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 105迁都

  “废物!废物!都是一群废物!”

  董卓发出了一阵咆哮。

  原来,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居然被河东郡的白波黄巾给打败了。

  白波黄巾,也是黑山黄巾军的一支,因为起源于白波谷而名叫白波。从去年开始,便攻打河东等地,众达十万余人。董卓既然做了相国,镇压白波黄巾的责任自然就是他的,谁知道董卓派出了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出兵讨伐白波黄巾,竟然被白波黄巾给打败了。

  洛阳居天下之中,平时自然是辐射万国,此时,天下大乱,洛阳四面受敌的地理劣势,就显示了出来了。

  李儒献计道:“相国,昔年齐人娄敬劝说高皇帝,认为关中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如今山东皆反,何不相仿高皇帝,迁都关中。何况有谶语说,东边一个汉,西边一个汉,可见迁都这也是天意啊。”

  董闻言道:“要不是你告诉我,我还想不明白,如今迁都长安,进可以平定天下,退也可以据险自守,正是妙计。”

  董卓提出迁都长安,公卿大臣们虽然不愿意,但又不敢说,只好以沉默以对。

  此时的河南尹是朱儁,董卓虽然知道朱儁不是自己人,但认为他有名望,于是上表朱儁为太仆,并为副相国,以示拉拢。

  使者持诏书去见朱儁,朱儁坚决不肯受命。对使者说:“把京都向西迁徒,必然会使天下失望,反而给关东联军造成了机会,我认为不应该这样作。”

  使者对他说道:“召您接受太仆的任命,而您拒绝了,没有问起迁都的事情,您却说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朱俊道:“作副相国,是我所不能承担的重任。而迁都是失策,又很急迫。我拒绝无力承担的重任,说出认为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正是作臣子的本分。”

  因此,董卓不再勉强朱俊作自己的副手。

  董卓又大会群臣,说道:“高皇帝定都长安传位十一世,光武定都洛阳至今也传位十一世,按照石包室谶的预言,如今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人心。”

  百官都默不作声。司徒杨彪说道:“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盘庚迁都毫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现在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宗庙与先帝的陵园,恐怕会惊动百姓,定将导致大乱。《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相信使用!”

  董卓道:“关中土地肥饶,所以秦国才能够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而且陇右地区出产木材,杜陵有在武帝留下的烧制陶器的窑灶,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老百姓有什么资格和我们商量,如果他们在前面反对,我以大军在后驱赶,可以把他们统统赶进海里。”

  杨彪道:“让天下动乱是很容易的,但是再想要安定天下就很困难了,希望您能够仔细考虑!”

  董卓变了脸色,质问杨彪道:“你想要阻挠国家大计吗?”

  太尉黄琬道:“这就是国家大事,杨公说的话,还请您仔细考虑。”

  董卓见状,气的说不出话来,而司空荀爽看见董卓已经很生气,害怕后果很严重!于是说道:“相国也不想迁都,如今山东起兵,局势不是一天就可以平定的,故以迁都应对,这是秦、汉得以立国平定天下的方法!”

  见到荀爽帮自己说话,董卓的怒气这才平息了一些。

  最终不欢而散。荀爽私下对杨彪等人说:“你们坚决的和董卓争论不止,必然会招致灾祸,所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

  黄琬继续上书驳斥迁都之议,当时其他人都畏惧董卓,担心黄琬会因此遭到董卓报复,因此劝阻黄琬。黄琬大义凛然的说道:“昔年有白公胜作乱于楚国,屈庐面对白公胜的刀锋而不屈服。崔杼弑齐庄公,晏婴也不畏惧崔杼的盟约,我黄琬虽然没有古人的品德,但我实在仰慕古人的气节!”

  随后,董卓让司隶校尉宣播以灾异弹劾杨彪、黄琬,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伍琼和周毖也来见董卓,董卓问道:“你二人来此何事?”

  二人都道:“闻相国欲要迁都,特来相劝。”

  一听伍琼和周毖也是来反对迁都的,董卓大怒,又想起这两人推荐的刺史、太守、国相皆反,忍不住怒道:“我当初入朝时,你们二人劝我任命有名望的士人为官,我听从了。而这些士人到任后,却又举兵反我。这是你们两个出卖我,我并没有辜负你们两人的地方!”

  于是,董卓命人将伍琼、周毖斩首示众。

  自从董卓入京以来,对士人一直是百般拉拢,客客气气说话,所以也给了这些名士一种虚假的自信,认为董卓惧怕自己的名望,不会乱来。

  此刻,见董卓将伍琼、周毖二人斩首。杨彪、黄琬害怕董卓也会杀掉自己,也顾不得仰慕古人的气节了。

  两人去拜见董卓,并道歉说:“小人是因为恋旧,并非是想阻挠国家大事,请您大人大量,不要治我们的罪。”

  董卓此时也为杀害伍琼、周毖而后悔,又见杨彪、黄琬来向自己服软,于是上书表奏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

  侍中陈纪被任命为平原相,按照制度,陈纪前去拜会董卓,聆听教诲。董卓对他道:“青州刺史刘玄德虽然也起兵反我,但是并未至酸枣,也没有出青州。可见他心中还是知道敬畏朝廷的。卿去平原上任,可以劝说刘玄德退兵,如果他答应,我可以让他做青州牧。”

  陈纪称是,董卓又问道:“三辅地势平敞,四面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美,号称天府之国。现在关东兵起作乱,恐怕洛阳不可久居。长安那里宫室是现成的,今想西迁长安,未知卿意下如何?”

  陈纪道:“天下有道,要使四夷归服。这就需要贤明的政治,以安抚他们。迁移皇上,这是最差的主意。我认为,您应当把事务交给公卿们去办,自己集中精力对付外面的问题。如果有人违抗您的命令,您可以用军队来处理他。现在关东起兵,老百姓无法活命。如果您谦让朝政,率师讨伐关东乱兵,那么,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庶几可以保全。如果想迁皇帝以图自安,那好比累卵,越高就越有破灭的危险啊!”

  见到陈纪也反对迁都,董卓非常不快,但是他敬重陈纪的名望和德行,就再没有说什么。

  因为黄琬被免,司徒之位空缺,朝廷有人建议提拔陈纪为司徒,以示拉拢,陈纪见局势动荡,连行礼都顾不得收拾,就尽快赶往平原国上任去了。

  此后,朝廷任命光禄勋赵谦担任太尉,太仆王允担任司徒依旧为尚书令,继续掌管尚书台。

  虽然董迁都之议没有得到认同,但是迁都的决策还是确定了下来。

  决定迁都之后,董卓迅速将皇帝刘协及一帮朝廷官员迁到长安,前后不过十八天。

  在这次迁都行动中,还有大量兰台石室书籍转移至长安,途中因为大雨的缘故,道路泥泞难行,有一半的书籍被抛弃焚烧。司徒王允整理剩余的书籍,分门别类。在文化经典传承这件事上,王允是有贡献的。

  董卓留在洛阳,以防御关东联军,而长安朝廷的内外事务都交给王允来处理,王允假装顺从董卓,董卓也对王允推心置腹,对他没有猜忌和怀疑,所以王允能够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天子、朝臣,内内外外,没有不依靠他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