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王朝伪皇帝 第92章

《王朝伪皇帝》第92章

作者:南方云 字数:3217 书籍:王朝伪皇帝

  对康大和的感慨,我没表什么态,据我了解康大和是很推崇朱子的,如果他知道了孔圣人的嫡系后裔向朱熹的权威发起了挑战,那他会怎么想?曲阜一行收获不小,虽然这收获现在还看不出效果来,但假以时日,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只能希望孔衍植能顺顺利利将那本《书经辨析》写完,以完成他的心愿,也能助我一臂之力。

  第一零八章经营北方之策

  孔衍植写的《书经辨析》对我的改革来说可以称得上无价之宝,听其口气,观其做法,看样子他是要用剩下不多的生命打磨这本惊世之作。劝人劝不了心,在孔衍植下定决心以命换书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劝告都是多余的,所以我除了默默祈祷他完成心愿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对其予以帮助。离开曲阜后,我让康大和向留在京里的礼部尚书萧雨明发去了圣谕,让他尽快拟定彩婷下嫁孔兴燮的时间和程序,希望靠这种方式给予孔衍植一些精神安慰。同时为了不使五王妃对我突然嫁出彩婷产生误会,我还避开众人耳目偷偷让这些日子心绪渐佳的孙幽兰替我手书一封,向五王妃做了解释(本人向来不轻易亲自动手,以免露拙,不过这样做似乎对我的书法修养没什么好处,矛盾)。孙幽兰得此“重任”,自己感觉与我的关系比别人近了不止一层,写起来更是倾尽全力,我只略略说了意思,她便文思汹涌的写出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文笔清丽、字迹娟秀、上赶清照、下追秋瑾(秋瑾?似乎有点不妥当)的妙文拜呈婆母“鉴定”。没想到请人帮忙还“请”出了特殊情意,这也算意外之喜吧。等这些做完时,圣驾船队已经航行在千年大运河上了。船队在古地徐州越过黄河后航行渐稳(此时黄河尚未走现在山东大清河附近的济南、东营路线,主河道依然走南路夺淮入海,北部线路只是分支,这方面以及有关潘机巡治黄河的事后面有交代),向南经淮安、高邮、扬州、镇江到了长江。江南多有大都邑,也是此次出巡的重点,不过船队入长江没有再继续南下,而是转而逆江西行,直抵长江重镇金陵。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六朝金粉之地自然是别的地方比不了的,大汉前朝皇帝下江南多驻跸于此,我自然也不能免俗。到了金陵,免不了各处走走,观观景致、看看民生什么的,确也有憋在皇宫里享受不到的惬意和轻松,不过在这里要想看出民生变化几乎没有可能,金陵本来就是商业重镇,而工商改革的重点又是在这里和苏杭进行的,因此入目处除了繁华还是繁华,要想找出点改革的弊症显然要比一些小地方困难的多,所以我也没想着从金陵“调研”出什么来,只求能过上几天舒心日子罢了,至于对工商改革出现的弊端进行研究和调整等等工作,还是等向南行到一些小点的城镇时再做打算的好。然而此时渐已入夏,金陵号称三大火炉之一,闷热自然是有一些的,这让我很是懊恼出巡的日子不对,如果早几个月或者晚几个月来都比现在好的多,现在来金陵,连观赏“秦淮绝艳”的心情都没有了。各处走完,为了避过最初的暑热,圣驾便驻留钟山脚下玄武湖畔的离宫里过了几天。这日子过的苦闷,又没有多少朝政处理,无所事事之下,每天只有和孙幽兰、冯文燕她们大眼瞪小眼的干耗,翠儿一开始虽然不敢吭声,但时间一长,便忍不住大提意见:“皇上,金陵城也没什么可去的地方了,天又这么热,不如还是早点去姑苏的好,臣妾记得那里可没有金陵这么热,而且也比金陵好玩的多了。”翠儿是苏州人,一提到回故乡去看看,不禁两眼都放出光来,她父母都在那里,说不准我一高兴赏他爹一个什么官当当,那岂不是意外之喜?翠儿一说离开金陵,孙幽兰、冯文燕她们立刻做出激烈的反应,纷纷对翠儿的提议表示赞同。这种表现可以理解,孙幽兰她们出来的目的就是游玩,图的是心情舒畅,没有皇宫里的那些拘束,因此闷在金陵实在是她们所不希望的,但是愿意离开也要看去哪里,如果说是回京城,估计四个人里头得有四个从心里反对。“皇上,史景隆大人有事求见。“正在我准备做出决定的时候,许仕勤鞠着身子走进来禀报道。就这一句话,本来积极性还挺高的孙幽兰她们顿时禁了声,纷纷恢复了庄重的表情蹲身告退。史景隆是皇后的父亲,这样的身份让妃子们感到压抑,谁也不想给史景隆留下不好的印象,回宫后还要面对史娉婷,那样是很难堪的。史景隆走了进来,很谨慎的向孙幽兰她们见礼,侧着身子将众妃让出去后才进殿施礼并递上一份折子:“皇上,兵部递来了文书,言金国皇太极得知皇上赐封东蒙古苏尼特汗、土谢图汗一事,虽然不敢明着与朝廷作对,却以重兵压境苏尼特和土谢图,现已迫使苏尼特汗自杀,并软禁土谢图汗,皇上请看,皇太极这是暗地里要做动作了!”“难道郑纪就眼看着不管?”我看着奏折说道。刚还说没什么事可做,事情便来了,这个皇太极真不让人省心!“郑将军已调兵抵进辽北,并遣人到赫图阿劝说皇太极,希望借此迫使皇太极撤兵,使苏尼特、土谢图两部能摆脱金国束缚。因为皇上刚刚赐封了皇太极,况且此事又是他们的内政,郑将军他们未得圣命不敢明着征剿,不过给他们些教训还是免不了的。”史景隆又把另一个折子递给了我,“郑将军已拜上奏折,祈望陛下下令明征,以武力逼退金国对东蒙古的骚扰。”“打不打还需要考虑考虑。”我合上奏折思考了一下,“不过还是要做这个准备,但绝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起倾国之力与皇太极硬拼,他现在没那个资格。”“这个臣理会的。金国,噢,不,应该说奴尔干女真确实没资格令我大汉大动干戈。”史景隆满脸鄙夷的轻哼了一声,现在谈到金国和皇太极时,朝里的大臣大多这个表情,看来人的心气一提起来,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改变了,“不过皇太极乃是条豺狼,到嘴的骨头绝不会轻易吐出。臣看皇太极如此做目的不过有二:其一,大汉击败皇太极后,苏尼特、土谢图便开始与女真人离心离德,在此情况下就算皇上不赐封他们,皇太极也要找由头换了他们的首领,另立王公加强自己的统治,朝廷赐封一事不过给了他一个借口罢了。其二,皇太极如此做也是向朝廷宣示女真人的武力,使朝廷觉得他力量尚强,上次不过是打了个棋逢对手,若不是有罗煞和东蒙古的捣乱,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如此一来,他们迅速控制苏尼特、土谢图形势,朝廷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再起兵端,如此便给了他时间重整内政,北击罗煞,以便卷土重来,再成大汉之患。”皇太极确实会有这样的想法,上回的战争打的有点莫名其妙,到了最后完全是大汉按兵不动,东蒙古兀良哈和俄罗斯从中搅局的局面,因此皇太极难免有大汉胜之不武,他自己双拳难敌四手的感觉,至于后来皇太极被迫称臣并请大汉对他进行赐封,也是稳定内政,安定西北的无奈之举,要想让他彻底低头,根本不是一场战争可以做到的。“嗯,说的有道理。”我点了点头,算是对史景隆的赞赏,“既然皇太极以为自己败得不心甘,是败在了大汉与东蒙古、罗煞国三家联兵的手里,那就让他再与三家一起斗斗。不过朕现在还不这么想,平北之策还须以稳妥为主,兵不血刃重建奴尔干都司才是上上之选,不能忘了女真之北还有个想要南下的罗煞国。苏尼特、土谢图现在情况如何?恐怕皇太极治得了人治不了心。”“正是如此,皇上圣明。”史景隆回道,“据兀良哈密报,苏尼特汗之子蒙特勒已潜逃到兀良哈顺宁王处,欲借兵替父报仇,顺宁王因自己力量不够,不敢擅做主张,已邀请贤义王、安乐王等东蒙古王公共同商议对策,准备向大汉朝廷请旨共同讨伐女真。皇上,要说打也不是不行,不过这名头有点不顺,毕竟苏尼特、土谢图是皇太极治下部落,这是朝廷也承认的,再说朝廷私下赐封两部汗王,这从面上来说是对女真没有诚意,女真抓的就是这个话柄,因此贸然出兵显然有些出师无名,此事就有些难办了,胜算也要大打折扣。”这个史景隆,哪来那么多“有名无名”?不过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就是现代美国打伊拉克还要先抓个小辫子,更何况一向讲“理”的泱泱华夏呢。“出师有名还不容易,随便挑他个错便行,皇太极这些日子虽然谨小慎微,但也免不了出错,你们想一想,只要站的住脚,便定他的罪,朕不信治不了他。对了,此事既然东蒙古有意与女真为敌,咱们倒可以来个坐山观虎斗,不过也要掌握个分寸,该当出手时也绝不能手软。““皇上说的是,臣思谋着此事朝廷倒可以缓缓,先行文斥责皇太极,但却让郑纪按兵不动。这事谁都心知肚明的,只是口头斥责,说动也可以动,说不动也可以不动,既然皇太极料定大汉不愿出兵,那咱们索性便不冒险出兵。东蒙古本来就有收复失地之心,朝廷态度不明,他们必然用为苏尼特汗报仇的借口联合东进,这正是朝廷可以利用的机会,如此一来,皇太计不应也得应了。他们打起来后,东蒙古认为皇太极是大汉的最大威胁,朝廷必然乘机灭之,而皇太极也明白若是他亡了国,朝廷必须全力防范东蒙古在北方坐大,如此一来,东蒙古与女真必然争着拉拢大汉为后援,朝廷正好可以借机逼迫皇太极答应恢复奴尔干都司,到时候朝廷力量插进去,主动权便抓在了手里……”史景隆滔滔不绝的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估计此时他一定很激动,一个手里力量足以震慑所有敌国的“国防部长”才有当战略家的资格,而现在史景隆正有这个资格,他为何不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