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黄金耳 第122章 又见高仿?

《黄金耳》第122章 又见高仿?

作者:雅玩居士 字数:2634 书籍:黄金耳

  吴天缘赶紧岔开话题道:“既然老哥你愿意,那我就却之不恭喽!”

  马运哈哈大笑道:“便宜不是白占的,以后有好东西先找我,特别是刀剑和铜炉,最好是有珍品宣德炉,那才过瘾。”

  吴天缘心里一动,他手里真有一个宣字款宣德炉,明代的真品,很有可能是宣德三年制。幸亏今天忘了带,否则看马运这个痴迷的样子,还真不好回绝。

  “玉剑我先带走,明天给你打电话,送铜炉到你公司。老爷子,这三枚古币的拓片给我一份?”

  马老才想起来,好容易见到珍币,差点忘了最重要的拓片!

  “不急,先留着您研究研究,等完事后再一起放进博物馆。”

  吴天缘笑道,好东西就是要有人欣赏才有用,马老是自己人,先留着让老爷子高兴高兴。

  马运一愣,好奇道:“你要建博物馆?在哪里?”

  “就在东四环,建业的项目,原本是个艺术中心,我和胡哥一起办个博物馆。手续刚下来,下个月就能内部运行,主要是朋友们有个地交流,到时候请老哥也多多赏脸。”

  “好,这个活动我最喜欢。”马运一拍手道:“我家里的收藏也有不少,你记得给我留个展厅,没事也去展览一下!”

  “没问题,到时候大家都能见识到马大侠的风范!”

  三个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才散去,这次无意中又认识大土豪马运,看来土豪都喜欢收藏,只不过一般人不知道罢了。也是,钱多到一定就是个数字,有钱难买心头好,谁都有个爱好。

  “这是你从马运那边换的王世襄的旧藏?”

  第二天六个铜炉被送到中正,所有人围着看,孙雨瑶拿出王老爷子的自珍集,对照了一遍兴奋道:“都是王老的旧藏,传承有序的真品,正好下个月是纪念王世襄诞辰一百周年,中正就上王世襄专场!”

  “不错,我听说匡氏也在征集王世襄的旧藏,应该也是要上专场,这次又能对着干!”

  柳美子花钱买通了匡氏消息,没想到第二次又碰一起,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好,下一步咱们主要征集王世襄的旧藏,佳德02年秋拍推出过王世襄旧藏专场,56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包括380余部珍贵藏书,其中既有明版书、清版书,还有很多清代、民国的精抄本、稿本以及王世襄本人的抄书。”

  “曾著录于王世襄的《说葫芦》与《自珍集》中的多组官模子葫芦也高价成交。葫芦器型虽小,却都是王世襄的随身之物,曾陪伴他走过漫长岁月,其中包括“晚清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官模子云龙麟狮蝈蝈葫芦”等。”

  孙雨瑶找出当年的拍卖纪录,开始分配任务,寻找征集的客户,时隔十几年,应该有人想重新上拍王老的旧藏。

  “下一个就叫京城第一玩家专场,多霸气!”

  柳美子灵光一闪道:“我也让父亲在日本寻找一下,说不定也有王老的旧藏,到时候一起上拍。”

  离拍卖还有三个多星期,中正现在名气越来越大,还推出不少新优惠,比如上拍免费鉴定,还有超过三件减佣金等手段。很多藏友都愿意让中正拍卖,特别是琉璃厂,送来几十件拍品,渠道越来越多。

  “你现在就专注于精品征集,无论是自己捡漏,还是征集土豪收藏都行。一般的交给我和柳美子,你也轻松些。”

  吴天缘点点头,等博物馆运行起来,有事请土豪和行家去那边,交流起来方便。以后正式对外展出,有了名气,到时候他们估计争着抢着把收藏放在天缘展览,那多爽快。

  接下来几天吴天缘三边跑,上午去中正,下午去天缘居,有空还去博物馆,和管理团队商量一些细节。很忙碌,但也充实,干劲十足。

  “吴老板,您忙呢?”

  吴天缘刚到天缘居,老田不在,他盯着店面。突然门一响,进来一个人。

  “这不是西边的刘掌柜?有事?”

  吴天缘笑着打招呼,来人认识,也是琉璃厂的老板,在西边开了个铺子。

  “无事不登三宝殿,有好东西想让您看看。”

  刘掌柜放下手里的包裹,笑着打开,三个古色古香的铜炉出现在眼前。

  “这是?”

  吴天缘赶紧拿起来,好好研究鉴定着,三个都是宣德炉,底款都是两字款,宣德!

  “什么来历?”

  “跟别人说就是旧藏,但您是大行家,实话实说是铲地皮来的,农民刚挖出来。”

  刘掌柜低声道:“找人看过,都是真正的宣德年制!”

  吴天缘没有说话,拿下铜炉,问道:“您这是想出?”

  “嘿嘿,最近手头紧,生意不好做。吴老板是土豪,有兴趣没?”

  琉璃厂都知道吴天缘是有钱人,有好东西最近都找他出手,今天这三个可是宝贝。

  “什么价?”

  “三个五千万,正宗宣德炉,不亏!”

  吴天缘哈哈大笑道:“五千万要是三个正宗宣德炉是不亏,不过您这不真!”

  “什么?”刘掌柜一惊,赶紧反驳道:“这话不能乱说!我找很多人看过,这皮色……”

  吴天缘摆摆手,轻声道:“稍安勿躁,听我说完!”

  “我说的不真不是说铜炉是现代仿品!的确是明代宣德炉无疑,不过不是宣德皇帝亲自监督的那一批稀世珍品。”

  “这?”刘掌柜有些迟疑,他自然知道宣德炉名气太大,历朝历代都有仿品,不过吴天缘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的不是最珍贵的那一批?

  “您先看看这个!”

  吴天缘转身拿出吴邦佐的宣德炉图谱,让刘掌柜看。好一会他长叹一口气道:“果然是吴邦佐后仿的宣德炉,不是宣德三年的珍品!”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

  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稀世罕见。

  刘掌柜感叹道:“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这就是当时吴邦佐造的宣德炉,他是高手巧匠,也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还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后来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为世人十分珍贵。”

  吴天缘故意把玩着一个铜炉笑道:“所以您这三个绝对都是明代宣德炉,但我认为不是宣德三年的那一批,根据我发现的这本吴邦佐编撰的铜炉谱,再对照这个的纹饰,是不是一样?”

  刘掌柜按照吴天缘所指的地方,仔细对照了一遍,果然一模一样,看来自己的确不是宣德三年的那一批。

  看见刘掌柜失望的样子,吴天缘安慰道:“就算不是宣德三年,吴邦佐宣德炉已经是难得一见。故宫都藏有吴邦佐款象耳三足铜炉,周身呈墨绿色,无纹饰,宛然似一道釉宋窑瓷器,光彩照人,铸作精工。另一件铜嵌金片兽耳瓶,铜色青红纯正,通体嵌金片,肩部有双兽活环耳,底刻剔地阳文“吴邦佐督造”款。这三件铜器,皆为邦佐铸铜的代表作。”

  “今天真是开了眼!吴老板果然不愧为鉴定高手,就连这么珍贵的炉谱都有,那您看?”

  “这样吧,您的宝贝是好东西,我也想要,明人不说暗话,我最多能出九百万,三个!”

  刘掌柜一阵犹豫,五千万宣德三年是不亏!不过自己的是吴邦佐后仿,存世量还是有一些,前年拍卖的几个都是两百多万成交,吴天缘这个价钱也算公道。

  “好,是您的了!”

  钱货两清,吴天缘送走刘掌柜,心里一阵狂喜,暗道:“哈哈,又捡漏了!九百万买到两个宣德三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