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国谍影 第九十三章 追查分析(求月票)

《民国谍影》第九十三章 追查分析(求月票)

作者:寻青藤 字数:2585 书籍:民国谍影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即便不知道这句话,但拓跋赤德也明白这个道理。

  正如青唐人常说,盐巴水不解渴,漂亮话不顶用。

  听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听到的,但拓跋赤德知道这位老军神已经把青唐的现状说透了。

  但即便如此,现在已经出兵了,不可能就因为国相论赞破的一席话就退兵,哪怕是他拓跋赤德也不能这么做。

  况且即便是没有论赞破把话挑明,这个情况他也是清楚的,只不过心里多少还是对战局报了一些期待。

  并且即便明知道会输,拓跋赤德还是要把大军派出去打这一仗。

  以此缓解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几个大部族的实力。

  就像这次青唐出征的六万大军,超过三分之二的兵力是大部族出身,而两支大军的主帅,莽龙支布和六指乡弥洪都是小部族出身。

  乙支,仁多,野利等大族对此都很有意见,不过是被他用大君的权威和拓跋家的实力给压制下去了。

  这就是青唐国作为部落联盟的弊端。

  各部族首先考虑的必然是部族利益,拓跋赤德在面对这些部族的时候焦头烂额,但是却无力改变这一状况。

  这一点上他很羡慕大晋的皇帝。

  但他不知道的是,大晋的皇帝,要面对的阳奉阴违其实一点都不比他少。

  不过是形式上有些不一样罢了。

  上京城,玉熙宫。

  谨身精舍前,站立着一个的温文尔雅的青年人,二十上下的年纪,身高七尺有余,穿着一身银色常服,金冠玉带。

  面如冠玉,眉目清俊,整个人就像是一柄玉剑。既有玉器的温润,也不缺少剑器该有的锋利。

  “太子殿下,陛下让您进去。”

  跟传召的大太监田辅国点了一下头,太子赵元檀迈入了精舍中。

  谨身精舍是目前道君皇帝陛下,修真炼丹之地,建成后长居于此。除了几次祭祀大典,和正旦的朝会,道君皇帝几乎没离开过这里。

  甚至今年的祭天大典都是太子主持的,所以坊间有传闻说道君皇帝已经准备禅让给太子殿下,自己为太上皇。

  而太子殿下赵元檀,在朝内确实名声极好。M..coM

  敦厚仁义,敏而好学。

  若是道君皇帝真打算内禅,说不定会有很多清流交口称赞。

  “大郎来了?来我身边坐下。”

  一个身穿道袍的中年人,就坐在炼丹炉的边上,挥手招太子赵元檀过去坐下。

  “父皇。”

  赵元檀先是施了一礼,然后才拿了个凳子坐在中年人的旁边。

  中年人姓赵名令渊,大晋宣嘉天子,自号“道君教主皇帝”。

  自从他承继大统以来,一直崇道,跟崇佛的先帝武宗成了鲜明的对比。

  所以很多人好奇,这位天子是真的崇道,还是因为先帝崇佛而崇道。

  “大郎,河西方面的奏报看过了吗?”

  赵元檀从十几岁就开始接触政务,这两三年来,赵令渊更是让他直接批阅奏章,自己在查漏补缺。

  各道和各大外镇的奏报,都要先交给东宫查阅,东宫给出意见之后在转呈玉熙宫。

  其中如有什么重要的大事,皇帝还会让太子殿下来玉熙宫参加小朝议。

  “回禀父皇,英国公的奏表我都看过了,河西虽然有宣嘉十四年的沙洲之败,但这两年英国公整肃军备,清查军屯,使河西上下武备完整,府库充盈,虽然青唐和金帐汗国两面用兵,但儿臣觉得以英国公之能,稳守无虞。这里却要说一声父皇有识人之明。”

  “哈哈哈,什么识人之明,我跟傅懋修这个家伙,相识几十年,还能不知道他有什么能耐?这老小子喜欢藏拙,若不是这次河西危机,他也就是一个富贵闲人,想让他趟浑水,难。”

  赵元檀听了之后也面露微笑,英国公和父皇赵令渊,情谊深厚,两人年少时常在一起厮混。

  彼此相知,哪怕是赵令渊当了皇帝以后,两人之间仍是像朋友多过像君臣。

  就如同这谨身精舍,英国公来的次数比他这个太子还多。

  “父皇跟国公也是君臣相得,日后青史之上,必是一段佳话。”

  “什么佳话,估计史书上,我是那宠信奸佞的昏君,他是蛊惑君上的乱臣,至于佳话,你跟傅家三郎倒是还有可能。你是明君,他是名将。”

  赵元檀听了却是哭笑不得,自己这个父皇仿佛对身后之名是一点也不在乎,言谈之间也素来不忌。

  “河西那边我倒是不担心,傅懋修的能耐我清楚,河西他守得住,倒是辽东那边消息你要多看看,燕王世子下个月进京,这个就交给你安排,务必要保证他在上京的安全。这是朝廷的体面。”

  “父皇担心有人对燕王世子不利?”

  赵元檀疑问道。

  赵令渊摇摇头,“不知道,有备无患。总之吴仁光的儿子现在不能出事。”

  作为雄踞一方的藩王,燕王世子进京一是为了跟皇室联姻,二来则是作为质子。

  而燕王作为异姓藩王,跟朝廷的关系十分的微妙,不说朝廷内部有支持削藩的,有不赞成削藩的。

  就是燕藩内部,也是分成好几派。

  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陛下,几位相公尚书和国公侯爷都到了。”

  内侍在旁边小声提醒道。

  “让他们去报房等候。”

  “诺。”

  “天天跟催命的一样,这咱们爷俩说会话都不安生。”赵令渊说这话,站起身来。

  赵元檀看见父亲站起身来,也跟着起身,在后面虚扶了一把。

  “不用,还没老呢。”

  报房位于玉熙宫前,武宗年间设立,最早是用于存放各地军报以及奏表的,所以称之为报房。

  武宗在的时候经常在报房接见文官武将,处理政事。

  后来道君皇帝登基后,在玉熙宫修建谨身精舍,因为报房就在眼前,他又不喜欢上朝,就把在报房接见官员,处理政务形成了常例。

  而民间市井的传言中,报房则被称之为“豹房”,是皇帝陛下饲养珍禽猛兽,寻欢作乐的地方。

  报房内,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之,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肱,中书令裴休明,侍中谢佥,这四个人都是三高官官,算是宰相。

  加上吏部尚书李法曾,户部尚书赵令淇,礼部尚书宇文执中,兵部尚书刘景明,刑部尚书郭源,工部尚书牛道骞十个文官大臣坐在左边。

  定国公冯神绩,辅国公杨继勋,信国公汤显宗,卫国公李世忠,武定侯郭保,长兴侯耿忠国,镇远侯王彬,舞阳侯于罗睺八个武将勋贵坐在右侧,泾渭分明。

  两边文武并没有外面人想象中的剑拔弩张,毕竟都是身居高位,都是体面人。

  不过也没有太多闲谈,所谈论的都是相关事物。

  比如卫国公问兵部尚书,上报的升迁名单什么时候能够批复,武定侯问工部下一批军械什么时候能到。

  户部尚书找定国公询问一下军饷能否延后两个月等税银抵京...

  诸如此类。

  毕竟有时候下面的人跑断腿,都不如这里面的大佬动动嘴。

  不多时,道君皇帝赵令渊和太子赵元檀到了,两边文武都起身迎候,却没有跪拜礼。

  这也是因为这种小朝会上,礼数上并没有太多要求。

  实际上,官员跪拜上官和皇帝,都是在重大场合,而并非时时刻刻面君都要行跪拜之礼。

  “诸位都坐吧,正好趁着今天人到的齐把事情都议一下,该定个章程的定一下。”

  赵令渊一坐下,也不闲话,直接说起了正事。

  “河西要开战了,门下行文,让陇右,河东,朔方三镇配合河西作战,不可延误军机,关中的雍王也要准备要随时出兵的准备,有备无患。”

  负责发布诏命的门下省,侍中谢佥站起身来应道:“陛下,可是令英国公节制三镇?”

  “不必,让各处配合即可。”

  “诺。”

  谢佥这边刚坐下,左相李辅之就出言道。

  “陛下,以臣之见,当令辽东出兵,以呼应河西战事。”

  李辅之一出言,顿时让众人心惊。

  让燕藩出兵?

  “李相公,让燕藩出兵,是不是?”

  兵部尚书刘景明提出了一点质疑,他的话没说完,但众人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那就是燕王吴仁光现在已经有些拥兵自重的苗头了,若是朝廷下令,他不遵从,到时候朝廷可就是进退两难。

  “李相之言,老臣附议,可令辽东出兵。”

  这时候,大家还在为李辅之的提议赶到心惊的时候,定国公冯神绩也出言了,并且旗帜鲜明的赞同李辅之的提议。

  这就让一众文武,包括太子殿下都有些不太明白,这两人平日并无什么交集,甚至有时候还得主动避嫌,在这个档口居然提出了一样的建议,这就让众人不得不重视了。

  毕竟李辅之是左相,虽然有奸相之称,但门生故吏遍及朝野,说一声“权相”也不为过。

  而冯神绩是当朝第一名将,屡立功勋,军中威望极高。

  这两人居然同时把矛头对准了辽东的燕藩,难道是朝廷要对燕藩动手了?

  一时间,报房的内气氛变得肃杀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