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眼 第10章

《天眼》第10章

作者:彭见明 字数:2940 书籍:天眼

  第一部分第六章山大了,什么草都长(1)

  何半音是个性情孤僻的孩子。他不喜欢和同伴玩,在路上碰到小伙伴也立刻躲开或绕道走。他常常一个人独自游荡。他有两个姐姐,但从不和姐姐呆一起,他不爱和外人来往尚可理解,但和自己的姐姐都那么疏远就叫人想不通了。

  半音不爱与人相处,并不见得没有快乐。一队蚂蚁搬家,他可以静静地蹲在地上看半天;燕子衔泥在梁上砌窝,他天天守着看,一直要看到它们将新巢筑成,然后看到它们有了小燕子,他才能够放下心去关心别的事情;他不爱和人玩,却喜欢和猫狗对话,十八里铺的猫狗都喜欢他,只要他一出门,猫和狗就集合了,他发明了各种指挥猫狗的口哨声,一声令下,所有人家的狗都不听主人的了,会屁颠屁颠跟着他跑,为此全十八里铺的孩子都嫉妒他,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带着它们奔跑在山野间,俨然一个司令……

  于政委来十八里铺视察工作时,顺便去看望他昔日的恩人何了凡。这时于政委转了业,在了丁县当县长,但十八里铺人还是习惯叫他“政委”。

  其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火爆的时候,其他县的县长,十有八九都被弄下台去了,为什么于县长不倒呢?恐怕是武装部他那些老部下保了他,那时候只有军队说的话还管用。再说他的剿匪功劳余威仍在,一条没有腿的空空荡荡的裤脚立马可让人肃然起敬,造反派一时也奈何不了他。于政委得知半音八岁了还窝在家里看蚂蚁搬家,没去上学念书,便把孩子叫来问话。

  政委问:你想读书吗?

  半音望着于政委,不回话。父亲示意儿子点头,半音点了点头。

  政委:一个孩子应该读书。

  他又点点头。

  政委:要好好读。

  半音再点头。

  政问何了凡:喂,你这个孩子,不会是个哑巴吧?

  了凡忙答:政委,这孩子从小不爱讲话。

  政委:要是这个样子,这书怎么读?

  父亲问儿子:你会读吗?

  半音点点头。

  何了凡向政委保证:真要是到了教室里,他会讲话的。

  于政委道:这就对了。

  于政委掏钱给何了凡,让他立即去给孩子置办行头并付学费,并通知十八里镇小学安排半音插班。

  半音兴高采烈地背着新书包去上学,脚板有意在十八里铺的石板上踩得“噼噼啪啪”响。十八里铺的乡邻从来没见这个孩子这么精神过,真替他高兴。大家也从心底里感谢于政委,他真是个重感情的人,并不因为何了凡不争气被工厂里开除了就疏淡他,还想方设法帮他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十八里铺的所有猫狗都来送半音去上学,这种场面很壮观,也令老乡们感动,人不知,狗有义,猫狗也情长呵,这孩子并不孤独。待送到下山的一棵大松树旁,半音叫它们回去,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夹着尾巴离去,它们是不愿他去上什么学的。当何了凡牵着背着新书包、穿着干净衣服的儿子的小手,腼腆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时,老师立即中断讲课,向全班同学介绍来插班的他:同学们,这位新来的同学,叫做何半音。为什么取名叫半音呢?我看他唱歌一定会把4(发)和7(西)唱得很准。

  同学们哈哈大笑。

  半音一脸麻木,他还不晓得什么叫4(发)和7(西)。

  见状老师不再开玩笑:同学们,欢迎何半音同学。老师带头鼓掌。

  大家鼓掌欢迎。半音的嘴角歪了一下,他这便算是笑了。

  但是,半音只在小学校里呆了一天,便不愿再去上学了。老师教他认的字,他全部认得。当时十八里镇的小学只有三十几个学生,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里同时教几个年级的课程,这种班叫做“复式班”。教一年级的课文时,二、三年级的同学便写作文或做算术。二年级上课时,一年级和三年级不许讲话,埋下头来干老师布置的活。待到教三年级,其余者也这样。八岁的半音是去读一年级的。当他一口气听完三个年级的课、又讨来二、三年级的课本,能一字不差念完课本上的字时,就再也不去上学了。原来以为上学读书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这层神秘的面纱,只一天便被他揭开了。在他看来,读书远远不如蚂蚁搬家和燕子砌窝那么神奇。

  第一部分第六章山大了,什么草都长(2)

  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何半音过不惯集体生活,他一个人独处惯了,一下子与这么多人在一起,老觉得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弄得他心神不定。再是怕吵闹,一下课孩子们尖叫乱蹦,他的心便跟着狂跳,像虫子钻进了脑壳一般“嗡嗡”叫。

  半音下午回家时,脸色苍白。他对父亲说他不想去读书了。

  何了凡没有骂他。知子莫过父,原因他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不久于政委知道了半音逃学的事,狠狠地骂了何了凡一顿。

  了凡委屈地说:老师教的那些字,他都认得,就坐不住了。

  于政委为此事专门找了十八里镇小学的老师。老师也证实这孩子一口气可把一到三年级的语文书全部念完,一字不错。

  于政委问了凡:你儿子没上过学,怎么认得字?

  何了凡说儿子早该上学了,可是他又供不起,再说让一个才几岁的孩子走十八里路去上学,他也不放心,就打算自己来教他开眼睛。他想要是把寅斋公教他的那点文化传给儿子,也就差不多够用了。他还找来一些孩子读过的、不要了的旧课本用来教儿子。半音读书认字的兴致很高,记性也好,生字教一遍就认得了,也就年把工夫,待到他去上学时,能把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字全认出来。

  这么一讲,政委也不好说什么了。

  正好这时半音捡柴回来,于政委叫他过来。

  半音吓得掉头就跑,他辜负了于政委的栽培,内心深感愧疚。

  政委道:你过来,我不批评你。

  父亲也叫他过来。半音这才颤抖着过来。

  于政委说:听说你认字蛮厉害,来,我来考考你。说着政委掏出身上的《毛主席语录》,翻到中间的一页,叫半音认。

  听说只是要他认字,半音便放松了,他只看一眼,便按着这一条语录往下背诵。《毛主席语录》也是家家必备的“圣经”,半音早在上学前就烂熟于心,这怎能难倒他。他一口气便背完大半本,经父亲的坚决制止,他才停下来,他有些不快地瞥了父亲一眼,怪父亲打断了他的兴致。

  于政委脸上便有了悦色,说:去拿纸笔来。

  半音找出半支铅笔,一张皱巴巴的纸。

  于政委指着一条语录:这样吧,你从“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一条开始,往后默写五条。

  因有字写,半音劲头更大,马上伏在吃饭的桌上,刷刷刷飞快地写开了,于政委歪过头看,见这孩子的字倒也写得又快又工整。不一会,交上卷来,一字不丢,字字清楚。

  于政委叹一声:孩子,你是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呵。

  何了凡听罢眼圈一红,而半音却不知是什么意思。

  何了凡带回一个私生子并因此丢掉饭碗,十八里铺人不认为是一个什么问题。在地少山多、水少风大的山里谋生,要付出更大的力气,只有男人才有足够在山里生活的力气,所以一户人家一定要有男子,男子再生男子,不然就撑不起一个家,就算不上一户像样的人家。何了凡的老婆生下来一对双胞胎女孩后,肚子再也鼓不起来了,所以后来了凡在外面生个男孩,不但无人指责,却是家家户户都上门去祝贺。当讨论到工作要紧还是儿子要紧时,全体十八里铺人一边倒:儿子比工作重要。

  但何半音在十八里铺生活得并不好,他的两个比他大十岁的姐姐一点也不喜欢他,在她们看来:这个“野种”一旦进入这个家,便是野狗占了家山,今后这份家业就都是他的了。

  何了凡把半音带回来的第五个年头,他老婆上山扯笋子时被五步蛇咬死在山上,从此两个女孩当家。只要何了凡一离开家,她们便想出种种阴毒的办法折磨半音,他的屁股和大腿两侧常常是一块青一块紫的,不让他吃饱更是常见之事。这事倔犟的何半音从来没有对父亲讲过。如此看来,童年时何半音被扭曲成个古怪的不近人情的性子也不为怪,连同父异母的姐姐尚不能容他,叫他怎么相信别人?他也不会相信学校能给他带来快乐。

  第一部分第七章悲如何,乐又如何(1)

  20世纪60年代最后一个中秋节,十八里铺的男人在后山上修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在夏天发山水时被冲开一个两丈宽的口子。太阳还没有落山的时候,队长老孔说今天早点收工,好歹也是过中秋。大家就扛着锄头、挑着箢箕往家走。这年头早已不时兴什么年呀节的,谁也没想到今天是中秋节,经队长这么提起,大家心里便多少有了些暖意。但下坡时有人说起一件事,立刻把好不容易有了的一点暖意也赶走了。

  说是就在过中秋的头两天晚上,被遣送到十八里镇劳动改造的原县长于长松在家中上吊了。幸好又没有吊死,地主郭先知家那根棕绳因用久了,不牢实,就在于长松快要落气的时候,一挣扎,便断了。不论是人还是牲口,在快落气的那一刻,都是要使尽最后一点力气挣扎一下的,比如杀鸡,在流血时鸡是不动的,在血快流尽的时候,便要使劲扑腾几下,如不抓牢了,还会蹿出去跑很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