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八十九章 椰雕(1)

《大时代的梦》第八十九章 椰雕(1)

作者:莞简妤 字数:5335 书籍:大时代的梦

  蓝桉去海南旅游,看中了摊位上贩售的椰雕。

  椰雕是以椰壳、椰棕、椰木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种实用产品和造型艺术品。椰雕是海南岛的特产之一。椰雕因旧时官吏常以它进贡朝廷而得“天南贡品”之誉。

  椰雕工艺品样式新颖,造型古朴,画面雅致,质地轻巧,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格。雕刻工艺包括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还有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多种手法。椰雕是海南旅游工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之后,有关海南椰雕的线索,开始频频闪现在历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明《正德琼台志》上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而后在《和子由椰子冠》诗里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贡品”的雅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

  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

  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至于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圆雕、拼贴、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

  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椰雕工艺分为三类。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但是,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海南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还有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许多类型。椰雕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已经发展到300多种,其中有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花瓶,以及各种类型的挂屏、座屏等等。

  其样式新颖,画面雅致,造型古朴,质地轻巧,美观实用。椰雕,是用椰子壳雕制而成的工艺品,造型新颖多样,色调古朴雅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海南色彩。

  利用全椰子创制的《椰妹》、《狮子》、《猴》、《兔》等系列产品,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刻划动物、人物生动传神,曾在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获一等奖。尤其是在美国,欧洲,日本流行。

  椰雕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海南海口和文昌两地。有传承脉络的只剩下文家和高家。文家的文必得过世后,由文传述、文传接来继承,文传述传给他的儿子文家富,也传学徒吴名驹等人,文家以造模(坯胎)为主。

  高家以高毓生为代表性人物,精通设计和雕刻技艺。据高氏族谱记载,先祖高可仁曾与苏东坡有甚密交往,至今在海南民间仍传为佳话。高毓生生前留下大量作品,影响甚广。他的技艺传给女儿高继珍、得意弟子张型富等一大批继承人。

  椰雕的制作者们在开发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障碍。

  一是按照传统雕刻手法,手工完成一件椰雕作品时间长,工艺复杂,自然产量少,售价高,而市场销路好的是批量生产的加工产品,造成工艺制作与市场销售的不平衡,民间艺人难以靠此技艺养家糊口,传统工艺面临危机。

  二是本地艺人制作的产品大多以自主经营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市场开发有限,难以形成龙头产业。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在十几年前的改制中解体了,工人们只能另谋职业。

  椰雕产品必然要走向市场,而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成为生产的“瓶颈”。在如此矛盾的现实面前,传承人的两种心声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思考。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椰雕制作技艺,传承是基础,而且应该是活性传承,因为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要与时俱进。不可能全靠过去那样一刀一刀地雕刻,那样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另一种心声却认为,既然是非遗,就应力求保持传统状态,更不要说用机器生产。否则就失去了“非遗”的意义。椰雕重在一个“雕”字。

  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要做到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器、高端与低端产品的有机结合。高端产品自然是传统纯手工;而低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妨配合机械加工,这样才能在市场销售中寻求平衡,传统技艺也得到一定保护与传承。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版图中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岛屿,海南人民历经千百年的创造和积累的历史文明,既传承于当地百姓深层的文化心理之中,记载在丰富的古近代地方文献典籍里,也传承在颇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流程之中。海南岛内椰子树众多,素有“椰岛”之称。明代大学士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称赞:“椰一物而十用其宜”。

  海南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发明了椰雕工艺,用椰子壳和椰木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其造型古朴,画面雅致,质地轻巧,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海南风格。

  海南椰雕历史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椰雕雏型可以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海南椰雕《琼州府志》载:“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以椰杯带于怀中。”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

  在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寄琼州杨舍人》中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认为椰子壳作的酒杯具有消毒避瘴的功效。这种作用在《琼州府志》中也有记载:“椰子内有坚壳,大者为碗,小者为杯,并白色为贵,注酒遇毒则沸起。”这种椰壳小酒杯,据说是选用只有拳头般大的老椰子壳制作,遇水银等剧毒物即会裂开,由此可辨别酒中是否有毒。

  《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正德琼台志》上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而后在《和子由椰子冠》诗里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

  黄庭坚也写过一首答谢友人赠送椰雕茶具的诗:“硕果不食寒林消,剖而器之如悬饱。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为酒肴”。可见,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这种材质简单,可制作出精美椰雕用品的器具。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海南的椰雕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成为皇朝贡品,故有“天南贡品”之誉。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有关于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

  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到了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1894年,从美国来海南传教的斯凯尔福小姐在《海南的家庭工业》一文中对海南椰雕作了记述:“椰雕被用来做成形形色色实用的或装饰的器具,当它们涂上融合了蜂蜡的油漆而变得光彩夺目,或是用镀金的文字来加以装饰的时候,就成了一件件货真价实的艺术品。”

  民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海南椰雕一度沉寂。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群岛和欧洲各国。当时,椰雕生产的艺人有百余人,年产量高达两万多件,其中一万多件出口外销。抗战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海南各地,椰雕艺人流离失所,椰雕原料短缺,外销一度中断。

  在300年前,道富村就有了椰雕工艺厂。195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椰雕工艺厂。1958年,道富村椰雕老艺人文必得参加北京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必得老人即席表演椰雕茶具赠送***。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椰雕有近百种展品参加国际特产展览会,部分艺人还被邀远赴非洲、南美洲培训当地徒弟并帮助建厂。

  1999年澳门回归时,海南省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纪念品就是海南椰雕花瓶嵌贝作品。这对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数条“回”字形状的花边横向围绕瓶身,瓶身画面上每株椰树结有9个椰果,衬以9片树叶,寓意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这对花瓶由30名工匠耗时10个月完成,堪称海南椰雕史上的奇迹。

  海南椰雕制作技艺精湛,风格古朴,造型优美,地方特色浓厚。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2008年6月7日,椰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东郊椰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神州大地,物华天宝。美丽的海南这一片热土盛产着迷人的椰子树,养育着淳朴勤劳、聪颖智慧的华夏儿女。

  在海口市大致坡镇金堆村委会美贴村,居住着一户椰雕手工艺术人家,男主人叫朱凡,他精心专注手工椰雕20余年,创作出许多精美的椰雕作品,是一个有名的椰雕工艺师。

  他以独有的朴质、悟性,执着的匠心精神,凭着一把雕刻刀雕刻出他的匠心之美。

  周末,天空时而飘着雨,时而停,我们慕名而来美贴村。

  美贴村是个美丽的村庄,村前池塘绿波荡漾,村旁村后古树参天。

  这里有明代进士冯颙的故居遗址,也是清末爱国诗人冯骥声的故里。

  我们进走朱凡的家,这是一座传统的民居院子,院子场地较大,树木林立,枝繁叶茂,散养的农家鸡在觅食。

  恰如陶渊明笔下的“采集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

  朱凡停下手中的活,拿出他的宝贝作品给我们欣赏,并一一介绍,让我们真正明白每一件椰雕工艺作品的涵义。

  从他的话语与他的椰雕手工艺作品中,感受到朱凡对椰雕手工艺术的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表达出了朱凡沉醉在椰雕的世界里,用心灵叙写人生,用生命创作椰雕。

  海南椰雕指的是海南艺人使用椰子壳、柳棕、柳木为基本原料,经过手工雕刻制成的各种工艺品。由于海南是中国椰子的主要产地,椰雕也就成了海南特有的工艺品。

  海南椰雕主要流传于海南海口、文昌等地,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为海口市龙华区文化馆,省级项目保护单位为文昌市文化馆。

  椰子是海南岛的特产。海南岛亦称“椰岛”,是中国椰子的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9%以上。

  以椰子壳、棕、木为原料的椰雕历史悠久。唐代已有关于椰雕的记载。唐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椰子树,亦类海棕……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之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珍奇可爱。”

  《正德琼台志》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贬儋耳(即今儋州市中和镇)时,曾拿椰壳椰棕请当地艺人雕成帽子戴,取名“椰子冠”。时因椰壳有鉴毒功能而被士大夫阶层青睐,工艺精湛的椰碗、椰杯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宋代诗人黄庭坚答友人赠椰雕茶具诗:“硕果不食寒林梢,剖而器之如悬匏。故人相见各贫病,且可烹茶当酒肴。”

  明清两代,椰雕产品被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誉,时进汞的乳茶碗,其外壁为椰壳,凸雕松梅纹饰,内壁嵌银片,古朴轻巧。

  清雍正时期,椰雕造型纹饰及雕刻技法已十分精湛。至清末民初,椰雕器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品、用品。抗日战争前,海南椰雕已畅销南洋诸岛和欧洲各国,还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特产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将。

  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富道村是着名的椰雕村。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家家户户均有椰雕作坊。全村100多人,种植椰子树1000多株,男子悉精于椰雕工艺。

  解放后,1953年海口市成立椰雕合作社,吸收道富村文必得等9名艺人参加,那时椰雕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1956年扩大成立海口市椰雕工艺厂,生产的椰雕先后参加苏联、捷克、波兰、锡兰、印尼、日本等国家特产博览会的展出。

  还获得过民主德国颁发的一枚纪念章,老艺人文必得还上北京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得到***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京期间,他即席表演雕刻茶盒,获得二等奖。

  海南文昌是椰子之乡,“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雕久负盛名。解放后,文昌椰雕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6年,文昌县人民政府扶持成立集体所有制的“文城修刻社”,以发展椰雕工艺为主,有椰雕师傅7人。生产烟灰池、椰壳碗等产品,销售岛内外。

  1978年文昌县椰雕工艺厂成立,拥有100多名职工,制作椰雕产品100多种,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印尼、俄罗斯等国。1978年制作的《鲤鱼吐珠台灯》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会,荣获“优质四新产品奖”。

  1986年国家选派该厂椰雕师冯德鉴到坦桑尼亚传授椰雕技艺,受到该国元首接见。改革开放以来,文昌市东郊镇符史琼等30多家家庭式椰雕工艺厂相继成立,他们技艺精巧,生产椰猴、椰妹、纽扣、手提袋等。

  海南椰雕的工艺有椰壳雕、椰棕雕、椰木雕三种:

  1.椰壳雕。以坚硬的椰子壳为原料,经过磨光、雕刻、镶嵌等工艺制作成工艺品。雕刻的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沉雕、通雕和沉雕,还有用金、银、锡、角、石、骨、檀香木、花梨木、贝壳等镶嵌装饰的。

  雕刻的图案有人物雕(如八仙人物等)、动物雕(如孔雀鸟、凤凰等)、植物雕(如椰树、槟榔树、花草等)、自然风光雕(如五指山、万泉河等)。椰雕的成品有茶杯、茶壶、花瓶、罐、碗、盅、盘、勺、袋、纽扣等。

  2.椰棕雕。以椰棕(椰子外皮)为原料,经过切、割、雕刻、磨光等工艺制成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工艺品和日用品,如椰娃、椰妹、椰公公、椰婆婆、椰猴、椰猪、椰狗、椰猫、椰棕帽、椰棕刷等。

  3.椰木雕。经过锯、车、烫、衔接、磨光、雕刻等工序,制成桌、椅、柱、梁、瓶等用具,在上面雕龙刻凤及各种花鸟图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