他素日不爱出头,以皇太后的命令为律令。

  太尉张禹斟酌道:“司空所言有理,依照孝平故事,派遣谒者将灭蝗之法颁布天下,令其与刺史一道监督郡县官吏灭蝗。”

  张敏补充道:“灭蝗有功擢赏,怠慢政令降级录用。百姓虽无知,蝗虫啃噬乃是自家之田,只要有人去灭蝗,百姓必会跟着去灭蝗。”

  邓绥颔首,对张敏道:“你拟一道奖惩的奏表送上来。”

  张敏连忙应下。朝堂之上,大部分时候是谁提出主意谁来实施。张敏既然这么说了,也做好自己拟奏表的打算。蝗虫固然可怕,但殿上的太后和圣上更能当场决定他们的生死。

  既然皇太后和圣上决定灭蝗,那他们这些臣子只能一条道走到底了。

  张敏是司空,手下掌管着大司农和少府这两个管理财政的部门,但大司农的钱各有用处,少府的钱主要供应皇家用度。

  于是他问道:“陛下,蝗虫换钱的钱谷从哪里出?连年水旱,国库减收,支用尚不足,恐怕无力支援灭蝗。”

  邓绥对国库的收入十分熟悉,自然也知道具体情况,点了下头,以示知道。

  少府卿听到国库无钱,也连忙说出自己的难处:“陛下,由于水旱灾害,百姓大饥,陛下仁德下诏令百姓进入山川林泽找食,从去年开始少府的收入就大为减少。”

  邓绥道:“少府供应皇家,宁可皇家节俭,不可让百姓饿死。”

  刘隆在重臣面前也适当发表自己的意见,支持母后:“朕与母后以身作则,吃饭蔬,着旧衣,如常人,少府卿不必有其他的考虑。”

  少府卿得了邓绥和刘隆的命令,爽快地应下。这少府中的钱也不是他的,之所以担心,就是因为怕过于节俭,得罪陛下和圣上。如今这两人都同意,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邓绥叮嘱道:

  “少府卿拟一个奏表来,制定蝗虫换粮的价格,一来要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二来要达到赈济的效果不可让百姓大饥。若钱帛不够,可抵赋税。”()

  少府卿道:“下臣领命。”

  ?本作者星辉映川提醒您《[东汉]我有母后》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同僚们都在为灭蝗献言献策,大司农如坐针毡,心绪不平。他能做到今天的位置,不止有家世的加持,也有几分急智。

  大司农清楚地知道,要是过了今天,再想不出什么挽救陛下和圣上对自己印象的法子,恐怕自己就要完了。所以他在看治蝗册子时格外用心,期望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果然大司农眼前一亮,在有人话音刚落的间隙,说道:“启……启禀陛下,农户为了防治蝗虫多种菽麻,臣请收田赋时,酌情以菽麻代替粟麦。”

  蝗虫喜欢干旱温暖的环境,此次发生蝗灾的郡县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百姓多种植粟麦。

  邓绥听到大司农说话,转头看去,大司农立刻顿首:“臣死罪,枉为大司农,还请陛下给臣将功赎罪的机会,允许臣前去地方灭蝗。”

  邓绥这才对大司农缓和了语气,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念你已改过,朕命你为治蝗使者,监察郡县治蝗,务必以百姓为念。若再有差错,数罪并罚,朕绝不姑息。”

  大司农听后心中松了一口气,知道这一关过了,谢恩道:“多谢陛下成全,下臣定当竭心尽力,不辜负陛下对臣的恩德。”

  邓绥颔首,道:“至于你说的菽麻代粟麦纳税,有几分道理,且去拟个奏表上来。”大司农连忙应下。

  商议完事情,邓绥让众人散去,救蝗如救命,催促重臣们早日将各自的奏表送上来。

  大臣走后,后殿突然变得空旷起来,刘隆舒展下腿脚,跪坐真是难受呀。

  蝗虫的事情有了明确的章程,邓绥的心情好上许多,神采奕奕,浑身充满干劲。

  “若以菽麻代粟麦纳税,不如让太官研制几样菽麻做的菜。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刘隆对母后笑了笑,道:“太官有一道鱼肉炖豆腐做得鲜美,我甚喜欢。”

  邓绥笑道:“隆儿L喜欢就好,豆腐确实是个好吃食,入口鲜嫩。我以后让太官每早给我上一碗浇上豆豉的豆花。”

  自从邓绥病愈后,刘隆叮嘱她每天都要吃羊奶鸡蛋红枣,闻言又叮嘱道:“母后,别忘了吃羊奶鸡蛋红枣。”

  邓绥应道:“我知道,隆儿L快去上学吧,莫要让师长久等。”

  “哦……”刘隆慢蹭蹭起身,大部分学生都爱在上课之前磨蹭磨蹭,刘隆也是如此。

  许慎除了过来教学,就是去东观校书,作为大学者的他简直就像掉进米缸里的小老鼠,每日都乐此不疲。

  周围的同事都是鸿儒大家,众人相互交流。许慎本来就渊博的学问现在更是一日千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也在不断完善。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个人开天辟地地编纂这样的语文工具书,需要扎实的学问,以及对文字学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但是许慎做到了。

  () 历经一千多年,语音发生了变迁,但文字词法依然在传承。此时的许慎不会想到后世有个叫段玉裁的人花费三十多年为他的《说文解字》作注。

  许慎的学问大为精进,讲课愈加有趣,不拘经史,经常天南地北地给刘隆扯,这样一来布置的作业也多了,不是让刘隆看这个,就是让刘隆看那个。不仅要看,而且要写,这让刘隆有一种大学写论文的感觉。

  比大学更惨的是,许慎和邓弘对刘隆的作业十分重视,刘隆若不认真做,立马会被请家长。爱面子的刘隆表示自己丢不起这个人。

  刘隆现在的处境与躺平相去甚远。水旱蝗灾,边境告急,国家内外交困,生民煎熬。他若是躺平了,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朱门子弟有什么区别?

  别看他现在吃的节俭,还不如前世的水平,但就这样的饭食是大汉的普通人一生也难以吃到的美味。

  大臣上奏表可比刘隆交作业积极多了,没过两日,重臣都上了奏表。邓绥当日批示之后,派遣大司农和诸位谒者去地方组织灭蝗,并且调用钱谷“买”蝗子蝗蝻以及飞蝗。

  捕蝗子(卵)一升换粟一升并十钱,蝗蝻一升换粟一升,飞蝗二升换粟一升。

  邓绥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消灭蝗虫。蝗灾和水旱灾害不一样,水旱由天不由人,但蝗灾若是应对失措,来年会更加严重;若应对得当,来年说不定会没有。

  为了给天下吏民做表率,邓绥决定带领百官去上林苑亲自灭蝗。刘隆知道后,拦在邓绥的面前,请求也一起过去。

  “母后,让我和你一起去。”刘隆抬头仰望邓绥,语气坚定道。

  邓绥眉头微微一皱,弯腰低头,解释道:“外面风大,我怕你吹了风,你在宫里也是一样的。等你稍大些,我带你去上林苑骑马。”

  刘隆摇摇头,道:“母后,我已经六岁了。不说百姓,在百官中也有迷信蝗神的人。我是皇帝,受万民供养,也要为万民负责。”

  邓绥听到这话一愣,她没有感到自己的权力被冒犯,反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将来会有人继承她的理念一直走下去。

  她老去了,她的继承者很年轻。

  邓绥看着一脸坚定的刘隆,柔声道:“隆儿L,你确定吗?”

  “确定。”刘隆坚定道。

  邓绥笑起来,眼角的细纹更加明显,但丝毫不损她的美,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美,给人一种春回大地的温柔。

  “来人,给圣上更衣。”邓绥不是扭捏的人,她与皇帝一起去效果会更好。

  刘隆换上帝王常服,与邓绥坐马车来到上林苑,后面跟着公卿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上面的人既然敢灭蝗不怕蝗神报复,下面的人自然也会跟着这样做。

  邓绥与刘隆下了马车,眼前是一块种着小麦的田地,麦穗已经抽出,现在正值灌浆期,只要再过半个月就能迎来一场丰收。

  然而,蝗虫破坏了一切,走进一看,小麦叶子千

  疮百孔,没了绿叶做光合作用,小麦怎么能粒粒饱满?

  上林苑的蝗虫还是少的,其他地方飞蝗蔽日。这些地方除了灭蝗的命令,朝廷也下达了提前收割麦子的诏令。

  与其让庄稼被蝗虫啃噬殆尽,不如提前收割。但是提前收割,小麦灌浆尚未完成,收获的只能是干瘪的麦子。

  地头架着一个大陶锅,下面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这是沸水是灭蝗用的。

  邓绥和刘隆各拿一个网兜,刘隆的略小些,两人亲自捕捉蝗虫,不一会儿L就抓了一袋子。

  身后的大臣面面相觑,他们多多少少对蝗虫心存畏惧,只是没想到皇太后和皇帝这么勇,竟然亲自去抓蝗虫。这些人内心十分震撼。

  邓绥和刘隆拿着布袋,走到陶锅前。刘隆本想亲自将蝗虫扔到沸水里,但无奈人太矮,连陶锅的锅沿都没到。

  四月下旬,天气已经热起来,火焰更是送来一阵阵热浪,邓绥和刘隆的汗水都浸透了衣裳。

  邓绥的站姿极为挺拔,就像一株青松,一丝不苟地将布袋朝下,飞蝗被蒸气一烫,坠落在沸水中,溅起细微的水花,又被朦胧的水蒸气所掩住。

  邓绥将布袋里的蝗虫都被倒入沸水中,她低头看向刘隆。刘隆一顿,刚想将布袋交给母后,突然灵光一闪,从布袋取出几只蝗虫,捏在手里,然后将布袋递给邓绥。

  邓绥接过布袋,瞟了眼刘隆手中的蝗虫,还以为刘隆小儿L心性要玩蝗虫。不过,邓绥并没有说什么,按照刚才的方法将蝗虫倒入沸水中。

  做完之后,邓绥与刘隆走到大臣面前,看见一脸惊惶之色的众人,邓绥心中嗤笑一声。

  有些人大臣连杀人都不怕,竟然会怕小小的蝗虫,真是让人难以理解。邓绥是严于律己,宽于律人之人,也没想着让大臣像自己一样去灭蝗。

  这次来上林苑,是她与圣上,是大汉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与大汉皇帝亲自为天下吏民做表率。

  邓绥脸色郑重,道:“蝗虫食我庄稼,百姓无庄稼则饥。若放纵蝗虫,无异于旁观百姓饥馁而不顾,朕不为也。若捕蝗遭祸,朕以一人受之。”

  刘隆闻言身子一震,母后所言与他所想一致。他是效仿别人,母后却是有感而发。

  刘隆上前一步,手里捏着几只蝗虫,朗声道:“母后所言,正是朕之所想。朕受万民供养,要对万民负责。若百姓有过,在朕一人。蝗虫若有灵,但噬朕心,无伤百姓。”①

  大臣先被皇太后的话吓一跳,又被皇帝的话吓一跳,然而更让众人惊吓的还是刘隆接下来的动作。

  刘隆刚才的一番话将众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就连邓绥也低头看他。只见刘隆将手里攥着的蝗虫,送到嘴边,然后吞了下去。

  唐太宗,看在我祖宗你偶像汉文帝的份上,借你创意一用,不好意思啦。刘隆心道。

  “隆儿L!”邓绥大惊失色,伸手想要去扣出刘隆嘴里的蝗虫,却见刘隆朝她摇摇头,手突然顿住,然而慢慢垂下来搭在刘隆的肩膀上。

  刘隆艰难地咽下蝗虫,朝邓绥笑道:“母后,我没事。”

  呜呜,蝗虫根本不是鸡肉味的,也不嘎嘣脆,而且一点都不好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