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赤怜 第八章:作诗者,汴州梅长青

《赤怜》第八章:作诗者,汴州梅长青

作者:白云山小道士 字数:1923 书籍:赤怜

  秋雨没喘气儿,直至黎明才停。

  天色亮起,山林里浓雾弥漫,耳边只闻鸟鸣,百啭千声,都看不见它们玲珑身影。

  梅长青钻出帐外,乍起胳膊伸了个懒腰,望着不远处的尸体皱起了眉头,帐篷里一阵儿“淅淅索索”的穿衣声,其他人也都起床。

  “大师兄,找个坑将那些尸首埋了吧。”

  “嗯!”

  王庆之也正有此意。

  燕小乙跟在梅长青身后,听了二人的对话,略一思付,便道:“林子里有个山洪冲开的大坑,可以扔进那里。”

  梅长青略微有些诧异,“哦?小乙,你不恨吗?”

  燕小乙眼神复杂的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

  “活的时候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死了就淡了。”

  梅长青轻拍着他的肩膀,“小伙子,悟性不错嘛,有前途,正所谓人死如灯灭,一切不过是过往云烟,过去的就让它消散了,留下来也只是徒增伤悲罢了。”

  燕小乙听了自家小主子这么一说,觉的颇有哲理,目光间隐隐露出些崇拜的迹象。

  王庆之却听的一头黑线打结,小伙子?您都没人家大,还装模作样的摆出这么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装给谁看?

  当下懒得理他,招呼着众人去清理尸体。

  日头升起,大雾很快就散了,众人整点起行装很快就出发,惊悚的一夜,队伍里没什么损失,反而多添了一口子,算是万幸了。

  “嗒嗒”的马蹄声伴着“咯吱咯吱”的车轱辘声远去,除了留下一地残迹,还剩下的,就只有那二十多条死有余辜的亡魂,乱世人命如草芥,谁在乎呢?

  乘船过了漯河,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众师兄弟商议一番后,决定沿官道直下淮南,自扬州乘船,走水路直达钱塘。

  前隋末代皇帝有很重的南方文化情结,更具体点来说,也可称之为““江都情结”,大肆开凿运河的同时,也加强了陆路疏通,所以一路沿官道行至扬州,用了也不过二十来天的时间。

  扬州对于古人来说,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这里停留过太多的文人墨客,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同时,这里也是下九流人的‘乐园’,其中最出名的就数金陵的“秦淮八艳”,以及扬州的“扬州瘦马”。

  这个时空里,扬州更加热闹。

  大周女帝在金陵登基,勤政爱民,相比于连年混战的北方以及中原地区,这里更像是人间天堂,而扬州距金陵不过二百多里地,走水路更是方便,所以扬州又有大周‘南都’之称。

  梅长青虽然心怀向往,却未敢多做停留,梅园这些年虽然积攒了不少积蓄,但人多耗费,再加上到了钱塘还要租赁园子,这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众人只是草草的休息一夜,第二天便登上了前往钱塘的商船离开。

  王庆之询问了船家,到钱塘大概需要三日。

  船离了扬州,驶向会稽郡,三日里,梅长青大多时间都窝在房间里写写画画,这两年虽然没有拜得先生,但梅阑与晚娘也算识的些字,给他教了不少,大体上也能写些个繁体字,众人没有打搅他,唯有晚娘来看过一眼,以为他只是在练字,老怀欣慰的鼓励了几句就离开了,直到第三日清晨他才走出房门。

  九月末的江上有些微冷,毕竟已近初冬,他披了件长袍立在船头眺望,大清早人很少,除了船尾几个劳碌的船工外,船头只有他一个人,倒也清静。

  江上有些雾气,朦胧中的两岸美景,犹如人间仙境一般。正当他沉浸不能自拔时,东边红日冉冉升起,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道道霞光射出,照的万物仿似被披上了金衣。恰好一阵江风吹来,云雾尽散,峰壑松石,显露真容,彷如又回到了人间。

  前方钱塘已经遥遥在望,隐隐能够看到些轮廓,眼见目的地将要到达,他心底里既有些迫切,又有些担忧。初来乍到,这一大家子人能不能在这里落稳脚跟,还有待两说。

  这时,江上隐约传来打鱼人的歌声,“....一叶扁舟,任南北随东西而遨游,无累亦无忧,老天有意难留。...任消愁。只见碧莎红蓼,...两岸两岸两岸秋。靑篛笠,身着绿蓑衣,丝纶长竿也在手,何拘何束又何忧...”

  梅长青一时听的豁然开朗,浑身变的轻松,心底苦笑一声,自己两世为人,这心境还比不上一个江上的捕鱼汉子。

  心情大好下,他突然想起了前世喜欢的一首古诗,觉的它很契合自己此时的心态,忍不住脱口吟道。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诗音刚落,身后就传来一声惊叹。

  “好诗!”

  他被吓了一跳,转过身时,见不远处不知何时已经站着一位青袍男子,大概五十来岁年纪,长须美髯,满鬓星星华发,面容稳重,身子骨笔直,虽然含笑而望,却不失一股浓浓的威严,眼眸深邃,饱含睿智的目光,仿似一眼就能穿透人的灵魂。

  与此同时,那人也在好奇的打量着眼前的少年郎,世间少有的清秀面容,温文尔雅,见到自己也仅是诧异,并没有露出丝毫胆怯,端是一块良才美玉。

  梅长青长身一礼,“先生谬赞,不过他人之作,一时心有所想,便拿来感慨罢了。”

  “哦?小哥可知是何人之作?老夫虽不敢说识便天下文人,但所闻者甚多,能写出此诗者,必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小哥不妨说来听听。”

  老夫?来自六十岁称老年代的梅长青微愣,不过想想也是,古人四十称老夫,这位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称声老夫也是应该的,不过这位“老夫”怎么这么较真儿,这方时空混乱,有没有刘禹锡这个人他都没弄清楚,进一步说,就是有,万一他还没写,自己岂不是闹了乌龙?当下眼咕噜一转,他便有了主意。

  “作诗者,汴州梅长青。”

  “梅长青?”

  老先生皱眉思索,此前似乎从未听过此人。

  “九爷,师娘喊您回去用膳,等会儿准备下船了。”

  正好燕小乙跑过来寻梅长青回舱,他便向中年人道了声“告辞”后,匆匆离去。

  老先生正盘算着‘梅长青’这个人,听的一声告辞,随意的摆了摆手,待他回神反应过来,“哎”了一声,却见少年人已经走远,这才想起,自己似乎还没来得及问这少年人姓名,只得郁闷望着他身影消失的方向。

  (点点推荐,随手收藏,做个网文界的好榜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