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叶黄金 第一百五十九章 舌尖故乡味(上)

《一叶黄金》第一百五十九章 舌尖故乡味(上)

作者:南山嘉荣 字数:1941 书籍:一叶黄金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境遇,有些茶却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

  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过团年饭,巫青说去泡茶。

  这时,巫青抱着茶壶说,家里有几样好茶,都是你们晚辈们孝敬的,你们喝哪一种?

  农天一说,就泡咱们家自己炒的茶叶。

  巫青说,那么多好茶叶不喝,怎么非要喝这个粗叶子茶?

  农天一说,我们是一家人,又不是外人,不必拿那些好茶叶讲面子,再说了,我们从小就喝惯了这种粗叶子茶。

  这个“粗叶子茶”,农天一是受教书先生的影响。他的启蒙老师祁先生是凤山人,常常喝这种“粗叶子茶”。因此农天一慢慢就跟着祁先生喝习惯了,有时还真的就放不下了。

  巫青拗不过,只好照办。

  不一会儿,巫青端来一壶茶,用瓷杯一一给大家倒上,边倒边对儿子说,“也是的,你小的时候,如果来客了吃一顿肉,我就叫你先喝一杯茶后再出去玩,怕你消化不好,免得出门咽了风、嗝了食。”

  农天一坐在火垅边,手捧热茶笑了笑,又情不自禁地将鼻子靠近杯沿,用力吸着杯中清香。茶水滚烫,他不敢用嘴唇接触茶杯,只能用眼睛盯着黄得透亮的茶水。

  农天一看到大家用嘴对着茶水吹,然后迫不及待地吸杯沿上烫嘴的茶水。

  农天琴说,这个茶汤厚,好有味呢!

  丹霞笑着说,吃了义母做的鸡蛋糕、拖皮子肉,再喝这个茶最舒服不过了。

  白龙杰也跟着附和道,“这粗叶子茶,味道就是不一样。”

  农天一吹了吹茶水,吸上一小口,茶水顺喉而入,一股独特而又十分熟悉的清香味儿浸润到心底。

  他边喝边说,常年跑外,喝过各种各样的茶,还是香不过家乡炒的凤山茶!

  凤山茶,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凤山及周边一带的茶。汪秀才曾经在《荆山随笔》中写道:沿凤山山麓三四里曰“童家畈”、“徐家畈”、“汪氏山庄”,皆产茶,汪氏尤绝。这里所说的童家畈、徐家畈均在凤山西南面;汪氏即汪氏山庄,也就是汪秀才家了。

  凤山茶树多生长于山脚、山腰。不像其他地方的茶园,多建在较平坦的山岗坡地。有的为了采摘方便,山民就把茶园尽量开垦得平坦些、宽阔些,把茶树栽培成行,整齐划一的样子。

  凤山茶园多是依山形而建,大小不一,较小的,大多不足一分地,有的甚至只有一米见方,仅能长出一、两株茶树。还有一些茶树直接长在岩石缝中,或悬崖峭壁之上,颇有采茶如登天之感叹。

  凤山茶园比较独特,茶树高矮不一,树形也千奇百怪。所以凤山茶农从不修剪树枝,任其生长,只是每年到了秋季,用镰刀砍光茶树周围的荆棘和杂草就可以了。

  因此时间长了,茶树都长得比人还高,采茶时需要搭梯,或将树杆拉弯下来,有的树高,非得架梯采茶不可。如果是见惯了高矮划一茶树的人,在凤山上看到一株株高过人头的茶树时,极有可能会把这些茶树错当成普通的荆棘杂木了。常常有人因此闹出笑话。

  凤山茶生长在红砂岩风化后的土壤质地里,砂粒含量高,肥沃疏松,酸度适宜,具有茶树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天然养料。这种土壤里生长的茶树,叶肥芽壮,黄绿油亮,清香扑鼻。凤山一带的山脚、山腰海拔只有一百来米,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漫射光,春秋季则被云雾包围,几条小河环绕其间,宛如人间仙境。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才成就了凤山茶特有的品质。

  小时候,每到清明前后,农天一就会去祁先生的凤山茶园采茶。这时,农天一也休学了,这几天就成了他最高兴的日子。农天琴稍长后,也会跟着农天一去山里采茶。

  天刚蒙蒙亮,农天一的祖母已经煮好一大锅饭,用筲箕滤干米汤,将瓦盆盖在上面蒸。因为兴奋,这一天兄妹俩人也起得特别早,起床的时候,已经闻到了饭香味了。

  这时,农天一的祖母正在往瓦盆里盛饭,她将饭上面蒸好的灌肠拈到葱板上,往锅里的米巴上淋上一小勺菜油,再放上一层鲊金椒,就着灶中余火炕起来。不久祖母将锅巴盛到一边,重新铲回几大铲热饭,将切好的灌肠和锅巴的边边角角放到锅里,再放些豆豉、葱花,和在一起炒起来,然后盛到干净的容器里,捏成一个个饭疙瘩。

  祖母说:锅巴和饭疙瘩,是你们今天带到茶山吃的中饭。

  农庐早已为大家准备好了采茶的背篓、竹篓;巫青在厨房烧好了开水,用一把半尺高的黄亮亮的竹茶筒泡了茶,将泡好的茶水倒进两个竹筒水壶里。这是要带到茶山上喝的茶水。一家人吃过早饭,背着背篓,提着竹篓,向着茶园方向进发。

  这时,他们来到凤阳河口。一行人踩着鹅卵石中的便道沿河而上,一路嘻嘻哈哈,嬉戏打闹,惊飞了山林中的山雀。不久,采茶队伍就来到了目的地——凤山北麓的大小茶山。

  农天一总是忘不了小时候采茶的情景,茶山上的那一片沸腾场景。大家迅速地分散开来,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手中不停地采茶,嘴里说说笑笑,讲到兴致,还会唱起《采茶歌》:

  正月去采茶,

  二月茶发芽,

  三月不去采,

  老了一园茶。

  四月茶叶长,

  五月插黄秧,

  六月不去采,

  热坏采茶郎。

  七月茶叶稀,

  八月登高去,

  九月不去采,

  十月无茶吃。

  ……

  这时候,小伙伴们各自提着竹篓,兴奋得满园疯跑,看到嫩芽都觉得十分欣喜,三下五除二地采起来,有时就蹲着采摘一会儿,面前的一棵茶树还未采摘完,就跑到其他小伙伴那里凑热闹,采了一会茶叶,又慌里慌张跑到下一棵茶树采摘……没有什么次序可讲,纯粹的跟打乱仗一样。

  可有意识的是,不到几个时辰,农天一就跟着其他小伙伴已将整个茶山上上下下跑了个遍,随后采茶的兴趣也降至低点,兴趣没有了。这时小伙伴们便自然地聚在一起,爬岩壁,溜滑坡,攀杉树,玩毛毛虫,玩累了便吃锅巴和饭疙瘩,喝竹筒里的茶水……

  当日头挪到茶山外面了,也就到了下山之时。农庐一声吆喝,男女老少背的背,提的提,满载刚采的新茶而归。

  一路上,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满篓子的茶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