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八十九章 椰雕(2)

《大时代的梦》第八十九章 椰雕(2)

作者:莞简妤 字数:5894 书籍:大时代的梦

  一把狭长的刻刀在粗砺的椰壳上灵活游走,一只只蝴蝶绕着排排镂空的圆点翩翩如飞;将灯接入椰壳内,投射的束束光影将变幻出不同的图案。虽然这是一件尚未完成的椰雕灯罩,人们还是被吴名驹巧妙的设计和技艺折服了。

  今年8月,吴名驹走进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椰雕项目传习区,就被游客团团包围着,他们或驻足观看拍照,或在吴名驹指导下亲身过一把“椰雕瘾”。

  走进吴名驹的椰雕世界,你会发现痴迷也是一种幸福。

  今年35岁的吴名驹,说话轻柔,略带腼腆,看起来像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当他拿起刻刀在椰壳上精雕细作时,那一脸的沉静和专注,让人真切地相信,原来他爱上椰雕已近20年。

  吴名驹的家乡保明村坐落在海口市羊山地区的龙桥镇,上世纪海南有名的椰雕村富道村也在此地。上初一那年,自幼喜爱雕刻的吴名驹到富道村去玩,偶然看到村里老艺人文传述创作的椰雕艺术品,顿时着迷不已,有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历史上,海南椰雕曾被誉为“天南贡品”,一路北上进入皇城宫墙。昔日繁华成梦影,如今富道村里惟一懂得全套椰雕技艺的老艺人仅剩下文传述。

  他一直想把这门祖先留下来的手艺传给年轻人,但村里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跟他学,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一样,情愿替别人做配件加工,也不愿触碰精深的椰雕工艺。仅一眼之缘,16岁的吴名驹成了文传述最后一名徒弟,老人将全套椰雕技艺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在文传述老人指点下,很有天赋的吴名驹进步极快。为了丰富自己的学养,吴名驹还自修了绘画、音乐和其他雕刻种类,包括泥塑、木雕、玻璃钢雕等。

  “这孩子身上有着一股钻研学艺的韧劲,对艺术的悟性极高,泥土、木头、椰壳、玻璃钢等看不起眼的材料到了他的手里,一经雕琢,就变成了精巧的雕刻作品。”文传述老人不住地夸道。

  与师长们不一样,吴名驹喜欢创新求奇,时常会在传统椰雕创作中融入现代艺术,或将椰雕与其他材质结合。他曾创作过一个1尺多高的椰雕花瓶,是用三角形的椰壳一片片拼起来的,花瓶上用贝壳镶了跳舞人形,得到文传述老人的赞许。“每每这时,我师傅总会点头认可,说其实这样改进一下也不错。”吴名驹说。

  “虽然学习的种类很多,但我最钟爱的还是椰雕,椰壳的材质细腻轻薄,最适合精工细雕,这和我的个性很相契。”吴名驹说,“但椰雕的工具又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大小不一的刻刀,需要有相当的力度才能刻动坚硬的椰壳,这时需要你拂去烦躁,静静地沉下去,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雕出一件好作品。”

  在创作贝镶跳舞人形椰雕时,吴名驹曾遇到过一点小挫折,“万事开头难,当耗费心血创作的作品被市场拒之门外时,我也曾想过放弃,转行算了。但是朋友们的劝说和内心对椰雕的喜爱,最终让我坚持走到现在。”

  然而,这一个“坚持”却写满了艰辛。吴名驹回忆,曾经有过几年时间,自己一直生活在穷困潦倒边缘。那时,市场上大量充斥着机械加工的椰雕工艺品,对椰雕艺术品并不“感冒”,吴名驹又不愿意去给人做泥塑、木雕,索性就呆在家里独自钻研椰雕技艺,好几次家里几乎都揭不开锅,“即使现在,被人请去做一天木雕的工钱仍远远高出椰雕十几倍,但我还是无法放弃椰雕。”

  功夫不负有心人,月20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体厅、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省文联联合举办的海南民俗工艺品制作“能人绝活”评选展示活动中,吴名驹获得“海南民间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高档精美椰雕工艺品之所以失去市场,主要是创新跟不上,而不是电脑设计和机械化加工冲击造成的。”吴名驹分析,椰雕传统工艺如果不能结合市场进行开发创新,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新椰艺近年来之所以兴起,正是因为开发出了饰品、服装配件等一批价廉物美的产品。不过,新椰艺也存在技术含量低、市场跟风压价等缺陷。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传承发扬传统工艺,一方面提升新椰艺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材料可以多样,图案可以复杂,色彩可以变化,功能可以讲究实用,但真正的椰雕还是要体现传统技巧、传统风格。”

  在龙桥镇,椰雕被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每当婚嫁之时或年节吉日,当地人家里总要摆出一对用椰壳做的糖罐,虽然不一定精雕细琢,但圆圆满满的椰壳代表着喜庆如意。

  行走琼北火山地带,常被一幅幅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生活画卷所打动:残破的村墙,深幽的村道、古老的石屋、参天的古树、散发泥土香的田地、路边聊天的老人、夕阳下放学的孩童……

  这些生活画卷深深在吴名驹心里扎了根。他渴望:有一天,能用椰雕把火山人的生活细节真实地记录下来,以独特的方式永远地留存下来。

  从前几年开始,吴名驹已悄悄地进行这项工作。在他的设想中,火山生活适合用白描手法表现。于是,无数个夜晚,他一遍遍地画出火山生活的各个场景,又在电脑上制作出白描手法的效果图,力求得出最满意的图案后才下刀雕刻。

  这是一个椰雕的“梯度梦想”。吴名驹告诉海火山生活画卷系列创作结束后,他将转向另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将琼州百景搬上椰雕。“我们海南处处皆美景,天涯海角、鹿回头、万泉河、火山口这些地方不但风景美丽,而且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为何不把这些元素注入椰雕创作呢?”

  这个灵感,来自他曾经的一件作品“华凤还巢”。2008年时,吴名驹由奥运主会场鸟巢激发灵感,用一块花梨木雕刻出得意作品“华凤还巢”:整个“华凤还巢”形同鸟巢体育馆,有巢有鸟,给人一种展翅飞翔的感觉,寓意着北京奥运会如同鸟儿一样展翅飞翔,把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精神传向世界。

  外形古朴拙憨的椰壳罐,山水、树木、楼阁浮雕栩栩如生,色泽浓淡渐变自然天成。更让人称奇的是,罐盖被手工挖出雕成绽放的花形,几乎无缝隙地镶进椰罐。这件名为《江山如此多娇》的椰罐,其实也可以视为吴名驹创作琼州百景前的一次“练兵”。他说,“椰雕的珍贵体现在工艺上,一个完整椰壳精雕细琢的作品才是最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眼下,吴名驹有三个愿望:将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东西整理成书,让椰雕这门技艺世代流传下去;开办椰雕技艺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学习椰雕;创办一家椰雕公司,依靠精细的椰雕技艺打造上乘的艺术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盈利。

  从事椰雕,需要精雕细琢,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外形古朴拙憨的椰壳,经过椰雕手艺人修整打磨、赋形雕刻,便拥有了新的生命,化身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历史上,海南椰雕的珍贵,体现在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上。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椰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穿越时光阻隔,铭刻历史之记忆,它不仅是工匠们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还蕴含着琼州独特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时至今日,海南椰雕虽然已辉煌不再,但民间手艺人依然默默坚守和传承着这一雕刻技艺。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金堆村委会美贴村是个美丽的村庄,村前池塘绿波荡漾,村旁村后古树参天、竹叶青翠、椰树成林。美贴村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也是一个有着丰厚人文韵味的古村。在村内行走,处处可见数百年历史的遗迹。这里有明代进士冯颙的故居遗址,也是清末爱国诗人冯骥声的故里。

  在村里,隐居着一位名叫朱凡的民间椰雕工艺师,他以执着的匠人精神,凭着一把刻刀,诠释着工艺人的匠心之美。

  朱凡的椰雕工作室在一座琼北传统民居的院子旁,是个非常简陋的棚子,室内到处堆着他的家当,棚子内外设有简易的工作台。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也丝毫没有影响朱凡的创作热情,他沉醉在自己的椰雕世界中,一眨眼就走过了20年。他说自己有个梦想,希望用一生的努力,做好椰雕,留存住这门独特的技艺。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朱凡,原本在银行工作,后来转行到旅游企业。一次行走在海口街头,买了一个椰雕工艺品,椰雕展现出来的精美技艺让他为之着迷。

  无意间与椰雕的邂逅,从此让他与椰雕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做好椰雕,他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深居简出隐于乡村。他买回刻刀,从零开始,琢磨椰雕工艺,沉醉在自己的椰雕世界中。

  朱凡与传统的匠人并不相同,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椰雕,并非师承,也非科班出生,凭着对椰雕的热爱执着,一边雕刻一边学习,从书本上、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灵感,静心学习和体会传统椰雕中的奥秘。

  朱凡说,他回到乡下,默默钻研椰雕技艺,作为自己余生的事业,内心里曾经有过很多矛盾和困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沉淀住自己的心性,做到心无旁骛,甘于寂寞,锲而不舍;平时还要不被杂事所扰,遵守着自定的作息时间,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如果没有客人的到访,每天上午9时,朱凡就开始工作,每天制作椰雕超过8小时。

  从选材、制图、雕刻、拼接、抛光,直至一件椰雕作品的完成,朱凡总是做得一丝不苟,在他眼中,容不得一点瑕疵。每天在刀锋上游走,手受伤是家常便饭。有的作品工艺复杂、耗时耗力,数月才能完成。雕刻过程虽然很辛苦,但看到自己一刀刀雕刻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地摆在自己面前时,心里就有一种自豪感。

  20年的孤独修行,在方寸之间挥刀如笔,从工艺到艺术,他信步而过,终于摸索和练就了一套炉火纯青的纯手工椰雕工艺。

  作为一名椰雕设计者和雕刻者,朱凡量料取材、因材施艺,把椰雕的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朱凡从拿起刻刀之时,就潜心钻研椰雕技艺,从雕刻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学习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加工制作椰雕的工艺——榫卯结构。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使用千年而依旧坚固美丽。凹凸之间,以制为衡,藏秀于内,历经千年而日久弥香,这便是榫卯工艺的迷人之处。

  榫卯是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蕴含了古代匠人的博大智慧,是中国传统木艺的灵魂。数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玩具等多个领域。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

  朱凡在椰雕作品创作过程中精巧地运用榫卯工艺,通过椰雕构件凹凸部位的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从而起到连接、固定的作用。这个雕法难度很大,要克服一个易热胀冷缩的问题,这是朱凡整个椰雕作品的绝妙之处。工匠工艺水平的高低,通过榫卯结构就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朱凡运用榫卯结构制作的椰雕作品,渗透着自己的心血,充分展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朱凡的椰雕工艺还运用了平面浮雕、立体浮雕、沉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其雕刻的茶杯、茶叶罐、香炉、椰壳碗、酒盏等等椰雕作品,雕工细腻、工艺奇巧、小巧玲珑、画面雅致,经久耐用,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更为难得的是,朱凡椰雕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椰壳材料的基本特征,以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椰雕作品,是现今海南椰雕作品中特色最突出的纯手工技艺。

  手工的体温,融入每一道工序,在随时都可能会开裂的椰壳上展现化腐朽为神奇的雕刻功力。当一个个原始的椰壳在手中雕琢变成精美的艺术品时,令人叫绝。

  醉心于椰雕手工艺的朱凡,雕花循梦,把人们对于吉祥美好的追求融入到椰雕作品中。

  2018北京文化创意大赛海南赛区总决赛于7月28日上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作为嘉宾应邀参加开幕式的朱凡,现场展示了椰雕技艺和椰雕作品,并用椰雕葫芦丝现场演奏,赢得了与会人员的掌声。

  正是对椰雕技艺的坚持,让朱凡在这一路上收获了各种认可。而他的椰雕作品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对于慕名而来的学生,他总是表现出特别热情,认真给学生讲解海南椰雕历史,展示自己的椰雕作品,尽可能地让他们多了解海南这一特色技艺。

  两次到美贴村采访朱凡,他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可以用“惊叹”二字来形容。他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精湛的雕刻技艺,更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专注的匠人精神。从零基础起步,到现在一件件独具海南特色的精美椰雕作品从他的巧手中不断诞生,是默默坚守与砥砺前行的结果。

  朱凡说,传统手工椰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成型的椰雕工艺品的形成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镶嵌、抛光、修饰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一件好的椰雕作品,从选料开始,就要格外用心。椰壳是越老越好,裂的嫩的都不能用。不同形状的椰壳,可以因材选用,设计出不同形状的椰雕作品。这些都要靠雕刻者的悟性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和创作灵感来完成。

  朱凡平时是低调的,也是沉稳的,源于他始终对海南椰雕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椰雕的发展与弘扬,信心满满。

  曾被誉为“天南贡品”的海南椰雕,历史上曾长驱直入皇城宫墙,承载无数荣耀。

  艺人们守着时光的寂寞,隐去了浮燥,褪却了杂念,挥刀如笔,精雕细刻,赋予这平凡的果核以高贵的艺术生命,并流传千古。

  海南种植椰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南越笔玩》中记载,“琼州多椰,昔在汉成帝时椰子席,见重于世”。可见,汉代时海南椰子已晋身为朝廷贡品。

  宋代随着商贸兴起,大量椰子跨海输往中原大陆。至明代,海南椰子种植更是遍及岛东沿海。在对椰子的认知和喜爱日渐浓重的时候,椰雕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符号与载体,开始光华四射。

  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1963年,中国社科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写的《黎族研究资料选辑》第二辑里,描述了椰壳出现在黎族人的日常生活:“用装有木柄的椰子壳造成的杓……从锅或饭瓮里把粥装进饭碗……”“汲水的碗也有用椰子壳和瓢箪的……”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目前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

  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

  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

  《中国艺术品鉴赏百科》中,把椰雕归为果核雕刻杂项。书中认为,椰壳雕工艺最初只做成简单的酒杯、茶盅、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后经文人雅士的题诗赋词,逐渐使椰壳雕艺术向完美的境地转变,但最好的作品仍要向皇宫进奉,特别是雍正时期,椰壳雕器物的造型、纹饰及雕刻的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时光流逝,昔日的“天南贡品”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走入寻常百姓家。据海口市档案馆提供的1963年《海口市手工业出口情况调查报告》,在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还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物产特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那时候,应是海南椰雕的旺盛时期。

  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

  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存活下来的椰雕艺人仅剩十余人。海南椰雕,无奈地走过了历史上最暗淡的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椰雕开始恢复生机。1955年,海南地区第一家椰雕工艺厂———海南特别手工艺厂成立,它就是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的前身。随着市场需求扩大,椰雕产品开始进入了批量生产。

  同时,一些有椰雕手艺的艺人也开始创办个体椰雕厂,逐渐形成了以海口市椰雕工艺厂、文昌市工艺厂为主的椰雕工企业群体。

  海南椰雕先后参加苏联、捷克、波兰、锡兰、印尼、日本等国际特产特览会的展出,深得好评,还获得民主德国颁发的一枚纪念章。1978年,文昌县工艺厂制作的《鲤鱼吐珠》台灯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曾获广东优质“四新”产品奖。

  1987年,椰棕雕四件套参加全国第20届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会,获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

  随着海南旅游业风生水起,椰雕也开始由高档精品向中低档旅游工艺品转型,逐渐广为人知。

  时至今日,海南椰雕工艺品种类已由传统的300多个拓展到了上千个,仅仅利用椰壳制作工艺品一项,年产值就达数千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的椰雕工艺品厂,多以配件订单加工居多,主要分布在岛内东部和北部地区,其中文昌东郊镇就有十来家配件加工基地。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富道村邻村保明村的吴名驹,少时赶上了椰雕发展的好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