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奇圣人王阳明(出书版) 第22章

  道家记载说,这桩事情发生在宪宗年间,故事的主角叫李孜省。实际上,这桩事发生的真实时间,是世宗皇帝年间。那个搞怪的主角,也不叫李孜省,而是叫王金。

  正史上记载说,王金这个人,原本是一名国子生,入山修道,归来后果然学了几手绝活儿,于是他进入皇宫,给世宗皇帝讲房中术,协助世宗幸御宫女,吓得宫里的嫔妃们到处躲藏。再后来,世宗皇帝服丹药暴死,于是朝臣纷纷上奏,要将王金拖出去斩首。可谁也未曾料到,这桩灵异事件,竟然转化成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大阴谋。

  当时上奏弹劾王金用丹药喂死世宗皇帝的,是大学士徐阶。可万万没料到,徐阶的门生高拱,突然反戈一击,质问老师徐阶:老师,你说的是啥意思?你说皇帝是个糊涂蛋吗,让一个江湖术士给活活骗死了,是不是?老师啊,你这可是犯下了严重政治错误。谁不知道我们的皇帝,最是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江湖术士给骗了?

  让高拱这么一说,徐阶顿时目瞪口呆,结果徐阶就被加以罪名,当场赶出北京城,从此高拱独霸内阁。最幸运的是骗子王金,按理来说他本应该被砍头的,可如果要杀他,就意味着说世宗皇帝犯了错误,所以为了维护世宗皇帝的光辉形象,就不能承认王金是个骗子,反而要嘉奖他、鼓励他……

  当时朝廷对此案的最终审决诏书,是这样写的:

  我皇考圣神睿智,荷天笃佑,寿者正终,享国享年,乃自古帝王所罕及者,何尝轻用方药!却乃委罪于人。兹事既会鞠明白,宜宣付史馆记录,垂示万世。金等既有别罪,依拟更论具奏。

  讲这么一段事,甚至连当时的诏书都抄了来,就是为了证明李孜省的怪异之事,在历史上确曾有着真实的记载。

  可是,我们这本书是在讲述王守仁的圣贤之路啊,突然半路上杀进来一个李孜省,而且还费了如此多的笔墨,这又是一个什么原因呢?

  讲这个故事,是想证明一件事情:王守仁在他的追求圣贤之路上,会不会和宪宗皇帝走到一起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想想王守仁吧,他登上九华山,到处寻访避世的老道,为什么他不去和尚庙里,和僧人聊聊天呢?莫非他也和朱熹一样,儒佛两家已经打通,单只是道家还欠着火候了?

  然而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的,佛儒道,包括其他类型的思想体系,在智慧的终极是相遇的。譬如王守仁要攀登的是一座智慧高峰,佛儒道三家的思想理论,就是通向峰顶的三条羊肠小路。不管你沿哪条小路登上峰顶,回望来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条小路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你的眼前。而在你还没有登上顶峰之前,绝无可能会先将其中的两条路径,尽收眼底。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儒道三家,一通皆通,不通就是不通,绝不存在着通了一家还差两家,又或是通了两家还差一家的怪异情形。

  把这话说明白了,那就是:如果王守仁还没有晋阶到圣贤的意境,那么,他就搞不懂道家的把戏,那么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他或许也会和宪宗皇帝一样,对道家的美女炉鼎信以为真。

  总而言之,这一章东拉西扯,言不及义,就是搜集到四条资料,放在这里,以供读者自行得出结论:

  资料一:王守仁在九华山访道不访僧,并将朱熹与白玉蟾的故事安在自己身上,凭空杜撰出一个不存在的蔡蓬头,他想掩盖什么?

  资料二:道家方术,流失民间,愚众确信其有美女炉鼎之说。这个说法就决定了,凡是相信这一点的人,定然会挖地三尺搜罗美女。

  资料三:王守仁家里有六个老婆,无论从任何角度上来说,都有点儿多了。

  资料四:这时候的王守仁,学问尚未大成,未必不会相信美女炉鼎之说。

  总结上述四条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但是,如果有谁在此得出结论,说王守仁很有可能,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曾经误入歧途,步入了把美女当做炼丹的炉鼎之谬误,所以才一口气抱了六个美女放在家里——那么这个说法绝对是不负责的,是缺乏史料依据的。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凑在一起,完全有可能只是纯粹的巧合。

  既然如此,那王守仁为啥要娶六个老婆?

  ……天晓得!

  反正王守仁这么个搞法,铁定是连圣贤的门槛儿都摸不到,这却是毫无疑问的。

  唐伯虎遭遇家庭暴力

  弘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02年,王守仁三十一岁了。

  这一年,他刚刚游历了九华山,出差回到了北京城,到了家里坐下,左看右看,忽然想起来了:子曾经曰过,三十而立。孔子在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完善思想体系,从此迈着方步,行走在圣人的金光大道上。

  相比之下,自己就要惨得多。

  尤其是这一次九华山之旅,居然没一点儿正事,满山飞跑着找老道,你说自己连炼丹的炉鼎是怎么回事都弄不清楚,还找老道干什么?就算是找到,也铁定是李孜省那样的大忽悠、大骗子,把自己骗得惨不忍睹……

  忽然之间,王守仁想要辞职。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辞职呢?

  必然是在九华山所遭遇到的事情,严重刺激了他。

  但是《年谱》上暗示说,王守仁所受到的刺激,并非来自九华山,而是来自李梦阳。

  李梦阳?这人又是谁?

  李梦阳,陕西人氏,他母亲生下他的时候,梦见一轮红日滚入怀中,所以名叫梦阳。他的年龄比王守仁小一岁,但才华明显强过王守仁,科举时轻松过关,在朝中做个六品官。当王守仁沦为落榜生的时候,他却因为上书反对孝宗皇帝的小舅子张鹤龄非法抢占百姓田地,竟然挥鞭打落了张鹤龄的两颗牙齿,因而声名鹊起,被推为明朝前七子的头一名。

  王守仁回到了北京之后,就跟在李梦阳的屁股后面混。

  李梦阳发起了一场文化复古运动,以后大家再写诗,不许叽叽歪歪,就照着李白、杜甫那种风格来写,能模仿就算是不错了,还装什么大头蒜,创什么新呢?可是这场文化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呢?

  因为,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被排除在这场运动之外。

  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唐寅唐伯虎!

  哇!莫非是三笑点秋香的那个大才子唐伯虎?

  然也。

  但是历史上的唐伯虎,并没有秋香可点,相反,他倒是吃尽了千般苦头,受尽了万种折磨。细说起来,唐伯虎和王守仁,是一道儿进考场的同学,而且唐伯虎的答卷,比王守仁好出了不知多少倍。但是王守仁却榜上有名,入朝做官,唐伯虎却被拖到天牢里往死里打,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这里边又有一桩天大的悬案,当时诸考生中,水平最高的是唐伯虎和富二代徐经,主考官是大滑头李东阳和程敏政,而且程敏政最是欣赏唐伯虎和徐经,没听说过王守仁是谁。

  史载,程敏政阅过试卷之后,高兴地对人说:我看到两张水平超高的卷子,敢和你们打赌,这两张试卷,铁定是唐伯虎和徐经的。

  此言一出,立即有一封匿名举报信飞入皇宫,落在当时的孝宗皇帝的龙床上:爆料,爆料,紧急爆料,主考官程敏政,泄露了考题给考生唐伯虎、徐经……孝宗见此匿名举报信大怒,立即将程敏政撤职,唐伯虎和徐经两人,被拖入牢房往死里打,打到他们招认为止。

  富二代徐经受不了折磨,进了大牢就招了,说他让自己的家童,花银子从程敏政那里买到了考题。

  既然有了口供,那就三堂会审,进行最后判决。

  不承想,三堂会审的时候,徐经突然翻供,说他的口供是屈打成招的。如果他不编瞎话抹黑自己,铁定会被当场活活打死。会审诸官目瞪口呆,就把这个情形报给了孝宗皇帝。

  孝宗皇帝就是宪宗皇帝的儿子了,猜猜他是怎么判决的?

  判决如下:给徐经平反冤案,至于唐伯虎嘛……流放算了,至于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估计再也没人弄清楚了,干脆一股脑儿全扣在唐伯虎的头上,不失为一个好法子。

  唐伯虎当时没说什么,就是回家后被老婆打了个半死。而富二代徐经,却因为咽不下这口气,竟然活活地气死了。

  大才子唐伯虎就这样被流放了,因此也就不可能来京师领导文化复古运动,这场文化复古运动没有他的领导,却是些五流诗人扎堆儿叽叽歪歪,这岂不是扯淡?

  谎言下的圣贤之路

  有意思的是,王守仁是满山遍野去找老道,而在唐伯虎这里,却是老道自己找上门来。史载,有个衣衫破烂的老道,来找唐伯虎投资,要求两人合伙经营炼丹,炼出金子来大家一起发财,唐伯虎听了,顺手抢过老道手中的一柄折扇,在上面题写道: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唐伯虎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你既然有烧炼金丹的本事,何必还要找合伙人?像你这种骗子,最多也就忽悠忽悠王守仁,想骗我唐伯虎,还差着点儿。

  总而言之,唐伯虎真的有点儿像现代影视剧中的那个幽默形象,比方他给一本专写神仙故事的《列仙传》题诗,诗曰:

  但闻白日升天去,不见青天走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