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100分卷版) 第1018章

  太守派人随着打鱼人去寻找,可是找来找去,再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由陶渊明这篇文章,后来就产生了“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就

  是超出人世以外;“桃源”就是桃林的尽头。“世外桃源”是说在人世之外

  的极为美好的地方。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不可

  能存在,所以后来常用它来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也常

  用它比喻那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打草惊蛇

  唐朝时候,当涂县(在今安徽省)的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他和手下的办

  事人员勾结在一起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把老百姓害苦了。

  老百姓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写了状子,控告王鲁的一个主薄(相当于秘

  书),坚决要求惩办他。

  状子送到王鲁手里,他一看状子上写的罪行,每桩都跟自己有关系,便

  心慌了,不由得拿起笔,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们虽然是打草,但我正像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了惊吓!”

  后来这八个字简化成了成语“打草惊蛇”。常常用来比喻因为办事不周

  密,反而使得对方有了警戒,预先有了防备。

  叶公好龙

  传说楚国有一个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

  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

  来到叶公家里。头从窗口伸了进去,尾巴一直绕到了堂屋的旁边。

  叶公看见了天上的真龙,大吃一惊,吓得浑身哆嗦,脸色铁青失魂落魄,

  慌忙逃跑。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叶公那种表面上爱龙,实际上怕龙的人。

  “叶公好龙”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一句成语。“好”是喜爱的意

  思。现在往往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和讽刺言行不一的人。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

  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

  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

  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

  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

  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

  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

  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

  “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

  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

  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

  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

  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

  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

  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

  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

  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四面楚歌

  “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双方

  又发生了多次战斗。项羽本来兵精粮足,但由于他实行了错误的政策,失掉

  了人心,所以军事上节节败退,最后被刘邦的汉军包围在垓下(现在安徽省

  境内)。

  一天夜里,项羽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歌声凄凉悲切,动人心弦,

  原来唱的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

  项羽军中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情不自禁地

  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全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想打

  仗。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

  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爬起来,准备与刘邦决

  一死战。但冷静一想,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外面又包围得严严实实,怎么能

  行呢?他只好决定拼死突围。他一面愁闷地喝着酒,一面想着这些年来的战

  斗生活和眼前的惨败,伤心地和心爱的妃子虞姬告了别,就带着士兵冒死冲

  了出去。

  项羽冲杀了一阵,带着剩下的一点士兵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汉军紧追不

  放,把项羽一直追到了乌江边上。项羽眼看无路可走,想到失败的局面已无

  法挽回,也没脸再回江东去见家乡的父老,就悲惨地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成语“四面楚歌”就是从这个故事

  中产生的。“楚”是古国名,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四面楚歌”字面

  上是四面八方全是楚地的歌声,引申开来是四面八方全都反对,陷入了非常

  孤立的境地,用来形容极端孤立的境况。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治上谋

  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

  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

  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

  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

  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是说,见多了也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

  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

  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

  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

  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

  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

  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

  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

  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

  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在

  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

  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