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812章:安于享乐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812章:安于享乐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5942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蜀汉景耀六年,亦即曹魏景元四年,面对偷渡阴平的魏将邓艾,后主刘禅听从谯周建言,率众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之前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有许多人批评黄皓奸佞,大将军姜维甚至想杀了他,魏晋时代私人著史蔚为大观,很多学者都把蜀汉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宦官黄皓,

  例如陈寿的《三国志》,直言“操弄威柄,终至误国”,刘禅罪责反而轻,“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也就是说刘禅其实是可塑之才,只不过误信黄皓。

  可是黄皓真正弄权,掌控朝政却已经是在蜀汉延熙九年了,距离蜀汉灭亡还有十七年时间,距离后主继位确有二十三年时间,

  那么是什么原因延迟了黄皓的掌权,使他并未在后主即位时就狐假虎威呢?

  章武三年四月先主刘备病逝于永安宫,次月后主于成都继位,刘备临终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到刘备诏敕刘禅“汝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此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也就是说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真正掌舵者,像联吴抗魏,征伐南蛮等大政方针都是他制定的。

  刘禅一来即位时只有十七岁,政治历练不多,成为储君,开府署选官僚的时间不长,

  二来蜀汉刚刚在夷陵之战中大伤元气,时局动荡,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急需像诸葛亮这样的任务来领路。

  三来刘禅也听从父亲的遗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此话出自《论语》,论语在汉代是儿童启蒙读物,孝又是朝廷选举的一个重要标准,孝顺之风大行,

  想必刘禅也明白,所以国家大事交托于丞相,宗庙祭祀留待于自己,这句话被记载在《魏略》之中,《魏略》又是曹魏时人鱼豢所著,看来蜀汉的政治格局想必是人所共知的。

  诸葛亮深受法家思想影响,赏罚分明,以法立国,他明白东汉政权覆灭的原因之一,是宦官弄权,就像《出师表》里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

  因而他也严厉监管皇帝的交往圈,黄门阉宦无疑是重点防治对象,而且政务基本在丞相府运作,由诸葛亮选拔的官员操控,黄皓这样的人根本难以有操控大权的机会。

  蜀汉连年北伐,诸葛亮常驻汉中,但是宫中皇帝的亲信随从官员,留守成都的处理政事者,也是由他选任的,这也切断了黄皓的弄权途径,

  至此在诸葛孔明在世时,黄皓难有作为,刘禅虽然宠信黄皓,但是碍于孔明的叮嘱,而且他本人也实际并未真正亲政,也就不可能放权于黄皓。

  诸葛亮选拔的宫廷官员,对于阻碍黄皓掌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耀眼的无疑是董允董侍中了,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看来董允是刘禅的东宫旧臣,舍人和洗马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都是太子的随从亲信。

  后主继位后成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北伐时成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帅宿卫亲兵,孔明知道董允秉心公亮,善恶分明,敢于直谏,刘禅年纪小,正需要这样的人留在皇帝身边匡正皇帝过失,引导君主向善。

  北京大学祝总斌教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著作中,谈到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侍中寺,自此黄门侍郎,侍中便日益接近政局,蜀汉很可能沿袭了这一做法,表明董允以侍中身份,侍从皇帝左右,参与谋议谏诤更是理所应当的。

  董允也起到了献纳臧否,防微杜渐的作用,每当黄皓侍从左右,董允便正色劝阻刘禅,不可亲近佞幸小人,背后更是斥责黄皓,董允在世时黄皓职位不过黄门丞,人微言轻,不足以影响政局。

  虎贲中郎将使得他的威权更重,掌握了禁军,一方面说明董允受到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双重认可,毕竟他是东宫旧臣,为人正直不阿,

  另一方面加重了董允职权,使得他的作用更为突出,黄皓自然不敢以身犯险,与他硬碰,当时蜀中极为推崇董允,《华阳国志》说董允和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四相四英,人望极高,刘禅即使偏心黄皓,也不敢贸然而动。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少了极大的束缚,但是董允又无形中取代了孔明的位置,加之董允守尚书令,负责处理臣下奏事文书,职权更大,黄皓之流出头更难,

  刘禅还是信任董允的,陈寿说陈祗代为侍中后,与黄皓极力诋毁董允,后主才开始追怨,说明之前后主认可董允侍中职责。

  只是延熙九年董允去世,情况发生了变化,黄皓与陈祗狼狈为奸,开始干预政事,升任中常侍,赞导宫内事务,

  成为皇帝顾问,重演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的局面,以至于邓艾灭蜀后,还想处死黄皓,只是黄皓贿赂左右,才免于一死。

  刘禅小名阿斗,都说他扶不起,是个昏君,其实早年的刘禅还是很有格局的,刘备在遗诏中希望刘禅读读启人心智的诸子书,六韬,商君书等等,诸葛亮又给刘禅手写一通申子,管子和韩非子,二人用意都是希望小皇帝能够学习治国理政的手段,操控大局而不亲力亲为,委任贤才而不肆意放权。

  刘禅确实也做到了,政事委任诸葛亮,但并未出现王莽董卓篡逆乱国的局面,

  他明白黄皓虽然可以给自己带来欢乐,但是不会处理朝政,不是自己可以委任的人,黄皓也就只能终日在后宫陪皇帝游玩,不能插手政务,但是为什么后来刘禅就忘记初衷,耽于享乐了呢?

  一来蜀中之地,从刘焉刘璋父子主政时,便是奢侈成风,好逸恶劳,《三国志·蜀书·董和传》里就有记载,刘禅沾染这种风气在所难免,

  二来前期还有先帝遗,孔明教导,董允劝谏,刘禅不敢太过放肆,几次想扩充后宫都没拿入院。

  但董允去世后,没了约束的刘禅,仿佛是刚出笼的小鸟,急于发泄压抑已久的欲望,积重难返,反而不会约束自己,

  类似于心理学上的行为障碍,慎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保持有始有终的态度确实很难,刘禅没能做到。

  谈及赤壁之战,后世学者一般将其视为三国鼎立的开端,而曹、刘、孙三家泾渭分明,也是由此开始。然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的一两年内,并非后人想象中的意气风发,反而有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感觉。

  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记载:“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口)见孙权,求都督荆州。”

  为谋求更多“利益”,刘备不惜冒着被软禁的风险前往京口拜谒孙权(周瑜、吕范皆曾建议扣押刘备)。此次会面后,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后者颇为满意,不仅“进妹于备”,还允许刘备都督荆州。

  奇怪的是,徐州远在中原,并非是孙权能染指的。那么,刘备又是如何用徐州牧这张“空头支票”来打动孙权的呢?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按刘备本传记载,他在表奏孙权之前,便已经略定江南四郡;在荆州牧刘琦病死后,刘备又在众人推举之下,顺理成章地接过荆州牧之位。

  话虽如此,刘备的处境却颇为艰难。因为长沙、零陵、贵阳、武陵四郡虽属于刘备管辖,但四郡与长江接轨的几处重要据点,均为周瑜掌控。

  陆路上有曹操(襄阳、宛城仍属曹魏)虎视眈眈,水路又受江东制约,是以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并不顺利。

  正因如此,刘备才会冒险前去拜谒孙权。所谓“求督荆州”,即指刘备希望孙权能真正承认他在荆州的统治地位。

  陈寿之所以再次提及“备领荆州牧”一事,便说明:刘备此时都督荆州,已经得到孙权承认。换言之,刘备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则承认刘备任荆州牧的合法性。

  按照“等价交换”的交易原则,既然刘备已经得到了不少好处,那么车骑将军和徐州牧对孙权来说,也肯定是大有益处。

  在此之前,孙权虽已据江东六郡,但他明面上的职务,还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反观刘备,则是左将军、豫州牧。

  从军职和官职来看,刘备的政治地位都要比孙权高。按照惯例,刘备应该才是孙刘联盟的“盟主”。

  但刘备也知道,自己的综合实力远不如孙权,所以他以退为进,表奏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使其职位高过自己半头。

  尤其是车骑将军,它往往是汉末以来“讨贼”联盟盟主的“标配”之一。如关东联军讨董之时,盟主袁绍便领车骑将军;又如莫须有的“衣袋诏”事件,谋诛“汉贼”曹操的主使董承,同样为车骑将军。

  可见,刘备奉孙权为车骑将军,便有尊其为“抗曹联盟”盟主的意思;同时,这也明确了孙权在孙刘联盟中的主导地位。

  当然,孙权遥领徐州牧背后的政治原因,同样不可忽略。

  徐州本属曹魏,既不在刘备辖内,也绝非孙权能染指。因此,孙权领徐州牧这一行为,属于遥领。“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参见于顾颉刚、史念海所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遥领现象颇为常见,其中,又以吴蜀两国为最。

  赤壁之战后,刘备加封关羽为襄阳太守;孙权改年号为黄龙,也加封朱然为兖州牧。然而,襄阳郡却归属曹魏,兖州更是曹操的老巢。可见吴蜀两国经常将曹魏境内的疆土,“虚授”给臣下“管辖”。

  更有意思的是,孙权正式称帝之后,还曾与蜀国“共分”曹魏疆土。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因为兖州、冀州被“划分”给了蜀国,所以朱然的兖州牧、步骘的冀州牧都没当多久,便被撤掉了。

  孙权遥领州牧,可为冀州牧,也可为冀州牧,为何偏偏是徐州牧?

  从孙权日后曾与吕蒙“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来看,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极有可能是后者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是因为:江东内部的一些重要谋士(流寓士族),大多出身于徐州。如,张昭为彭城人,张纮、陈端为广陵人,诸葛瑾为琅琊人、步骘为淮阴(当时属临淮郡)人。

  在江东政权内部,尽管孙权与江东豪族达成合作关系,但他仍需要其他力量来制衡他们。除孙氏宗亲与淮泗旧将(指孙坚、孙策的元从武将,多为江西人氏)之外,流寓士族(指前往江东避难的外来士族)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以张昭、诸葛瑾为代表的流寓士族,并非江东本土出身。因此,孙权更愿意拉拢他们来帮助自己打压江东豪族。

  据《三国志·步骘传》注引《吴书》记载:“权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举茂才。”

  按汉制,地方长官有权征辟、察举地方上的才子。因此,孙权为徐州牧,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提拔徐州出身的流寓士族,并将他们凝聚到自己身边。

  这么看来,刘备表奏孙权为徐州牧,并非是一张“空头支票”。此举不仅能弥补江东政权在地理和名声上的双重劣势,也能帮助孙权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司马懿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是人生的大赢家。

  他早期韬光养晦,不显山漏水,瞒过了曹操犀利的眼光,对他没有丝毫戒备。一直觉得曹操与司马的暗战是最精彩的,两个超级厚黑大师过招啊!

  他劝曹操取汉中后直接灭刘备。他劝曹操不要让胡修、傅方镇守边疆。

  他在关羽北伐时劝曹操不要迁都,又劝曹仁不要放弃襄阳,在关羽败亡后劝曹操不要迁徙边疆百姓。他先斩后奏克日擒孟达。

  他料到诸葛亮会出祁山,又料到诸葛亮会早死,并最终耗死诸葛亮。

  他计灭曹爽,为子孙营造了基业的基石。他升官若干次,死后追谥宣皇帝。

  人称诸葛亮大智若仙、司马懿大智若怯,果非浪得虚名!但是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天下自然落入最后的智者司马懿手中。

  谋鬼贾诩,深沉有智,福寿双全,关于他和郭嘉孰优孰劣,至今争论不休。

  他遇叛兵假装段颎外孙,躲过杀身之祸。他在董卓死后劝凉州兵杀入长安挟天子,此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两次拜辞李傕的封官以保身,多次化解凉州军内部争斗;他后来又设计为献帝削弱李傕势力。他及时投奔张绣可以既保全家室又荣耀己身。他看透了刘表是个废物。

  贾文和料敌制胜:先劝张绣不要追曹操,张绣不听,败;又料到曹操无备劝张绣追之,胜,对手是曹操这样的顶尖高手,真是令人赞叹。

  他料到曹操能战胜袁绍,劝张绣归曹操。他为曹操设计大败袁绍。他劝曹操不要忙着进攻江东,应该先养力,眼光高明之极,而曹操不听,果有赤壁之败。

  他进献离间计,离间韩遂、马超。

  他以袁绍、刘表父子故事劝诫曹操,立长子曹丕为储君。他料到三国鼎立之后是持久战的到来,更多的是国力的比拼,劝曹丕不要轻易征伐。

  他明哲保身,不结高门;升官至三公,封侯。

  贾诩处在这样的混乱世界中,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见用于世,却能明哲保身,守道正命。相比于郭嘉的早夭、诸葛的死而后已,贾诩算是人生的大赢家了。

  鬼才郭嘉,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被传为佳话。

  他眼光犀利,看出袁绍是个废物,为曹操提出和袁绍相比的“十胜十败”论。

  他坚定了曹操灭吕布的决心,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灭之。他劝曹操不要杀刘备以归天下之士,又劝曹操不要放刘备以免贻害一方。他精准的料到征讨刘备时袁绍不会袭击后方。

  他神一般的预测到孙策会在官渡之战前死于小人之手!当时所有人都看好“小霸王”孙策,惟有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称其“必死于匹夫之手”,真是神人也。

  他劝曹操扔下辎重,轻兵奔袭蹋顿。

  郭嘉这种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能力,非其他人可比。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诸葛亮赤壁战败后,痛苦郭嘉。

  政治家、军事家、天下奇才,号“卧龙”先生。

  他的“隆中对”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知名度高,意义重大,立就一国国策,令无数后辈神往慨叹!

  他为刘琦设计避祸江夏。他智激孙权,舌战群儒,结纳同盟,意义重大。他与周瑜合力却曹。他与赵云、张飞分兵入蜀,取成都。他劝刘备进帝位。他在刘备死后统领军政大权。

  他声誉无匹,死后哀荣极盛!他还制造“连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运输粮草的“木牛流马”。

  但是他未能阻止刘备的夷陵之战,连年北伐拉空了国库,是蜀汉一直喘不过气来,不算明智之举。鉴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给他往前排一排。

  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是大智若愚之人。他提出的:“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黄祖,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守之”“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计策,被孙权立为国策。

  他看出袁术难成气候,搬家投靠周瑜。他早年就认为江东可以立国,设计脱身至江东。

  他为孙权定“榻上对”,敲定立国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而后竟据长江以成南北对峙的国策,意义重大。他劝孙权趁刘表新亡取荆州,并亲自前往江夏打探。

  他到南郡后根据具体形势临时决定与刘备结盟,带诸葛亮回江东,此举的确果断潇洒,大胆高明之极,短时间内作出的决定足以深远影响三国历史的决断,尽显鲁子敬魄力。

  他力排众议力挺孙权抗曹。他助周瑜筹划方略,击退曹操。他与关羽单刀相会,和平解决荆州争端。

  鲁子敬是一代大战略家,实在无愧江东第一智者称号,在全天下也是超一流人才。

  被曹操目之为“孤之子房”,是曹营重量级的主要谋主。

  他料到颍川会多战乱,搬家冀州。他料到袁绍成不了大事,去袁投曹。他料到董卓会“以乱终”。他在张邈叛乱时保全三城。

  他劝曹操暂时不要进攻吕布,先收熟麦。他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战略。他推荐荀攸、钟繇、郭嘉等大才辅佐曹操。

  他为曹操提出与袁绍比较的“四胜”。他劝曹操派钟繇安抚关西马超、韩遂。他在官渡之战前,指出袁家诸将缺点;战时留守许昌,坚定曹操信念。他劝曹操出轻兵出其不意下荆州,乃降刘琮穷迫刘备。

  但是他阻止曹操称魏王,最终忧郁而死或者说是自杀。

  年少就锋芒毕露,就显示出过人才华。

  他十三岁辨出杀人犯。他谋划刺杀董卓,谋泄,饮食自若而脱身。他劝曹操缓兵以灭张绣,不可急攻。他料到进攻吕布时张绣、刘表不会偷袭后方。他劝曹操急攻吕布,不令其喘息。他设计斩颜良。他劝曹操以辎重诱敌,破斩文丑。

  他劝曹操劫袁绍粮草。他劝曹操听从许攸之计。他劝曹洪收留张郃。他劝曹操先南后北,先灭二袁再灭刘表,大战略。

  他前后为曹操画奇策十二,但是没有被钟繇记载下来。

  他升官多次,封侯。

  号称“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他劝刘备取益州。他劝刘备在涪城会上杀刘璋取蜀,未被采纳。他为刘备设上中下三计,刘备取其中计而斩高沛、杨怀。

  他激怒刘备而巧言化解,表现高超语言技巧。他声名高远,为鲁肃、诸葛亮所重。他一路袭取关隘,“所过皆克”。他升官两次次,封侯。他史书有传,且算无遗策。

  但他最后“落凤坡”死非其所,让人扼腕叹息。

  沮君忠烈无双,智计百出,文武全才,当属袁绍手下第一谋士。

  他身为从事之时为袁绍定下总战略,升为监军、奋威将军。他劝谏袁绍不要将四州分封数子,并预言“必为祸始”。他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劝袁绍不要任用颜良为主将。

  他出发去官渡前,沮授料到此战必败从而分发家财安排后事。他渡河前劝袁绍主力屯扎延津,分兵驻扎官渡,以保全实力分兵照应。他劝袁绍跟曹操打持久战,乌巢之战前劝袁绍派兵断曹操粮草。

  袁绍战败后,他最终被曹操俘获,宁死不降,曹操将其杀害,感叹不已。

  程昱久随曹操,也属曹营的佼佼者。

  他早年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他一开始就看好曹操,刘岱数征不至,曹操一召便来,眼光高明独到。他在曹操兵微将寡之时建议不要投奔袁绍,又是一项力挺曹家大业的建议。他料到公孙瓒会输给袁绍,劝刘岱不要助公孙瓒。

  他在张邈叛乱时程昱主持大局,独完三城,曹操感激道:“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他劝曹操杀刘备,未被采纳;后又劝曹操不要放走刘备。他料到袁绍不会进攻自己镇守的城池,谢绝曹操的援兵。

  他料到孙权不会杀刘备反会资助之。他劝曹丕在留守后方之时违制不诛降者。他自知性格过于刚戾,功成身退以全其身,可谓既知人又自知!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怎么排,都会争来很多非议!请大家各抒己见,理性讨论……

  (PS:老鹰和残剑已经准备冲刺了……可能看到了咱们要跟随的脚步……这个月……预订前三……兄弟们……给力点!……今天10更……保底6万字……有月票的投一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