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叫黑牛的大汉高高兴兴的拿了钱带着一个兄弟走了,不一会儿拎回来两大篮包子,还有两碗豆腐花。
他们端着豆腐花的样子小心翼翼的,就像是端着珍宝一样。
“豆花来了。”
两碗豆花放桌子上。
两大篮子水煎包也放桌子上。
黑牛:“这水煎包一毛钱一个,咱们跟老板熟,他按八分算的,嘿嘿。”
这些人激动的不知所措。
裴彦:“吃吧!”
王一毛赶紧拿出七八个包子放在裴彦面前,其余的让他们拿走了。
这些人都像是饿疯了一样,一个包子塞嘴里囫囵往下吞,连味道都不尝一下。
王一毛一边吃包子,一边端过豆花,吸溜吸溜地跟着吃起来。
豆花配水煎包,简直是绝了,那味道在嘴里面相互融合,吞咽进胃里……
这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尤其是裴彦家的豆腐花,入口即化,豆香味儿加上肉香相互融合恰到好处,不咸也不淡。
裴彦:“怎么样?”
王一毛:“太好了!好!好!”
他家的豆花要是能做出这个口味儿,也不至于卖不出去。
“大哥!以后我们跟你干了。”
王一毛一说话,还是江湖口音就跟□□一样。
裴彦:“……”
其实裴彦不想跟他们作对,和气生财多好?
他看出来了这些人虽然不是好人但是也不是十恶不赦,他们从里面刚放出来,有一些恶习不假,但是加以引导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是不能用歧视的眼观看他们。
王一毛屈膝想跪下:“大哥以后我们真听你的话,绝不惹麻烦。”
裴彦觉得可以试试。
但是对方三十几岁的大汉,管他叫哥……
王一毛以为裴彦不答应,都想给他磕头了。
门外裴大年早就等急了,正想闯进来找人。
就见王一毛把人送出来了,另外还有几个大汉对裴彦点头哈腰的,要把裴彦送回家。
“裴彦兄弟,我们有的是力气,我们护送您回家,您要拿的东西我们帮您拿。”
黑牛带着几个兄弟就要给裴彦帮忙。
裴大年:……
裴大年以为这些人都抽风了,就一会儿的时间变化也太大了?
这帮人太热情了,也挺可怕的。
裴彦赶紧拒绝。
“不用了,你们按我说的做先把豆花给磨出来,明天我带配料过来,咱们统一卖。”
这些人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一个个像过年一样。
等到了半路,裴大年推着车子实在是忍不住了:“你答应他们什么了?”
裴彦:“开连锁店,咱们出手艺,他们出人出豆花,大家合伙一起做生意,挣了钱分提成。”
裴大年:……
儿子这些话,他听不懂。
现在裴大年也不计较这些,只要是裴彦没有挨欺负,爱咋干咋干。
反正他们家也不出粮食。
不出粮食就不担风险,要是还能赚钱,那就是更好了。
其余的事情裴大年也不懂。
今天裴彦一口气买了十只鸡,买了五十块钱的肉,全都放到车上让裴大年带回家。
有了自行车就是不一样。
裴大年带了一大车东西回来,在村里又引起不小的轰动。
“你们看看裴彦买了多少东西回来,我看着足足有十只鸡呢?”
“咱们一只鸡都吃不起,人家裴彦一下买十多只。”
“裴家怎么出了个有本事的孩子,不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吗?”
“行了,咱们看着吧。”
村里的人无不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裴彦一家人。
他们一回到家,东子和豆包正在院子里抽陀螺玩儿呢。
他们现在力气大,村里的小伙伴都不愿意跟他们顶拐玩儿,所以小兄弟俩闲着没事儿蹲在地上抽陀螺。
“爸爸,大哥你们回来了。”
现在两兄弟两个吃的白白嫩嫩,脸上都带着婴儿肥,眼睛水灵灵的,皮毛郑亮,因为吃的好,没有饥饿感,所以他们也不会追着裴彦和裴大年要吃的。
就比如今天裴大年车子上带了那么多的好东西,东子和豆包眼皮都没有抬,专心在那儿玩儿。
裴大年:……
裴彦:……
这段时间生意忙,忘了他们识字的事儿。
裴彦算了算时间,快熬到了上学报名的时间,赶紧给东子报名上学。
现在有钱有条件了,不上学那行。
等吃饭的时候裴彦把这事儿说出来,东子还不高兴了。
“我不!我不上学,大哥不上学,还不是照样赚钱?我不去学校。”
他说这话的时候,裴征正背着小书包放学回来,路过他们家门口,把这话全都听进去了。
裴征嘴角微扬,眼睛里满是嘲讽。
他心说,别上学,千万别上学,就这么愚蠢下去。
裴彦放下手里的东西,顺便把旁边的笤帚拿起了起来。
“大哥!我错了!大哥我错了,我不敢了。”
裴彦拿着笤帚围着院子追了三圈,东子连鞋都跑掉了。
不上学?打不死你!
裴彦没有什么话跟他们说,不服就揍。
哪有那么多时间跟他们解释?
东子挨了揍,豆包也变得乖巧了,都不需要裴彦说,他就乖乖地把书本拿出来。
第一天裴彦让裴大年赶紧到村上给他们报名。
裴大年……
不知啥时候开始,家里的事儿都是裴彦说了算了。
裴大年也没有觉得这事儿有什么不好,因为凡是裴彦说的话,都是对的,只要是裴彦说的,就能赚钱。
正赶上学校报名的时间,裴大年来的刚刚好。
这下不上学也不能了。
东子:“爸爸,你就是听大哥的话,他说啥你干啥?咱家你是爸爸,他打我的时候你咋不说句公道话?”
裴大年:“我不说!”
东子:“为啥!你也是他爸爸,你怎么不打他?”
裴大年:“我不打!不为什么,就是不打!”
东子郁闷了。
他也想像大哥一样做生意赚钱,既然不上学就能赚到钱,那干啥要上学?“
裴大年也想不通这个问题,但是裴彦说上学就上学。
东子指着幸灾乐祸的小孩儿说道:“你别太得意,再过一年你也得上学。”
豆包:……
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地玩儿才行,不然送进学校就没有时间了。
东子回来的时候一脸的丧气,今天只是报名,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想想都觉得可怕。
裴大年:“好好听话,不听话就没饭吃。”
一说要挨饿,东子就乖乖听话了。
放学回来的裴征和玉秀不可思议的看着裴大年父子俩。
“大伯,您让东子哥跟我们一起上学?”
玉秀诧异的问道,她还以为裴大年不会让东子他们上学呢。
以前的穷,让孩子们对裴大年家有了固有印象,就觉得他们家穷得上不起学。
小孩子又不懂什么,全靠家里人引导,红霞看不起裴彦一家,所以裴征他们也看不起。
裴大年满脸的骄傲,以前上不起学是因为穷,可是现在不穷了呀。
“等开学,就让东子跟你们一起上学,呵呵!咱家东子也上学了。”
东子:……
东子忽然觉得,上学可能是好事儿,他爸爸一提这事儿这么高兴,好像是很骄傲一样。
那他要好好上学。
裴征:……
真讨厌!
裴大年看到裴征的眼神不对,但是也没有往心上放。
自从开始卖豆花,裴大年也不想种地了,把地送给裴老栓种了。
与其让别人家种地赚钱,还不如给自己家的人。
裴老栓笑得合不拢嘴,平白多了五亩地,能不高兴?
裴大年回到家就马上泡豆子,磨豆腐,裴彦忙着炒臊子肉,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不一会儿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浓郁的香味中。
这也太煎熬了。
村里人一年都吃不了多少油水,还天天闻着这么浓郁的香味儿,你说难熬不?
“大年在家吗?你们家的豆花味儿太香了,我家孙子馋得厉害,想跟你讨一点。”
裴大年:“豆花没做出来,明天早上才能出。”
就这样村里人也愿意等。
大家都想弄一些尝一尝,裴大年要是不收钱就觉得不好意思。
裴大年只好在家里卖一些,结果还没出村儿就卖了不少。
村里人尝到了裴彦家的豆花,连连叫绝。
“这味儿,绝!”
村里的老人以前尝过裴彦的太爷爷做的豆花,就是这个味了!
啧啧啧……
这不愧是正宗裴氏豆花。
没想到过了那么多年,咱们还能尝到那个味儿。
裴大年满脸的骄傲:“都是我家裴彦弄得,我就干点粗活。”
村里人早就听说裴彦厉害,只是有点不信,裴大年这么说,大家就信了。
裴家这孩子真厉害!
豆花装进瓮里,还有裴彦做的臊子肉和老汤也都装好了,送到镇上的铺子里。
六点整裴彦开始营业。
他外面的铺子全都坐满了,多余的顾客就引到王一毛的铺子里。
王一毛早就等的望眼欲穿了,昨天一夜都没睡着,就怕裴彦反悔,没想到裴彦真的说到做到,他的铺子里真的进来人了。
说实在的王一毛这几个月,整个人都傻了一样,铺子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就眼睁睁看着裴彦数钱了,真是没有想到,他们也有今天。
王一毛和几个兄弟在后院磨了一夜豆腐,这会儿两大缸豆花都在冒热气儿,他心里头没底呀,万一他这里没有人,那豆花不就都坏了吗?
“屋里请,屋里请!”
王一毛一张大脸笑得像花一样,见牙不见眼。
裴彦给王一毛送来了一盆臊子肉,还有一盆老汤。
只要豆腐花里淋上臊子肉和老汤那就成了。
王一毛赶紧照做。
不一会儿他的铺子里就坐满了人。
原来空空荡荡的铺子,现在拥挤不动。
王一毛一上午的时间啥也没干,就是盛豆腐花,加作料,数钱。
他手底下这帮兄弟们忙地飞起。
这生意好到爆棚。
裴彦那边卖完了,他这边也跟着卖完了。
等顾客走了之后,王一毛带着兄弟们给裴彦磕头。
“师父在上,收下弟子们。”
裴彦:“不是说了,我不收徒,咱们就是合作关系。”
见到裴彦真的不收徒弟,王一毛只能作罢。
这就已经很好了,裴彦赏他们饭吃,让他们在世人面前抬头做人。
其实他们以前凶悍,是心里极度自卑的表现。
人们只是怕他们,哪里会真的把他们当人看?这一次他们算是扬眉吐气了。
亲兄弟明算账,王一毛算了算账,今天居然赚了七十多块。
这可是七十五块三毛钱,以前两天赚不了一个零头。
他把账算清楚了之后,从里面拿出三十五块给了裴彦。
这就是分成。
裴彦负责臊子肉还有老汤,这都是要花钱买的,豆腐花里面最贵的就是肉和老汤。
裴彦只留下三十块,那五块又给了王一毛。
王一毛受宠若惊,那可是五块钱,五块钱,裴彦居然不收。
裴彦:“今天就这样吧,这五块钱请兄弟们吃包子。”
他说着又拿出五块钱,递给王一毛。
王一毛和那些弟兄们都要感动哭了。
想到以前,他们还欺负过裴彦,他们都觉得自己不是人。
“师父,以后咱们这帮人,都听你的,你说啥是啥。”
裴彦“你们不许说黑话。”
“听师父的。”
王一毛着人说话算话,而且他这边规矩特别大,没有一个人敢为抗他,坏毛病说改就改,大家齐心协力,这买卖能不成吗?
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连锁店就从从镇西头开到了镇东头,所到之处生意兴隆。
王一毛带的这些兄弟都跟着挣了钱,他们把裴彦当成了同生共死的好兄弟。
豆腐花的生意看着小,但是好在薄利多销,卖的多挣得多,哪一天都是生意爆棚。
这时候裴彦就到公社注册正宗裴氏豆花,结果公社的同志告诉他,这个字号早就被人注册了。
这才市场刚刚开放,刚刚有小型民营的作坊开始转型,就有人抢着注册了?
裴彦:……
看来这个抢着注册的人就是当年拿走他太爷爷秘方的人,因为偷了人家的东西,所以才抢着把它变成自己的。
裴彦一想算了,干脆就叫西岭猫儿豆花。
他们这是西岭镇,原来叫西岭公社,最近才改了名字,另外,他们以前的村子形状像猫耳,外号叫猫耳村,所以他干脆就叫正宗西岭猫儿豆花。
这多好?
他很顺利地就把豆花注册了。
回去让王一毛做招牌,赶紧挂出去。
王一毛以前就是随便用招牌,逮着啥用啥,这下可好,他们也成了正宗的了。
“赶紧弄招牌,咱有多少家铺子,就做多少招牌。”
全家齐动员,第一天他们的铺子全都统一招牌。
王一毛梳着大分头,穿着灰布西装,跟傻姑爷一样,站在门口笑着招呼客人。
“这是我们大老板弄得招牌,各位多关照。”
“大老板?大老板不是你吗?”顾客们一直看着王一毛跳的欢,以为他是大老板。
王一毛:“我可不是老板,我们老板是……我们老板来了……”
就见王一毛带着人,赶紧迎出去。
人们顺着他急匆匆的方向看过去,就见一个黑乎乎的少年,穿的普通的粗布裤褂,正跟王一毛交代着什么。
众人:……
这开玩笑的吧?这少年看起来也就十一一岁,他是大老板?
有人把裴彦认出来了。
“啧啧……他就是老板,这就是咱们镇上的豆花大王。”
众人:……
真是他?
那人:“如假包换!你们是不知道,这个豆花大王老厉害了,咱们镇上所有的豆花铺子都是他的。”
裴彦给出意见。
王一毛在后面认真的听着,还有人拿着小本做个笔记。
众人:我草,是真的!
要不然就王一毛那样的人,他能怕成这样?王一毛那样的人连他爹都不怕,不服就干,生死看淡的人,居然也有对人毕恭毕敬的时候?
不光王一毛,是他身后所有的弟兄都那样。
裴彦走了之后,王一毛按照裴彦说的那样,果然效果好了不少。
王一毛:“要不怎么说我师父就是厉害呢?虽然他不收我为徒,但是他就是我师父。”
众人都赞叹不已,凡是跟着裴彦做生意的这些人全都跟着赚到了钱,这个不服不行,人家裴彦就是年龄小,在做生意这一块儿头脑聪明着呢。
裴彦把所有的连锁店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问题,才回自己的铺子里继续做生意。
他家的铺子赚的最多,其余那些连锁店一个月给他赚不少的收入,算下来一个月最少也有七八百千的收入。
要知道现在的物价还是一毛钱一个包子的时代,他就能一个月赚个千八百的,买个房子也能轻松实现。
不过裴彦十分低调,回村的时候从来不说这些,他越是这样,村里人看他的眼神越不一样。
谁不知道裴彦现在生意做大了。
东子和豆包也都先后上了学,裴彦给他们取了大名,东子叫裴硕,豆包叫裴博。
这两人一个硕,一个博,硕博连读去吧。
村里人眼热的不行,谁都没想到前几年还饿的半死不活的一家人现在能过得这么好。
倒是裴一年和红霞两口子,对这事儿只字不提。
红霞是个要强的女人,从来都是她站高枝儿压别人一头,她说啥都没有想到,她那光棍儿大伯哥一家子,能有这么大的出息。
她家吃杂粮的时候,大伯哥一家吃糠咽菜,她吃面饼的时候,大伯哥一家吃窝头,她吃上炒菜的时候,大伯哥一家已经吃上肉了,还是顿顿有肉,这日子上哪儿说理去?
愿本着红雪觉得自己家的孩子送去上学,长大之后肯定有出息,但是裴大年家的孩子也都送去上学了,而且还都送到镇上去了,教学条件都跟他们的不一样。
红霞:……
能比的东西全都比了一遍,她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现在人家裴彦的生意做那么大,她着实的眼红了,但是有啥法子?她男人裴一年也跟着学做豆花,咋学都学不成,裴彦攥着秘方不给他们。
想到这里红霞心里就愤恨。
他们家也可以做裴彦的连锁店,但是红霞就是不乐意,她想当老板。
就这样耽误来,耽误去,到现在也没有成啥事儿。
不是裴彦对她有什么意见,不肯帮他们,是红霞不想屈居人下,她想着压裴彦一家一头,那怎么能成呢?
她要是有真本事也行,自己没有本事,还想着站在裴彦一家的肩膀上压人家,哪里有那样的好事儿?
七月初一这一天裴老栓过生日,裴彦带着东子他们早早地回了村子。
裴老栓六十五岁大寿,以前从没过过生日,这一次也是裴彦提出来要好好办一办,所以裴老栓和苗兰才勉强答应。
裴老栓笑得合不拢嘴:“过啥大寿呀?自己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就得了,最好就是炖鸡吃。”
穷了那么多年,最想吃的也就是炖鸡,裴老栓到现在还想着在裴彦家吃的那个炖鸡肉,简直是太香了。
裴彦:“那有啥难得,我再给你炖一锅,另外咱们多做一些,让村里人也过来尝尝。”
谁还没有几个相好不错的朋友?
这些年裴家穷,很多人家不愿意亲近他们,但是也有一些人愿意接济他们,这些人能称得上真正的朋友,就比如说隔壁徐一叔,王大哥一家。
乡里乡亲的互相照应这几十年,裴家现在得好了,也应该答谢答谢街坊邻居。
裴大年当然是愿意的,所以早就准备起来了,就等着这一天招待亲朋。
裴彦在院子里摆了五六口大锅。
今天就大锅炖鸡,来个实在的。
以往开席都是七个碟子八个菜,其实那些菜品都很普通,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真正好吃的菜也就炖鸡炖条鱼,今天裴彦不一样,玩儿个绝技大锅炖鸡,他把从空间里拿到的菜谱都用上。
一大早裴家就忙活开来。
现在裴家赚了钱,好多人也愿意捧人场,早早地就有人上门拜寿。
徐一叔最先上门的,手里拎着一篮子鸡蛋:“老伙计给你拜个寿,你这一辈子可没有白活,你家儿子和孙子给你争脸了。”
裴老栓:“你还跟我整这个虚的,你还跟我说这话,咱俩谁跟谁,你给我拎东西干啥?一会儿拎回去,我家啥都有,你不用破费。”
两个老头一见面说不完的话。
徐一叔说的也没有错,现在村里哪有人能比得上裴老栓一家?
村里也就只有徐一叔不嫉妒。
“赶紧赶紧,今天我家有硬菜。”
裴老栓高兴坏了,
儿子给他过大寿,他这一辈子都值了,哪能不高兴?
村里人好多带着东西过来拜寿,裴老栓都不收。
收了人家东西,就好像故意收人家礼一样,他要的就是一个乐呵。
“今天不收礼,大家过来乐呵乐呵就行,那些年我家穷经常接不过开锅,亏了邻里乡亲们照应。”
裴老栓高兴地跟啥一样,他这种不爱说话的人,能说这么多,实在是高兴坏了。
苗兰赶紧张罗着让乡亲们坐下。
男人们坐了十几桌,女人们也坐了七八桌,这在村里娶媳妇都没有这么热闹过。
大家正在说说笑笑的时候,裴彦那边的柴火炖鸡出锅了。
浓郁的香气在这不大的小院里飘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
现在大家伙日子仍然不富裕,一年到头吃不上肉的也有的是,裴彦直接用大锅炖鸡,那是纯纯的肌肉,一点杂菜都没有放,而且裴彦把火候掌握的特别好,那鸡肉的香味儿直接能沁入心脾一样。
谁能拒绝得了这样的美味。
有人道:“难怪人家裴彦是开铺子的,手艺就是好,当年他太爷开铺子的时候,我就吃过他做的豆花,那叫一个香,今天咱们能吃上裴彦的大锅炖鸡,这说明啥?说明咱们有口福。”
众人无不投来羡慕的眸光。
不一会儿鸡肉端上桌。
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人满满一大碗鸡肉。
浓郁的鸡肉色泽金黄,在阳光底莹莹剔透,让人忍俊不禁。
鸡肉上桌,那些嘴馋的小孩儿一时没吃到嘴里,一个个都哭了起来。
光鸡肉有些寡淡了,裴彦早有准备,他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秘制的猪头肉还有酱猪蹄,可劲给他们上,能吃多少上多少,最后还有暄软的大白面馒头也是可劲的吃。
这猪头肉和酱猪蹄儿是裴彦最近开发出来的,正好试试水,看看大家接不接受。
现场这些人哪里还能顾得上说话?一个个嘴巴自始至终就没有停下,今天的菜太|硬了。
这卤肉咋这么香?这个味儿太绝!
众人一边吃一边团咽口水,简直唇齿留香欲罢不能。
红霞和裴一年也在现场坐着,红霞就不同意今天举办寿宴。
她心想,办什么寿宴啊,拿出这么些好东西给这些人吃。
再看看这些人狼吞虎咽,一会儿吃进去了五六锅肉,还吃进去了百十斤馒头,还有好几锅猪头肉,妈呀!
就这些人就拿那么一点东西过来,根本就低不了账。
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
裴大年道:“今天的筵席的钱全算我的,你跟红霞不用拿钱。”
裴一年长出一口气。
不用他们出钱,他们心里轻松快了一下。
宴席结束的时候,裴老栓又让裴大年把那些礼物还给乡亲们。
说不要,就是不要。
红霞看着满地的鸡蛋还有挂面又被送走了,心里这个气。
这不是傻子吗?合着让人百吃一顿?可惜了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大馒头。
他们没有出钱,没有说话的份。
除了他们夫妻两个之外,其他人都很高兴。
裴老栓更是高兴地像小孩儿一样。
“大年,我还是占了你的光。”
要不是儿子有本事,他哪能这么露脸?谁一辈子还不希望在乡亲们面前留点好?
裴大年:“您还不知道我是啥德行吗?这些都是占了您大孙子的光。”
裴大年说的是实话,要是没有裴彦,他们一家人现在还啃窝头呢。
没了外人红霞又道:“大哥,我跟你商量个事儿,你让老一道裴彦连锁店上班吧?他是裴彦的叔,他去了怎么这也是个小管事儿吧?这不比外人强?再者说了,裴彦摊子铺得那么大,他用外人就放心?”
裴大年不说话,他现在不怕用外人,他怕用自己人,都不用裴彦说这话,裴大年自己都知道,这事儿不成。
外人能分的清轻重,裴一年可分不清,他老是觉得自己比裴彦大一辈儿,到时候指手画脚就不好弄了。
裴大年;“他现在用不了那么多人。”
红霞:“你当不了他的家?那我自己跟他说。”
当天晚上红霞就跟裴彦说了。
也不知道,裴彦是怎么答复红霞的?
第一天裴彦带着裴大年他们回了镇上。
裴大年:“红霞咋跟你说的?你答应了?”
红霞啥脾气,裴大年还是知道的,就怕到时候把裴彦的生意搅黄了。
裴彦那能答应?
这次红霞真恼了:“行啊!裴彦你是真行啊!你挨饿的时候我还送你南瓜吃呢,你现在发达了就翻脸不认人了。”
第一天红霞就到村里说裴彦的不是。
村里人一个向着红霞的都没有。
村里有人仗义执言:“你可别说人家裴彦没情意了,你有情谊?裴大年那时候带着三个孩子快要饿死,到你家借粮,你借给他们粮食了?你也好意思说给人家南瓜了,你咋不给口粮?人家裴彦也不是不让你家一起挣钱,你跟着干点活,也能挣钱,你上来就想接手人家铺子,傻子才给你!”
徐一叔不怕得罪人,他也知道里面的道道,当面就说给红霞听。
红霞憋得脸颊通红,一句话都答不上来。
等她走了之后村里人才敢说话。
“是呀!裴彦这孩子够仁义的了,咱们看着他长起来的,这孩子没话说。”
“啧啧……至于红霞是样的人,咱们不清楚吗?哎!”
谁不知道红霞啥人?平时看着还挺好的,挺通情达理的,就是有一点,心高!就是不允许别人比她强,要是裴彦一家子现在穷的叮当响,穷的要饭,或许红霞还是好婶子,好弟媳。
红霞是这样,她的两个孩子也是这样的性子。
难呀!
从村里回来之后,裴彦决定在城里安家,这样自己方便照顾生意,不会来回跑。
所以在城镇第一批小楼房兴起的时候,裴彦就买了两套房。
两套房啊,这在一般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裴彦就轻松实现了。
等拿到房子之后,裴大年还不敢相信呢。
这几年就跟做梦一样。
人人都说他是光棍命,一个光棍带着三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是小光棍,他们以后也找不到媳妇。
这才几年时间,他们居然能买上房子,还是小楼房。
乡下认哪里见过楼房,他们在乡下呆惯了,第一次上楼的时候,裴大年都不敢走路,生怕掉下去。
东子和豆包看到哪里都新奇,这里摸摸那里摸摸,进了房间还怕高,不敢走路。
裴彦看他那个样,生气道:“你怕啥?你咋能掉下去呢?”
“哥!这里可高呀?”
裴彦:“没啥事儿,你放心,来我给你们分派房间。”
裴彦买的房,四室一厅的,给他们一个人份上一间卧室,自己留了一个次卧,房间不大,采光不错,方便看书。
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抓住机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他想着不能只把筹码压在豆花上,而是要增加品种,例如酱猪蹄,卤肉,这些东西。
卖完豆花,顺便把卤肉和酱猪蹄都打开了销路岂不是更好?
裴彦在村子里的摆的宴席相当成功,乡亲们都说那几个卤肉和猪蹄子香,这不就是开了个好头吗?
说干就干马上行动,他靠着豆花,把卤肉带起来,又开了两家卤肉坊。
自从来了卤肉坊之后,大清早就有顾客早起排队,要是排晚了,就吃不着了。
裴彦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有这样火爆的场景。
正在裴彦忙于卤肉生意的时候,裴彦豆花铺子对面开了一家豆花铺子,正宗裴氏豆花铺子。
裴彦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开张了。
正宗裴氏豆花铺子。
这不是故意来给裴彦打擂台的嘛?
王一毛拿着大哥大给裴彦打电话:“师父你去看看吧,你那条街斜对角也开了一家豆花铺子,你猜他的牌子是什么?居然是正宗的裴氏豆花,这也太欺负人了?
裴彦:我知道了。
王一毛:……
知道就完事了吗?对方就是故意来打他的脸的。
王一毛:“要不我找人……”
他恶习不改。
裴彦:“你别胡闹,这事儿不归你管。”
裴老栓来镇上看孙子的时候就看见了那个豆花铺子,他还认识里面的老板正是他家以前的小伙计儿。
这小伙计姓刘,叫刘顺,当年刘顺才十六岁,现在早就已经成了老头了,现在他把生意交给他儿子在卖,他自己当闲人了。
看到裴老栓的时候刘顺有那么一瞬间不自在,但是马上就平复了心情,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了,谁还能想起当年的事儿了,再者说了,他取名正宗裴家豆花,那还不是怀念师父吗?他有啥错?
正不正宗,那还要口味儿说了算,刘顺坚信他做的豆花才是最正宗的。
但是他这种行为叫偷窃。
当年裴老栓的爸爸死的时候把祖传秘方告诉了刘顺,让刘顺告诉裴老栓,哪知道刘顺压根就没有跟裴老栓说这事儿,自己带着铺盖走了。
这些年刘顺靠着这个手艺发家致富,一辈子吃香喝辣的,裴老栓自责没有保住自己祖传的手艺不说,还在地里苦干了一辈子。
要是一辈子不见面,裴老栓也就认了,谁知道偏偏又见面了,他心里那口气又翻涌上来。
刘顺居然又带着儿孙回来,他还敢回来?
看来外面的生意也不好做呀!
裴老栓脸色漆黑,没说几句话就要走,裴彦马上就知道啥原因了。
“爷爷您是不是看见刘顺了?”
裴老栓:……
他这个大孙子太聪明了。
裴彦:“您放心,做豆花其实就是个手艺,讲究一个味道,咱们家味道绝对错不了,味道好顾客认可,没必要非得争一个正宗不正宗。”
裴老栓点点头。
他虽然点头,但是心里这根刺,拔不出来,他更痛恨自己无能。
刘顺手里有秘方,那是裴家的祖传秘方,裴彦怎么可能赢?
裴老栓心里压根不信裴彦能赢,他觉得裴彦是在哄他。
不把招牌拿回来总觉得对不起祖宗。
裴老栓走了之后,裴彦也没有闲着,他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做豆花的食谱。
其实这种东西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想要做好了越不容易。
就比如说这做豆花的水,要山上的甘泉水最好。
他们这山上没有泉水,但是裴彦知道山上其实有一条小溪流,山顶积雪融化之后从那小溪蜿蜒而下汇入村边的河流。
人们出门就有河水,自然不会费心去山里找什幺小溪水。
这小溪水质最好,裴彦家的豆花一直都是那里的水,这个秘密除了他没人知道,这也就是别家的豆花怎么都不可能超过他的原因。
这一点刘顺肯定也知道,就不知道他用不用就完事了。
果然刘顺家的豆花开业之后没有裴彦家的好。
人们吃惯了裴彦家的豆花,再吃别人家的不习惯,尽管刘顺的口号是正宗裴氏豆腐,但是也极少有人买账。
刘顺觉得不可能,他在外省买了那么多年豆花,生意一直不错,怎么回家之后就不行了呢?
有顾客吃了刘顺家的豆花马上摇头:“味道不行,你家的豆花味道有点苦,照着猫儿豆花差远了。”
刘顺:……
刘顺卖了一辈子豆花,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说这话。
他不服气。
这时省里的电视台来镇上做民生访谈,顺便采访一下镇上小吃。
镇上最有名的小吃,现在不就是豆花吗?
主持人带着摄像师走进了刘顺家的豆花铺子。
刘顺家的招牌是正宗裴氏豆花,沾上正宗两个字,总能引人注目一些。
记者不但是自己过来的,还带着一个自称尝过大江南北小吃的美食家。
这时候不叫美食家,叫吃货。
“你是刘师傅是吧?你们做豆花多少年了?”
刘顺想了一下:“少说也得三十年了。”
周航:“三十年的手艺,那得好好尝一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