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第0782章:好了伤疤忘了疼

《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第0782章:好了伤疤忘了疼

作者:菠萝炒土豆 字数:5682 书籍: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那是中华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王朝,隋唐的根基来自北周,北周的根基来自北魏。

  所以你说北魏重要不重要?

  可问题是,北魏自身的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皇权更迭的问题上,基本上没有让人省心的时候!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之君,原来他是跟着后燕慕容垂混的,慕容垂作为拓跋珪的舅爷爷,给了拓跋珪不少支持,让他逐渐恢复了代国昔日的气势。

  结果拓跋珪做大以后,公然和后燕翻脸,这可把慕容垂给气坏了,当时慕容垂年纪大了就让自己的儿子慕容宝带兵出征,结果在参合陂之战中,拓跋珪把慕容宝揍了一顿,坑杀后燕4万降卒。

  梁子就这么结下来了,70岁的慕容垂勃然大怒,亲自出征,可惜没多久便病死了,拓跋珪躲过一劫,这才逐渐壮大北魏,成为了北方强国。

  可是拓跋珪到了三十多岁,就喜欢嗑药,每次嗑药结束,这脑子就不太好使,常常疑神疑鬼,一言不合就要杀个大臣祭天。

  这可把大臣们给吓傻了,甚至有卷铺开跑路的,光杀大臣还不够,有一天拓跋珪发现自己的妃子贺夫人犯了点错,索性就准备处死他。

  贺夫人连忙偷偷联系上了自己的儿子拓跋绍,希望他来救自己。这下拓跋珪玩大发了,拓跋绍是个愣头青,得知老妈出事了,二话不说就冲入皇宫解救,顺便宰了自己的老爹拓跋珪。可怜拓跋珪被杀时才不过39岁而已。

  拓跋珪一死,北魏皇位就空缺下来了,开国之君就被刺身亡,还是自己的儿子干的,这还真是没见过。拓跋绍弑君以后,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可以继位,结果被哥哥拓跋嗣带兵诛杀。

  因此拓跋嗣这才继承了大位,史称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以后,励精图治,拓展地盘,陆续从南朝夺取了青州、兖州、豫州、司州等地,甚至拿下了北方重镇虎牢关,堪称一代雄主。

  可惜拓跋嗣32岁,就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他的儿子拓跋焘年仅15岁,便登上了帝王宝座,他便是北魏赫赫有名的太武帝。

  太武帝拓跋焘实在是太猛了,刚登基就遇上了柔然南下的麻烦,他果断亲自带兵抵挡,因而小小年纪,便掌握了军政大权。

  稍微年长一点以后,拓跋焘开启了自己一统大北方之路,他先后攻灭了赫连家族的大夏、慕容家族的北燕,沮渠家族的北凉,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还曾经两次抵挡住了刘宋王朝的北伐,尤其是在第二次刘义隆北伐的时候,太武帝拓跋焘带兵将其击溃,饮马长江。要不是军中出现了瘟疫,早就南下灭了刘宋了。

  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按道理会有很不错的结局,可惜这位老兄过了40岁以后,也开始昏庸了起来。

  他的脾气相当差,跟他爷爷拓跋珪一样,一言不合就要杀个大臣祭天。结果导致北魏政局动荡,人人自危。尤其是太子拓跋晃和拓跋焘的政见完全不同,再加上宦官宗爱不断在说拓跋晃的坏话,直接导致拓跋焘逼死了自己的太子拓跋晃。

  这下好了,拓跋焘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他终于开始感到后悔。可不等他后悔,他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宗爱,居然担心拓跋焘对自己下手,提前动手宰了拓跋焘。拓跋焘去世时,年仅45岁。

  早年拓跋焘害死了自己的太子拓跋晃,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就常常把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濬带在身边,当成接班人培养,称之为世嫡皇孙。

  宗爱诛杀拓跋焘以后,大臣们连忙组织在一起开会,商量着该由谁来继承大统。他们分成了两大派:

  第一部分人以尚书左仆射兰延为首,他们支持拓跋焘的儿子拓跋翰继位。理由是皇孙拓跋濬年幼,不适合主政。

  第二部分人以侍中薛提为首,他们支持皇孙拓跋濬继位。理由是皇孙拓跋濬没有过错,不应该失去继承权。

  正当两帮人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宗爱却瑟瑟发抖起来。因为不管是拓跋翰还是拓跋濬继位,自己都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宗爱开始谋立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南安王拓跋余,并且以皇太后的名义,将拓跋翰、兰延、薛提等人骗入宫中,全部诛杀。

  自此北魏皇位落在了拓跋余手里,而权力则落在了宦官宗爱手里。由于宗爱有拥立之功,被拓跋余册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等职务,甚至封为冯翊王。

  由于宗爱的势力越来越大,拓跋余也深感不安,因此想要找个机会除掉宗爱。这事儿被宗爱知道后,人家可没有拖延症,二话不说就把拓跋余提前给宰了。杀皇帝,对宗爱来说,那都是家常便饭了。

  好在这个时候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人,立刻把皇太孙拓跋濬立为皇帝,这才稳住了局面。拓跋濬继位以后,果断诛杀了宗爱,为自己的爷爷、父亲和叔叔们报仇雪恨了。

  拓跋濬灭了宗爱以后,北魏的乱局稍微告一段落。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拓跋濬年仅13年岁而已,压根就不能自主执政。

  等到他稍微年长一些以后,意识到北魏当年战乱太多,应该休养生息了,因此北魏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时光。可拓跋濬命不长,26岁就去世了,没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拓跋濬去世以后,他那个年幼的长子拓跋弘继位,年仅13岁。又是一个孩子,北魏真够倒霉的,全都是少年天子,自然很容易就被别人欺负。

  这回欺负拓跋弘的可不是权臣,而是他的嫡母冯太后。北魏有一种传统,那就是子贵母死。

  也就是说,儿子被立为太子,那么做母亲的就要自尽,以防止吕后乱政的局面,因此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就这被赐死了。

  但是身为皇后,嫡母是不需要这么做的。因此拓跋濬的皇后冯氏,顺理成章成为了架空拓跋弘的关键人物。

  冯太后的出身也不简单,她的爷爷就是北燕皇帝冯弘,所以说她怎么说也算是个郡主。

  本来拓跋弘生下了太子拓跋宏以后,冯太后也不打算管理朝政了,安心在后宫弄孙为乐。

  可拓跋弘却非要干涉冯太后的私生活,贬谪了一批冯太后的面首,这还得了?敢动老娘的男人?

  于是冯太后和拓跋弘之间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以至于拓跋弘开始厌倦朝政,专心研究道佛学说,结果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拓跋弘打算传位给叔叔拓跋子推,冯太后带着一帮人表示反对,无奈之下,18岁的拓跋弘只好传位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

  此后拓跋宏手里还有一些权力,依旧干涉朝政,可冯太后却不太愿意再让他出现了,因此没多久,拓跋弘就被冯太后幽禁,随即意外去世了,年仅23岁。

  如果说前面的北魏皇帝,都在小打小闹的话,那幺元宏可就是动真格的了。过去北魏皇权更迭,基本上都是宗室、宫廷内部进行的。可元宏却偏偏要对整个北魏下手。

  元宏是冯太后养大的,所以冯太后前期执政期间,元宏是没有权力的。等到冯太后去世以后,24岁的元宏正式亲政。

  这位老兄可太会玩了,他立志于汉化改革。为了迁都到更靠近中原的洛阳,甚至撒了个谎,扬言要南征。吓得大臣们连连答应就在洛阳建都好了,何必南征呢!

  刚才不是拓跋宏吗?咋变成元宏了呢?这也是他的改革成果之一。为了汉化改革彻底,元宏从北魏皇族自己人下手,把拓跋这个姓氏改成了元姓,从此北魏皇族都改姓了元。

  同时他也鼓励鲜卑各大贵族更改自己的姓氏为汉姓,用汉语取代鲜卑语,参考南朝的法令来治理北方。为了改革,元宏不惜打压鲜卑贵族,甚至处死了自己的太子元恂。

  这可真是个猛人啊,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北魏的汉化程度十分明显。但是也埋下了隐患,因为鲜卑贵族们都很不服气,这就是北魏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元宏自己33岁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一个改革还没彻底的北魏给自己的儿子元恪,可见北魏的未来会怎样。

  北魏的崩盘,源于改革过于仓促。

  元恪虽然也支持老爹的想法,但是能力有限,无法调和旧贵族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北魏国力开始衰败。

  33岁的元恪去世以后,北魏再次出现了大混乱。年仅6岁的太子元诩被立为皇帝,他的母亲胡太后执政。由于胡太后的胡作非为,甚至毒杀元诩,导致尔朱荣入京稳定局面,北魏彻底迎来败亡结局。

  胡太后毒杀元诩后,把元诩的女儿元姑娘冒充为皇子,立她为帝,结果事情败露。不得已只好改立元钊为帝。可惜尔朱荣掌权后,元钊又被他给宰了。

  此后尔朱荣立拓跋弘的孙子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趁机灭了尔朱荣,结果他本人又被尔朱兆给宰了。此后的元恭、元晔、元朗、元修都是权臣高欢手里的傀儡,其中元晔、元朗被高欢所杀,元子攸被宇文泰所杀。

  北魏的皇权更迭过于混乱,得以善终的皇帝实属少数。

  先后死于非命的就有拓跋珪、拓跋焘、拓跋余、拓跋弘、元诩、元钊、元恭、元晔、元朗、元修,这还是在北方统一的基础上,出现的这种情况,绝对不正常。

  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得出,鲜卑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这个过程中,造成了一系列麻烦,这才是北魏皇权更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太武帝灭佛,而他的子孙后代却信佛。比如说太武帝前期重用崔浩这样的中原士族,后期又把这帮人给灭族了。

  我认为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元宏在改革的时候,脚步快了点。

  他什么都想要一步到位,鲜卑贵族们压根就吃不消,矛盾自然也就彰显出来了。

  再加上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的接班人接力,直接导致汉化改革进入了尴尬局面!

  公元589年,隋灭陈。占领建康城后的一天夜里,随军出征的开府仪同三司王颁“发陈高祖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即挖开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陵墓、取出残存尸骨、焚成灰烬后冲水喝下。

  如此骇人听闻的举动,起因其实很单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公元555年,王颁之父王僧辩被曾经的战友——陈霸先诱杀。

  在除掉这位强劲对手后,陈霸先经过两年奋战,成功取代梁朝、建立陈朝。

  但如果我们回看王、陈反目的来龙去脉,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斗争,双方并无对错之分;

  陈霸先甚至占据了民心与舆论优势,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一戏剧性的事件,也是侯景之乱后剧烈动荡时代的缩影。

  公元548,侯景带着区区8000人起兵,却令人意外地攻下了健康城。在这个过程中,梁朝暴露了自己“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质!

  统治群体的高度腐朽、巨大的贫富差距、严峻的阶级矛盾......南朝本身的问题,最终都成了对侯景有利的武器。

  这次战乱,带给梁朝的不仅仅是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惨状,后续的影响更为致命:萧氏宗室本就散布在各地掌握兵权,当侯景围困建康时,湘东王萧绎、河东王萧誉、岳阳王萧詧等人却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

  梁武帝萧衍被饿死后,这些子孙不仅不思平乱,反而执着于互相间的倾轧、内讧。

  但在历史上的任何危难时刻,都会涌现出一群敢于力挽狂澜、力挑重担的脊梁人物,在那个南朝的危亡关头,脱颖而出的正是陈霸先、王僧辩。

  当初侯景之乱爆发的消息传到南疆时,出身贫寒、凭借卓越战功威震一方的陈霸先立即着手北上勤王,但却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掣肘,广州刺史元景仲、南梁宗室萧勃先后阻止他北上。

  无奈的陈霸先只好派人前往江陵,投到萧衍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麾下,以实现自己的救国抱负。

  公元550年,陈霸先率军出发,沿路披荆斩棘,先击败萧勃部将的拦截,后战胜侯景一党李迁仕,终于在下一年顺利往北推进,目标直指侯景。

  就在同时期,为了迎战西进的侯景,湘东王萧绎派部将王僧辩等人率军东进,并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郢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击败侯景主力军,逼迫对方由攻转守,战场局势发生了逆转。

  王僧辩,本为鲜卑乌丸氏后人,其家族曾在北魏世代为官。南梁初期,他跟随父亲王神念南投,常年为湘东王萧绎服务。

  当初侯景之乱爆发时,萧绎曾派王憎辩率领一万军队前去勤王。但当他们赶到时,建康城已陷落、梁武帝已死。随后,实力强劲的萧绎与萧誉、萧詧展开了皇位争夺战,让侯景得以继续肆虐。

  不久,随着侯景号称20万的大军西上,军事才华出众的王僧辩被赋予重任,在取得巴陵守卫战的胜利后,他率军乘胜东下、收复江州和郢州,剑指建康城。

  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他与陈霸先的勤王军队实现了会师,王、陈二人的军事才能同样出色,但初次见面,他们的格局立即呈现出高下之分。

  起初,由于陈霸先早已名声在外,引起了王僧辩畏忌。得知友军缺粮,陈霸先大度地从自己的五十万石军粮拿出30万石送给对方,这不仅改变了王僧辩对自己的看法,也让整支西路军对自己顿生好感。

  公元552年,两军齐心协力,经过艰苦卓越的血战,终于彻底摧毁了凶残的侯景势力。随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是为梁元帝。他论功欣赏,王僧辩被提拔为司徒、镇卫将军,陈霸先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正当王、陈二人在东边收拾残局、抵抗北齐入侵时,西边的萧绎却惹上了大麻烦。

  首先,萧绎即帝位之前,成都的武陵王萧纪已称帝于益州。为了争夺正统身份,他调动兵马与萧绎争锋,后者情急之下竟向西魏求援。这对宇文泰而言,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他派尉迟迥趁虚而入,轻松吞并了蜀地。

  此后,战胜了兄弟的萧绎却好了伤疤忘了疼,他对宇文泰翻脸不认人,结果迎来了西魏5万兵马的强攻。当时的王僧辩、陈霸先远水救不了近火,江陵沦陷、萧绎被杀。随后,宇文泰扶植梁朝岳阳王萧詧为傀儡,把江陵弹丸之地划给其统治,这就是西魏的附庸政权西梁。

  在这种情况下,身在东线的王僧辩、陈霸先就成了无主之将。面临西、北两大强敌,二人一度齐心协力,拥立其子萧方智为帝。但不久就因利益与立场问题分道扬镳。

  下一年(公元555年),趁火打劫的北齐发动大军护送萧衍侄子萧渊明(早年间被北齐俘虏)南归,意图扶植一个亲近自己的傀儡皇帝。

  这种动作,无异于“掩耳盗铃”,名为护送、实际上就是入侵。王僧辩试图抵抗,但却胳膊扭不过大腿,在对方答应保证萧方智当太子后,他接纳了萧渊明。

  在当了多年的俘虏后,萧渊明竟逆袭成了皇帝,随后他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

  在这种情况下,南梁实际上已成了北齐的附庸国。面对这种屈辱,无数江南血性男儿义愤填膺,其中自然以陈霸先为代表。

  当初,由于联手灭掉强敌侯景,王、陈二人“甚笃”,甚至结成了儿女亲家。但当王僧辩决心接受萧渊明时,两人出现了裂痕,陈霸先激烈反对,先后四次派人前去苦口婆心劝说,却没有起到丝毫效果。

  这也让本就雄心勃勃的陈霸先找到了借口,他抓住王僧辩犯下的致命错误,开展了秘密而又全面的准备工作,目标直指曾经的亲密战友。

  王僧辩错在哪里?

  第一,他废除了旧主萧绎的直系儿子萧方智,拥立具有北齐背景、且非梁武帝直系出身的萧渊明为帝,这属于严重的政治错误;

  第二,王僧辩是鲜卑乌丸氏人。

  当初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虽然北方各股势力你来我往、政权频繁更迭,但从整体的格局而言,南北对立已成常态;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模式更是常态化。

  但纵观过去的200多年来,南朝虽整体上进攻乏力,自保却从没成过大问题,甚至在刘裕、桓温时代,还能偶尔创造主动成功北伐的壮举。

  时至今日,却是罕见的空前屈辱期:把江南搅得遍地废墟的侯景本是羯人,西梁傀儡政权的萧詧是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泰所立,

  如今萧渊明又依靠鲜卑化汉人高洋的支持登堂入室,眼见南朝被逐渐蚕食、控制,这让那些以文明正统自居的军民情何以堪?

  陈霸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他对南朝将士慷慨激昂:“王公一旦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即把除掉王僧辩与抵御外侮之间划等号,成功地占据了舆论优势。

  不久后,陈霸先与亲信侯安都、周文育、徐度等人密谋后,连夜在石头城(健康外围)袭杀王僧辩父子。随后他废黜萧渊明、迎回萧方智为帝,自己则担任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了南梁实权。

  对内拥立正统皇帝、对外举起御辱大旗,陈霸先打出了一手出色的政治牌。随后,他一边铲除国内异己,一边亲自率军抵抗强大的北齐。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面对来势汹汹、实力强劲的齐军,陈霸先团结所有力量,沉着应对,鼓舞将士,双方在淮河以北展开血战时,南朝百姓隔河围观、欢呼加油声震天动地。

  依靠天时、地利、人和,陈霸先外退强敌、内平叛军,在公元557年建立陈朝,并且留下了自力更生、顽强奋战的政治遗产,让国土狭小的陈朝在敌我实力差距空前悬殊的情况下支撑了30多年。

  在能人层出不穷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帝王中最受肯定的只有俩人:一个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另一位就是陈霸先。

  而且,陈霸先的功绩尤其难能可贵:南朝面临内外交困的空前浩劫,丢掉了半壁江山;在这百年难遇的生死存亡之际,出身微寒的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守住了南朝的半壁江山,令后人敬佩不已。

  当然,当时的南北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正统王朝,但在其位、谋其政,任何努力奋斗的人物配得上尊重。

  另一方面,曾经与陈霸先并肩战斗的王僧辩同样优秀,可惜他的格局、战斗意志存在巨大缺陷,没有意识到时代大潮下军心、民心所向,不幸地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