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八章 烛影斧声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八章 烛影斧声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5834 书籍:大宋的天空

  赵光义觐见,他手中托着一只黑漆描金雕龙塑凤的木盒。赵匡胤想到“金匮”传言,心头闪过一丝疑惑。

  施礼过后,赵光义献上木盒道:“听闻陛下最近龙体倦怠,想是操劳用心所致,这里有吴越王钱俶送与臣的一只太白山雪国千年人参,臣不敢享用,献与陛下,愿吾皇圣寿齐天,此乃万民之福也。”说完打开木盒,果然是一只有了年代的老山参。

  参体黄褐,主根呈人字形,分枝细长,须条老韧,雁脖状的芦碗,弯曲颀长,横纹深密,世间少见。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说它价值连城,千真万确。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自打洛阳回来,赵匡胤总感到精神倦怠,还常打哈欠,从来没有午睡习惯的赵匡胤,现在总要小憩一会儿。

  赵光义将木盒盖好,放到龙书案上。赵匡胤点头。

  赵光义又道:“臣知一人,名程德玄,此人精通医术,祖上即悬壶济世,对人参的滋补用剂,甚是精通。臣有恙,皆其医治,今在开封府任押衙,若陛下有需,随时征召入宫。”

  赵匡胤道:“御弟日理万机,也要注意休息不要那么累,太医署医官众多,朕这里够用的了,就让他好好服侍你吧。”

  ◆兴师北伐

  扫平南唐之后,南方除吴越、漳泉两个已经臣服的小割据势力之外已全部纳入大宋版图,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赵匡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彻底解决北汉问题,收复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八月,赵匡胤调兵遣将,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与牛思进、米文义等,率领六万大军,兵,分道进攻太原。

  又任命郭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率军进攻太原以北忻、汾、代、沁、辽、石诸州。

  这是自大宋建立后,赵匡胤征伐北汉,加上跟随周世宗柴荣打的高平之战,这应该是赵匡胤一生中第六次北伐。诸葛亮七擒孟获,大胜而还;六出祁山,无果而终,结果身死原。

  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御驾亲征,党进当时是先锋。征伐南汉时,潘美是主帅;收复南唐时,潘美是都监;此次征北汉,潘美仍是都监。

  这一回,党进荣升主帅,而且还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主帅。不识字他识事,赵匡胤坚信党进能够出其不意,会想出什么异于常理的绝世武功,奇招妙计,这些打法书本上没有,完全是临阵而发,兴许就能一举灭掉北汉。

  六路大军一同北伐,北汉之事,不能再拖了,赵匡胤此次势在必得。荡平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一直挂在嘴边的头等大事。

  这次出兵北汉,赵匡胤有赌的成分,干大事,大英雄从来都是赌徒,毫不畏惧赌上一把,即使倾家荡产,也可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主帅党进,没有什么客气可言,率军一马当先,抢先冲到太原城下。北汉名将刘继业(杨业)率军杀出,党进催马迎战,宋军一窝蜂地杀向汉军。刘继业怕城池失守,赶紧鸣金退兵,党进挥军掩杀。北汉军损兵折将,退回城中。

  党进二话不说,直接命令攻城,投石车、云梯、床弩等所有攻城器械全部招呼上了,宋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

  太原城为什么易守难攻,城墙高大坚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它的护城河,河道宽处可以达到上百米,无论你再强再勇猛的军队,一条河就把你拦住了,宋军再强也不可能在护城河上架座桥。

  蒙古铁骑可以征服大半个亚欧大陆,可是就是攻不下小小的襄阳城,原因就是襄阳城拥有全世界最宽的护城河,最宽处达到二米。 _o_m 柴荣、赵匡胤一直拿不下太原城,原因也出在护城河这儿。

  要不是。

  仗着护城河,战神刘继业也不可能冒险轻易出城挑战宋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他还可以很快撤回,即使损失一点兵将,吊桥一收,也可保障太原城安然无恙,宋军追兵只能望河兴叹。

  契丹大辽是北汉的庇护伞,每次宋军前来攻打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一如既往地第一时间向辽朝求援。

  契丹铁骑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团,没有之一。辽朝皇帝耶律贤勤于政事,重用贤臣,使辽朝国力达到全盛顶峰时期。

  辽景宗耶律贤的对外政策是不主动南伐、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王朝。收到求援信,耶律贤立即派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领兵六万,火速开往太原。

  狭路相逢勇者胜,负责牵制拦截契丹的郭进大军迅速占领太原以北数州之地,招抚山后诸州民户三万七千余口。@·无错首发~~

  在晋北的战场上,宋军与契丹的防守反击战,打得如火如荼,不可开交,一时间胜负难料。

  ◆好为之,好为之

  进入十月,不知道是何原因,赵匡胤感觉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喝了程德玄的汤药,这身体是时好时坏。

  他每天依旧工作到很晚,急切地听闻着来自北汉的战报,进行着及时有力的战略部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进入十月,赵匡胤想到混沌道人说过的话,十月十九,如果天朗气清,是个大好天,自己还可以延寿一纪。他也想着早点立储,可是征伐北汉的战况,让他一直放心不下,立储的事,他想放到战争结束之后再办不迟。

  不着急立储,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自己现在才,还算年轻,如果确立德昭或德芳为储君,群臣势必会在晋王和储君之间权衡利弊,最后触发党争,引起朝堂动荡。如果自己活他个七老八十,到时候晋王年事已高,不再适合继承皇位,自然落选。届时,在德昭和德芳兄弟中,择一优秀者为之,皇位自然过渡,这是赵匡胤所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急于立储,不把话说绝,相当于留了一手,可以随机应变。

  很快,十月十九这天到了,冷风吹来,赵匡胤禁不住连打几个寒颤。整天天气都灰蒙蒙的,阴霾遮蔽着天空,阴阳不开,日头忽隐忽现。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赵匡胤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太清阁。仰望夜空,云层低垂,星光璀璨。如果到天亮,天象无异常,自己还可以大干一场,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天象不好,自己就要早点立储。他让王继恩过一个时辰,向自己报告一下天气状况。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戌时,天气骤变,俄顷之间乌云密布。赵匡胤心头一沉,天意如此,夫复何言?命人打开端门,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此时,朔风怒号,一场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散下来。

  亲王的身份加上京兆尹,以来皇储的标配。在开宝六年,赵光义就是晋王和开封府尹。符合皇储的身份和成为真正的皇储这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真正的决定权还在于皇上。虽然自己大权在握,不到最后一刻,黄袍加身登基称帝,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胜利。赵光义闻诏,踏雪而至。

  王继恩将晋王赵光义迎入皇帝寝宫,屋内,只剩下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太监宫女远远地立在廊下,左右不得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赵匡胤示意赵光义落座,兄弟两人开始酌酒对饮。

  从大宋立国,至今已经十六载。大宋在赵氏兄弟二人的手中,安安稳稳地向前推进发展。每个人都为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力心血。

  酒是好酒,宴是好宴,相对无言,除了噼啪的炭火烧透的声音。

  太祖手握玉斧,这件皇帝专属的手把玉,赵匡胤已经握了它十六年,原本凹凸硌手的部位,在这位马上皇帝的手中,都已经磨得光滑细腻。

  烛影摇动之下,兄弟二人,两个影子,推杯换盏,投于窗上。

  。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退避什么,似乎不胜酒力。

  席间,廊下的人听到斧子戳地击物之声,随即听到太祖高声道:“好为之,好为之……”。一会儿,赵光义走出寝宫。此时,禁漏三鼓,殿外积雪已达数寸。

  太祖解衣入睡,顷刻间,鼾声如雷。

  漏下四鼓,也就是后半夜两点左右。王继恩听不到任何响动,近前探视,发现太祖赵匡胤“玉色莹然如出汤沐”,然而已经驾崩。

  赵匡胤龙驭宾天,《宋史》只用一句话,草草收场:“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

  赵匡胤为什么要说“好为之”?首先这不是传位,如果传位,应该有传位诏书。其次,这是一种绝望中的无奈之语,你好自为之吧!太祖为什么绝望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瞬间就要死了,死得无法抗拒,无药可救。

  什么可以瞬间置人于死地,除了武力就是毒药。有人听到“斧声”,认为太祖是被斧子砍死的,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太祖是武功高手,关公门前耍大刀,没有胜算的事,赵光义不会干。太祖死后“玉色莹然如出汤沐”,可见太祖是出了大汗的,在冰天雪地里能出大汗,那也是剧痛后的冷汗。众人听到的“斧声”,那也是太祖怨气下的发泄,以玉斧捶地而已。

  宋太祖赵匡胤带着未竟的统一大业,瞬间暴毙。即便他是武功高手,也不想两败俱伤,因为,他不想让自己辛辛苦苦奋斗一生的大宋落于旁人之手,即使家破人亡,他也认眼前杀害自己的这个人是自家人,毕竟他们是一奶同胞,流着同样的血液。

  王继恩命人赶紧去通知宋皇后。

  赵匡胤一生中立了三位皇后。结发妻子贺金蝉,生滕王赵德秀、魏王赵德昭、舒王赵德林、昭庆公主、延庆公主。贺氏崩于赵匡胤登基前两年,后周显(958)正月三日,享年三十,被追封为孝惠皇后;

  后周显(958),赵匡胤当时为后周殿前都点检,迎娶巢国公王饶的女儿王氏为继室,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八月,立王氏为皇后,未行册礼。王皇后喜诵佛书,事奉杜太后至孝,生两女一子三人,皆早逝,王皇后崩于乾德元年(963)十二月,享年二十二岁;

  宋皇后是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的长女,开宝元年(968)二月,宋氏被纳入宫,时年十七,比皇子赵德昭还小一岁,成为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大宋皇后。宋后无出,在两位皇子中,她更为偏爱幼子德芳。由于赵德昭比自己还大一岁,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一直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了。

  宋皇后听闻太祖驾崩的消息,哭哭啼啼地冒雪赶来,她让王继恩赶紧去宣四皇子赵德芳来。很明显,她想让赵德芳入宫继承大统。

  ◆捷足先登

  王继恩此时就盘算开了,四皇子赵德芳今年才十八岁,跟自己没什么交集,而晋王赵光义就不同了,平日里自己没少得到晋王的好处,晋王登基,自己可是有拥戴大功。

  出了皇宫,王继恩没去找赵德芳,而是飞马直奔晋王府。到了晋王府,王继恩发现有一黑影在府门外傻站着,着实吓了一跳。还没等问话,那人就先发话了,“王总管吉祥!下官程德玄问候总管大人。”

  王继恩这才看清此人正是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程德玄精通医术,屡次贪赃枉法,却从来没有被处罚过,原因就是有晋王赵光义罩着他。.br>

  王继恩问道:“这大半夜的您不在家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晃荡啥?怪吓人的!”。

  程德玄道:“刚才我在家中睡觉,突然间听到龙吟虎啸之声,有人叫我说赶紧起床,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赶紧爬起来,可是推门一看,外面什么也没有,心想该不会是幻听了吧,回屋里接着睡,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又听见有龙吟之声,。

  又是有人说晋王找我有事,于是我来不及梳洗,就赶到晋王府来了。”

  王继恩道:“这是晋王上应天象,要位登大宝,太祖遗诏,要我前来迎接晋王即位!”于是二人敲开晋王府大门,让晋王赶快进宫。

  赵光义吃惊不小,犹豫不敢前去,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进去之后就一直没出来。王继恩在门外等候很久,不见赵光义出来,直接跑进去催促道:“晋王再不进宫,皇位就要归他人啦!”听王继恩这么说,赵光义立即起身,穿好龙袍,夜色之中,三人雪地步行进宫。

  王皇后听闻王继恩回来了,便问道:“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已无心理会王皇后,大声宣道:“皇上驾到!”

  王皇后一见小叔子晋王赵光义,身穿龙袍,愕然一怔,一切全明白了!知道大势已去,马上见礼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安慰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有了王皇后的认可,赵光义就是新的天子了,大宋的江山就这样兵不血刃,平稳过渡到赵光义手中。

  以上这段,记载在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司马光似有为晋王开脱之嫌。

  ◆历史不容粉饰

  如果按照史书上写就的内容来看,一切发生基本上都很顺理成章,即使漏洞百出,也只能盖棺定论。历史没有如果,更没有假设,然而历史不能粉饰、不能伪造、更不可戏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怪。@·无错首发~~除了官方的正史,当时的士大夫也有野史,笔记,民间也有传闻,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人参考的资料。

  正史不等于事实,正史不等于真相。赵匡胤之死,历来众说纷纭。相当多的人认为,是赵光义下毒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事情还得从赵匡胤迁都开始说起。

  赵匡胤一心想着一统天下,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却在一心扶植自己的势力,当赵匡胤平定了南方,回头一看,没有赵普的朝野,群臣全都唯晋王马首是瞻,自己讲的话好像不管用了。赵匡胤这才感觉事情的重要性,他想通过迁都来撬动赵光义在开封的根基,结果,自己的决策根本没人听,除了赵普,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反对迁都,迁都之事只能不了了之。然而迁都之事大大惊到了赵光义,他很清楚,皇上已经开始向他开刀了。

  用毒,是赵光义一贯的手段。后蜀皇帝孟昶到了开封刚七天,就中毒身亡,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南唐后主李煜,是被赵光义下毒毒死的,这是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为了皇位,赵光义是否会对自己的哥哥下毒,也未可知。

  王继恩来到晋王府时,遇到医官程德玄,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到晋王府门前,定然是想报告什么重大信息。更多的人相信是程德玄在赵光义的指使下,下了慢性毒药害死了赵匡胤。赵光义登基,程德玄立即被授予翰林使,进入赵光义的近臣行列。陈洪进来朝时,赵光义派程德玄前去迎接慰劳,可见,赵光义对程德玄相当地器重。程德玄和部下私自贩卖木材,被王仁赡揭发,依然得到赵光义的袒护,只是简单斥责几句就完事了,职位不降反升,迁东上阁门使,兼翰林司事,领代州刺史,赵光义这样处置,估计王仁赡的鼻子都气歪了。

  也有人坚持认为,太祖赵匡胤是有意将皇位传给晋王赵光义的。原因就的惯例和赵匡胤不急于立储这两方面的结合。

  赵匡胤登基后,封赵光义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赵匡胤亲征李筠,以赵光义为大内点检留镇,领泰宁军节度使;平定李重进叛乱之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赵匡胤亲征太原时,赵光义又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开封府尹加亲王,这时期“准太子”的标配,赵匡胤由于诸多原因并未着急立太子,很多后世学者据此认为赵光义并不是“篡权夺位”,他只。

  是将自己做皇帝的时间提前了几年。

  在历史上,有三种政权的交接方式:谋反式、继承式、谦让式。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合法性,赵光义辛辛苦苦搞出个“金匮之盟”,没想到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更大。如果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将来要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就赵光义的这种做事风格,他会让赵德昭长期存在吗?事实果如所料,赵光义继位,赵德昭只存在了三年,就连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没活过二十三岁。

  更有学者扒出赵光义没有参加陈桥兵变的事实:“上初自陈桥即帝位,进兵入城,人先报曰:‘点检已作天子归矣!"时后寝未兴,闻报,安卧不答,晋王辈皆惊跃奔走出迎。”陈桥兵变时,赵光义跟着母亲杜氏在一起,听到赵匡胤得手了,才敢跳出来迎接报信者。

  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兄弟两个,一个极力想洗白自己,说自己是黄袍加身是被逼的,情非得已;一个总想把自己加进去,好像只有参加过二里长征,才算是老干部,无非是想向世人证明,这大宋江山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伟人毛公曾这样评价赵光义:“不择手段,急于登台”,以及“赵匡义小人”之语。毛公给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是“唐宗宋祖,稍逊***。”将他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提到了同一个高度。

  后世学者一致认为,宋太祖赵匡胤“规模广大如汉高帝,谋深虑远如汉光武。”在位十七年,立三百余载之基,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太祖赵匡胤曾作《咏史》诗云:“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南唐北汉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文治彬彬开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席间杯酒销王气,汴水流年咽露盘。”算是为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做了个总结发言。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以宋太祖为自己的榜样,他说:“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大清乾隆帝也曾说过:“吾于开创之君,独以唐太宗、宋太祖为不可及焉。”

  历史总会要翻篇的,赵匡胤驾崩,留下千古谜团。 _o_m 没了英明神武的宋太祖赵匡胤,大宋这艘巨轮,还是要继续迎风破浪,驶向远方。

  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宝九年(976年)十一月二十日清晨,大宋的晋王赵光义,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依照王朝礼数规定,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哀悼与尊重,新皇即位后在本年中,仍要沿用原有年号,一年后才可自主改元。赵光义完全不顾及这些,虽然离公元977年的没几天了,继位当日,赵光义就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

  此时的北汉战场,宋军与契丹铁骑激战正酣,难解难分。潘美突然接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噩耗,不由得悲从中来,禁不住痛哭失声,众将一筹莫展,六万宋军,顿时全无斗心。全军大悲,这仗没法打了,党进只得命人高挂免战牌。

  潘美致书新皇赵光义,请求撤兵,潘美、党进现在所带的六万精锐之师,那可是大宋全部的家当。

  仗打得好好的,突然要求撤军,赵光义一脸的蒙圈,“潘美,你这是几个意思?为赵匡胤讨公道?造反?重新演绎黄袍加身?”赵光义刚刚舒展的眉头,又一次紧锁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