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立隋 第六章 城破(上)

《立隋》第六章 城破(上)

作者:牂牁野人 字数:5060 书籍:立隋

  (祝各位元宵快乐!)

  “轰!”巨大的石块落在城墙之上,发出巨大的声响,就是襄阳城高大厚实的城墙,也不由发出了声声哀鸣。

  在李靖到达襄阳的第二日,听到了刘兰成的部署,李靖就决定水陆并进,攻打襄阳。所有的部署还是如同昨日一般,在钟山、凤林山埋下伏兵,尽管唐军斥候是能够发现伏兵的,可是在这个时候,伏兵只是震撼住李大亮的行动,让他不能顺利骚扰隋军的攻势。

  这一日,隋军就不似昨日一般晕船了。孟海公出身济阴郡,济阴郡靠近雷泽,那雷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位于东平郡,后世梁山泊算是它的残余。百姓时常在雷泽中打渔,会水者不少。再说昨日不过是为了诱惑魏王王弘烈,以及李大亮,故布疑阵。今日攻打,就算有晕船的士卒,也不会派上去。

  面对隋军的攻势,王弘烈决定主动出击,可是他派出去的战舰,不过是一个交锋,就被隋军的战舰击败,“拍杆”(注一)只是几次打击,郑军的船只就变成碎木残骸,顺着汉水南流,情况惨不忍睹。王弘烈主动出击,就是想着有李大亮的援军,可是隋军水师的强大,出击他的意料。隋军的战舰在江面上横冲直撞,郑军虽然也使用了“拍杆”,可是根本无法将随军的战舰击毁。依仗坚固的船体,很轻松的就击败了王弘烈的水师。

  随后,隋军的水师就在战舰之上,架起了投石车,将包夹着尖石、铁蒺藜的炸药包抛出,巨大的声响就在襄阳城头上轰鸣,碎石、铁蒺藜四处纷飞,炸伤了襄阳城头上的守军。李君羡、刘兰成看得是目瞪口呆,他们并没有见过这种打法,因此就很是震惊。

  李君羡参加过洛阳一战,当时隋军并没有使用炸药包,而且因为洛阳有着射程更远的巨型连弩,因此投石机的计划只能是搁浅。如今看到,心中不免震惊,旋即就是恍然大悟,怪不得李靖力主攻城,原来是有着这等利器存在。

  投石机的攻击,让王弘烈素手无策,虽然襄阳城头也有投石机,可是射程,却是少了整整五十步,完全攻击不到隋军。而派出战舰攻击,更是不可能了。

  “快,速将此间情况告诉李大亮!”王弘烈说着,心中焦急万分。按照这样的情形,隋军只需要半个时辰,就能攻上墙头。因为这个时候,隋军看见襄阳城头已经没有了郑军,就停止了炸药包的轰击,转而使用巨石,攻击城门,一旦城门被毁,隋军就能杀进襄阳城。

  “遵命!”感受到微微颤抖的城墙,亲兵说着,然后朝着西门跑去。

  “阚将军,王弘烈已经没有抵抗之力,请速速带兵攻击北门!”李靖瞧着襄阳城头,说道。

  “遵命!”阚陵答应着,当即就率领他的江淮勇士冲锋。

  阚陵带兵冲锋,战舰之上的隋军就停止了轰击,隋军的攻城器械早就齐备,云梯、临车、冲车就推了出来。

  “隋军攻来了!兄弟们杀啊!”一名队正看到隋军停止了轰击,就探头出去。这一看,就发现隋军如滔滔的汉水一般涌来,顿时就大声的叫喊着。

  “射,射击!”有人喊着,这人是弓箭手的伍长。

  郑军弓箭手抽出了箭羽,搭在弓弦之上,鼓足了力气,向着城外激射而去。隋军攻城的士兵,并没有身着明光铠,而是穿戴皮甲,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力气,跳上城墙也就方便。这样的弊端就是防护力稍弱,因此在郑军的箭雨之下,就有数十人倒在了地上,云梯也有数架倒在了地上,不过随后的士卒含着热泪,上前抬起云梯,继续冲锋。

  襄阳城头上本来是一阵欢呼,不过随后立刻又被“射击”,“敌人杀来了”之类的声音掩盖,郑军弓箭手再度搭箭、拉弓。

  不过就在这时,忽然一阵剧烈的破空之声传来,强劲的弩箭激射而来,射进郑军士兵的身体之中,发出“噗噗”的声音,其威力之大,居然能够穿透士卒的身体,继续向后飞去。弩的威力,比起弓箭较大,而且准度、射程都较优,只不过如果是一般的弩箭的话,因为发射准备时间较长,因此军中是有着弩兵、弓箭兵并存,就是为了取长补短。

  “是临车,临车!”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说着。

  临车是极具威力的宫城器械,建造的比城墙要高,这样士兵就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同时,临车里装备有各种长兵器,还会备有劲弩、石炮。

  这名老兵惊恐,是因为当初他曾经随着明帝东征,攻打辽东之役,他曾经目睹临车的威力,那个时候,临车之上,还没有配备劲弩,就能数次攻上辽东城头,若不是明帝的策略错误,只凭这种先进的武器,早就占领了辽东城了。

  “射击,射击!”那名老兵嘶哑着声音,拼命的喊着。

  郑军的士兵旋即又是一轮的抛射,不过,这种射击虽然杀死了一些隋兵,但是显然对临车没有伤害,因为临车之上,就有着遮掩的所在,更何况弩的射程比弓箭要远。

  ”放弩、放弩!“于是又有人说着,可是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隋军的弩箭又是激射而来,顿时刺穿了那人的身体,牢牢的钉在了一根木桩上,木桩上飞扬的旗帜顿时就是一颤,接着猛烈的摇晃着。

  隋军的弩箭比起想象中的更为密集,而且发射的时间更短,几轮下来,就让郑军无力还击,就在这时,隋军的步兵已经冲到了城墙下,架起了云梯,开始向上爬。

  “兄弟们,拼了!”黄岐大声的喊着,对于魏王,他自然是忠心投效,要不然,就在前日,他可以离开襄阳,却最终返回。

  郑军忠心的士卒在黄岐的鼓舞下,举着盾牌上前,挡住了隋军的弩箭攻击,然后与奋不顾身的爬上城墙的隋军斗在一起。

  “你是说,隋军已经大举攻城?”汉水以北,李大亮瞧着王弘烈派出了使者,问道。

  “是的,李将军,隋军的攻势非常猛烈,并且有着极为奇怪的兵器。”那人不知道炸药包怎么说。

  “哦?是什么东西?”李大亮问道。那人就解释了一番,看着李大亮似乎不肯相信的模样,说道:“李将军,卑职所说,绝无虚言。”

  李大亮点点头,就说道:“你且告诉魏王,务必要坚守城池,本将这就率兵攻打樊城,以绝隋军后路。”

  “是,将军!”那人答应着,策马疾奔。

  李大亮看着那人远去的背影,悠悠的叹了口气。当初,李孝恭在蒲坂大败,一战不敌苏定方。那个时候,李孝恭就说隋军有着极为厉害的武器,一经抛射,声动四方,威力极大。他的话,引起了李世民的讥笑,认为那不过是他失败的托词。而李大亮也认为,李孝恭的话,有些可疑。毕竟这种东西,隋军一来使用不多,二来可疑说是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认知。

  可是如今瞧来,却是事实啊!

  不过,就算是事实,这种东西看样子是用来攻城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如果是野战,威力就小了很多,并不足虑。

  如今,拦在李大亮面前的,是隋军埋伏在钟山、凤林山的伏兵。李大亮若要抄截隋军后路,势必会从这两个地方经过,而其中的关键是,一旦隋军从两山之间杀出,就能将唐军围困,若没有相对应的办法,唐军就陷入苦战。

  “出兵!”李大亮终于下令。在昨日,知道隋军会在钟山、凤林山埋伏,李大亮就做出了安排。他明白,隋军近日一定会发动攻击,而且就算隋军不攻击,李大亮也决定主动出击,因为如今王弘烈已经投降,唐军就占优。

  就在昨日晚上,李大亮派出了侄儿李道裕,让他带兵一千,朝着凤林山进发,准备在来日的战斗中,作为奇兵,攻击隋军的后方。而李道裕也很是顺利的潜入了凤林山,因为山林之间,夜晚并不适合驻军,隋军的伏兵早就撤退,所以一路上,李道裕并没有受到隋军的阻碍。

  这就是李大亮有恃无恐的原因之一,而且,为了防备隋军的袭击,他特意做出了调整。平常行军,会有前锋队伍查探,这样的队伍,人数并不太多,有着侦查试探的作用,稍后的,才是大军的主力。李大亮知道有着伏兵,就调整了一下,前军是精锐,这样一旦被围,士兵不会太混乱,有着李道裕的帮助,反败为胜,并不是没有可能。

  李大亮身在前军,四周的士卒,都是当年随他在雍州的士兵,骁勇异常。他们均是知道李大亮的这个计谋,是兵行险招,进了山中,非常的谨慎。就在李大亮想着的时候,山的后方,传来了厮杀的声音。

  “兄弟们,隋军中计了!”李大亮大声的喊着,拔出了横刀,喝道:“随我冲!”

  隋将,是薛万述、薛万淑两兄弟,他们埋伏在山间,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俩的水战逊色,因此这水师攻打襄阳他们就没有份,就讨了这个差事,前来阻挡唐军。因为李大亮将前军的旗帜换过,薛万述虽然觉得前军稍微有些多了,但并未看出李大亮的阴谋,因此看到唐军中军走进了山间,就率兵出击,将唐军从中截断。

  薛万述的杀出,令唐军大乱,不过这一支唐军,终究是训练有素,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与隋军杀成一团。

  顿时,钟山之中,就响彻着厮杀声,远远的传开。埋伏在另一端的薛万淑听到厮杀声,登上山岗一看,只见薛万述带领着隋军在茫茫的山脉之中,纵横厮杀。隋军的冲击犹如一柄锋利的刀锋,顿时就将唐军撕裂开来。

  很快,在他的视线中,唐军前队就有兵马前去支援,将薛万述围在了核心,四面围攻。

  “杀!”薛万淑看见唐军势大,就下令。他和薛万述各自领兵五千,本来按照李靖的计划,是让他们放过唐军,任由他们攻打隋军大营,然后薛氏兄弟收兵守住钟山、凤林山两山的山口,就足以获得全胜。

  不过,似乎是兄长立功心切,尚未等唐军走出山谷,就领兵杀出,反而陷入了唐军的包围。

  薛万淑并不知道,薛万述的出击有着不得已,他隐藏在山间,等待着机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在他藏兵的地方,出现了唐军的身影,而且,看他们的样子,似乎是前来探查的。隋军虽然刻意隐瞒,还是被唐军发现,不得已,他只能领兵杀出。

  这是李大亮的计谋,打草惊蛇。提前引出隋军,就能打乱隋军的计划,然后逐个击破。果不其然,隐藏在钟山的隋军被发现,只能提前发动攻击,而此时,在凤林山的隋军并不知道消息,就无法呼应埋伏在钟山的隋军,达到他们的目的。

  李大亮虽然不知道隋军具体的计划,可是他的这个招数,恰好打乱了隋军的铁壁合围的计划,使得薛万述不得不提前杀出,而薛万淑为了救他的哥哥,也只能领兵杀出。相比较而言,隋军的士兵并不多,因为他们本身,不是想着要击溃唐军,因此在陷入阵地战之后,就有着劣势。

  李大亮瞧着这一切,心中笃定,只要消灭了隋军的伏兵,再进兵樊城,就容易了。

  “什么,薛氏兄弟陷入重围?”李靖听到斥候传来的消息,心中就是有着疑惑。这两人,虽然比起薛万均、薛万彻要差,可是或许是因为年纪较大的缘故,就比较沉稳。这个计划,只要不出纰漏,就是好计。只是,如今不管是什么原因使得计划有变,都不该埋怨。及时的处理,挽回钟山的战局,才是正理。

  想了一想,李靖就说道:“李将军,你领兵一万,前去相助薛氏兄弟,天黑之前,务必要将唐军阻挡在钟山一线。”之所以说天黑之前,是因为在天黑之前他有信心攻下襄阳。而且一旦天黑,钟山一带树木丛生,在这个季节,更有大量的枯枝枯草,两军都不敢点火把鏖战,唐军只有退却。唐军一退,这襄阳就定了。

  “遵命!”李君羡说着。很快就带着一万将士赶赴钟山。

  李靖转而瞧着襄阳,不得不说,阚陵的江淮精锐,的确非常的强悍。面对郑军的疯狂反扑,江淮勇士冒着火矢箭雨,滚烫的油汁,攻上了城墙,而且已经逐渐稳住了阵脚,占据了襄阳城的一端,然后沿着那一端,源源不断的隋军向城墙上爬去。

  王弘烈自然是不甘心,因为襄阳城位置的关系,隋军是从北面攻城,而其他各门的压力较小或是几乎没有,这就使得王弘烈可以抽调其他各门的精锐,远远不断的赶赴北门。在这个时候,王弘烈只能以士兵的性命去填,为他争取时间,争取唐军击破隋军,攻取樊城,截断隋军后路的时间。

  只要等他那个时候,他就可以主攻出击,将这股隋军家在樊城,消灭,狠狠的出一口恶气。

  因此,王弘烈不能留力,只能全力以赴,襄阳北城,已经堆满了尸身,鲜血到处流淌,四处都是触目惊心的红。只是攻上城头的隋军越来越多,隐隐的朝着城墙四周扩散开来。

  “大王,不如放火吧!”黄岐说着,虽然王弘烈已经宣布投降,可是他还是改不了口。

  “防火?”王弘烈说着,顿时眼前一亮,立刻点头,说道:“这是好计!”当即就令人前去府库之中,取来布匹,更是有人搬运了木材,此外还有油汁。

  这个时候,隋军的冲车就要打坏城门,黄岐赶紧令人将木材油汁等物撒在城门处,此外还有城墙的阶梯处,然后火石一打,就点起了大火。

  在战争中,防火守城屡见不鲜,在熊熊的大火下,能够为守城的一方争取时间。果然,王弘烈烧起了大火,隋军的攻势就缓慢了下来。虽然城墙下不可能处处放火,可是襄阳城池高大,跳下去显然不现实,至于用吊绳之类,恐怕还没有下去,就会被郑军士兵射杀了。

  这样一来,虽然攻上城头的隋兵越来越多,可是面对熊熊的大火,还是素手无策,阚陵瞧着越烧越旺的火势,知道王弘烈就是想要拖延时间,如果能守住襄阳,烧掉这些东西又算的了什么。

  李靖瞧着襄阳城中的大火,不由沉思。这个时代,没有橡胶,虽然有水管之类的物品,不过大多是用竹子制成,而这个时候,去哪里寻竹子?就算寻来,又如何引水?不能引水,就不能灭火。

  就在李靖想着的时候,阚陵却是派人回来,报告了军情。报告的情况,比李靖的预想还要糟糕。

  刘兰成就说道:“看来王弘烈就是想要拼死守住襄阳了,居然浇上了油汁。”浇上了油汁,用水灭火,就难了。因为油比水轻,就会浮在水上,依旧会燃烧。而且此时油汁已经点着,和木材布匹裹在一起,浇水根本是无济于事。

  李靖就说道:“不错,看来王弘烈就是希望拖延时间,然后等到李大亮包抄我军后路,尚或是等我军自退。”

  “李尚书,不如让士兵在城墙上射箭,先阻止王弘烈继续防火。”刘兰成说着。

  “不错!”李靖点头,就吩咐那人回报阚陵。灭火的办法可是再想,但是绝对不能让王弘烈再继续烧火。

  王弘烈站在远处,即使是在白日,熊熊的火光依旧映照在他的脸庞之上,红彤彤的一片。因为大火的关系,隋军已经停止了攻击,只能在城墙之上,瞧着大火。看隋军的模样,这场大火很是厉害,隋军都是远远的靠近外城郭,似乎内城郭被大火烤热烤烫,不能站立了。

  “继续加油,加木!”王弘烈吩咐着,这个时候,火势似乎渐渐变小了。

  “是!”黄岐应着,就吩咐士兵上前。

  郑军士兵扛着木材上前,就在这时,隋军突然射出了箭羽,将郑军士兵射杀了数十人。只有少部分的士卒将木材送到了火中,其他大部分的士兵却是死在了隋军的弓弩之下。

  “该死!”王弘烈说着,眉头紧紧的皱着。

  “大王莫急,我有一良策!”黄岐看到这种情形,就说道。

  “哦,你有什么办法?”王弘烈赶紧问道。

  黄岐一笑,上前一步,就说了起来。襄阳城中,有着一些废弃的抛石器,这种东西和投石机不同,它是利用杠杆原理来投掷,而投石机则是利用齿轮绞着绳子制造拉力,将石块抛出。黄岐的计策,就是想要利用抛石器,合理的调整力度,就可以将木材、油汁抛到预想的位置。

  听到黄岐说着,王弘烈就恍然大悟,急忙吩咐士兵将抛石器运来,准备利用它来加大火势,继续阻挡隋军的攻击。

  注一:拍杆,一种战舰兵刃,大体分为两部分,短的在前,安装有重物,用于打击敌舰。长的一端在后竖立,上有齿轮,其中用绳子牵引,士卒拉扯,从而可以操纵安装的重物的短杆,不断的落下,提起,从而打击敌舰。这玩意至少在隋朝就出现,很是常见。隋军取胜,是因为装有铁皮,比较抗击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