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230一时瑜亮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230一时瑜亮

作者:弹冠振衣 字数:1977 书籍: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点了点头,刘备也是表示赞同。确实,陶谦都已经六十多岁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已经很稀有了,就算刘备不去打他,陶谦还能有几年活头。

  而公孙瓒则不同,他正值壮年,公孙家也是幽州的大族,等到公孙瓒稳上几年,缓过这口气来,镇压了幽州的叛乱,消除了杀掉刘虞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从北向南攻击刘备,刘备还真不好抵挡。

  所以说,公孙瓒才是刘备的大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先攻打公孙瓒,的确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荀彧为什么犹豫了一下,其实是就他个人来说,向南发展,早日拿下豫州、颍川,这才是对他个人最有利的选择。

  不过,荀彧到底是顾全大局的人,又有戏志才在,也就没说什么要南下的说法。不然,以刘备的好谋无断,搞不好还真会犹豫不决。

  戏志才又道:“公孙瓒内部不稳,主公以顺讨逆,名正言顺,自然战无不胜。徐州陶使君,颇有恩威,内部也无掣肘,攻打不易。我料他早晚会讨平叛乱,到时候主公出兵,只怕师出无名。”

  至于刘备心中不喜,这其实主要是涉及到了现代人和古人的观念冲突。

  再怎么说,刘备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别管他是不是生活在一个民族国家,但是在他心中,是有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的。

  而对于戏志才等人来说,他们还是臣民国家的观念。

  对于刘备来说,他总觉得和胡人联手打汉人,总有一种背弃了自己的民族,当了汉·奸的感觉。

  而对于戏志才的人来说,效忠于自己的就是自己人,和自己对抗的就是敌人。

  双方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完全是理念上的不同。

  刘备摇了摇头,他把自己的想法排出脑海。他还是决定听从戏志才等人的建议,刘备还是那个想法,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无非是占了穿越者的便宜,有一点预知未来的本事。没有这个本事,自己这个刘备什么都不是,根本比不得历史上的刘皇叔。

  所以,刘备还是决定要听从这个时代真正智者的建议。

  戏志才和荀彧二人,见刘备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绝对发兵北上,也都是暗中也松了一口气。

  除了陶谦老朽,公孙瓒年轻之外,其实,他们还有一个想法。

  如果对徐州用兵,那么更主要的还是要用青州的力量。

  青州刺史关羽,已经坐拥一州之地,甲兵十万。只不过青州不如冀州那么富庶,所以现在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

  要是打下徐州来怎么处理,会不会让关羽吞并了徐州?要是让关羽割据青徐二州,那样岂不是变成主弱臣强的格局,到时候,关羽拥兵自重怎么办,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而幽州则不同,在地理上来说,幽州和冀州,其实是一体的,都是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刘备坐镇其中,可以操控二州之地,这就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对大家来说,包括关羽在内,其实这都是好事。

  至于说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君臣名分,兄弟之情,这个不能说没用,但也不能说就绝对保险。袁绍的名气大不大,汝南袁氏的名望高不高,但是战场上打不过,就什么都没有,还不是叫刘备抢了冀州的地盘,落了个自刎身亡的下场。

  只不过,刘备一向以心腹肱骨、手足兄弟的态度对待关张二人,这就让戏志才和荀彧等人,无法把这个道理说透。

  这些智谋之士,也都努力的在暗中消除这种风险,想要在不动声色之间,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情谊。这其实也对他们自己有好处,杀功臣这种事情,可没规定一定只杀武将,不杀谋臣的。而是一旦开了杀戒,基本上就收不住手了。

  其实,就是刎颈之交,就真的那么保险吗?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张耳、陈余。

  那么亲生的手足兄弟,就真的保险吗?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李世民和李建成。

  父子之间又如何,还是参考李世民。

  话说李世民真忙——!

  其实,不用这些人把话说透,刘备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是,那个可能会出问题的那个人,叫关羽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刘备从不担心会出问题!

  像张飞这样对君主不离不弃的忠臣虽然难得,却谈不上太稀少,而关羽却不同。只要是看过正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就会明白……陈寿在《三国志》上推崇关羽、张飞有国士之风,不在忠于刘备,而是“义释严颜”和“报效曹公”。

  关羽拒绝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事君不忘,这固然可贵。但是,受曹操之恩便要立功答报方才离去,这才是关羽真正值得推崇之处,才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行径。所以,二爷成为忠义两全的代表人物,封侯、封公、封王、封帝、成神。

  要是刘备连关羽都不能信任了,那人活着得多累啊,那还能有什么意思……

  所以,刘备一开始就没想到这些,他只是有些不爽而已。

  既然现在已经决定了对付公孙瓒,刘备自然把一切抛开,问道:“两位先生,我欲定幽州,不知可有什么良策?”

  不等二人说话,刘备又道:“有什么办法能在少死人的情况下平定幽州?我意思是,不仅仅是我军要少死人,而是尽量让幽州地方也要少死人。幽州毕竟是我的老家,真要打起来,战死的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叫我于心何忍?”

  在刘备看来,幽州的百姓、士兵,根本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只不过暂时放在公孙瓒和阎柔那里存着,自然是能少死点,就少死点。

  “主公真是宅心仁厚!”两人同时拍了一句马屁。

  然后,又同时思索了一起,片刻之后,两人同时出声道。

  “臣有一计!”

  “臣有一策!”

  接着两人又互望一眼,做了个请的手势,道:“请明公先说!”

  刘备看的一愣,又猛然间想起了一个典故。

  “要破曹公,需用火攻!”

  三国演义上诸葛亮和周瑜同时在手心里写“火”的那一幕,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经典,也不知道这个时空还有没有“一时瑜亮”的典故,为了不能让祖国成语少上一个,就来个“一时戏荀”吧。

  只是,听着总没有“一时瑜亮”那么顺口。

  “来人,取笔墨来!”

  刘备命人取来了笔墨,然后让戏志才和荀彧各自拿写在手上,两人忍不住一阵蛋疼,为啥不写在纸上,或者写在竹简上也行,而非要写在手上?

  等他们翻过来的时候,刘备抬眼看去,就见二人都在手上写了三个字!

  “鸿门宴!”

  这还真是……

  一时瑜亮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