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叶黄金 第一百六十章 舌尖故乡味(下)

《一叶黄金》第一百六十章 舌尖故乡味(下)

作者:南山嘉荣 字数:1999 书籍:一叶黄金

  采完茶,该是分出每个人采摘多少的时候了。

  此时,往往成年人的背篓、竹篓里装满茶叶,那些淘气贪玩的小孩子竹篓里的茶叶却蓬蓬松松的,盖不满底,不过,这也影响不了小伙伴们的好心情。

  他们将采摘的茶叶提回家里,农天一的祖母早已准备好一把簸箕。农庐将茶叶倒在簸箕中,一家人围着簸箕短起茶叶来。

  短茶叶是炒制凤山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长的、大的芽叶折短。因为是自采自用,采摘茶叶时就不用太多讲究,只要是细嫩、新鲜、干净的鲜叶,就都采摘回来,这就需要在炒制前先短茶。

  其实,短茶叶也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全家人围坐一圈,边短茶边说笑,其乐融融。

  农天一先是向其祖母汇报一天中的趣闻乐事,说着说着,祖母和父母便出谜语给大家猜,什么“生在青山里,死在热炕中”呀,什么“颈长嘴小肚子大,头戴圆帽身披花”呀,什么“一个坛子两个口,大口吃,小口吐”呀……

  当孩子们猜出谜底是茶叶、茶壶时,一家人都笑起来了,屋子里充满笑声和欢乐。

  这时,茶叶已经短好,农庐将短好的茶叶摊放在簸箕里,农天一的祖母早已把晚饭做好。这顿晚饭吃得特别香,因为大家都参加了一天的茶叶采摘,其祖母特意弄了几个平时只有来客人才吃的好菜。

  吃过晚饭,倦意爬上来了,农天一匆匆洗了澡,很快进入梦乡。而此时,他的祖母、父亲、母亲炒制茶叶才刚刚开始。

  他们一个站在灶头负责翻炒,一个在灶膛边负责放柴着火,一个在一边协助。经过杀青、炒二青、闷堆、拣剔、炒干等工序,新茶经过一道道工序就炒好了。

  到第二天吃早饭时,一家人喝的已经是新茶了。这时的茶喝的“粗叶子茶”特别香,热茶喝下去,感觉香气沁到了脑海深处,人也神清气爽了。

  稍大后,农天一有一个问题始终没弄明白:凤山前山的几块茶山都属于他们家的,后山的几块茶山却又是邻村的,而在两个茶山中间,还夹杂着几小块属于其他村的村民。这两个茶山都在沮河以东,与茶山相距也不是很远。

  按理说,茶山应该是按照村镇区划为边界的。但在这里却并非如此,而是相互交叉的,也就是说,这茶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农天一感到十分诧异。

  有一年春天,农天一到凤山后山游玩,从茶山经过,看到几位茶农正在采摘春茶,便和他们攀谈起来。原来,在这里面是有其特殊习俗所致。

  有一位熊姓的中年妇女说,她家的一位曾祖母出嫁时,娘家的父母划了几小块茶山,作为女儿的陪嫁,以便女儿出嫁后有娘家的茶喝,又能保证自己今后到女儿婆家做客时也有自家的茶喝。于是,这位曾祖母的后代一代代就继承了这几块茶山。

  后来又听到一个故事:一位刘姓老祖宗,要把女儿嫁到沮东的南门村,女儿出嫁时哭个不停,父母以为女儿太小,舍不得娘家,就请女儿的几位好姐妹劝慰她,让她宽心。几位好姐妹劝了好长时间,女儿还是哭哭啼啼。不明就里。

  父亲见状,就问女儿,是不是陪嫁少了?

  女儿告诉父亲,陪嫁不少,只是今后喝不到自家的茶了!

  这位父亲嗜茶如命,本不打算划茶山给女儿作陪嫁的,但拗不过女儿,只好答应女儿划一块茶山给她。

  女儿听了,破涕为笑,就高高兴兴地嫁了人。

  将茶山作为陪嫁,这在其他地方可是少见的。在凤山一带,却是时有发生。

  每到采茶季节,到茶山采茶的,除了当地人,还有远道而来的采茶工。

  每当这时,茶山上男男女女手里闹舞(即采茶),嘴里讲古,谈古说今,打情骂俏,好不热闹!于是附近茶山的人都成了熟人,为了凑热闹,干起活来不分彼此,也没有什么界限,你先帮我采,我再帮你摘,吵闹声、嬉笑声不断,惊飞了山雀,只怕是要把茶山震塌!

  就这样,年复一年,大家在一起采茶,采成了和气一团,无形之中也调和了乡邻左右,气氛也就更加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相处就像一家人。

  凤山茶好,凤山茶香,可是凤山茶数量少,不成规模。这是一个硬伤。

  长期以来,这里的茶山本来就少,平均每户也就二十几棵茶树,极为稀少。可惜的是,茶山上的茶树,慢慢变成了“野茶树”,老人们爬不动山,年轻人又懒得打理,觉得没有钱赚,就这样好多茶山荒芜了,茶树间长满了杂木荒草,一棵棵茶树回归到野生状态,无人修枝,无人砍树下的乱草和杂木,春季到来,茶树上的新芽就越来越少。

  物以稀为贵。奇怪的是,坏事反而变成了好事,野茶树上的春茶愈发显得珍贵。这让一些精明的茶商看到了商机。他们提前来到凤山脚下,与茶农商定,采购凤山的新茶。

  阳春三月,一些闲在家里精明的村民瞅准商机,相约来到凤山脚下的茶山采摘“野茶”,将鲜叶卖给茶商,收购价格也成倍增长。

  茶商将凤山茶收购后,进行一番加工、包装,卖出来的并不叫凤山茶,而是叫天鹿茶,因为在南颐县及其附近县镇,人们只认天鹿茶,因为天鹿黄茶品质好、名气大、价格高、利润大。这就把凤山茶给活活淹没了。

  其实,凤山茶与天鹿茶同属黄茶,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及制作方法一模一样,炒制好的凤山茶,其色香味与天鹿茶并无两样。

  之所以南颐县及外地人都知道天鹿茶而不知凤山茶,一是因为天鹿茶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定为“贡茶”,知名度高,品牌响;二是因为凤山茶规模和数量上不去,在市面上一直未形成规模和名气,难以打开销路,也就不足为怪了。

  古人为地方特产取名,往往用的是小地名。而凤山与天鹿禅寺相距仅十多里,属于同一茶脉,因此凤山茶与天鹿茶其实是同一种茶,但是人们却不知凤山茶的真味。实属一大遗憾。

  农天一喜欢喝凤山茶,也就是他常说的“粗叶子茶”,因为它生长在道教圣地凤山,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品饮凤山茶,汤色黄绿明亮,味道清香甘醇,有自然原生之味,又有道教仙山之魂。

  农天一之所以如此酷爱凤山茶,一是因为儿时温馨的记忆,带有浓郁的茶情和乡愁,二是由于他与祁玉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之情。

  所以,舌尖上的故乡味道,醉香不过家乡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