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孔门学渣 第932章 原则不能丢

《孔门学渣》第932章 原则不能丢

作者:我说那个谁 字数:1770 书籍:孔门学渣

  “呜呜!”曾参以哭声应对。

  “这就是你编排‘述而篇’的目的和用心吧?学习!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是不是?”乐歌追问道。

  “乐伯伯!我往下读!”曾参没有正面回答,搪塞道。

  “嗯!你往下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

  曾参解读道:“先生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懂得其中道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千万不要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问题,这样做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你先生是在传授他的教学经验啊!”乐歌道。

  “是!”曾参应道。“先生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好!继续往下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先生与有丧事在身的人一起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

  “这是何苦?”乐歌应道。

  心想:别人有丧事又不是你有丧事,你不吃饱干嘛?

  曾参哭丧一般地解释道:“这里表现出了先生的仁爱之心!还有就是礼数!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理解别人的感受!”

  “哦?”乐歌应道。

  “在丧事期间是不能大吃大喝,不能表现出放纵的行为!这也是周礼的规定!”曾参进一步解释道。

  “哦?”乐歌点了点头。

  曾参继续往下读: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什么意思?”

  曾参解读道:“先生如果为吊丧而哭泣过,那么!他那天就不再唱歌。”

  “这?”

  有了之前的吃不饱,到现在的不唱歌,也就可以理解孔子了。

  曾参继续往下读: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对颜渊说:如果有我的用武之地的话,那我就去发挥自己的所长;如果没有我的用武之地,那我就找一处清静之地,隐居起来。大概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先生:老师您假如在统帅三军,那么您愿意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先生说:我不会与那些敢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的人共事。也不会与那些敢在没有渡船的情况下涉水过河的人共事。这类人有勇无谋,认死理,临死时都不会悔改,我是不会和他们在一起共事的。我愿意与那些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运用谋略来完成任务的人共事。”

  “哦?”乐歌点了点头,应和着。

  “在先生看来,这种‘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哦?”乐歌应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应道:“先生说:富贵生活人人向往,我们也可以去追求它。只要薪俸高,即使是干给人执鞭、驾马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如果富贵来的不合于道义,那我就不去追求。那我还是按我的兴趣爱好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懒人听书

  “你先生在讲原则、尺度!是吧?”乐歌问道。

  “是!”曾参应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乎于道义,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论贫贱。这是原则问题。”

  “嗯!好!往下读!”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子之所慎:齐、战、疾。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对待这些事都特别地谨慎小心:斋戒、战争和疾病。”

  “哦?”

  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荤,不饮酒,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表示虔诚之心,这叫做斋戒。

  曾参进一步解释道:“斋戒属于礼方面的,所以先生小心谨慎对待。战争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所以!必须慎重对待。疾病给人以痛苦,也给家属带来不便和痛苦。所以!先生对待这个方面是很谨慎的。”

  “嗯!”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先生在齐国听了早已失传的古乐《韶》,有很长时间都沉溺在音乐之中,忘了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韶有那么好听么?”乐歌问道。

  “这?”

  “歌功颂德、歌舞升平而已!有那么好听么?”

  “这个?”曾参解释道:“先生对音乐很有研究,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忘了品尝肉的味道,品尝不出肉的滋味,沉溺在《韶》乐的韵律当中。”

  “继续往下读!”

  “是!乐伯伯!”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什么意思?”乐歌问。

  曾参解读道:“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去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哦!我去问老师。于是,子贡就进去问先生: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呢?先生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他们有怨吗?报怨、怨恨别人给了他这个结果吗?先生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还有什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什么意思?乐某人愚笨,没有听懂?”乐歌问道。

  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

  曾参看了看乐歌,进一步解释道:“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先生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所以!他是不会去帮卫君的!”

  “哦?”乐歌应和道。

  “凡是违反周礼的事,先生都是反对的!这是原则、立场、尺度!乐伯伯!”

  “嗯!很好!”乐歌赞叹道。

  “谢谢!”

  “继续往下念!”

  “是!乐伯伯!”曾参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