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奇圣人王阳明(出书版) 第38章

  倘若他仍然是钻深山走老路,只能是距离终极智慧越来越远。现在的他,不可能不近距离地感知到原始思维的特点与局限,再与他已经养成的智慧相互印证,就这样于渐然的思考之中,一步步向着终极智慧迈进。

  《靖乱录》上记载了王守仁在龙场的幸福生活:

  于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语者,夷人央之通语于先生,日贡食物,亲近欢爱,有如骨肉。先生乃教之范木为,架木为梁,刈草为盖,建立屋宇,人皆效之,于是一方有栖息之所。夷人又以先生所居湫隘卑湿,别为之伐木构室,宽大其制。于是有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统名曰龙冈书院。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

  我们说,王守仁必然会潜心于研究当地土著部落的思维特点,正是这种原始的思维让他迷醉。但是他在年谱中却有意回避了这一点,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应该是他的弟子门人搞的鬼。我们知道,虽然王守仁最终是开悟了,但是他的弟子门人,却始终站在圣贤的门外,不晓得这扇门是应该往里推还是往外拉。他们只想到应该把自己的老师包装起来,让人人景仰,以便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广泛推广。可是在他们登堂入室之前,就不可能对王守仁的智慧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浅陋之见,又生硬地把王守仁的智慧拉回到一个低层次来,结果导致了王守仁心学思想的最终迷失——试问,自王守仁而后,可曾有哪个人,拿了王守仁的书本就读成了圣贤的呢?

  没有人能够只凭王守仁的书本,就掌握到王守仁独立思考才获得的智慧。书本与智慧无关,它记载的只是王守仁获取终极智慧的心得感受,但不是这种终极智慧的本身。

  王守仁就是这样快乐地生活在原始社会里,忽然有一夜,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忽一夕,梦谒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证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俱惊醒。

  当时王守仁兴奋地狂跳起来,不停地高呼。

  和他在一起的人吓得呆了:先生,你为何发癫啊?

  王守仁兴奋地道:我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

  旁人道:你明白什么了啊?

  王守仁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啊!

  自是胸中始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所谓格物,格此者也。所谓致知,致此者也。不思而得得什么?不勉而中中什么,总不出此良知而已。惟其为良知,所以得不由思,中不由勉。若舍本性自然之知,而纷逐于闻见,纵然想得着,做得来,亦如取水于支流,终未达于江海;不过一事一物之知,而非原原本本之知。试之变化,终有窒碍,不由我做主。必如孔子从心不逾矩,方是良知满用,故曰无入而不自得焉。如是,又何有穷通荣辱死生之见得以参其间哉!

  这一段长到了令人发疯,也晦涩到了让人发狂的叽里呱啦,就是中国哲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龙场悟道。

  这是王守仁穷其一生的智慧与思想收获,对中国的哲学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任何一部中国哲学史,如果不写下这一段,不记下王阳明这个气派的名字,那么这本书铁定没人读。

  悟道就悟道吧,这事我们理解,也能够接受。可王阳明为什么会梦到孟子呢?孔子岂不是比孟子的招牌更大?更响亮?王阳明何以不梦?

  这是因为,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不过是孟子的“取义”的翻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后者孟子的“取义”,“取”被王阳明改成了“致”,“义”的意思是“宜”字的通用,义者宜也,也就是正确的选择的意思。正确的想法,正确的做法,都是“良知”。所以“致良知”就是“取义”,所以王阳明非孟子不梦,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王守仁,他究竟悟到什么了?

  好一个平坦宽阔的大脑门儿

  我们曾说过,所有的智慧都将在其终点相逢。

  哲学是关于人类智慧的学说,无论是东方的哲学,还是西方的哲学,所研究的都是人类的智慧。倘若东方的哲学拿到西方,发现全是瞎掰,没法子应用,那么这哲学体系就必然有问题。同样的,如果西方哲学拿到东方来,发现处处不对头,那么这西方的哲学也必然有问题。

  如果东方的哲学体系没有问题,那么必然能够解答西方人的疑问。

  同样的,如果西方的哲学体系是正确的,那么它也能够对东方人产生教益。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王守仁穷极二十年的苦苦思索,终于石破天惊地提出了“致良知”,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在西方也有一个苏格拉底,他和王守仁殊途同归,也提出来一个“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取向。

  但如果你只是从文字上推敲,就会发现王守仁的“致良知”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

  但这种差异,只是文字表达的过失。王守仁和苏格拉底,他们发现的终极智慧,必然是同一个东西。

  问题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想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事还得去古希腊,去找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问个究竟。

  为啥一定要找柏拉图?

  因为柏拉图这个人的一生,跟王守仁有得一拼。他于公元前427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时名字不叫柏拉图,原姓阿里斯托克勒。但因为他的脑门儿超级大,见了他的人,无不惊呼“柏拉图”——意思是说:好一个平坦宽阔的大脑门儿。此后人人都称呼他的绰号柏拉图,叫得时间久了,连他自己都把自己的正式名字给忘了。

  大脑门儿柏拉图二十岁的时候,忽然兴起,想学点儿知识,就出门去找老师,结果一出门儿就遇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告诉他:柏拉图啊,你看到天上的太阳没有?我来告诉你,太阳实际上很大很大,大到了不得了,大到了你无法想象,是一个超过你想象的巨大火团。还有还有,你看到了月亮没有?月亮也很大很大,但比太阳小多了,而且月亮只是一块儿大石头。

  当时柏拉图听了,极为震惊,说:苏格拉底,你可不要瞎掰,胡扯什么太阳是个火球,月亮是块儿大石头,这种话能乱说吗?让人家听到了会笑话你的,搞不好还要说你造谣惑众。

  苏格拉底道: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是阿那克西米尼的弟子阿那克萨哥拉说的,他说太阳是一团燃烧的物质,比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还要大。他还说月亮真是一块大石头,上面有山有谷,还有好多人居住在那里。还有还有,他还说月亮之所以发光,那是因为太阳照射到月亮上面。

  柏拉图很气愤地看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你每天就整这些没用的东西,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关心你的祖国吗?

  苏格拉底说:也有人拿这话问阿那克萨哥拉,当时阿那克萨哥拉用手指指着天空,说:不要乱讲,我对我的祖国是最关心不过的。

  柏拉图想了想,说:那好,以后我就跟着你学习吧,我倒要看看,你凭什么说太阳是个巨大的火球……

  此后,柏拉图就跟随在苏格拉底身边,整整八年之久。到了第八年,雅典的统治者将苏格拉底逮了起来,说他造谣惑众,误导毒害青少年,弄来杯毒酒给苏格拉底灌了下去。柏拉图眼看着自己老师被毒死,悲愤至极,说:什么人就该做什么事,鞋匠就应该修鞋,铁匠就应该打铁,最有学问的哲学家就应该治理国家,怎么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愚昧又无知,反倒把最有学问的哲学家给毒死了呢?

  于是柏拉图游学到了西西里,积极活动,想要进入政治界,头一次,当地的国王狄奥尼修斯没有理他。第二次也没有理他,等到第三次的时候,柏拉图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国王就邀请柏拉图去商谈国政。柏拉图兴冲冲地赶到,发现早有一艘贩奴船等在那里,不由分说,他被丢到贩奴船上,拉出去要当奴隶卖掉。幸亏他的朋友闻讯追上,花钱将他买了回来。从此,柏拉图才总算弄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暴力、财富和智慧,都是通向权力的道路,但智慧是最不给力的,绝不是野蛮暴力的对手。

  智慧表述的是终极真理

  正好好说着王阳明,突然又扯到了古希腊的柏拉图,这是因为,唯有从柏拉图的认知角度出发,才能够让我们弄明白王守仁到底发现了什么。至于我们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其人的哲学思想中,也有着和王守仁一般无二的说法。

  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王阳明最为精典的美学片断:他与朋友游南镇,朋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而在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留下来的哲学残章之中,也有着和阳明先生同样的叙述:

  当心灵开始推动时,在运动中的一切事物就开始分开。心灵推动到什么程度,万物就分别到什么程度。而这个涡旋运动和分离作用同时又造成了事物的更强烈的分离。

  这个永恒的心灵,确乎现在也存在于其他一切事物存在的地方,以及周围的物质中,曾与这物质相连的东西中,和业已与它分离的东西中。

  诸如此类。

  总之大家是殊途同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