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焚天之怒 第三十一章 铸鼎境六重

《焚天之怒》第三十一章 铸鼎境六重

作者:妖夜 字数:2169 书籍:焚天之怒

  结果就是,裴纶只是气血皆亏,但性命无碍。

  妙夷就更无事了,只是沉沉睡去。

  这时杨铿差人过来,那禁军是个年轻后辈,拿着杨铿的名牌,请他过去。

  宁横舟:“所为何事?”

  年轻后辈:“父将请宁供奉到内廷面见圣上,卢大人、张天师、杨首辅等各位大人均在。”

  宁横舟疑惑,既然是要面见皇帝,为什么不是圣上降旨,而是杨铿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找自己。

  而且,这年轻后辈一听称呼是杨铿的儿子啊。

  宁横舟:“你是杨将军的公子?你唤何名?”

  “晚辈杨止战,见过宁世叔。”

  宁横舟:“止战,好名字好名字。”

  没想到啊,自己年纪轻轻,就要被人称作世叔了。不过,一想到那两个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徒弟,他就释然了。

  不过,以杨铿的身份,让他以私人关系请自己过去,看来是皇帝的意思。

  随后他拜托大夫好生照看裴纶、妙夷,自己与杨止战一道前往内廷。

  二人骑马而行,一路上,穿街过巷。

  这京城之中,变得守卫森严,禁军到处都是,个个严阵以待。

  进了皇城一看,更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杨止战带着宁横舟驾轻就熟地穿梭于皇城之中,最后将宁横舟带至了养心殿之前。他告辞而去。

  殿外候着的是之前有过接触的王承恩。

  王总管见到宁横舟前来,不由脸上堆满了笑容,笑得跟一朵菊花似的。

  “宁供奉,圣上等候多时啦。”

  宁横舟只是微微一笑,有些生硬地轻轻颔首。因为他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这古代王朝什么礼数自己也不懂。

  王承恩领着宁横舟进入大殿。而宁横舟一路上却在心中大逆不道地估算着,若是自己出手,能否突破这大殿周围埋伏的层层的大内护卫以及殿内的高手,最后将皇帝杀死。

  答案是,不确定。

  虽然自己当前已凝真境界,真气充沛。但禁军战斗力确实很强。军中有很多高手。尤其是皇城之外的火器营,火器攒射之下,确实难以防御。

  不过,若是佛渡配合自己的身法,凭借着机动能力,趁其不备,突然暴起袭击,那自己的机会就大了许多。

  抱着诸如如何杀皇帝如何逃走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宁横舟走进了大殿。

  此时的殿中。已经有数人在侧,除杨铿外,皆坐于堂中。

  为首一文官,头戴乌纱帽,身着绯服,腰间束玉带。

  他双目炯炯,虽为文官却气质超然。

  另一边是一武官,宁横舟是认得的。

  卢承宗,卢老将军,现在的兵部尚书。不过他看左臂吊着,隐隐有血迹。手臂上有伤,竟也坚持议事。

  另一人却是一个道士,只见他三缕长须,仪容非凡。

  戴莲华冠,着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上殿。

  王承恩小声介绍,这边为内阁首辅杨濂,谨身殿大学士,朝堂多称杨谨身。

  那边是兵部尚书,卢承宗,卢尚书。

  余下一道人,为张天师。来自道乡。没有多余的介绍。

  宁横舟来到殿中,颇有些惫懒地向四周拱了拱手。这相当于微信群聊中随意发了一个表情表示“大家好”。

  卢承宗看到宁横舟面上一喜,他刚想说话。却被皇帝截了胡。

  皇帝见到宁横舟眼睛一亮,令王承恩看座。

  杨濂眉毛一抖就要发话,那两撇眉头似乎在说,什么猫猫狗狗都能在殿前入座?

  宁横舟却直接摆手推辞道:“不必了皇上。草民习惯站着说话。”

  从所周知,久坐的危害可太多了。

  皇帝听后笑了,遂放弃赐座。

  杨濂这才作罢。

  不过,这诸位大佬都在场,明显讨论什么都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果然,张天师详细询问了宁横舟护龙山庄发生之事。

  之后他与首辅杨濂产生的激烈的讨论。

  卢老将军主张,出兵。

  张天师同样如此,同时他主张,要布下九宫五雷阵,对有可能出现的地狱进行封印。

  听他们的言下之意,关外的邪祟之地,声势极大,尚且可以封印。这西郊出现所谓地狱,相较于关外则是小巫见大巫。

  尤其是,这次封印的相关物资业已准备齐全。

  这个也正常。毕竟,这些物资想必是用来封印魔窟的。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现在魔窟变成了地狱而已。

  首辅杨濂却主张迁都。

  理由也很充分,内有京城西郊有地狱即将现世,外有辽营地区的野虏,数次攻到京城城下。

  内忧外患且形势紧迫,不如迁都。

  口口声声之中,意思就是,京城环境恶劣,南都设施一应俱全,不迁都都浪费了。

  皇帝此时却一言不发。

  他看着有些百无聊赖,甚至开始走神的宁横舟,不由向宁横舟提问:

  “不知宁供奉,对此有何看法?”

  宁横舟就像上课打瞌睡被突然点到名,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思考问题而是觉得向他提问是多么荒谬:

  这么多大佬在此,你提问我干甚?

  不过他还是想了一下,说道:“我主张出兵、封印。”

  皇帝饶有兴致:“为何?”

  宁横舟:“天子守国门。”

  这句在后世,经过铺天盖地的自媒体的传播,很多人都认为是大明朱元璋或朱棣留下的祖训。其实不是。一说是网友总结,一说是学者阎崇年在书中所说。

  但现在说出这话,却是大大震惊了皇帝和诸位大佬的。

  啊,天子还有这职能?

  做为当事人的皇帝听后,却笑了:“哈哈哈哈。宁供奉所言甚是。”

  卢老将军一拍大腿:“好一个‘天子守国门’!”

  杨铿虽未说话,但他的眼神出卖了他:俺也一样!

  杨濂看着屋内的众人,虽有不甘,却最终再也没有说什么。

  最后,皇帝拍板:“好,那西郊此事,就由卢卿、张天师共同主持。等皇叔不日回京之后,共同参谋。”

  几位大佬又是一番商议。

  包括兵马调度、道乡派遣的一众道人何时出马,封印需要何种材料,大阵如何布置,甚至将每一步的计划都精确到时辰。

  宁横舟昏昏欲睡。他只是感觉让他在场没有必要。大佬们商议,和他关系不大。

  他不明白,为什么皇帝不让他离去,连王承恩都主动退到了殿外,却让他独独留在殿内。而且就连那内阁首辅也觉得正常。

  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着不同寻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