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四章 雷峰悲歌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四章 雷峰悲歌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6178 书籍:大宋的天空

  收到赵匡胤的信函,钱俶有些犯难了。此时的他正在做着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后世的大工程,建造佛舍利宝塔。

  作为佛弟子,吴越王钱俶喜欢建寺造塔,杭州最有名的六和塔、保俶塔、白塔,都是他建的,现在,他要建的是一座意义非凡的塔,他要在里面放置一件祖传宝物,释迦牟尼佛的头发舍利“佛螺髻发”,这次,他要举全国之力,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宝塔修造完工。因为,留给吴越的时间已经不多,大宋天子赵匡胤已经喊他去开封吃饭了。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钱俶马上派使者到开封纳贡称臣。老赵对钱俶十分礼遇,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将军。

  赵匡胤用了十年的时间,相继灭掉荆湘、后蜀、南汉,大宋要一统天下心思和格局已定,钱俶心里明镜似的,他也知道将来自己要走哪一步,吴越的前途未卜难料,而且还可能充满血腥。如果发生战争,佛祖舍利很可能在战乱中流失。只有建座塔,将舍利子放到佛塔之下,才是保护佛祖舍利最为稳妥的方案。

  钱俶要建的这座塔,就是大名鼎鼎的雷峰塔。

  凡是提起西湖,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雷峰塔,想起白娘子跟许仙的爱情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黎山老母的座下弟子白素贞,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在西湖断桥邂逅许仙。“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只为这一句啊断肠也无怨,”千年等一回的一人一妖遂结为夫妇,法海和尚发现端倪,将许仙扣留在金山寺。白娘子为救许仙,水漫金山,被法海收了,就压在了这雷峰塔下,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二十年后其子许仕林才将白娘子迎接出塔。西湖南岸夕照山,夕照山上雷峰尖。白蛇永镇宝塔底,千年犹盼镜重圆。

  千百年来,雷峰塔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思和企盼,如果说这世上有哪一座塔,从它造好时起,人们就盼望着它早点倒掉的,唯有雷锋。

  然而它的建造者钱俶可不是这么想的,他要造的是一座千年不倒的宝塔,他要将伟大的吴越文明,完完整整地交到一千年之后的吴越子孙手里,让他们感受到祖先的辉煌。@·无错首发~~

  开(972),西湖南岸夕照山之雷峰上,一座按照十三层规制建造的佛塔开工了,塔是木石结构,中心部位是用石头砖块垒砌的,周边是用木料装饰。

  建塔过程充满着艰辛和磨难,为求自保,钱俶一方面要向大宋朝奉纳贡,保境安民,一方面还要筹措资金造塔,佛塔建建停停,停停建建。

  此时,在吴越和大宋之间还隔着一个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对大宋政权十分恭顺,一直纳贡称臣,但一味的软弱并不能换来永久和平,南唐还是摊上事了。

  开宝七年(974)九月,赵匡胤给钱俶写了一封信,要他联合大宋一起攻打南唐。事情的起因是赵匡胤要召南唐后主李煜入朝,李煜担心有去无回,“称病”不去,给了赵匡胤一个攻打南唐的借口。

  很快,李煜也给钱俶写了一封信,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没有了我唐国,明天还有你吴越吗?”力邀吴越与南唐联兵,一起来攻打大宋。

  钱俶左思右想,认为南唐是打不过大宋的。他不敢也不想与大宋作对,吴越治国一贯的方针就是:尊奉中原,永不称帝,对中原政权是只认山头不认主子,不扩张,不参战,与民休息,保一方太平。

  《钱氏十训》中就有“要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宜速归附。”大宋皇帝赵匡胤确实是难得一遇的***,有一统华夏之雄心,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都是炎黄子孙,打断骨头连接筋,吴越必将与时俱进,早晚也要加入中华这一大家庭。

  钱俶立即给赵匡胤写了回信,表示愿意听从赵匡胤的旨意,坚决奉大宋为我吴越的宗主国,配合大宋攻打南唐,出兵与宋军会师南唐金陵。

  开宝八。

  年(975)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国。钱俶心里很清楚,南唐的今天,就是吴越的明天,啥也别说了,抓紧时间建塔吧!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

  《佛说造塔功德经》里说,如果你发心造塔,哪怕小到一枚庵摩罗果那样,在塔内放任何一部佛经或一句偈子,这个人的功德就相当了得,“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终之后生于梵世;于彼寿尽居,与彼诸天等无有异!”

  《妙法莲华经》里说,哪怕是小孩子玩耍,聚一堆沙子做成佛塔,这人也为将来成佛种下了善因。

  雷峰塔的建立无关乎风花雪月,无关乎诗情画意,雷峰塔的本质与初心只是一座佛塔,一座盛放佛舍利和佛经的浮屠。

  ◆入京朝贺

  钱俶知道,赵匡胤已经给他摆下了鸿门宴。大臣们都劝他千万不能去,钱俶又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如果自己不去,南唐就是吴越的下场。

  为了生民免遭兵戈践踏,免受战乱之苦,开封一定是要去的,见一见大宋天子赵匡胤,表达一下自己的忠心,说不定他不杀我,还可以保全吴越。

  开宝八年(975)十二月,钱俶听从永明延寿大师遗嘱,入宋表贺。出发之前,为祈求自己平安顺利,钱俶将西湖北面宝石山上刚刚修复完工的宝塔,更名为保俶塔。

  吴越自唐末立国,杨行密、李昪割据江淮一带,每次进贡中原朝廷,或者中原朝廷派使者来吴越,都要从登州、莱州入海或者登陆,经常有使者溺水身亡。

  钱俶即位时,后周世宗柴荣派使者对钱俶说:“我此次一定要平定江北,下次你来朝贡就可以走陆路了”。

  这一次,赵匡胤已经为钱俶指出了一条更方便的大道,没了南唐,他可以顺顺利利地乘船北上,一路游山玩水直接到达汴京。

  赵匡胤对这次召见也格外重视,派二儿子赵德昭为代表,离京二百多里,专门到睢阳前来迎接。

  以前这样抛头露面的事,都是由御弟赵光义负责。但是这一次,赵匡胤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儿子赵德昭出面,可见,赵匡胤是想给钱俶一种家庭朋友聚会的亲切感,同时也是让儿子德昭多一些历练。

  赵匡胤在崇德殿隆重地接见了钱俶一行,他在京师专门为钱俶新建了礼贤府,安排钱俶一干人等吃住。

  赵匡胤三日一大宴一小宴,还常常前往钱俶下榻的礼贤府探视。钱俶受宠若惊,感激之至。

  一次,赵匡胤召钱俶到后苑饮酒、射箭,在座相陪的是晋王赵光义、秦王赵廷美两个皇弟。钱俶行跑拜礼,赵匡胤命内侍扶起。

  钱俶身体富态微胖,举止沉稳,赵匡胤赞赏道:“真是一个王公之才啊!”遂命他与御弟晋王赵光义叙兄弟之礼,结为兄弟,钱俶哪敢托大,连忙跪倒推谢:“臣万死不敢遵命。 _o_m ”赵匡胤只得作罢。

  这次进京,钱俶给赵匡胤准备了一件特别贵重的礼物,一条由各种珍宝镶嵌而成腰带,唤作宝犀带。赵匡胤看后笑道:“朕也有三条腰带,但是跟这个不同。”

  钱俶觉得好奇,便问道:“那是什么宝贝,圣上可否取出让臣一饱眼福。”

  赵匡胤道:“我这腰带,你们都可以看到,就是围绕汴都的汴河、惠民,这三条河啊。”

  钱俶听后觉得十分惭愧,原来赵匡胤才是真正的心系苍生,自己跟他相比,只有星星之光,赵匡胤却有皓月之明,是真正的佛光普照,真是自愧不如。

  为了让钱俶明白自己对吴越的和平诚意,赵匡胤传旨,钱俶上朝可享受“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特殊礼遇!又破例封钱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

  对赐予钱俶“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的特殊礼遇,赵普等朝臣并无异议,官家的心思大家心知肚明,这不。

  过是一种荣耀,并无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封钱俶妻为吴越国王妃一事,却引来了众多朝臣的强烈反对,“遍阅典籍,未见有载”,这种事,以前各朝各代均未有过。

  君无戏言,赵匡胤力排众议,一锤定音:“恩自我朝出,有何不可?是为典!”规矩是我立的,从前有没有没关系,从我大宋开始,现在不就有了吗?

  钱俶也向赵匡胤表态,愿意纳贡称臣,支持国家统一,吴越作为大宋的属国,自己就是个看门的,只要皇上您乐意,钱氏愿意一直帮您看管吴越。

  赵匡胤听罢哈哈大笑,君臣彼此相处得还算融洽,钱俶也渐渐地觉得不那么尴尬了,心里的恐惧感也消减大半。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当时,大宋正在编修《百家姓》,该书的前四个姓氏的排列是“赵钱孙李”,这是赵匡胤有意安排的。赵匡胤是皇帝,他的“赵”姓理应为首;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钱”就是钱俶的姓;钱俶的妻子孙氏的“孙”姓排在第三位;因南唐已除去国号,故将南唐后主李煜的“李”姓列为第四姓。

  这种姓氏排列,对钱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千百年来,《百家姓》成为学童必读的启蒙书籍而广泛传播。

  钱俶虽然在汴梁城中每日忙于宴饮、应酬,可是心里无时不在盼着早日回到钱塘,只是不敢有所表露。

  一天,钱俶得知赵匡胤将要西幸洛阳的消息,便请求随行护卫,赵匡胤似乎洞察了钱俶归心似箭的心情,为表和平的诚意,他推心置腹道:“南北气候有异,天气马上就要热了,还是赶快回杭州去吧!随从护驾的事情就交给孩子办吧。”

  钱俶连忙跪倒,拼命磕头,谢主隆恩,突觉不妥,急忙又道:“微臣此地一别,愿三年一至京师以慰思慕天颜之苦!”钱俶这是投石问路,如果赵匡胤允许他三年一朝,长此以往,吴越做为大宋属国将会长期存在。

  赵匡胤也是心知肚明,却举重若轻,避而不谈敏感问题,含糊其辞道:“川途迂远,往返不易,等到朝廷下诏召你入朝时再来吧!”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在开封逗留了三个月后,钱俶留下长子钱惟濬在朝伴侍赵匡胤,自己踏上了回国的路。临行前,赵匡胤密赐黄绫布包一个,嘱咐他到半路上再打开看。

  过了长江,钱弘俶拆开布包,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俶扣留下来,乘机灭掉吴越国的奏折。钱俶深切感受到了赵匡胤对于他的厚爱和诚恳,也明白了赵匡胤的良苦用心。

  赵匡胤为什么不急着对吴越用兵,或许他也听说过“钱镠家训”的事,对里面的“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等内容也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不打仗,兵不血刃收取一国,这是善之又善的战略方针。

  ◆雷峰塔成

  回到杭州的钱俶,亲自监造雷峰山上的宝塔,吴越亡国只是早晚的事情,他要跟时间赛跑。

  太平兴国二年(977),历终于建成,原本计划建造千尺十三层,由于国内局势紧张,钱俶心中忐忑,宝塔只建就草草收工。

  塔成之时,钱俶亲自为《华严经》刻经撰写并书跋文。 @ 恰逢大宋追谥钱俶的夫人孙太真为“皇妃”,为感谢皇室封皇妃之恩,钱俶便将所建的宝塔,命名为“皇妃塔”。民间口头相传,传成了“黄妃塔”。由于宝塔是坐落于西湖雷峰之上,杭州人又叫它“雷峰塔”,“雷峰夕照”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从此,这座倾注了钱俶一生心血的佛舍利宝塔,也成了华夏子孙心目中最为挂怀的一座塔。

  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兵攻陷杭州,雷峰塔遭火焚,南宋庆元年间重修。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一股倭寇藏身在雷峰塔中不出来,明军士兵就纵火焚烧。

  雷峰塔,想用大火烧死他们。大火过后,塔外边的木头全烧没了,仅剩里边的砖砌塔身,雷峰塔无以前之壮美。

  此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始在民间传诵,人们受《白蛇传》故事的影响,为了让白娘子重获自由,从心里希望雷峰塔早点倒掉。雷峰塔在被焚烧后的三百多年,一直没有重修。

  清康熙、乾隆南巡时也曾多次前来参观打卡,就是不提修缮古塔的事。 无错更新@

  大清初年,杭州一带闹蛇灾,到处都是小蛇,专吃小蚕,破坏了养蚕抽丝。有人突发奇想,既然雷峰塔是专镇蛇妖的,咱们去拿块塔砖回来,放在家里头兴许能辟邪驱蛇,于是,你一块,我一块,十里八乡的都来这里扒塔砖。

  后来又有人说,雷峰塔的塔砖塔土,可以熬水祛病健身。如此一来二去,雷峰塔底层的砖土不断被民众挖取,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把个千年古塔挖成危塔。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一场大雨过后,雷锋塔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塔倒的那一刻,围观的人群一片欢呼,在大家的心目中,白娘子在被镇压了千年以后,终于得救了!

  雷峰塔倒了,白娘子得解脱了,压在民众身上的封建、压迫、民主的三座大山,依然存在。生活不易,如今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亦或是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

  世间再无雷峰塔,雷峰从此深藏在人们的记忆里。雷峰倾塌,珍贵文物《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出土,开卷处就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塔砖,永充供奉。”

  共和二年(2001年)开始发掘清理雷峰塔遗址,塔心部位发现地宫,里面放置的都是吴越王钱俶和众位大臣捐献的宝物,包括那件让吴越国奉为无上至宝的“佛螺髻发”佛舍利,以及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等珍贵文物七十余件,一时间轰动海内外。

  共和三年(2002年)十月二,在原塔的遗址之上,一座高四十九米,楼阁式结构的雷峰塔,历经千年沧桑,终于重新矗立在西湖岸边。

  登上雷峰塔,一览西湖全貌,南北高峰,俯仰天地之间,遥想当年吴越王钱俶造塔之艰辛,感怀钱塘千年一梦的沧桑巨变。

  ◆有国百年心愿足

  钱俶常在功臣堂处理政事,从开封归来后,他命人将他的座位挪到东侧,问其原因,钱俶道:“西北是神京汴都之方位,我吴越虽在千里之外,若在圣天子的位置端坐,我心中怎能安宁?”

  虽然嘴上说吴越想归入大宋,钱俶的心里犹有不甘。这天,心事重重的钱俶来到祖父钱镠尘封多年的书房,一幅西湖山水画映入了他的眼帘。

  当年,有望气的方士向吴越开国君主钱镠建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意思是说,如果钱镠填平西湖建造王宫,基业可延续一千年。

  钱镠笑道:“自古以来,就没有延续千年的王朝,唯有百姓才是国之根本。”未采纳方士之言。

  画上是祖父钱镠的题诗:“牙城旧址扩篱蕃,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

  “有国百年心愿足”,钱俶恍然大悟,吴越的归宿,原来祖父早有明示。让江南十四万百姓,百年不知兵戈,富甲一方,自己的祖辈、父辈、兄长都做到了。

  一念干戈玉碎,一念繁华永续。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能护国佑民,确保吴越百姓和土地免于陷入战乱,自己忍辱负重,也不算辱没祖宗,如此付出是值得的。

  计划没有变化快,钱俶回来刚半年,汴都天塌了。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饮酒,二十日清晨,刚岁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被发现猝死在万岁殿中。

  。

  宋太祖一夜之间离奇驾崩,二十日清晨,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东京继位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

  得到消息的钱俶,顿时有些怅然若失,内心感到无比的伤感和唏嘘,他的心,赵匡胤能懂,他也懂赵匡胤。如今大宋换了天子,吴越的未来,似乎又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纳土归宋

  宋太宗赵光义继续按照太祖赵匡胤的大政方针行事,即位三个月,即授予吴越王钱俶尚书令兼中书令、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下诏表彰,要他牢记大宋皇帝对他的恩宠。

  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钱俶派七子钱惟演带着价值几万两白银的贡品,进京庆贺新帝即位。

  正月十八日,吴越国王妃孙氏薨,朝廷遣给事中程羽到杭州吊唁,谥王妃曰皇妃。

  为了践行当初跟太祖皇帝的三年来朝之约,太平兴国三年(978)正月,钱俶决定再次入朝,觐见宋太宗。

  离开钱塘前一日,钱俶祭别祖先陵庙,失声痛哭道:“刑、儿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子孙钱俶不孝,不能长守祖宗基业,又不能以死报国,前往汴京,前途未卜,对不住列祖列宗。

  赵光义派遣四方馆事梁迥,前往淮西迎接钱俶,接着又派遣钱俶的长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惟濬至宋州迎省。

  钱俶入京后,齐王赵廷美在迎春苑设宴招待钱俶一行,接着在崇德殿晋见太宗赵光义,太宗赏赐给他大量衣帛财物。当天,在长春殿赐宴,钱俶的臣子吴越宰相崔仁冀等人全部作陪。

  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割据漳州和泉州的陈洪进采纳幕僚南安刘昌言的建议,赴开封入朝觐见太宗,上表献所管泉州、漳州两郡及其所辖一十四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户一千九百七十八,兵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七,结束割据,归顺大宋。至此,大宋正式统一福建全境。

  陈洪进主动纳土归降,南方只有自己吴越一国,独木难支,钱俶顿感时局对自己不利,钱俶上表献出所掌甲兵,接着又上表要求罢去所封吴越国王之称,并解除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请求回归吴越,太宗不许。

  宰相崔仁冀道:“朝廷的意思是要陛下交出两浙土地,若陛下不答应,势必要大祸临头。”左右僚佐极力反对,钱俶道:“其他条件都可答应,唯纳土一事不可行。”

  崔仁冀厉声道:“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若不如此,谁有良策能使陛下脱离险境?”众僚皆无言以对,哭道:“吾王不归矣!”

  钱俶无计可施,只得上奏宋太宗赵光义,表示自愿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正式“纳土归宋”。

  钱俶呈上表章,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一十六士卒,悉数献给宋朝,促成中华统一。

  太宗赵光义在崇元殿正式接受了钱俶的归降,赐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其子钱惟濬为淮南节度使,钱惟治为镇国节度使,崔仁冀为淮南节度副使。

  纳土归宋,开创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先河,当时,长江以南,唯独吴越国治下百姓免于燐青骨白之苦,避免了生灵涂炭。

  苏东坡为此赞叹钱俶道:“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清乾隆帝下江南时,也曾写诗赞其为“端因识时务,可以号英雄。”

  吴越国从唐景福二年(893)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算起,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国除,历,前后共存八十六年。

  说个后话,钱俶入宋,曾先后受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秦王,均属荣誉称号,无实权。

  后来,宋室南渡,能在吴越国都杭州偏安一隅,得到吴越百姓的拥戴,赵宋享国祚三百余年,跟赵匡胤当年和平解决吴越的。 无错更新@

  善心善举,功莫大焉。 @

  十年后,端拱元年(988)八月,钱俶六十大寿,赵光义派人前来庆贺,钱俶与朝廷的贺寿使者宴饮至夜幕。当夜,钱俶突然暴毙而亡,因为死得蹊跷,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杀而死。

  太宗罢朝七日,以示哀悼,遣太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郭贽持节册命,追封钱俶为秦国王,谥号忠懿,葬河南洛阳。钱俶虽死,钱氏子孙在大宋世代都享有荣华富贵。

  此生无悔入华夏,纳土归宋,钱俶无愧于苍天,无愧于百姓。钱俶纳土归宋,至此十国的历史终于结束,天下又归于一统。

  那年,钱俶离开汴都回钱塘,大宋到底经历了怎么的风波,身体好端端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怎么会一夜之间就驾崩了呢?留给世人不解之谜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也给了我们拭去黑暗的能力,黎明终究会到来,真相必将大白于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