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三章 东南佛国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七十三章 东南佛国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6631 书籍:大宋的天空

  今夜普天同庆,今夜难忘今宵。吴越王宫的守卫大半都饮酒狂欢去了,胡进思瞅准的就是这个难得的时机。

  三百名亲兵党羽,身着甲胄,手持刀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吴越王宫,包围天策堂。

  吴越群臣酒兴正酣,被冲进来的兵甲武士,瞬间搞蒙了。酒壮英雄胆,老婆也难管。钱倧喝斥胡进思,让他立即退下。

  胡进思心想,“你这黄口小儿,我这是兵变,你能否尊重一下我的角色!”他冷笑着不退反进,执剑走向钱倧,道:“老奴无罪,大王为什么要谋害我?”

  钱倧惊愕,大喊“护驾!”贴身太监冲上来,拉着钱倧就往后跑。后面有一个暗门,连接地道,可以通到外面,不到万不得已,这个暗门是不用的。

  钱倧顾不上叫人,仓皇逃进暗室,来到义和院。

  胡进思没想到天策堂还有个暗室可以逃生,他用宝剑逼问宫内的太监,得知钱倧逃到了义和院。胡进思不敢怠慢,立即领兵包围了义和院,锁上院门,叛军迅速控制了整个吴越王宫。

  有人劝他取代钱倧自立为王,胡进思已经是九十岁高龄,土埋到嗓子眼的耄耋之人,见过了太多的改朝换代,称王称霸已经不是他现在想要的,他就想安度晚年,为子孙保一份富贵太平。就是他这一念,让吴越国祚又延续了几十年。

  既然已经跟钱倧刀兵相见,钱倧这个吴越王是不能再干了。钱元瓘第九子钱弘俶刚从台州回京,主持相府工作不久。国不可一日无君,胡进思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位十九岁的丞相钱弘俶,觉得他是接任吴越王之位的最佳人选。

  接着,胡进思假传钱倧的命令,宣告朝廷内外,承奉制书授任钱弘俶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任侍中。他给出的理由是“钱倧因突然中风,传位给其弟同参相府事钱弘俶。”

  胡进思带兵到南邸,迎接钱弘俶入宫,接着召请丞相元德昭和群臣来拜新君。元德昭到达,站立在帘外不拜,道:“等待谒见新君。”胡进思急忙走过去掀开帘子,元德昭这才下拜。

  钱弘俶道:“能保全我哥哥钱倧,我才敢接受此命,否则我当避路让贤。”胡进思答应钱弘俶,钱弘俶于是同意继位。钱倧是吴越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君,只有六个月,就被废了。

  后汉乾祐元年(948)正月初一,钱弘俶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王,开始处理国事。

  公元947年是个羊年,天属火,称为火羊,这一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

  正月初一,契丹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都城开封,俘虏后晋皇帝石重贵,存续了十一年的后晋灭亡。

  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办汉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诏令将契丹国号改为“大辽”,年号“大同”,定都开封,大赦天下。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象征“符节”的木拐。

  大辽占据中原后,烧杀抢掠,大失民心,最后丢下开封北撤,走一路杀一路。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等,认为中原无主,写信劝刘知远建国称帝。

  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弃开运年号,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后攻克开封并在此定都。

  这一年,吴越国的历史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拐点,继钱佐英年早逝,即位半年的幼主钱倧被废,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吴越国差一点就江山易主。

  年轻的吴越国王钱弘俶,面对南唐、南汉、后汉的前后夹击,在这个强敌林立,危机四伏,弱肉强食、内忧外患的虎狼时代,又将何去何从?

  ◆明哲保身

  迎立新君之后,胡进思接着要做的就是铲除异己。首先诛杀的就是跟钱倧密谋的水丘昭券,还有钱倧的舅舅进侍鹿光铉。

  胡进思的妻子埋怨道:“他人还可杀,昭券是君子,怎么能杀害君子!”

  刚者易折,柔则长存,强势的人未必是强者,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如何让自己委屈求全,懂得讲究策略的人。

  钱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的孙子,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钱倧之弟。大宋建立后,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改名钱俶。

  十余岁时即任内衙诸军指挥使、检校司空,出镇台州。钱倧继位后,将其从台州召回,主持相府工作。

  面对权臣当道,为保社稷安宁,钱俶只得低三下四,拜胡进思为尚父。虽然这有点痛苦,但是这可以保全社稷,保全宗族。胡进思曾多次建议钱俶杀掉钱倧,都未能如愿,这就是钱俶聪明的地方。

  钱俶继位,内牙指挥使何承训又请求诛杀胡进思及其党羽。钱俶厌恶何承训反复无常,因为他的告密,七哥钱倧差点死于非命,如此一个危及社稷,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小人,留他何用!难道是为了让自己重走七哥的老路吗?何承训不出现还好,一出现,反而提醒了钱俶,他立即派人将何承训抓起来,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斩首,以绝后患。

  接着,钱俶把钱倧迁到越州衣锦军的东府私宅,同时赏赐大量财物,派匡武都头薛温领亲兵彻夜进行守卫。

  钱俶悄悄告诫薛温道:“你们要小心护卫我的兄长,如果有非常之事,都不是我的意思,你应当拼死抵抗,然后派人飞马传信与我。”薛温领命,发誓确保钱倧的周全。

  很快,胡进思请求钱俶诛杀钱倧,钱俶不同意,胡进思于是假称钱俶的命令,让薛温处死钱倧。

  薛温道:“我受命之日,不曾听到此话,决不敢妄自行动。”

  一天晚上,胡进思派了两名刺客,爬墙跃入东府,刺杀钱倧。钱倧见是刺客高声呼救,薛温听到呼救立即带兵进来,杀掉两名刺客,钱倧得以幸免于难。薛温从此被重用,官至镇国都指挥使、睦州刺史。

  废王钱倧远离政治,一心寄情于山水,钟情于诗歌音乐,一直在越州居住二十多年,著有《越中吟》二十卷等。后病逝,谥号忠逊王,以王礼安葬在会稽秦望山。

  后周广顺元年(951),胡进思已九十三岁高龄,还算有自知之明,虽然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也担心十九岁的小儿子胡庆的未来,为了不引发家族祸患,主动称病辞官。

  回到家的胡进思,日子也不好过,他整天活得提心吊胆,毕竟,他给吴越带来的伤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的。九十八岁时,胡进思再次跑到杭州,他在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如果钱俶还要拿胡家开刀,那就冲着自己来就好了。或许已经将他遗忘于江湖,钱俶并没有将他怎么着。在忧愤恐惧之中,胡进思背疽发作,终不能治,病死钱塘。胡庆顶着“恩荫乡宦郎”的名誉,隐居奉化篷岛,一生未踏足仕途。

  胡进思辞官一走,吴越国国内的政治危机,随即解除,钱俶也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尊贤崇佛

  一个国家若要得到大治,实现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知书达理,老幼俱安,天下太平。从古到今,与其寄希望于一个刀头嗜血的马上皇帝,倒不如在一个佛系帝王手中来得容易些,钱俶就是这样一个尊贤崇佛的君主。

  钱俶喜佛法,任台州刺史时,听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

  后汉乾祐元年,钱俶果然嗣国位。他继位后,即奉天台德韶大师为国师,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天台智者大师的教义,散落殆尽,钱俶便遣使前往新罗国,缮写天台智者大师的教义著作,完备之后带回国内,续佛慧命,度化众生,为天台宗的弘传,贡献重大。

  一城烟火

  一城佛,十国的冷酷杀戮时代,人们也能看到这人心暖暖的吴越佛国,文化兴盛,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内不起刀兵。

  钱俶继位后,首先蠲免历年欠税,奖励农民开垦荒地,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宽赋赈恤,大快人心。

  为解决粮食问题,他让军人自给自足,置营田卒数千人,在松江一代开荒,辟土而耕,达到“境内无弃田”,粮食丰稔,斗米十文。

  后周广顺三年(953),吴越大旱,百姓有卖儿卖女活命的,钱俶下令由官府出粟帛,把这些孩子赎回,归还其父母,并开仓赈恤,缓解灾情。

  对外,继续奉中原王朝为正朔,保境安民,殷勤有加。

  整十国时期,最为富庶安宁的国家,除了后蜀,只有吴越。

  ◆钱弘俶塔

  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目睹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受到极大震动,经过海比丘的慈悲教化,深切懊悔,立即皈依佛门,停止武力扩张,施行仁政,弘扬佛法,教化民众。

  为报三宝恩德,他打开佛陀入灭后“八王分舍利”的舍利塔,取出佛陀遗骨,重新分为八万四千份,再建八万四千塔,并把舍利分别安奉于塔中供养,阿育王塔随着佛祖舍利传遍世界丛林。印度今日的国徽图案,就是阿育王塔上的狮子。

  后周显德二年(955),钱俶仰慕印度阿育王造塔之事,聘请印度高僧和能工巧匠,以精钢造八万四千座小宝塔,塔身方形,高三米,塔中放置《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宝箧印经》,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功德利益真实不虚,是佛陀于末法时代救度众生的极胜妙法宝,使得末法时代福薄业重众生能够迅速消灭恶业重罪,增长福报,获大功德,大福报,一切所求,悉满所愿,现世获大安乐、大福报,命终往生净土。

  约十年时间,大功告成。这批皇家出品供奉在佛殿内的小佛塔,广泛布施到天下名山道场,散布于宇内四海,世称钱弘俶塔,远的传至新罗、日本等地。

  传到日本的多座,因塔中藏有《宝箧印经》,日本人称为“宝箧印塔”。后来,日本僧人依其形制,改为石制宝箧印塔。历代修造不断,成为日本最主要的三大佛塔形式之一。

  在今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前面,矗立着两座南宋时期的石制宝箧印塔,高,该宝箧印塔与阿育王塔形制十分接近,与日本现存的宝箧印塔如出一辙。

  普建寺塔,功不唐捐,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所种福德荫泽后世万年。杭州现存古迹,如净慈寺、上天竺、宝俶塔、六和塔等均为钱俶兴建。钱俶的名字随着他造的宝塔,美名播于海内,万代传扬。

  ◆阿弥陀佛的故事

  大宋建隆元年(960),钱俶决定复兴杭州灵隐寺,邀请智觉延寿大师为中兴第一世,主持复兴工作,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重建殿宇,前后共计一千三百余间,加以四面围廊,自山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灵隐寺因而中兴。

  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延寿大师驻锡永明寺(即净慈寺)。延寿大师住永明,从其教者,弟子数千人。“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中国人历来就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传统。这里我们也饶舌一回,说说“阿弥陀佛”的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出生于唐天佑元年(904)十一月十七日,俗姓王,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十六岁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镠。青年时即信仰佛教,悟得“世事无常”之理,戒杀放生。

  曾为余杭库吏,吴越王

  钱元瓘时,二十八岁的延寿大师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常生慈悯心买了放生,自己俸薪用完,就用库银买动物放生,后被告发,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面对砍头,延寿大师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刽子手的钢刀砍到大师的脖子,如同砍在石头上,刀头立马断掉,监斩官和在场的众人,深感神奇,如此砍了三次,刀头断了三次。刽子手不敢下手了,监斩官立即通报吴越王钱元瓘。吴越王觉得不可思议,心生敬佩,赞其慈心善行,便将延寿大师赦免释放。

  被释放后,延寿大师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这一年是后唐长兴四年(933),大师三十岁。

  大师出家后,“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后来,到天台山德韶国师处修学禅法,发明心要。在德韶国师会中开悟,受法嗣,为法眼宗嫡孙。

  《宋高僧传》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作偈子云:

  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佛性乃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属性,是最持久的金刚不坏之性,它在你身上、也在自然草木身上,可以说无处不在。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的说法声。青草翠木,山河大地皆是佛陀清净的法身,都是佛性的显露。

  掉落于地的并不是什么柴薪,天地间不论横的竖的也不是尘埃,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一切无非自性妙用,所显露的,也全都是法王之身,与明觉法身无二无别。

  一日,延寿大师阅《大智度论》,有则故事,让他感触颇深:世尊在世时,有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出家要有善根、福德、因缘,舍利弗不允许。舍利弗是阿罗汉,有神通,能上年,下年。他观察这老人世中,都没有种善因,所以不能出家。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之下,爬到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这无量劫前,一声“南无佛”所种的一点善因,在无量劫后,缘成熟了,遇佛得度,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剃度出家,老人后来证阿罗汉果。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延寿大师深感世间为业报所系不得解脱的众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救度,于是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拜、称念。

  不久,延寿大师在忏堂绕佛时,见普贤菩萨现像在前,莲花在手,大师想起宿愿,内心进退未决,就写了两个纸阄,一纸为“一心禅定”,另一则为“万善生净土”。拈起七次,打开都是“万善生净土”,从此,永明延寿大师专注于劝人念佛,回向净土。

  延寿大师住永明寺大道场,每日忏愿、坐禅、说法不断,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赎生灵,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的音声。

  延寿大师日日精进,以行百八件佛事为常课,并将所有佛事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时人疑为弥勒菩萨下生。

  钱俶赞叹道:“自古以来,求往生西方净土者,未有如此专精用功只人。”特地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愿。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读诵《妙法莲华经》等大乘经典共达一万三千部,门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吴越王钱俶敕赐“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延寿大师。为表明自己的旨趣,

  大师作偈曰: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永明延寿大师劝勉大众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修万行,庄严净土。大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千年之后,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赞叹道:“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是真正的迷津之宝筏,能够渡过生死苦海,是暗夜之明灯,能够指引众生走向修行成佛正道。

  永明延寿大师集大乘佛法为一身,融通各宗、会归净土,持律精严,欣求极乐。大师也是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广搜博览,互相质疑,成《宗镜录》一百卷。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之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之禅风遂盛行于海外。

  大师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灵明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有一天,吴越王钱俶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来应供,一律平等供养。虽然是平等供养,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永明延寿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大家就请大师坐首席,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就在大家谦虚推让之际,来了一位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谦让,他就不客气了,径直往首席位子上一坐。

  他往那儿一坐,钱俶心里就不舒服了,国师都没有坐首席,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出于对出家人的恭敬,他也没多说话。

  打完千僧斋,众人散去,钱俶就问永明延寿大师道:“弟子今日供斋,可有圣人前来应供?”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前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大师道:“有啊!定光古佛前来应供了。”

  钱俶惊道:“他是哪一位啊?”

  大师道:“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

  吴越王听后,满心欢喜,赶紧命人去追,要把大耳朵和尚请回来供养。

  派出去的人一路到处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哪一条路走了?”后来在一个山洞里面,寻到了长耳和尚,寻访的人纷纷跪倒,顶礼膜拜,传吴越王旨意,请他老人家到皇宫接受供养。

  长耳和尚摇头笑道:“弥陀饶舌!”意思是说阿弥陀佛你多嘴啊,泄露了我的身份!说完,长耳和尚就圆寂了。

  这些人立马呆住了:“定光古佛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圆寂了。”

  认定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延寿大师,定光古佛说的“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吗?这些人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

  众人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钱俶,道:“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示现圆寂的消息,甚是失望,当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时,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去见永明延寿大师。

  刚到门口,就见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跪倒奏报。

  钱俶问他:“何事如此慌张?”

  来人奏报:“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

  这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

  开宝八年(975)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延寿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

  当时,南唐已亡国,大师为吴越生民计,留遗嘱给钱俶:“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

  中国净土宗历代祖

  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目前有十三位祖师,永明延寿大师被推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十三位祖师名号是:

  初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六祖延寿大师、七祖省常大师、八祖莲池大师、九祖藕益大师、十祖截流大师、十一祖实贤大师、十二祖际醒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

  永明延寿大师作为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后世便把大师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

  太平兴国元年(976),弟子们在大慈山为大师立舍利塔,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

  后来有位临安来的僧人,来到大慈山大师舍利塔,常年绕塔经行。众人问他原因,他说:“我病入膏肓,魂神来到地狱,见阎罗王等众,都在拜殿左的一僧人像,问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杭州永明延寿禅师,他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阎罗王重其德行,故而画像礼拜。我仰慕大师,特地来此绕塔礼拜。”这也是净土宗史上的一大奇闻。

  咸平元年(1000),宋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崇(1106),宋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

  清代雍正皇帝又加封永明延寿大师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初,吴越开国君王钱镠立国杭州,御治东南,就以“保境安民、信佛顺天”为基本国策。吴越国三,建造的寺塔倍于其他九国,一时之间“杭之俗,佛于钱氏结庐遍人境”,吴越即以“东南佛国”之名,声震华夏。至宋室南渡,杭州作为宋之都城,更是推动佛教的发展。

  永明延寿大师住持净慈寺之后,净慈寺前后左右佛刹林立,成为杭州最大的寺院群。晨钟暮鼓,梵呗相闻,人称南屏山为“佛国山”。

  山外滚滚红尘,进香的、买卖的、行医的、耍戏的,谋生的,摩肩接踵,市声沸鼎,人流不息。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卖起了钱塘《地经》,这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导游图。

  山内清凉世界,风声雨声钟鼓声木鱼声诵经声声声入耳,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吴越国内,一派经声佛号,市井繁荣,和谐安宁。对于身处中原的大宋皇帝赵匡胤来说,他要的是一统华夏,四夷来朝,万邦来贺。开宝八年(975)三月,从南唐并入大宋版图的那一刻起,赵匡胤想的最多的就是吴越何时归宋。

  这天,钱俶收到大宋皇帝赵匡胤的一封来信,让他顺着大运河一直北上,到开封玩上几天,一块好好聊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