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六百零六章:别再带上我了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第六百零六章:别再带上我了

作者:崛起的石头 字数:1908 书籍: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温体仁和魏忠贤一样,都是坚忍不拔,善于揣测圣意,懂得自己本身的位置。

  至于杨嗣昌,那是个干吏,党争非其所长。

  好比在朝遇到某些谗言,温体仁或许能做到独善其身,杨嗣昌却一定会被坑得很惨。

  宣旨的司礼监太监没有什么多余的举动,上来就是开门见山,铺开圣旨,高声唱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济宁飞蝗蔽日,有隐隐向山东全省扩散之势。温体仁赈灾、推行新盐法有功,升礼部左侍郎,带衔前往济宁,钦差大饥民事!钦此——”

  言罢,司礼太监笑吟吟上前,当着众人的面道:

  “恭喜了,温侍郎,陛下重用,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但…此回济宁大饥,全仰仗侍郎了。”

  温体仁怎么敢在皇帝近侍面前摆架子,连忙起身,毕竟毕竟地收起圣旨,笑道:

  “公公一路远道而来,下官已在署中备下酒宴,为公公接风洗尘。”

  “有些许烦恼之事,还要在宴上讨教公公…”

  司礼太监何其精明的人,大内争斗,丝毫不比疆场厮杀要来的轻松,好容易下来一趟,不捞它一票,怎么对得起自己为朝廷如此尽心尽力的办事。

  他眼睛一转,道:

  “侍郎大人说的哪里话,为陛下办事,这些都是应该的,酒宴在哪儿呢?”

  “咱家骑行一路,恰好有些肚子饿了…”

  温体仁肉眼可见的一愣,连忙笑道:

  “就在内堂,公公请!”

  “屋外的缇骑也请进来吧,都不容易…”

  司礼太监很是满意,笑道:“怪不得侍郎大人能被当今陛下看重,那咱家可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温体仁让开道:“公公快请——!”

  ......

  山东的官员听说温体仁要回来了,脸色都不好看,尤其是山东巡抚王惟俭。

  上次温体仁来山东治盐,雷厉风行,登州知府吕大器就栽了个跟头,直接就被革职抄家了。

  还有登莱两府世代管理盐场的世家们,但凡是稍微心里有点小九九的,都被厂卫捏造罪名给杀了个干干净净,现在剩下的这批,都是皇帝的狗腿子。

  这次温体仁居然又回来了!

  虽然明面上说的是处置因飞蝗造成的饥荒,但王惟俭对他可没什么好印象,琢磨着这货暗地里准没寻思好事儿。

  只不过经过上次的打击以后,王惟俭也不敢再多管闲事了。

  要不是皇帝当时没想深究,或者说不想牵扯太多山东官员的话,他一准是吕大器第二,没跑儿!

  说起来倒也是奇怪,本来这段时间,满朝上下,地方文武,都在关心范家替死案的事儿。

  忽然济宁大饥闹了个天下皆知,一下子重心点转移到这上面来了,人畜无害的山东官员们,又要遭殃了。

  根据天启二年三省大地震的经验来看,要是这次济宁的飞蝗扩散,导致饥荒严重,他们这群人都跑不了。

  这次可不是推行新盐法了,飞蝗蔽日,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大灾,要是没处理好,不知有多少百姓要家破人亡!

  于情于理,山东的涉事官员都该被惩处。

  如果说去年皇帝在山东牵连太多人,会有百姓说杀孽太重,那么这次,处置了你们这帮山东官员,那可就是大快人心了。

  依着皇帝的脾性,到时候肯定顺手撸一遍山东。

  所以说,王惟俭这帮地方官员,不仅不能用冷脸去贴温体仁的热屁股,还要尽心尽力的去帮他处置飞蝗。

  飞蝗要是不得到遏制,饥荒蔓延,他们的官儿也就当到头了。

  一旁,济宁知府周九成试探性地问道:

  “抚台看过京报后,眉头深锁,是在担忧些什么?”

  王惟俭虽说是“东林余孽”,但能在巡抚这种位子上坐到现在,没点本事也不可能。

  他听出下级官员们是在闻询意思,毕竟温体仁在山东人缘不怎么样。

  到时候他来了,是明着捧着,暗地孤立,还是别的怎么做法,需要他这个当巡抚的拿个主意。

  如果说两年前,有人问王惟俭这个问题,他一定会大发雷霆,并且满口仁义道德的道理直接讲出来。

  什么温体仁与魏忠贤乃是一丘之貉,必须坚决抵制,什么浙党早已投靠了阉党,云云此类。

  可是现在,他知道,再这么说,自己就离嗝屁不远了。

  “温体仁主持济宁饥荒一事为大朝议决,陛下裁定,各位同僚遵从就好,切莫不可因私废公,擅自生事了。”

  这话说完,济宁知府、同知等官员都是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很显然,经历去年推行新盐法的事以后,王惟俭已经怂了,不再是以前那个“铁骨铮铮”,令他们敬服的博物君子了。

  其实王惟俭在忍着不让自己当场骂娘,问我?你们这帮人难道还想着要斗温体仁?

  事情很明显啊,浙党近些年来在地方成势,就是朝中有人在推波助澜,无论这个人是谁,肯定咱们都惹不起。

  所以啊,消停待在自己位置上,该出钱的出钱,该出力的出力,别搞什么有的没的了。

  让陛下把山东撸个底儿掉,你们就高兴了?

  王惟俭这话说的隐晦,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吗,他怕了,他真的怕了。

  吕大器这样的人,就是视自己为后台,一旦出事,铁定不顾一切的要拉自己下水。

  因为那货知道,拉自己下水,就代表拉下了半个山东的官场。

  上次吕大器那事儿,王惟俭是亲自跑了一趟京师,用光所有的积蓄的人脉,这才堪堪保住性命和头上这顶帽子。

  要是再来上一回,他怕自己真的会被下头那些人给坑死。

  王惟俭的话很快就开始流传在山东的官场之中,听见的人都是不敢置信。

  当年那个动不动就要谴责一下时政的博物君子,如今怎么这么怂了?

  他变了,他变得不再那样伟大了。

  温体仁还没到,王惟俭在士林中的声名就已经变得臭不可闻,以往连日登门拜访求教的士子们也几乎不怎么来了。

  不过现在的王惟俭,实在是顾不上那么多,他还是怕的要死,生怕谁再上疏言事,把自己带上。

  上次死到临头,他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次无论如何,也要让皇帝知道,自己是压根不想带头闹事的。

  莫不如,自己先上一份奏疏,表明一定支持温体仁,让皇帝知道自己的想法?

  说干就干,担惊受怕的王惟俭在某天半夜爬起来,点起油灯,开始奋笔疾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