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汉光熹 六百零二章 受降仪式

《大汉光熹》六百零二章 受降仪式

作者:独看风起 字数:4740 书籍:大汉光熹

  与《大汉光熹》相关的推荐阅读:- - - - - - - - - - - - 沙海 - - - - - - - - - - 军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狂枭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大汉光熹》(第四卷 翱翔 六百零二章 受降仪式)正文,敬请欣赏!

  六百零二章受降仪式

  一百步。

  五十步。

  二十步。

  十步。

  望着刘谦一点点临近,最后趾高气扬的停留在面前十步的地方,以胜利者的姿态等待他去乞降,光着上身背后荆条的刘焉,想到成功欺骗了刘谦,想到了成功后的巨大利益好处,心中忍不住砰砰砰的跳动起来。

  低下头深深吸口气,努力平息心中巨大的激动,刘焉将姿态放得更低,逼真的诚惶诚恐姿态中,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又踉跄。这些动作在受降仪式中,更令人感到了刘焉英雄迟暮般的萧索来。

  低着头,手中捧着从脖子上滑下来的白布,跟随在刘焉身后的吴懿,虽然没有看到刘焉此刻的表情,可是单从刘焉略显浮漂的缓慢脚步上,就暗暗赞叹刘焉将亡国之君的悲凉演绎的恰到好处,为此就更对伏击刘谦成功充满了信心。

  作为吴懿时下的盟友之一,张脩和吴懿并肩而行,他也低着头,表现基本上和吴懿等一干降臣表现的差不多,不过不知道刘焉伏击计划的他,低着头看到悲凉萧索的刘焉,想着刘谦不久后就会解散他的教兵,心中真实的生出了易水寒般的辛酸来。

  官员后边那些不知内情的江州城百姓,木然的跟着刘焉等人前行,既没有同情统治者刘焉而产生怜悯辛酸的情绪,也没有为刘谦这个新统治者到来而高兴。对于很多人不了解国家大事,只为每天茶米油盐操心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眼下最大的担心,是刘谦会不会像以前的胜利者那样纵兵抢掠。

  不过,这些手中连武器也买不起的百姓,他们更知道乱兵抢劫的事情不是由他们说了算。因此,只有一边在心中默默叨念接受乞降的胜利者,看在刘焉乞降这个无上光荣的荣耀上,和攻破城池的军队不一样而放过江州一马,一边又怕刘谦军狗改不了吃屎,依然会像以前那些胜利者一般不放过江州城,而担忧不已。

  经历了多次破城后的亲历,刘谦看到了这些对未来前途充满迷惘的江州百姓,大概也明白他们的心情,所以也不在乎他们并不是真心,而是刘焉发动前来捧场提高气氛的。毕竟现场人山人海要从表面上看还是好看一点,可以欺骗一些不知内情的其他地方百姓,让大家以为刘谦的影响力还是很显著普及了江州子民。

  看着刘焉萧瑟的走到面前,刘谦这厮才假装刚看到刘焉的样子,轻快跳下马,淡笑道:“呵呵君郎这次并没有受陛下委任,只是接受了大叛逆何进的乱命,这个益州牧根本就做不得数,故而君郎又何必做出这种悲凉之态让人发笑呢?这还是当年太上皇曾盛赞宗室翘楚非刘君郎莫属的刘君郎吗?”

  见刘焉脸色倏然变成红焖虾,刘谦这厮一点也没有放过刘焉的意思,继而冷笑道。

  “大叛逆何进被本将军赶出雒阳之前,由于何进残忍杀害何太后和公然背叛陛下的行径,早就失去了朝廷大义。而天子也早就下诏通告天下,收回了何进大将军的任命,宣判何进为大汉的叛逆。

  君郎作为大汉宗室中的翘楚,为何在明知道何进是大叛逆的情况下,还要接受何进的乱命前来益州,做出这等背叛朝廷背叛大汉之事?呵呵一个不合法的益州牧,纠集乱军对抗朝廷这是如何的罪行,就不用本将军再来告诉君郎了吧?

  好在君郎还没有丧心病狂,最后还是在明知道抵御不住天兵讨伐情况下而选择了乞降,而本将军看在你出身于宗室和曾经为大汉立下一点微功,以及为了不让江州城百姓再遭受战乱之苦的原因,这才接受了你的乞降,保全你的性命。

  所以说,现在你应该用感激泣零的态度来感谢天子的圣恩浩荡,而不是做出一副苦情来让天下人来怜悯你同情你刘君郎,你以为本将军说的对吗?”

  “罪臣罪该万死罪臣知错了”

  满脸窘迫之态的刘焉,慌忙向刘谦跪下,流着悔恨的泪水向刘谦请罪。表面上做出一副恨不得钻入地下没脸见人的模样,实际心里边却在不断狞笑着等一会要看刘谦的惨死之状。

  “好了,起来吧,向本将军请罪说来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按照规矩最后审判你的是宗人府和陛下,你有什么话还是留着到雒阳去和陛下说吧。时间不多了,眼下还是忙正事要紧。”

  按照受降规矩,午时三刻之前必须完成整个仪式,故而刘谦在挫败了刘焉那副令他看不下去的可怜状后,就提示刘焉赶快进行受降仪式。

  “罪臣遵命”

  原来还担心刘谦一直训斥下去,会造成夜长梦多般的事端,现在见刘谦主动提到进行乞降仪式,刘焉心中大喜。

  刘焉一边沉痛的向刘谦应承着,一边慌忙间从地上爬起来,重新走回去,先让早就准备好的五种牲畜祭拜代表天子的旌旄节钺,代表他们愿意重新归附于大汉王化。

  祭祀完毕,刘焉双手捧着益州牧官印和户籍地图,带领着一干文武,三步一叩首的向刘谦行来。

  “罪臣刘焉,受大叛逆何进乱命的益州牧,公然触犯天威,不自量力妄想阻击天兵于益州之外,最后闹得离心离德,这才幡然悔悟知道对抗朝廷无异于以卵击石,故而愿意向朝廷主动乞降,乞讨朝廷怜悯接受罪臣的这片悔过之意。”

  “煌煌大汉恩威无边延福四海威服八方益州刘焉矫命伪任,本该严律处死,念幡然悔悟乞降利在益州子民,特许乞降”

  刘谦一边庄重的背诵着官样文章,一边慢慢从跪在面前刘焉高举的托盘中,首先取出益州牧的金印,验明之后交给了身边的礼仪官再次查验。待礼仪官查验为实后,这才去取用巴郡户籍代表益州户籍的名册,略略翻看两下,又交给礼仪官查验。

  按照周礼规定,乞降仪式和其他仪式一样都是一个繁琐冗长的过程,整个过程将会持续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所以,早就从礼仪官那里了解大概情形的刘谦,就抱着看新奇的心态,一点点主持受降仪式的进行。

  城外受降仪式按照规定一点点进行之时,江州城内很多藏在临街房舍负责伏击刘谦的伏兵,心中却在烦躁不安等待着仪式尽快结束,让他们可以脱离这种难熬的不知生死的等待。

  对于普通人来说,未知的等待才是最难的煎熬。

  虽然这些刘焉军,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执行这次伏击,但是不怕死不等于他们心中就没有一点畏惧,在难以忍受的焦急等待下,他们宁愿立刻身死,也不愿在黑暗中承受这份难以忍受的煎熬。

  法正默默注视着身边士兵露出的焦躁神色,一边轻声安抚他们,一边却也有点焦躁的向外边观望。

  不久后,一名探哨匆忙中来到法正面前,将城门前发生的事情告知了法正,法正脸上的焦躁这才消散下去,转而露出几分了几丝喜悦之色,然后沉稳的用这个好消息来安抚埋伏的刘焉军,终于让快要等待不下去的刘焉军暂时稳定下来。

  见事情一切按照他的设想推展,又看到埋伏的士兵们神色逐渐安定,法正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心沉浸在喜悦中的法正没有注意到,他的好友孟达,并没有因为情况逐渐向他们有利发展而喜悦,神情变得更加了难看了。

  因为孟达知道,除非刘谦得到了他的传报,除此之外刘谦很难认破法正精心设计的圈套。

  法正设计的这个计谋,在孟达看来十分严谨。法正早就研究透了刘谦的性情,这个计谋正是针对刘谦胆大心细却又豪迈的性情而特意设计的,刘谦很难不中这个圈套。

  一般情况下,守城方愿意主动乞降,受降方将领为了显示大度和胆量,都会选择相信受降方的诚意,在受降方首脑陪伴下进城。不大会先采用大换防手段控制全城,直到全城尽在控制后,主将这才有胆量进城。

  当然,也有一些性格极为谨慎或胆子特别小的主将,深怕受降方欺骗而遭受伏击,为了安全着想,他们也会不在乎别人看法,一直等到全城尽在掌握后进城。

  刘谦性格中虽说又谨慎的因素,可惜性格中还有极为豪迈的一面,所以将那个刘谦性格研究透彻的法正,料定刘谦会先派一些兵马进城探查虚实,绝不会胆怯的立刻采取大换防手段控制全城。

  只要刘谦不打定控制全城的主意,法正早就准备好了对付一部分刘谦军探查的手段。

  这次法正的重心任务是伏击刘谦,而不是尽可能杀伤刘谦军,故而对于一心想算计死刘谦的法正而言,他只要将重兵集中在刘谦毕竟之路的半条街就可以了,剩下的地方他根本就不予考虑。

  熟悉刘焉军情况的孟达也知道,以刘焉军组建不久的一万多兵力,就算法正想多杀伤一些刘谦军难度也很大,因为这其中涉及着刘焉军忠诚问题。如果范围大参与人数多,不提这些新军战斗素质低下这一点,单单一个走漏风声的问题刘焉法正就吃不消。

  与其冒着走漏消息功亏一篑的危险,还不如用战斗力不俗,忠诚度也很高的竟陵宗室兵马,来伏击刘谦比较稳妥。

  反正法正和刘焉都深知,刘谦军崛起时间太短凝集力不太强,只要刘谦身死,刘谦军八成的可能会很快崩溃。到时候,一旦刘谦遭受伏击死亡,跟随刘谦远征益州的这些将领,他们不管是为了争权夺利或者是为了尽力稳定大局,他们都不可能将精力放在益州,而是会在第一时间立刻转师回到雒阳。毕竟雒阳才是刘谦的重心所在,那时候的益州和雒阳比起来,就有些可有可无了。

  说句心里话,如果刘谦当初不是给孟达提出了极为优渥的条件,许诺孟达不管混到什么官位,只要回到刘谦身边立刻连升三极,而对孟达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以孟达对法正才能的了解,孟达真的不想出卖法正,很可能会专心的辅佐法正弄死刘谦,然后在刘焉手下做一个大官。

  可惜,刘焉只是一个益州牧,他永远不可能给予孟达更高的官职,来满足孟达心中的三公之梦。虽然孟达也知道刘焉雄心万丈,但是孟达更知道刘焉争霸天下的机会太渺茫了,时下不管是袁术袁绍,两人拥有的军事力量和地盘,都不是刘焉可以相比的。

  当然,势力过小可以通过努力逐渐壮大,这原本也是一条说得通的道理。只是孟达太了解时下的益州形势,所以一点也不看好刘焉有直追袁绍袁术的机会。

  在孟达看来,如果刘焉是益州本地人,或者是初到益州时能够得到益州本地人真心支持,刘焉也有争霸天下的机会。如果这次刘焉没有被刘谦秋风扫落叶一般打击,使刘焉在得罪益州世家豪强的基础上,更是败坏了在军事方面的声名,也许刘焉还有一些争霸的机会。

  遗憾的是这两个致命原因刘焉都触犯了,就算刘谦身死刘谦军离开益州,看到刘焉虚弱可欺的益州豪强绝不会放过打击刘焉的良机,于是刘焉立刻就会迎来新的危机。最后,等刘焉想尽办法打败世家豪强,再次将益州掌控在手之时,历经黄巾动乱等连番战争的益州也残破了。那时候,一个残破的益州不可能为刘焉提供扩张基础,刘焉不消耗数年时间大力建设益州发展内政,别说向外扩张,能否抵挡住对益州窥伺的诸侯已经是摆在刘焉面前的大问题。

  刘谦就不一样了,只要刘谦能挺过这一道难关,对刘谦下一步准备大力发展内帐还算了解的孟达,知道最少数年之内刘谦都不会再有多大危险。

  数年之后,刘谦手下的地盘已经被刘谦消化,而刘谦势力经过数年打造也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势力群体。数年之后,孟达按照刘谦好色的性情推断,刘谦绝对会生下男性子嗣。当这些条件一一实现后,就算刘谦不小心身死,稳固的既得利益群体自然会拥立刘谦子嗣继承大业,刘谦势力就避免了时下立刻崩溃的危机。

  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已经看出刘焉最多只能守住一个益州,不能给予他更高待遇的孟达,为了远大的理想计,他也只能坚定投效刘谦的决心。

  思来想去只有依附刘谦才能得到更好发展的孟达,根据刘谦眼下没有一点动静的情况推断,刘谦应该是没有得到他冒险传递的情报,这就很是让依靠刘谦飞黄腾达的孟达焦急上火,开动脑筋不断思考该如何提醒刘谦,可惜却一直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为此孟达很想给他自己两个大耳光。

  如果当初孟达投奔法正时,没有编造出他因为法正而得罪刘谦的谎话,也不会被法正特意关照他而留在城内,而是会像一般属臣一样,跟随刘焉出城向刘谦乞降,那么他就会有机会向刘谦示警了,决不会焦急似火却一筹莫展。

  城内的刘焉伏兵,因为漫长的受降仪式而不耐烦之时,城外的刘谦军也等待的有点焦躁起来。这些一贯喜欢明刀明枪厮杀痛快的汉子们,第一次遇到了胜利即在眼前,却不能立刻享受胜利成果,还要他们苦苦忍耐的事情。

  跟随刘谦身边的士兵,因为刘谦随时能发现的缘故,都不敢将他们心中不满的情绪流露出来,可是那些离刘谦比较远,肩负着观察江州城四围城头异常的士兵们,则明确将他们的不满发泄到了脸上,而一些胆子特别大的,最后还发展到了行动上。

  离西城门北边两百步之外,就有一些负责观察城头动静的刘谦军,这些刘谦军一共五十名,是一个率的编制。

  对率田安站在一座震慑敌人的攻城井阑上,伸长脖子观察了进行大半个时辰的受降仪式,见仪式很快就要结束,已经到了江州城百姓向刘谦敬献猪牛羊等犒军牲畜,心里边长出了一口气。

  远远瞭望一眼远方的战友举起射程较近的弓箭,还在玩吓唬城上守军的把戏来发泄心中怒火,田安露出一个颇为羡慕的神色后,又反反复复观察一番敬献犒军牲畜,而把西城门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江州城百姓,忽然露出一个坏笑后,就匆匆忙忙爬下井阑来到了底层的平台上,让属下战士为他寻找箭支前来。

  “对率大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咱们可是攻城兵哇,虽说咱们现在普及连弩了,可是弓箭毕竟是咱看家本领,井阑上边咋会没有箭支哩。”

  井阑在古代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攻城武器,一般的井阑下边都设置了轮子,便于移动作战。井阑的高度,由于井阑大多是临时赶制,一般要比城墙还要高上一些,大约在十米左右,立于井阑上居高临下射击,就可以更好的射杀城头守军。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天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