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783章:权利之毒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783章:权利之毒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3521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权力是一味毒药,越吃越上瘾,不但会毒死自己,也会毒死身边的人……

  曹操一生杀人无数,杀孔融、边让是因为这俩是大名士,不但看不起曹操,还天天出言讽刺;杀董承、魏讽是因为他们妄图发动政变,干掉自己。

  但曹**死荀彧,赐死崔琰、娄圭则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直到后来我想了一句话,权力是一味毒药!

  荀彧是谁?这个我们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读成荀或、或者苟或的人,等到有一天我们读了《三国志》才发现,原来他是那么地厉害,那么地伟大,那么地帅气……是三国时期唯一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

  曹操早年其实起家很困难,讨董时满腔热血的出战,结果差点被徐荣一巴掌拍死。后来靠着袁绍,才有了东郡,进而有了兖州这个“龙兴之地”。

  但有地盘其实没多大用处,关键是得有人才,荀彧就是这个时候顶着“王佐之才”的光环离开袁绍,加入了曹操阵营。

  曹操自然是大喜过望,感叹地称荀彧为“吾之子房”。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上,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制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可以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彧功劳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曹操自己说的。

  (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勠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

  但等到曹操功成名就那一天,当曹操想要品尝更高权力滋味那一天,曹操和荀彧之间出现了裂痕。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加封魏公,曹操第一时间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表示不同意(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曹操很恼火(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管荀彧的死有几种记载,有多少推测、考证,总而言之曹**死了荀彧。因为陈寿在《三国志·荀彧》传里点了这么一句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现在我们看到许多贪官被抓后,都在牢里感慨自己一开始坚守原则,但有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其实古代上位者的权力,比现代社会的权力更纯粹,更让人痴迷。所以,曹操也要继续追逐权力,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子孙!

  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崔琰因为说了一句话,被曹操赐死,这堪称是三国第一冤案!易中天先生对此评价: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是谁?荀彧是汝南谋士集团的领袖人物,崔琰则是冀州名士的领袖人物,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袁绍属下大批冀州士人加入曹操阵营。崔琰,为曹操典选举十余年,其所选都是“清正高尚之士”,而且崔琰的政治立场和曹操并没有多大的冲突。

  曹操被封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

  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很不恭顺。”

  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于是赐死崔琰。

  崔琰死后,和崔琰共殿选举多点的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后来,有人告发毛玠,说:“毛玠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是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大理寺卿钟繇奉命责问毛玠。

  毛玠本来其实没什么错,因此当时桓阶、和洽等大臣据理进谏营救毛玠,并且要求举报的人和毛玠进行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毛玠于是被曹操免刑、废黜,不久毛玠在家中郁郁而亡。毛玠死后,曹操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授给他的儿子毛机郎中的官职。

  公元213年曹操晋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崔琰被赐死,毛玠被废黜。

  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级的元老功勋,但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只能说此时曹操的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总结就是八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要在这段最知名的历史中找到一个最知名的人物,却也不那么简单,关羽、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在大众中都拥有无数的粉丝。

  但如果要说三国人物中谁最复杂,谁最具争议性,那就非曹操莫属了。

  仁义和奸诈、冲动和谨慎、聪明和愚蠢等等完全相反的词语在曹操身上和谐共存,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汇出现,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三国爱好者认为曹操是一个重视才能胜过重视出身的君主,即所谓的“唯才是举”,但如果真的去了解曹操在用人上的一系列举措后,就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怎么靠谱。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诏令最后一句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发布这道诏令,是希望有更多的贤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唯才是举”由此得名。

  那么,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举”呢?实际情况可能要残酷很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构成。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以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为首的谋臣集团,这五人被称为曹操五大谋臣。在这几个人中,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于颍川荀氏,这个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官僚集团内部一直属于顶尖级别的士族,常年盘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乡,而郭氏是东汉王朝内部掌握司法部门的家族,历代都担任司法部门的主管官员;

  贾诩和程昱,前者的家族是凉州地方豪强,贾氏也是常年担任九卿的士族,后者的家族在其家乡的地方官员上也频繁活动,可以说方面大员。这证明了,至少曹操的主要谋臣没有一个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识分子。

  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和张郃组成的武将集团。

  这些人中,两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后的马仔,他们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缘关系或者亲属关系,且是好几代家族都有互相联络的姻亲死党。

  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一手从士卒提拔上来,着力培养的嫡系。张辽、徐晃和张郃是从别的军事集团投降过来的将领,他们在曹军中的角色主要是救火队长。

  三人虽然打仗勇猛,智勇双全,但是几乎从没有率领大军团独立作战的机会,其中原因,就不言而喻了。曹操对这些外来人员,始终不信任。这种用人方法,和他所标榜的“唯才是举”是不相符的。

  公元210年,已经是曹操人生的晚期,诏令发布十年后,曹操就因病去世。而在这十年之中,曹操统治的领土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扩张,朝政也没有大的改观。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把《求贤令》中对于人才的渴求和表达出的意愿当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曹操已经明确了招揽人才的方针,事业上却没什么进步?难道华夏大地真的“野无遗贤”?

  或者曹操招揽的人才都是无能之辈?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况且在《求贤令》颁布前的两年时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转折,

  甚至可以说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希望,那么这个时候发布的《求贤令》,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或许是宣传和安定麾下人才之心或是表达一种对事业的正面态度,以此来挽回之前作战所损失的声望。

  这种象征性的态度其实要远远大于它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唯才是举”,或许真正的价值也是在这里!

  衣带诏事件存在诸多疑点,这应该是汉献帝一生中最有可能除掉曹操的一次机会,为什么如此重要的计划会被泄露出去呢?

  当时曹操准备迁都许县,汉献帝知到如今曹操当政,自己日后还是一个傀儡皇帝的角色,所以秘密写下诏书缝在衣带里传给董承,让他想办法除掉曹操。

  参与衣带诏的人还有种辑、吴硕、刘备等人,但因为遭到提前泄密导致计划失败,汉献帝虽然没事,但整个朝廷被曹操来了一次大清理,很多官员都因此丧生,究竟是谁把衣带诏透露给曹操的呢?

  衣带诏是被董承家奴秦庆童和董家婢女告密,因为秦庆童私通的事被发现,他为了报复董承才向曹操泄密。不过如此重要的事情,一个小小家奴怎么可能会知道呢?

  所以演义当中的说法还是有些牵强,董承做事谨慎,他知道一旦计划败露所有人都活不成,所以绝对是把警惕性提到了最高。难道是曹操一早便在汉献帝身边安排了耳目,所以才被及时发现?其实也不太可能!

  当时汉献帝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没有来到一个水火不容的地步,汉献帝知道自己是被董卓扶持起来的傀儡皇帝,今后很难再拿回朝政大权。或许想急于除掉曹操的并不是汉献帝,而是董承等人,董承可不想董卓死后朝中又来了第二个董卓。

  所以便在汉献帝耳旁开始危言耸听,想以汉献帝的名义除掉曹操,这样也算名正言顺,毕竟当时曹操救驾有功,乱杀功臣可说不过去。

  《三国志》记载:“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汉献帝把衣带诏交给董承,而是董承私自对外宣称自己拿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因为“辞”在当时是宣称的意思。

  如果这只是董承单方面宣布,那衣带诏的分量就要大打折扣了。其实历史上董承也并不是什么一心向汉的忠臣,只是在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大忠臣形象。

  所以说,如果汉献帝压根就没参与这件事,那衣带诏被泄露出去的几率就要大得多了。

  毕竟董承为了说服其他人参与,难免会被隔墙有耳,而且曹操有荀彧的辅佐,应该早就知道要对谁提早防范。

  演义或许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还描写衣带诏是汉献帝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以汉献帝的性格来看实在不像是他能做出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