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八六一 第一百一十四章 土改与举借外债

《一八六一》第一百一十四章 土改与举借外债

作者:玉葬沉烟 字数:3781 书籍:一八六一

  土地司按照曾纪泽的方针大略,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土地改革计划,曾纪泽批示可行,发与苏州知府李鸿章试行。

  经过四个月的土改,苏州府一地,将近有三万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其中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战乱遗留下来的无主荒地,另有五分之一的土地,则是根据“土地换股份”原则,从一些中小地主手中获得的田地,从这项土地中获得江南制造局股份的地主,将近有五百余人。

  但这些地主所出卖的土地,要么不是土地质量较为贫瘠,要么就土地所处的地区,形势不稳定,太平军的残部和土匪经常出没,抢掠地主们的收成。

  而这些遭劫掠的地主们,时常生活在恐荒之中,辛苦一年的收成,却大部分被人抢了去,他们的生活甚至更为艰难。土地换股份,是给了他们一个生存下去的机会。

  当然,农民们虽然憨厚,却不是白痴,这些地段不好的田地,他们也不会主动去买的。曾纪泽为保障江苏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合理利用。便加大了对省内太平军散兵游勇,以及本地土匪的打击力度。为此,他专门责成张树珊率先在苏南一带开展剿匪行动。

  对于大股的太平军部队,曾纪泽一向是采取攻抚并用的方式,但对这些小股匪兵,曾纪泽严令张树珊格杀勿论,绝不给这些胆敢破坏江苏稳定地家伙任何活路。

  剿匪行动进行的很顺利。数月的时间内,苏南地兵匪基本被肃清,土改计划更加的顺利的进行下去。

  无地地农民。太平军的降兵,淮军淘汰下地退伍兵,这些主要的无产者们顺利的被安置在了土地上。因战乱而荒无人烟的乡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原先那些为了生存而走上战场的农民们,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地人们。他们辛勤的耕作在属于自己地土地上,幼小的秧苗插入水田中,渐渐长高长壮,他们看到了希望。而他们脚下这块土地却来之不易,那是牺牲过多少人的性命才得来。

  为了保障淮军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曾纪泽颁布了特别的法令,规定凡淮军士兵。可以优先购买,以及挑选官府出售的土地。并且,每人可购的土地面积限制,由原来的十亩提高到了二十亩,并且价格只是前者的一半。

  这些淮勇们大多数或是依附于地主的佃农,或是穷苦地农民,或是太平军地降兵,他们拿起刀枪,无非就是想挣一口饭吃,大多数人最高的理想。无非是攒钱买几亩地。娶一房媳妇而已。

  现在,曾纪泽圆了他们地这个梦。他们做梦也想不到,昨天还一贫如洗的他们,今日不但有丰厚的饷银,乡下还属于自己的二十亩田地。于他们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幸福的呢。

  他们从心底里感激他们的曾大人。

  为了让这些受益的人记住是谁给的他们好处,曾纪泽要求在出售土地时,土地司要向农民们说清楚,这些土地只是江苏巡抚曾纪泽,自作主张先行向他们出售的。如果朝廷最终驳回了江苏巡抚的奏请,所有出售的土地都将如数收回。

  而曾纪泽则派人分散于民间,四处宣扬朝廷很可能要驳回曾纪泽的奏请,转而将收归官有的土地,分赏给在这场平叛战争中,立有功勋的八旗将士。

  曾纪泽的宣传战术是著有成效的,久而久之,人们对朝廷是愈加的不满,表面上人们不敢有所怨言,但私下之时,尽皆破口大骂朝廷的无德。

  江苏省的这些广大农民,以及淮军的将士们,心中对朝廷的不满是与日俱增,这股汹涌的怨气,就像是蓄势待发的火山,一旦时机到来,便会爆发而出,那滚烫的岩浆,将无情的扑向满清的统治者们。

  战火使江苏一半以上的土地变成无主的荒地,但那些幸存的地主们,以及各级的官吏们,仍然控制着江苏一半的土地,所以尽管土改的实施颇有成效,但农民无地的现象仍然是不容乐观的。

  曾纪泽很想一夜之间把这些地主,把那些贪婪的官吏们杀光,但他很清楚那么做是不现实的。那样只会将他现在主要支持者们,推向他的对立面,那他也不用做什么大业了,只怕是自取毁灭。

  从一开始,曾纪泽所代表的阶级就与洪秀全这些人不一样,所以,那样所谓的革命者,可以毫无顾忌的屠杀阻挡在他们革命道路前的任何人。

  以神圣而伟大的“均天下”为借口,不择手段,不问善恶,以残酷的暴力手段短时间内实现目的。表面上是胜利了,但其实却是失败了,而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穷数百年之奋斗亦难以挽回。

  “均天下”代表着“天下穷”,土地改革的计划只实行了第一步,曾纪泽的最终目标远非这么简单。

  曾纪泽以通商大臣的身份,不断的截留着关税的同时,还在向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大举借债。

  自1840年,英商丽如银行率先抢滩上海之后,至1863年间,计有英国呵可利银行、利华银行、汇隆银行、麦加利银行、汇川银行、利生银行等十数家银行在华建立分行。

  上海堪称全世界最为自由的城市,存在着多个国家的租界,有着相当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外国人享受相当大的特权,进入上海时甚至不需要签证。

  这些涌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利用上海的有利环境,迅速的扩大经营活动。对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而这些银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知名的大银行,它们的股东和客户中。有很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地大财团和大公司。而这些大财团大公司,对本国的政府亦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一股不容忽视地力量。

  曾纪泽借款的抵押是上海租界周围。大约近八百亩地官地的一百年使用期,借款合约规定。还款期将从平定太平天国叛乱时起,分五年还清,利息为百分之一点五。通过这一合约,曾纪泽向丽如、麦加利、利华三家银行,共借到一百三十万两白银。

  狡猾的洋人们很清楚清国的形势。他们知道太平天国的平叛将很快结束,这笔钱地回收期将不会托很久。何况还有上海周围八百亩的黄金宝地做抵押,这笔买卖是稳赚不赔地。

  曾纪泽将这一百三十万两的银子,全部投入到了军火的购买上,除了为他即将训练成军的一个步兵团,两个炮营购买武器装备外,其余款项全部用来购卖弹药。这使得淮军仓库中储备的弹药,将足够在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支撑四到六个月的消耗。

  而考虑到淮军的作战向来是不吝惜弹药,如果能节省使用的话,足够他们使用十个月以上。

  将近一年的时间。曾纪泽有信心用一年地时间稳定东南半壁地局势。使那些从旁观望的列强国,解决对他地进口限制。

  “大人。为何向洋人借这么多的银子呀,要借的话,上海有的我咱们本国的钱庄,这笔买卖,何必便宜了洋人。”

  胡雪参对曾纪泽的借款举措提出了置疑。除了徐州的向望海之外,胡雪参已是曾纪泽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也是比较早领会到曾纪泽野心的亲信。在从金陵回来之后,曾纪泽已经将胡雪参团由原来的普通步兵团,迅速的扩充为拥有三个团,一个炮营的直属训导师。

  训导师的骨干阶层,除了原胡雪参团的部属外,基本以黄浦军官学堂的二期毕业生为主,而其基层士兵,大多也是那些从土改中获益的士兵和新编训入伍的农民。

  曾纪泽为训导师提供了最优的待遇,他们的步枪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上海武器制造局生产的改进型纪泽式连珠枪,这种经过加特林和斯宾塞主导改进后的步枪,甚至领先于当今世界顶尖水平。

  除此之外,曾纪泽还将武器局第一批,十一挺加特林式机枪配给了训导师,这种新式的“秘密”武器的使用,将使训导团的火力水平,超越同期的列强军队。而为训导师单独增编的一个炮营,更是开世界军队编制的先河。

  可以不加夸张的说,如果当年二鸦战争中,守卫大沽口的是这一支训导师,那进攻的英法军队遭遇的将是一场不可想象的惨败。

  训导师一团镇守上海,二团镇守苏州,三团部署于刚刚攻陷不久的嘉兴,如果再加上北部向望海团,曾纪泽已在江苏省的东南西北四面构建起了坚固的阵线,他必须确保他的江苏老窝将是一个攻守兼备的根据地。

  而由于地位的提升,胡雪参已经成为曾纪泽身边的近臣,也因此能够更多的参与到他的决策和参谋层中。

  “东南半壁已是英法列强的势力范围,这其中又以英国人在华的势力最强大,咱们既要起事,英国人中立便罢,一旦他们站在了清廷的一边,咱们的处境就会十分的不利。你想想看,如果那太平天国有英国人的支持,他们还会沦落到现在的这般田地吗。”这是曾纪泽给他的解释。

  胡雪参恍有所悟:“大人莫非是借借款之事,绊住英人的手脚,让他们有所顾忌,不敢轻易的倒向清廷那边。”

  曾纪泽一哼:“洋人最是狡猾狠毒,他们既想我中国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好为他们的贸易侵略提供安全稳定的市场。但同时,他们又不愿看到中国富强起来,有一天能够抵御他们的侵略。你不见太平天国起事之处,从洋人那里获得了多少枪炮,朝廷几番照会,他们都不当回事。到后来太平天国被咱们打得不成样,大势已去时,他们才假惺惺的决定支持清廷,严禁向太平军走私军火。”

  “所以大人才要将洋人的在华利益,跟咱们紧紧的拴在一起,让他们不敢去支持清廷,甚至,他们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转而来支持我们。”胡雪参明白了曾纪泽用意,显得很是兴奋。

  曾纪泽才没他那么兴奋,因为他看得要更深刻。支持这个词用的并不准确,应该叫“扶持”才对。

  在这样一个时代,华夏已为满清的统治残害得满目疮痍,科技落后、文化僵固、思想迂腐、精神馋弱。泱泱中华,已经被满清这个病毒尽毁了免疫系统,她已经丧失了自我恢复的能力。

  到了这个时代,已不得不借助外部的力量,以一种近似屈辱的方式,对这个垂死的病人,从根本上进行治疗,然后,她才有涅磐重生的希望。

  所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不过一种顽固者的噫语罢了,种子已坏死,就算农夫再勤劳,又如何能种出粮食来呢。

  李鸿章对于曾纪泽借外债的举措同样有所质疑,他特意书信一封,表示了对将把柄操于洋人之手可能带来的威胁。曾纪泽倒没像对待胡雪参一样,给李鸿章一个完整的解释,那是因为他觉得现在还不是把计划全盘托出的时候。

  曾纪泽把朝廷的批复拿出来做幌子,他给朝廷的奏折中声称,他必须购买更多的军火,以确保尽可能快的消灭太平天国叛乱,时间越短,所还的利息也就越少,这个买卖是相当划算的。

  清廷方面是得了恐太平天国症,只要能够尽快的消灭发匪,西太后和那位恭王也顾不得什么多余的体面,竟是意外的同意了曾纪泽的奏请。这就使得原本打算先斩后奏的他,有了更能掩人耳目的借口。

  随着各方面准备工作的落实,出兵西征的日期渐已临近,十二月初的时候,曾纪泽听到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作为此次西征主力大将刘铭传,他重病已久的夫人不久之前病逝了。

  这个时候,曾纪泽忽然又有了一个想法。

  作为关怀下属概模,曾纪泽亲自前去刘府祭奠已逝的刘夫人。马车停在了热闹却又安静的刘府门口,不少淮军在沪的将领,以及江苏衙门的官吏们,都抽出时间来参加刘夫人的祭奠仪式。这也难怪,堂堂巡抚大人给刘铭传面子,他们这些个做下属的又哪敢不给呢。

  当曾纪泽的从马车中走下时,另一辆西洋马车刚刚停下,一位身着黑色衣裙的金发美人从车上下来,正是路易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