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诸天(二十四桥明月夜) 第218章

  大唐不管文人还是武将,鲜少有不喝酒的。

  哪怕是王维这种受母亲影响终日修禅的"居士",那也是劝人喝酒的一把好手,比如他那句有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给人送行时写的劝酒诗。

  唯独三娘和萧戡两个小孩儿对此不太感兴,离她们上次到庄子上玩耍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难得到了嵩山脚下,他俩自然又开始遍地撒野。

  要不是绕梁眼疾手快地拦着,萧戡差点就用他的小剑去捅草丛里藏着的蜂窝。

  既然不让捅,两个小不点就蹲在那儿远远地蜂窝,有蜜蜂回巢她们也不动,就那么眼也不眨地观察了半天。

  也不知到底在观察什么。

  光是这么东玩玩西,竟也叫他们玩到了日落时分。

  眼快开席了,郭幼明出来把他俩捞回去吃吃喝喝。

  三娘这才注意到席上多了个人,是个三四十岁的落拓中年人,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通身没半件东西是贵重的,坐在席间却怡然自得,仿佛自己也是遍身锦衣似的。

  这应当便是李颀那位琴师朋了。

  李颀、王维都是好琴之人,酒过三巡便请对方弹奏一曲。

  三娘悄悄跑到王维身边,小声问王维此人是谁,这才晓得此人名为董庭兰,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朋们都喊他"董大"。

  董庭兰少时不事生产,到处拜访擅琴之人相互切磋,但凡知道谁家有琴谱便死皮赖脸央着别人给他。

  这种一心扑在琴技上的结果就是他人到中年依然家徒四壁、穷途潦倒,路上没钱了甚至直接当乞丐,偏他自己一点都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说话间,董庭兰已经抚上了底下人送来的琴。

  三娘当即坐直了身体,不再凑到王维那边说小话。

  都是朋相聚,席上没那么多讲究,董庭兰随手试了几个音,便开始弹奏他最擅长的《胡笳》曲。

  董庭兰所弹的《胡笳》曲虽名为"胡笳",实际上却是琴曲。

  董庭兰今日便是弹奏《胡笳十拍》,琴音婉转哀切,如泣如诉,叫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塞外,听见了那颇具胡人风情的胡笳声。

  这琴曲起源于汉末时期的蔡文姬,讲的是她既想早日归家又舍不下自己孩子的矛盾心情,无数文人墨客曾为之唏嘘。

  三娘向来是很容易共情的,听这曲子听得鼻头酸酸。

  等到一曲罢,她才问王维这叫什么曲子。

  王维如实相告。

  三娘一听"蔡文姬"就想起来了,那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各自为战,北方各族见你们自己打来打去,时不时就趁你内乱过境烧杀掳掠一番。

  蔡文姬便是那时候被匈奴当做战利品掳走、与匈奴左贤王生下二子,直至十二载后才被曹操派人重金赎回大汉。

  据说蔡文姬归汉后,曹操曾让她把蔡家藏默写下来,于是她一口气默了四百多篇,无一字错漏!

  是个很厉害的才女没错了!

  天下一乱起来,蔡文姬这么了不起的才女尚且流落胡人之手十余载,更何况是普通人?

  本来三娘只是觉得这曲子听起来叫人难过,想起蔡文姬所处的背景后鼻子更酸了,眼底蓄满了泪花儿。

  她并没有深入地读史,这些都是她从颜真卿那儿听来的,汉末后北方各族已经如此肆无忌惮,后面会有胡人彻底占据中原、两晋之间"衣冠南渡"的事就不奇怪了。

  大唐对待外族都十分优厚,连日本来使都能在朝为官,像汉朝那种高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哪怕李俨"梦见"胡人可能扰乱大唐,她们一时也无计可施。

  大唐真要乱起来了,有多少人能比蔡文姬幸运呢?

  这么一想,三娘的眼泪便啪嗒啪嗒往下掉,哭得鼻头红红的,起来好不可怜。

  李颀这个主人翁瞧见三娘这般情态,命侍女捧来温水替她擦擦脸,口中笑道:"难怪摩诘早早收你当弟子,果真是个听得懂琴的。"

  董庭兰也不由多打量了三娘几眼。

  他平生不喜锦衣华服、不喜山珍海味,只自己的一把琴,偶尔受人之邀前去弹奏,他也会为了蹭口酒喝弹上几曲。

  只是许多人要么瞧不上他的穷酸,要么听不懂他的琴曲,久而久之他也就不登这些钟鸣鼎食之家的大门了。

  这次他愿意借住李颀家,一来是因为李颀说他家有本不错的琴谱可以借他研读,二来是李颀本身也是擅于弹琴的,勉强也算是个不错的同好。

  没想到这么一个几岁大的小娃娃,居然能听他弹琴听得落泪不止。

  等听了李颀的话,董庭兰又恍然了悟。

  原来这是王摩诘的弟子,难怪了。

  一曲既尽,宾客自然又举杯欢饮起来。

  三娘她们吃饱喝足,对喝酒不感兴,想出去玩耍。驸马萧衡便吩咐人跟着他们出去,正巧王维酒量不太好,便也起身说道:"我去着她们。"

  李颀也不拦着,径自拉着几个嗜酒的朋、老朋一起喝个痛快。

  王维随着两小孩到了屋外,只见夜幕早已悄然降临,周围竟是黢黑一片。

  正是夏末秋初、风高气爽的好时节,又是逢上月牙儿小得不见的朔日,满天星斗历历棋布,瞧着格外赏心悦目。

  小孩子的情绪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刚才还在哭鼻子的三娘这会儿又快活起来了,借着星光与灯笼的光亮左右。

  王维正着两个小孩儿高高兴兴地在外头玩耍,忽听三娘惊喜地喊道:",萤虫!"

  按照古时的说法,大暑之后"腐草为萤",也就是说季夏时节萤虫最多,到了立秋倒也还能瞧见它们打着灯笼寻找伴侣的身影,不过大抵都是些落单的可怜虫了。

  萤虫大多只出现在乡野间,三娘和萧戡到它们的机会都不多。她俩开始跑来跑去逮萤虫玩,逮到以后还屁颠屁颠拿去向负责出来顾她们的王维献宝。

  第一次近距离清萤虫模样的王维一阵沉默。

  ……真是谢谢你们了。

  三娘很有探究精神地想琢磨怎么囊萤夜读,萧戡听她讲完囊萤夜读的故事后二话不说掀起自己的衣摆,嗤啦一声撕下片薄薄的白绸来,积极问三娘:"用这个裹吗?"

  王维:?????

  小孩子对这种说干就干的操作似乎接受良好,三娘就没有王维这么惊异,而是提出另一个重大难题:"我们没有针线,怎么把它缝成囊?"

  萧戡也恍然想到了这一点,抬起小脑袋左右,最后把目光转到仆从提着的灯笼上,和三娘说起自己的主意:"把它们放进灯笼里,再用这布把开口处盖起来,这样萤虫就飞不出来啦!"

  两小孩嘀嘀咕咕地商量好了,便开始更卖力地去祸害人李颀庄子上的萤虫。底下的人怕他们累着了,也一起帮忙抓,没过多久就成功把周围的萤虫都惊走了。

  好在战果也是十分丰厚的,被他们腾出来当萤灯的灯笼里已经塞了不少萤虫,可惜比之周围的灯笼光芒还是有些微弱,其中一部分萤虫受了惊吓后便不再发光了,似乎不太适合拿来夜读。

  那若明若灭的萤光倒是挺好的。

  三娘刚才抓萤虫抓得满头大汗,此时凑近见萤虫在灯笼里盲目乱飞、挣扎徘徊,又忍不住对萧戡说道:"要不把它们放了吧。"

  萧戡天生一股子莽劲,做事向来不问为什么,闻言二话不说把覆在上头的白绸挪开。

  点点萤虫争相飞出。

  三娘拉着萧戡退后一些,眼也不眨地着萤火四散开去。

  "我不该怂恿你跟我一起抓它们的,还是让它们自在地飞来飞去比较好。"三娘认真和萧戡反省自己的做法。

  萧戡天上渐渐飞远的流萤,再灯笼底下那几只被他们祸害到已经飞不起来的萤虫,点着头说道:"那我们以后不抓了!"

  王维见时候不早,笑着提醒道:"走吧,该回去歇着了。"

  三娘向来听话得很,玩了大半天也确实累了,乖乖跟着王维回去了。

  夜里三娘冲了个澡,把跑出来的汗都洗得干干净净。

  结果第二天就碰上了身上变得酸酸臭臭的萧戡。

  三娘:?

  三娘不动声色地挪得离萧戡远一些,跑去寻王维展示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习琴成果。

  她绝对不是老师不在就不好好练习的坏小孩!

  对这幺小的"学生",王维自然是鼓励为主,又教了她两首简单曲子指法供她平日里练习。

  三娘信心满满地说道:"等九月放授衣假,我一定过来弹给您听!"

  王维含笑应了个"好"字。

  三娘这才依依不舍地和王维话别,与萧戡他们一起踏上归程。

  很快地,驸马萧衡带着儿子回到公主府。

  昌公主刚哄睡一双小儿女,听人说萧衡父子俩回来了,忙出来儿子的情况如何。

  这一,唇角就止不住地抽搐。

  大的满身酒气就不说了,小的身上臭烘烘是怎么回事?

  还有儿子的衣摆怎么缺了一大块?

  他们到底去干了啥哟!

  爹带孩子出门,细心程度大抵是"崽活着就行",想维持崽干净可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竟是连件换洗衣裳都没有带。

  昌公主无奈地让人把儿子拎去洗澡,边跟着往里走边伸手戳着他脑门说道:"你你,身上一股子酸臭味,别人闻见了不知道怎么嫌弃你!"

  萧戡听后睁圆了眼,气愤地说道:"好哇,难怪回来的路上阿晗不和我挨着坐,原来是嫌弃我身上臭!"

  昌公主:""

  居然已经丢过人了!

  昌公主无情地吩咐底下的人把他多搓两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