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二百六十九章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三国之乱臣贼子》第二百六十九章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作者:秀才会武术 字数:4446 书籍:三国之乱臣贼子

  88读书网永久网址,请牢记!

  兖州的流民一路上受尽了白眼,天寒地冻,体弱多病者都已经冻毙在道路两侧,即便是侥幸存活的那些由于缺衣少粮的缘故也奄奄一息。

  如果不是心中存有希望,苟延残喘的流民们早就迈不动脚步了。

  临近剧县边界的时候,流民们听到一阵铜锣声响起。

  “铛铛铛”

  “都尉大人在十里开外设了粥场,诸位父老乡亲可以自取之”

  “铛铛铛”

  “都尉有令,今日粥汤不收一文钱”

  “铛铛铛”

  “都尉有令,入我剧县须得遵我号令,不从者,杀无赦”

  ……

  嗓门奇大的军卒守在各个路口,将李贤草草制定的各项规定念了出来。

  听闻可以喝到免费的米粥,流民们俱是大喜过望,至于后面的几个杀字,仓促间并没有人往心里记。

  一路行来,各地的官府豪族对他们畏之如虎,从来没有人给过他们好脸色,而对于李贤,百姓们都是道听途说,从未谋面。

  不少人甚至绝望起来,若是李都尉在剧县不肯赈济流民的话,那又该如何是好?

  堪堪临济边界的时候,兖州百姓甚至有一种未知的恐惧感,到了剧县,等待大家的会是什么?

  第一波抵达剧县的流民有四百人,他们离开兖州的时候,村内满打满算有七百人,可一路行来,却折损了大半乡民。

  当初,是族内的族长一力促成了举村迁徙的举措,沿途间伤亡了那么多的族人,如果李贤对他们见死不救,方姓族长已经决定要自戮谢罪了。

  好在李贤李都尉有着一颗“仁义”之心,竟然真的愿意赈济流民。

  香喷喷的粥汤就在几百步开外,方家村的乡民们甚至闻到了浓郁的米香。

  “咕噜噜”,饿了许久的肚子急剧地叫唤起来。

  乡民们快速迈动脚步,就要扑向粥场。

  谁曾想,半道上突然涌出一队军卒,他们手持利刃,嘴里道:“兖州的父老乡亲听好了,若想领取粥汤,须得遵守秩序,不可乱了次序”。

  乡民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都不明白这伙军卒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方姓族长踱了出来:“敢问差爷,何为秩序?小民饿了一路,若是有失礼之处,还请勿怪”。

  为首的一名军校对着方姓族长微微颌首,道:“你是主事的?”

  “小民是这几百口方家村民的族长”

  “嗯,这秩序嘛,就是排队取粥的意思,都尉定下这规定,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领到粥吃,不必担心青皮无赖!”

  方幽连连颌首,道:“都尉思虑周全,小民明白了”。

  说罢,方幽便说道:“让妇孺上前领粥,壮年劳力其后”。

  有了吃食,流民便有了存活下去的希望,尚未见到之前,方幽在族人中受到了不少非议,可此番,李贤愿意设下粥场赈济流民,这就说明方幽定下的迁徙之策是行之有效的。

  方幽在族中的地位重新得到了巩固。

  族长发话,村中的妇孺便迟疑地往前行进,其后,成年壮丁虽然面带菜色,却也无人反驳。

  两侧的东莱军卒看到这一幕之后很是欣慰,到了这时候,方幽依旧能够约束族人,这说明他自身有不小的威望,见了米粥之后,能够克制**,让身体虚弱,最需要吃食的妇孺先行,这又说明对方有着一颗“秉公”之心,这样的人物,为首军校暗暗地记在了心中。

  之前,李贤已经吩咐过,如果有青皮无赖滋事生非,不遵号令,可当场击杀!

  一众军卒已经磨刀霍霍,没曾想,遇到的第一波流民竟然颇守规矩。

  几百步的距离不知道行了多久,一名身材瘦削的女子踱到煮粥的大锅之前。

  一名军卒盛了一碗厚实的米粥,递给了女子,嘴里道:“慢些喝,都尉吩咐过,大人可以喝两碗,车轮一下的孩子一碗”。

  捧着热腾腾的粥水,女子眼泪滴落到碗中,她千恩万谢,当时捧着米粥便行到了一旁。

  有了第一个,后面的百姓很快就按照顺序领到了各自的粥汤。

  一旁,都尉府的文吏记下了吃粥的人物数量,等到众人全部吃完过后,他敲了一击铜锣,道:“谁是主事的,过来一趟”。

  方幽刚刚把米粥吞下肚子,他抹净嘴角,一路小跑着来到文吏跟前,“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你族中有男丁两百八十一人,女丁一百三十二人,其中,孩童八十人,老者十三人,对否?”

  族人的数量方幽早已经铭记于心,闻言之后,他连连颌首,道:“不错,正是如此”。

  “嗯,不知道你们有何打算?”

  作何打算?方幽被问的愣神。

  是呀,原本在迁徙的路上,所有人都把剧县当成了终点站。

  可现在,到了剧县,李都尉也肯仗施援手,可乡民们却不可能一直白吃白喝的。

  就算李都尉家大业大,也撑不住这种吃法呀。

  可是,乡民们又能做什么呢?

  “实不相瞒,我等并无打算”,方幽几乎是涨红着脸,才说出这句话。

  记录的文吏却也不恼,他说道:“嗯,你们是短暂停留,还是打算常驻?”

  方幽饶有兴致:“短驻如何,常驻又有什么说法?”

  文吏很有耐心,嘴里道:“如果只是短驻,过了明日午时,这粥场便不再欢迎你们了,你们需要自谋生路”。

  方幽急切地问道:“常驻呢?”

  “若是常驻的话,只要用心干活,保管缺不了你们的吃食!”

  “啊,还有这等好事,常驻,常驻!”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方幽生怕对方反悔,急忙应诺下来。

  “那好,如果是常驻的话,你们须得遵从号令”

  “那是自然!”

  “嗯,如果你们愿意,从今日起便听从国功曹指挥,他会告诉你们怎么做”。

  国功曹也就是国渊,他对芝麻绿豆大的官职不以为意,只要能够帮到百姓,便是一介白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此番,听到文吏吩咐,方幽连连颌首,道:“愿意,愿意,只要能给一口吃食,让大家伙儿活下去,便是为都尉做牛做马也愿意!”

  国渊吁了口气,道:“老丈不必如此,李都尉也不会让你们做牛做马,这城外天寒地冻的,要想熬过冬季,大家伙儿须得建所容身的房子”。

  方幽松了口气,道:“这是题中之义,国功曹还有什么吩咐,不妨一并说出来”。

  “其他的事情还等把房子建出来之后再说吧”

  “喏!”

  有了方家村的乡民作为榜样,后续的流民很快就学会了排队取粥,期间,曾有青皮肆意妄为,试图抢夺他人的米粥,被东莱军卒发现之后,抽刀斩杀于现场。

  喷出老远的血液告诉所有人,李贤手中也有刀枪,谁若是忤逆了他,很有可能横尸当场。

  当然了,对于青皮的死去,乡民们非但没有任何同情之意,反而觉得军卒杀的大快人心。

  流民辗转迁徙期间,青皮们仗着有一把子气力,很是夺了不少米粟。

  如今,恶人自有恶人磨,军卒一刀斩了青皮之后,反而赢得不少乡民的好感。

  强取豪夺的青皮死有余辜,不过,他们的死去也使得百姓们意识到,万事须得小心,不然的话,谁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斩杀当场。

  国渊知道杀鸡儆猴有时候会过犹不及,他见众人神情有异,嘴里便说道:“大家伙儿放心,只要你们遵从号令,绝不会有人动你们一根汗毛,这一点我在此保证!”

  乡民将信将疑。

  为了增加可信度,国渊只得扯起李贤的虎皮,道:“李贤李都尉已经让我全权负责流民安置事宜,你们只要卖力干活,其他时候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去”。

  “喏!”

  说罢,国渊便掏出军牌,道:“这是都尉给我令牌,有了它,军卒也得卖我几分颜面”。

  短暂的接触下来,国渊的处事风格让人大为感动。

  看得出,国渊是真的为民着想,愿意为流民做实事的人物。

  听闻国渊便是流民的主事者,众人都是大喜过望,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国渊的号令。

  没了后顾之忧,乡民们干起活来更加卖力。

  在流民齐心合力的劳作下,一棵棵树木从山中运了出来。

  简单的加工处理过后,流民们用木材建起了房舍。

  人多力量大,没多久,一排房舍就有了大致的轮廓。

  间或有流民加入其中,刚开始,国渊一个人还可以照应的过来。

  等到后来人丁增多之后,连管宁加入其中都有些忙不过来。

  期间,对于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乡民,国渊都使人记了下来,而针对偷奸耍滑之辈,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就驱逐出去了。

  在这寒冬腊月的日子里,净身出户,等于被判了死刑、

  在李贤的经营下,剧县已经成为流民的大本营,这里有着严格的人丁管理制度。

  一旦发现外来者,村堡内的流民便会示警。

  若是走投无路的寻常百姓也就罢了,乡民怜其可怜,说不定会给些吃食,可对于被驱逐出来的货色,没有人会在意他们的死活。

  剧县临近乐安国、兖州的地方有着大片的荒地,这一次,李贤打算用他们来屯田。

  冬耕的季节已经过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流民们翻垦土地。

  今年把土地翻起来冻着,来年种上庄稼之后多数都能有个好收成。

  建立起足够的房舍之后,国渊便带着流民开垦荒地,挖掘沟渠。

  李贤建造的大水车国渊已经见识过了,在这偏离河流较远的地方,水车的重要性毋容置疑。

  在国渊看来,李贤想出的这以工代赈的方式很是妥当,即解决了流民空闲劳动力的问题,又不至于荒废了土地。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国渊麾下已经有流民六千人,按照村落,国渊将其分成六个屯,每屯一千人,设屯长一人。

  往日里,屯长便负责流民的日常管理工作。

  六个民屯对外号称流民营,营房建造在距离剧县县城三十里开外的地方。

  往北便是开垦出来的大片土地。

  流民营外的高杆上,几个血淋淋的人头正吊在那里,他们全都是图谋不轨,或者是意图恃强凌弱、奸银妇女的恶棍无赖。

  将头颅悬在木杆上,有震慑宵小的作用。

  刚开始,李贤把流民营的相应事宜交给国渊,众人还抱着看好戏的态度,他们不认为一个书生能够把这种繁琐的事情做好。

  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国渊将流民营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这顿时使人刮目相看。

  男丁出外劳作,体力不足的妇孺也没有闲着,按照李贤的吩咐,国渊交给他们一项工作:缝制军服、军袄。

  汉末年间可没有机械化流水线,军卒身上的号衣都需要一针一线的缝制出来。

  正巧,奔赴辽东换置马匹、皮毛、铁矿的徐盛已经回到了剧县。

  风尘仆仆的徐盛满载而归,他非但带来了两百匹战马,还带来了大量的物资,数百斤重的皮毛就是其中的一项。

  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皮毛缝制的衣物最能御寒,李贤有心为麾下军将们装备这种皮袄。

  让别人做的话,还要花费银钱,可让流民营来做,就完全不需要客气了。

  想到这里,李贤便将动物的皮毛交给国渊,让国渊转交给流民,完成加工制作。

  每日里,流民营中都是一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景象,为之付出的代价便是:剧县的粮秣很快就要告罄了。

  为了维持流民最基本的食物要求,李贤动用了剧县的军粮。

  一开始,周东昌便警告李贤,如果不想想办法,军粮很快就会见底。

  老百姓没了粮秣吃食都会生出逃难的想法,军卒要是没了食物,他们又会怎样?

  直到这时候,李贤才意识到之前自己作出置换粮秣的举措有些过于草率了。

  越是兵荒马乱的年月,粮秣越是值钱。

  真正被强敌围城的时候,金银如同砂石一般,毫无用处,唯有实打实的粮秣才可以活人性命。

  许久无战事的北海国虽然也积攒了不少粮秣,可却也没有肆意挥霍的道理。

  想到这里,李贤决定改变方针政策。

  以后的军械买卖都须得用粮秣来置换,不然的话,一概不许。

  与此同时,李贤打算暂缓与公孙瓒的米粮交易。

  反正有了那二十大船的粮秣,已经足够公孙瓒度过这个寒冬了。

  至于袁绍,想必他不会在这不利于大军出行的日子里强行出兵。

  春暖花开的时候才是军卒征战厮杀的最好季节,冬季,正是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

  兖州,吕布依旧在横征暴敛,哪怕治下的百姓十室九空,他依旧没有收敛的意思。

  这时候,陈宫连出言提醒的兴趣都没有了。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在陈宫看来,吕布的败亡只是时间道理。

  吕布在兖州越是不得民心,百姓们便越会想念曹操的好处。

  一动一静间,局势便渐渐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了。

  下鄄城中,曹操在整兵备战,他誓要一雪前耻。

  接连败给李贤、吕布,曹操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岌岌可危,他迫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挽回军心士气。

  不过,曹操虽然避在城中不曾出战,可城外发生的事情他却了如指掌。

  尤其对于吕布的一举一动,曹操更是大为关注。

  兖州百姓迫于无奈,四处迁徙的消息,曹操早已经听说了。

  虽说此举对曹操暂时有利,可从长远来看,吕布等于把原本属于曹操麾下的子民赶到了北海国去。

  北海国内有曹操深深痛恨的李贤李维中!

  如果可能,曹操不愿意有一名兖州百姓流落在外。

  可城内粮秣有限,城池的空间也有限制,曹操不可能来者不拒。

  这样以来,曹操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直往北海国而去。

  后来,有人给曹操出了个主意,他认为流民赶赴北海国已经不可阻拦,那便放任自流。

  北海国的粮秣总归是有限的,流民吃的越多,留给李贤使用的军粮便越少……

  在目光短浅之辈看来,流民除了消耗粮秣之外别无用处。

  曹操虽然觉得这理由有些过于牵强,可思来想去,在解决吕布这个大敌之前,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他便不再去纠结百姓迁徙的事情。

  此时,百里开外,刘备的兵马在与高顺的陷阵营交手过后便不再多做滞留,他带着充裕的战利品回到了乐安国。

  有了在兖州抢夺的米粟、财货,刘备足以过一个丰腴的肥年了。

  扬州郡,雀占鹰巢的袁术渐渐缓过劲来,他时时刻刻都打算报复曹操,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罢了。

  听闻吕布夺了曹操的兖州之后,袁术大喜过望,他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念头通达的感觉。

  如果不是曹操,袁术坐拥几十万兵马,治下千里之地,又怎么会沦落到淮南来?

  在袁术麾下,有勇有谋的孙策崭露头角,成为淮南军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88读书网一直在为提高阅读体验而努力,喜欢请与好友分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