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52 隔江笔仗

《一代权臣》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52 隔江笔仗

作者:笔讷 字数:2919 书籍:一代权臣

  秋仪之又转向郑超说道:“皇上,既然这样,御驾亲征的事情,就算是说定了。林先生正在草拟战书,待战书送到郑鑫那边,约定决战时间,皇上便要启程同逆贼郑鑫决战。”

  秋仪之这话说得近乎命令,对至高无上的皇帝和皇权无疑是一种置疑和无视。可现在这位皇帝郑起,既没有反抗的心力、也没有拒绝的实力,只能低头嗫喏道:“朕……朕知道了……”

  皇帝到底是不是心甘情愿,对秋仪之而言实在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他哂笑了一声,朝皇帝作了个揖:“既如此,那臣就下去准备最后的决战了。这些日子,还请皇上小心将养龙体,万一皇上龙体欠安,还要劳神亲征,臣也是舍不得的。”

  秋仪之这几句话,相当于将皇帝以重病的名义推托不去的路子也给堵死了,让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太皇太后更加不知如何应答。

  于是秋仪之“哈”地笑了一声,又向两位名义上的天下止住拱了拱手,一转身便领着赵成孝、尉迟霁明及十一个亲兵离开了“立政宫”。

  林叔寒起草的战书,不出几天,就被送到了郑鑫的手中。

  战书却是监国而非皇帝的名义所书写的,起头便是秋仪之列举了郑鑫罪行的文字——其中有的是坐实了的、有的是添油加醋的、还有的则是子虚乌有强压在他身上的。郑鑫倒也颇有几分气量,知道两军交战之前逞一逞口舌之勇也是颇有几分必要的,若是自己发兵讨伐秋仪之,也同样是这样一番说辞,因此看过算过,也没放在心上。

  几句狠话之后,便是秋仪之约定同郑鑫决战,要凭这一战的胜负决定天下大势。

  决战是一定要决战的,可日程、地点、兵力都极有讲究,特别是郑鑫和秋仪之之间,还隔开一条滔滔长江的情况之下。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决战的地点——若是放在江南,秋仪之在江北的军力,应当如何渡过长江;若是放在江北,郑鑫在江南的大军,又怎样渡过天堑?更何况就算是能够将这些人马,连同粮草辎重一股脑地运过长江,那也要面对以逸待劳的对手,而对手极有可能趁自己立足未稳的时机,来一个“击敌半渡”,这样就能从战斗一开始便占据极大的优势。

  郑鑫带着这样的怀疑,继续往下阅读,果然见秋仪之在战书里约定,在长江北岸的山东道徐州府地界决战。

  看到这里,郑鑫不禁暗骂了一句:“真真是个刁刻的秋仪之,知道兵力比我少、比我弱,就想出这样的法子来诱我上当,我岂能让你如意?”

  他接着往下看,却是秋仪之情愿让出徐州沿江三舍之地,让郑鑫从容登陆、摆开阵势之后再行决战。若是郑鑫不信,可先派小股部队前来侦查踏勘,若有半点违背承诺之事,宁可将洛阳城拱手让出。

  “拱手让出洛阳城”,郑鑫是不会相信的,可派人去江北看一看倒是个不错的选择——若是秋仪之真的能够信守诺言,那便能将计就计率领大军渡江与其决战;若是秋仪之的计策,那损失的也不过就是些零散兵马而已。

  战书后面又写道:天下征战日久,百姓不得休息,是非对错自有天定,行天道者天必助之、无人伦者天必厌之,不若在沙场之上一决胜负,以明天下正统归属。

  这几句话,真真说到了郑鑫的心里。

  郑鑫原本受了天尊教主温鸿辉的挑唆,半推半就地做了弑君杀师的丑事,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乃是逆天而行的坏事,本来就十分心虚。而他将岭南王郑贵父子杀死、将河洛王郑华、二弟郑森、左将军韦护囚禁起来,其实也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可秋仪之那几句话,分明是将逻辑扭转过来——只要能在这场决战中取胜的人,便是“行天道”者,便成了毫无疑问的正统卫道之士——自己只要能在战场上战胜秋仪之,那身上这些污秽便能被洗个干干净净。

  这对于一心想要继承大汉正统的郑鑫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他用力将砚台中的朱砂搅拌了一番,将均匀得不能再均匀的朱砂舔饱了一支新笔,在秋仪之所下的战书上批阅道:“准,于山东道徐州地界决战,背信者天诛地灭。”

  话虽如此,郑鑫素来知道秋仪之的脾气秉性,也多次见过他领军作战时候的刁钻伎俩,还真怕他临时背约,杀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因此郑鑫派人将这封战书送还江北之时,果然选了一员名叫唐建隆的中郎将,领精兵三千,一同前往江北。

  这个唐建隆是郑鑫在山陕道招募的,看他身上除了西北汉子的一股莽劲之外,还难得地有几分聪明机灵,模样长得也十分正气英朗,因此便引为心腹,今日终于能够派上用场,先行一步到江北去打探情况。

  唐建隆却是满肚子的不情愿,可无奈郑鑫对他有知遇之恩,只能硬着头皮,带了手下三千人马,分乘五艘新打造的大船,向江北而来。

  其实比起这个既不识江南地形、又不熟悉山东风貌的唐建隆,郑鑫手下还有一人更加适合执行北上探查情况的任务。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早在大行皇帝郑荣手下便颇受重用的将军张龙,他在平定岭南王府叛乱之时就负责大军南下事宜,无论对江南江北的情况都十分了解,而且同郑鑫关系颇为密切——这次郑鑫同秋仪之彻底决裂,张龙也是站在郑鑫这一边的。

  然而张龙毕竟官位太高、权柄太重,郑鑫自己又有些心虚——连登门质问自己的左将军韦护都一狠心囚禁起来了——对张龙这个资历只是略逊于韦护的张龙将军,一样是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压服,更不敢派他单独到江北去执行这样重大的任务。

  因此,对长江中下游两岸毫不知情的唐建隆,便只能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两眼一抹黑地便来到了长江北岸。

  然而令唐建隆感到意外的是,迎接他的并非是北军无处不在的杀气腾腾的眼神,却是热情得令人甚至感到有些不好意思的招待——

  他刚刚领军从渡船上下来,便有北军的专人迎接,将其送到已营建齐整的营盘之中安顿下来,又有一员形容颇为雄壮大气的武将负责过来同他联络。

  这员武将不是别人,正是秋仪之先期派来的赵成孝。

  赵成孝此来,奉了秋仪之的军令,除了要外松内紧地做好沿江防御之外,暗中还身负其他重任,因此他对这个唐建隆十分客气,一见面难得地说了几句好话后,便询问道:“唐将军,据说你是送郑鑫的战书过来的,不知是否待在身边?”

  唐建隆早就听说过赵成孝的威名,见他亲自来迎,还有几分受宠若惊,忙回礼道:“这样紧要的物件,末将自然待在身边,正要交给赵将军,带入朝廷送到监国秋大人手中。”

  “那好,那好。”赵成孝说道,“只是此物太过要紧,末将也不敢收受,应当由唐将军亲自交到秋大人手中,再由大人进奉圣上。”

  唐建隆听了大惊失色,以为是赵成孝要自己捧着战书进京去面见秋仪之,却听赵成孝又说道:“末将之前听到后方传来的消息,说是秋大人正在往长江这里赶来,大概过个两三天就能抵达。不如唐将军现在这边暂住几日,待大人过来,再亲自交给他如何?”

  唐建隆正奉有打听秋仪之这边情报的任务,这样的安排,他再满意不过,连忙满口答应下来:“好说,好说。全凭赵将军安排。”他一面说,一面作揖,唯恐赵成孝反悔食言。

  将赵成孝送走之后,唐建隆也不敢有半点放松,连忙下令众军退出营盘,将这座北军提供的营垒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确定其中没有什么机关异常之后,才又命人重新驻扎进去。又命全军分为三班,三班人马轮流休息睡觉,就连饮食所用的粮米菜肉,都是从南方带来的。

  这样太平无事地过了一夜,赵成孝又来拜访,却是来邀请唐建隆查看决战地点的。

  这也是唐建隆北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他都没法拒绝赵成孝的邀请。然而现在毕竟是在对手的地盘之上,唐建隆唯恐有什么意外,点起一千军马,随自己一同行动。

  赵成孝这边却是十分自信,除了自己本人之外,只带了七八个随从,便领着唐建隆往北方纵马而去。

  这群人行进速度并不缓慢,然而走了有近一个时辰,却尽是一片无甚起伏的平原荒地。

  唐建隆有些不解,问道:“赵将军,你也知道我是西北来的人,第一次到大汉东边来。都说东部尽是鱼米之乡,怎么没想到居然跟西北黄土高原一样荒凉?居然连一户人家都没有?”

  赵成孝答道:“秋大人同郑鑫约定了,要退避三舍以为战场。这里的附近的居民农户,秋大人已下令他们暂时迁走,妥善安置了。等大战过后,再回归故里。”

  唐建隆皱了皱眉头,说道:“末将也是农民出身,这样莫不是要荒芜了土地了吗?误了一时农时,可就是误了整整一年啊!”

  赵成孝笑道:“唐将军是农民出身,末将也一样是农民出身。这点秋大人早就想到了,这边拢共迁走农户不过三千余户,不到一万五千人,都由官府出钱先养起来。待今年过冬之后,再发给种子粮食,免其三年赋税,这样估计也就能够恢复元气了。唐将军,你看不知这样做妥当不妥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