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军火巨头 第七卷 第860章 法国内阁会议

《重生之军火巨头》第七卷 第860章 法国内阁会议

作者:星星的眼睛 字数:2767 书籍:重生之军火巨头

  打水的是赵大虎,他刚才听到又是自行车又是手表的时候,愣了一下,结果没攥住井把子,胳膊都被狠狠砸了一下。

  打水的时候,这种情况最危险,要是摇把子抡到下巴上,把骨头都能打碎喽。

  “嘿嘿,被吓到了吧,这是国子的本事。”赵广定帮着李卫国吹嘘。

  李卫国也懒得去管,他准备往水库那边运送材料,怎么也得先搭一个住的地方。

  这会儿队里的活计不多,大田都铲趟完毕,青储饲料也全都下窖,麦秋还没到。

  正好李卫国趁着农闲,邀请了十多个人,去水库干活。

  大伙先搭一个住人的马架子,这个比较简单,找四根长长的木头杆子,顶端两两交叉,中间再用一根横杆子牵住,主体框架就出来了。M.biQUpai.coM

  一共四根木头杆子支着,就像马的四条腿,顶端交叉的部分,就像两只马耳朵支棱着,所以这种简易的建筑就叫马架子。

  这边有不少地名都叫“马架子”,就是因为当年闯关东的时候,人们来到这片土地,最开始都是搭马架子住的。

  还有更简单的,叫撮罗子,用三根木头杆子支起来,周围苫上草,也能对付住人。

  李卫国搭的这个马架子是准备过冬的,光是苫草就不行了,到冬天西北风一吹,能把人冻死。

  所以他得稍微费点事,在马架子周围绑上一些横杆,然后拧“拉合辫子”,就是用谷草之类的,拧成麻花劲儿,然后沾上泥浆,一条一条,密密麻麻地挂到横杆上,等干了之后,里外再抹上一层泥,就不透风了。

  马架子就搭在小树林边上,这里地势比较高,李卫国还搭了个露天的锅台,在这边也能烧水做饭。

  李金梅和李玉梅都来了,就留小妹看家。

  她们烧上水,用大茶缸子沏上茶,这大热天的,最费水了。

  请人帮工干活,就不能小气,李金梅还准备了不少烟卷,休息的时候,供大伙抽。

  李玉梅则去树林里捡了不少干树枝,烧火做饭。

  午饭就在这边吃,炖杂鱼,贴饼子。

  “这待遇好啊,抽根小烟儿,喝碗茶水儿。”

  赵广定这懒货还真来帮工了,就是来得稍微晚点,人家那边已经干得热火朝天,他才晃悠来。

  瞧见板凳上摆放的香烟,赵广定拿起烟盒瞧瞧,更乐了:“大前门,过滤嘴的,大气!”

  他一边说,还一边抽出来一根,叼在嘴上,划了根火柴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然后就吐出个烟圈。

  等烟圈逐渐扩大之后,这老小子又往前一探脑袋,又吐出一个烟圈,从刚才那个大圈圈里面穿过去。

  “麻溜干活去,赵广定你负责和泥!”王大拿是总指挥,拽着赵广定就走。

  赵广定还恋恋不舍地从烟盒里边又抽出一支,夹在耳朵上,嘴里磨磨唧唧:“能不能给俺派点轻巧活,和泥最累啦,和大泥,脱大坯,养活孩子,嘻嘻嘻……”

  看到李金梅姐俩在场,赵广定这四大累的最后一样,总算是没说出口,不过还是被王大拿踹了一脚,这才磨磨唧唧干活去了。

  “大伙都歇歇,开饭喽!”李金梅清脆的声音在工地响起。

  很快大伙就聚拢过来,洗手吃饭。

  李玉梅掀开木头锅盖,立刻香气四溢,各色杂鱼炖了半锅,锅边贴了一圈金灿灿的大饼子,下边的部分都浸泡过鱼汤,滋味十足。

  “嚯,还有大馒头呢,这伙食挺硬啊!”赵广定瞧着旁边一帘子白面大馒头,立刻上去抓了一个,使劲咬一口,嗯,真香。

  馒头是早晨在家蒸好的,李金梅她们姐俩带过来,请人帮工,当然要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

  每人盛了一大碗鱼,手里捏着馒头或者饼子,随便找个地方一坐就开吃。

  “筷子,俺还没筷子呢。”赵广定吃了一个馒头之后,才发现筷子不够用,干脆撅了两个树枝子,照样吃得香甜。

  李卫国嘴里还客气着:“晚上回家再好好喝点,中午先对付一口。”

  “这就挺好,平时谁舍得吃白面馒头,能吃顿黑面馍馍就不错了。”大伙乐呵呵地说着。

  黑面就是在磨面粉的时候,多磨进一些小麦的外皮形成的,颜色黑黄。

  李卫国眨巴眨巴眼睛,他想到几十年之后,所谓的黑面,反倒成了好东西,买都不好买。

  大家伙吃完饭,稍微歇歇晌,然后就继续干活。

  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修补堤坝,还好闸门那块没冲坏,要不然还得找专业的建筑队。

  堤坝被冲开了二三十米的大口子,好在石头都没冲太远,抬回来可以继续用。

  沙子也是现成的,河边都是。

  李卫国只是让公社的孙主任批条,在生产资料站赊了几吨水泥,用生产队的大马车运回来。

  没法子,李卫国手上也没钱了,只能先赊账。

  搬石头,和沙泥,都是重活。

  好在这时候的人是真能干,就算赵广定这样的,偶尔偷奸耍滑,但是也挺卖力气。

  想想后世的农民,基本都是机械化,太轻松了。

  干着干着,大伙发现,最能干的,竟然是李卫国。

  好家伙,几十斤的大石头,被他抱在怀里,依然是健步如飞。

  “国子这力气,咱们屯子头一号。”王大拿都赞不绝口。

  “三哥,我来帮忙啦!”李小梅也迈着小短腿跑过来,身边还跟着王小雪。

  大姐和四姐回家做晚饭,她就领着小伙伴跑出来了。

  李卫国就作势把怀里的大石头往前一递:“正好三哥抱不动啦!”

  啊?

  李小梅瞧着比自己还重的大石头,眨巴两下大眼睛,然后吭哧吭哧从地上搬起一块砖头大小的石头:“三哥,我还是搬这个吧。”

  李卫国哈哈大笑几声:“我在江岔子那边下了几个须笼,你还是收小鱼小虾去吧。”

  这个活儿好,李小梅蹦蹦跶跶跑了,不大一会又蹦蹦跶跶跑回来,把手里捏的一个东西展示给李卫国:

  “三哥,你看,蝲蛄!”

  蝲蛄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水生甲壳动物,模样有点像小龙虾,不过这东西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必须是活水儿,而且不能有丝毫农药化肥之类的污染。

  这样一来,蝲蛄就成了水质的检测试剂一般的存在。

  等到几十年后,李卫国他们这边,早就不见了蝲蛄的踪影,想吃都吃不到。

  看着还张牙舞爪的蝲蛄,李卫国也不由得咽了咽口水:“好东西,小梅你多抓点,回家叫大姐做蝲蛄豆腐,晚上加个菜。”

  “是,保证完成任务!”小当家又欢欢喜喜去抓蝲蛄。

  晚上收工回到李家,就在当院摆了两张桌,李卫国还把老村长和王队长以及几名知青请来作陪。

  红烧鲤鱼,清蒸鳌花,炒江虾,炒蛤蜊,中间更是摆放着一盆蝲蛄豆腐。

  蝲蛄豆腐是本省的一道名菜,虽然名字里边有豆腐,但是并不是用豆腐做的。

  做这道菜挺费事,李玉梅忙活了一下午。

  先要把蝲蛄收拾干净,然后用石磨把蝲蛄都磨成浆,锅里烧开水,把蝲蛄浆倒进水里,就慢慢凝成豆腐脑一样,因而得名。

  吃的时候,不用添加其它佐料,上面撒点韭菜段就成。

  “哎呦,蝲蛄豆腐,俺先尝尝。”

  赵广定也不客气,先舀了半碗,刚要往嘴边送,就听咚的一声响。

  这动静听着熟悉,是老村长的单拐发出来的。

  赵广定一抬头,看到老村长炯炯的目光瞪过来,连忙点头哈腰把碗递过去:“二舅,您先尝尝。”

  老村长嫌弃地瞧瞧自己这个外甥,再瞧瞧张罗着大伙入席的李卫国,他就纳闷了:白活快四十年,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二爷爷,广定叔今天干活可卖力气了,一会多喝两杯,解解乏。”李卫国还真怕老村长一言不合,又用拐杖敲赵广定。

  “卫国啊,以后你多带带你广定叔。”老村长点点头。

  大伙都落座,边吃边喝。

  “这豆腐脑真鲜啊,里面都放啥了?”王燕喝了一口蝲蛄豆腐,那叫一个鲜啊。

  大伙都笑,城里娃子,估计还真没吃过这个。

  淡淡的晚风,淳朴的乡情,叫李卫国也感觉十分舒坦:要说人情味儿,还是这个时候最足啊。

  水库这边的工程,一连干了三天,这才算是彻底完工。

  冲毁的堤坝重新修补好,又可以正常蓄水。

  夏天是丰水期,江岔子源源不断地输送江水进来,要是再下两场雨,估计十天半月的,水面就能恢复到原来的大小。

  看着自己的事业一点一点有了模样,李卫国心里当然欢喜。

  这天吃过饭,王燕和郑先农等几名知青,又过来学习。

  明显能够感觉到,大伙的劲头更足了,就连李小梅,也端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李卫国过去瞧了一眼,原来是看小人书呢。

  学习方面就没李卫国啥事了,他披上衣服,往水库那边溜达。

  出村走不远,就看到前面的树林里,影影绰绰还有人,李卫国就吆喝一声:“谁?”

  “国子啊,是我。”只见一个人钻出来,笑嘻嘻地凑到李卫国身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