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亡朝不过如此 第43章

《亡朝不过如此》第43章

作者:驰至晨 字数:2959 书籍:亡朝不过如此

  两份请求撤藩的奏折同时到达中央,来到了康熙的手上。

  撤不撤,就看康熙是否朱笔一挥。

  当时朝中的大臣都怕吴三桂的军队,担心朝廷一撤藩,吴三桂就借机造反,以致大多数人都不主张撤藩,建议先缓一缓。

  所以大多数人是当不了皇帝的,能当皇帝的只有少之又少的那几个敢为天下人之不为,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说话掷地有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

  很明显,康熙就是这堆少数人的其中一位,所以他不啰嗦,心想着本来都打算撤了你们,既然你们主动提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准奏就是了。

  撤藩之令一下,吴三桂同样也不啰嗦,中央表态了,我也同样也表个态嘛,不当王爷我就要当皇帝,反!

  公元1673年,吴三桂干掉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去洗剪吹那里弄了一个汉人的发型,换上汉人的衣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

  吴三桂因为时刻准备着造反打仗,所以他的部队的军需物资齐全,还天天操练士兵,兵强马壮的,使他的起义战事一开打就取得了捷报连连,吴三桂势力迅速占领了湖南全省。

  紧接着,吴三桂向四川进发,部队一入四川境内,四川的清军将领也通通投降。就这样,包括吴三桂原来掌管的云南和贵州,连同湖南和四川四省都尽入吴三桂之手。

  说好是三藩作乱,其他两藩又怎么会闲着呢?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同样起兵响应吴三桂的造反号召。

  除此之外,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省的部队将领也相继叛乱,中国的西南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叛乱如星火燎原之势开展,迅速把整个清朝的统治引向了混乱的局面。

  历史告诉我们,原来造反是会传染的。但医学告诉我们,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主要的手段就是把传染源头给干掉。比如骇人听闻的H5N1禽流感,家禽是主要传染源,我们就把活鸡全部杀掉,一个不留。至于被传染的人群,再分染病的程度进行针对治疗,可怕的疫情也可以得到控制直至全民健康。

  康熙在打击造反这个问题上面显得颇有医者之风,他看到全国的“传染性造反”疫情爆发,并没有慌乱,并没有马上出兵四处镇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这次“传染性造反”的“病原”——吴三桂,吴三桂勿容置疑是主要的叛变者,所以康熙针对性地开出了两付药方。

  药方一:专治病原吴三桂,没有任何妥协,露头就打,只打你一个,打到你露不了头。

  药方二:除了吴三桂外的所有叛变者都以招降为主,只要投降,一切好说,清政府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也可以。

  这样一来,吴三桂气蒙了,凭什么大家都造反,清朝就打我一个。凭什么其他人造反,就可以投降还既往不咎。

  这样的药方一出,许多被传染者的造反情绪马上减轻了一半,大家都动心了,想投降了。这样军心一乱,造反基本就泡汤了。

  公元1676年,陕西的*和福建的耿精忠投降。

  公元1677年,广东的尚之信投降。

  几年内,吴三桂所带领的平西队外援们因为个人的发展问题纷纷转会至满清队,涨敌人势力灭自己实力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时光飞逝,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带队造反六年,本来的大好形势逐渐褪去,说好的皇帝梦却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他的心中非常的憋屈。

  人非圣贤,总有贪嗔痴附体,总会有心情烦躁、憋屈而导致无法开解心中的苦闷的时候。例如在公司干得好却不被上司赏识、干公务员十几年还是个小科员,又例如做服装生意入了批货却一直滞销,甚至求学道路上一道数学题解来解去都解不出个正确的答案,这些人生道路上的各种不顺,都令人难以释怀。

  为了使自己不被憋坏,我们总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泄,比如有人会跑上楼顶大声喊,有人会跑到酒吧给自己灌几杯以求一醉,有人会把不开心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折成飞机飞掉,有人踢沙袋打木人桩。总之发泄出来,不让自己发疯就好。

  吴三桂的郁闷情怀也需要一个出口、一种方式去发泄。所以他做了一件他梦寐以求的事情来解闷,就是称帝,虽然名不副实,但总算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

  公元1678年三月,清朝的衡州多了一个周国,吴三桂自封皇帝。

  古人的封建思想是遇到不顺的事情就办喜事冲一冲,希望能冲出一条顺道出来,可惜有些人他受不了这些喜事,越冲越坏,例如吴三桂。

  当了皇帝的吴三桂并没有觉得自己开心了多少,反而身体每况愈下,或许他这人就是别人所说的没有皇帝命,身体压不住这天子的名号,他在称帝的当年八月就病死了。

  呜呼哀哉,富可敌国的平西集团董事长就这样撒手西去,人死了,钱没花完,默哀。

  吴三桂一死,三藩的最后一股势力马上土崩瓦解,清军马上攻下岳州,占领四川、进攻云南和贵州,以破竹之势连克吴三桂的残余力量。

  公元1681年,清军进入云南省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作乱了八年,终于被平定。

  第65章 郑荷相争 康熙得利

  平定三藩后,中原大地的清朝就只剩下郑成功一家造反势力。为了皇权的稳定,康熙必须把这股势力也干掉,免得夜长梦多。

  郑功成是一个祖籍福建的中日混血儿,当然,混血的日方是母的。

  清朝接管中原之后,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投降清朝去了,成了个汉奸。还好郑家并没有“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传统,郑成功有骨气,没有随他父亲投降,自己在金马和厦门的海域与清朝进行斗争,活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

  由于郑成功打水仗很有一套,和清军打就像过家家一样简单,随便玩玩就赢了,所以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一直坚信就这样打就能把清朝干掉,直到公元1659年的北伐战争失败,才直接改变了郑成功的想法。

  这年的战争本来是郑成功的赢面比较大,当时郑成功率军十七万北上,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收复了南京附近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还把南京团团围住。

  本来北伐战事一路凯歌,士气高涨,应该一鼓作气攻下南京城,但是郑成功就在这时犯了轻敌的错误,以为清朝的部队都是菜鸟,早打晩打都一样能打赢,所以在包围南京城后他不打了,等着南京投降,自己则在城外摆上几百围庆功宴预祝一下胜利,大家吃吃喝喝地不亦乐呼。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宴席的场面,军人吃饭不拘小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东倒西歪地一堆,脸红耳赤地一堆,酒气冲天。就在这时,清军的骑兵突然袭击,杀进军营,郑成功的部队都没有练过醉拳,被迅速打败,逃回了厦门。

  这场失利,令郑成功了解到清军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菜鸟,当然他自己也过于轻敌,谁能想到他兵临城下不是备战而是开Party。郑成功思前想后都必须为自己的反清复明事业找一个根据地,按照自己打水仗的强项,这块根据地他选择了台湾。

  当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人占领,要拿台湾做自己的大本营,必须和荷兰人干一架。

  干就干呗,还怕你荷兰人不成?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人,从金门出发进入台湾的耳鹿门登陆扎营,然后迅速攻克台南,把荷兰人打退到了台湾城(现在的安平)。然后向荷兰人发招降信。

  荷兰人自然不想放弃台湾这块肥肉,不仅死守台湾城,还向找来巴达维亚的援军攻打郑成功,但都被击败。

  就算如此,荷兰人还是不肯投降,郑成功最后了解到台湾城内并没有水井,饮水问题都要靠农妇三拳解决。他又派兵把进城的水源都塞住,然后威逼利诱,恐吓棍骗无所不用其极,一段干涸的煎熬日子过后,荷兰人口渴得实在没办法,终于在当年的十二月三日举白旗投降,灰溜溜地逃回了自己的国家。

  至此,台湾省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被郑成功收复,反清复明事业终于有了一块四面环海的大本营。郑成功在台湾大搞各项建设,地方政府、学校、医疗等系统配套逐步完善,使台湾的发展有了硬件的基础。

  可惜的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一年后病死,那一年他才39岁,虽然郑成功一辈子还没活到人生的不惑之年,但他所拥有的成就是许多知天命,甚至已达耳顺之辈所无法比拟的。

  他不肯随父投降清朝,敢于挑战长辈的意愿,毫不屈服于强权统治之下,奋起反抗。有着民族的节气和傲骨。

  他反对侵略,击败外国侵略者,为祖国收复台湾省,就算击退荷兰侵略者这事儿是他在当时的局势所迫,有着私人利益的行为,也是中华历史上光辉的一笔,书写着反抗压迫、反击侵略的民族精神,为后人所敬仰。

  郑成功死后,他的子孙继续扎根台湾,高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清朝抗衡。当然,在中国海边一个小岛上喊着推倒清朝,恢复明朝统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再打,也只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和蚍蜉撼大树的效果。

  此时占据台湾的郑家,只不过是打着貌似正义的口号来脱离清朝的统治,割据一方当个小皇帝的做法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