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道果 第一千五十二章 光随手落围棋盘

《道果》第一千五十二章 光随手落围棋盘

作者:道果/战袍染血 字数:2668 书籍:道果

  陈尚担心沈瑜年少气盛,想用出知道的故事来劝解沈瑜。

  “要说古玩收藏,就要先说老子。

  老子在周朝曾经做过‘守藏之史’,《道德经》中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本是消遣的爱好,但是,古玩的高利润,也导致仿造业如日中天,遍地皆是假古董。

  收藏古玩,提升眼力没有捷径可走,要多看多学少出手。

  当然,收藏不仅仅要把自己的眼力练上去,更重要的是心胸要豁达。

  因为古玩发家的人有不少,因为古玩家破人亡的也有。比如民国年间,老古玩商人刘普,因眼力不济花重金买了几件假乾隆官窑瓷,最后导致破产,刘普也郁郁而终。

  所以,我们收藏的不仅是一件古董,还要体会老祖宗留下的文化。”

  常贝紧跟着开口称赞:“陈伯父说的好。”

  周围的人也频频点头。

  沈瑜做出受到教诲的样子,神色也逐渐平静,“谢谢陈伯父指点。”

  陈尚:“对啦,心态放平。”

  前面的鉴定已经陆续结束,马上就轮到他们三个人了。

  陈尚看向沈瑜和常贝,“咱们谁先过去鉴定?”

  常贝说:“当然是伯父先请。”

  万烟却笑着说:“要不然,还是沈瑜同学先去鉴定。”

  陈尚看了看沈瑜,怕他情绪还不稳定,就说道:“还是我先来吧。”

  他将一对霁蓝釉大碗摆到了鉴定桌前。

  于老师和另一位擅长瓷器鉴定的专家,各拿起了一只大碗仔细查看。

  沈瑜注意到,于老师反复看了几遍,仔细端详了器型,底足,釉色。他将大碗放下,看向了旁边的同事。

  另一位鉴定师,看了良久。

  两人的眼神一碰。

  于老师看向陈尚,这位先生说说您的收藏经历。

  陈尚说了收藏一对大碗的经历。

  沈瑜对仿品的来历有些好奇,格外注意听陈尚的收藏过程。

  不久前,陈尚在一次交藏友的交流会上,见到了这一对霁蓝釉大碗,看过之后,非常喜欢。以他的经验判断,大碗极有可能是乾隆时期的官窑器。于是,花了五十万收购。至于把东西匀给他的藏友是谁,陈尚没有说。

  沈瑜没能听到这瓷器的来源,觉得事情更加扑朔迷离。

  陈尚在生意场打滚多年,看到于老师听完之后,皱了皱眉,他的一颗心就悬了起来。

  于老师说道:“陈先生,我个人的意见,这两件物品,应该是乾隆时期的瓷器。”

  这话一出,陈尚明显松了一口气。

  常贝在一旁捧哏:“果然是大开门的精品。恭喜陈伯父。”

  沈瑜愣了一会儿。他悄悄打开地图查看,没错,周边有红点有看点,但是,一对大碗根本没有显示,那么,就是这几位老师看走眼了?

  就在此时,另一位鉴定师仿佛是专门要与常贝作对,他说道:“陈先生,我们的意见有些不一致。我个人判断,这件瓷器是乾隆时期的,但是,究竟是不是官窑瓷器,还要再进一步研究。”

  自己的观点被反驳,常贝的神情有些难看。

  陈尚听出鉴定师话里有话,脸色一怔,很快,又恢复了正常状态。他问到:“这位老师,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

  鉴定师说道:“从釉色,描金纹饰,器型种种特征来看,都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可是,这碗的分量,和官窑瓷器有所差距。

  虽然这连一对大碗的分量拿捏的很准,但还是稍微重了一些。

  原本这个这样的差异,是很难看出来的。不过,瓷器博物馆中有一只乾隆时期的真品。仅仅从这点来看,我觉个人觉得,有可能是民窑,或者老仿。

  于老师接着说道:“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个人意见。如果你想进一步鉴定,可以去首都找几位比我们更专业的老师,进行鉴定,或者用仪器检测。”

  于老师的两人给出了模糊的答案。但是,很多人听出了他们的意思,不是官窑,是民窑或者老仿。

  对于专家给出的结论,众人反应不一。沈瑜不明白为什么对方会看错,但他可不想当众说出事实,更不会去做这个恶人。

  陈尚的呼吸明显加重了许多,估计是有些失望。

  陈丽丽在旁摇了摇他的手臂:“爸,你没事儿吧?”

  陈尚拍了拍女儿,“没事儿。”

  他很快恢复了平常的镇定,对于老师和另一位鉴定师说,谢谢二位老师,我这也算长了见识了。”

  定价师对陈尚说道:“陈先生,如果您愿意把藏品送拍,可以按照乾隆时期瓷器上拍,但不能写官窑器的标注。”

  陈尚摇头拒绝。他将东西收好,寻了把椅子坐下休息。

  陈丽丽担心父亲心情不好,急忙走过去安慰,“爸,专家不也说了吗,应该是老物件,至于说是不是官窑,也没那么重要。”

  陈尚说道:“我没事,就是有点累了。”

  常贝此时想开口安慰,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万烟有点幸灾乐祸的心思,她推了推常贝,“常哥,该你了。”

  陈丽丽拿出了水杯,示意父亲喝水。

  陈尚拧开杯盖,喝了一口。

  沈瑜走了过去:“陈伯父,您说瓷器是一位藏友匀给你的,要不要回去找他呀?”

  陈尚摇了摇头,“那可不行,刚才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收藏古玩要有一个好心态。哪能回去找后账?不说这个了,看看常贝同学的藏品怎么样?”

  他们三人说话的时间里,几个专家正在轮流鉴定常贝带来的炉钧釉灯盏。

  于老师看过之后,询问了常贝的收藏经历。

  常贝说了自己从邻国收购藏品的经历后,就一脸期待的等着专家们的答复。

  专家组的最后一位,将灯展盏放下后。于老师说道:“常先生,你的这件藏品,是炉钧釉的瓷器。

  炉钧釉创烧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南窑笔记》中有论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

  仿钧窑的低温颜色釉,800℃左右烧成,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

  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面喷广翠。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

  你这件灯盏的釉色,很像是乾隆时期炉钧釉瓷器。”

  闻听此言,常贝立刻喜于言表。

  “但是--”于老师继续说道:“我们几个人的意见,这件炉钧釉的瓷器是有疑问的。”

  常贝的笑容僵住了。

  周围的议论声也静了下来。

  于老师说话的声音,清楚的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炉钧釉的瓷器从创烧之后,就非常有名,所以,广受藏家喜欢。

  邻国有几位收藏家,特别喜欢炉钧釉的瓷器,只要有真品出现,他们就不惜高价收购。这种爱好被很多中间商知道之后,开始帮他们寻找。只要找到炉钧釉,就往邻国几位收藏家那里送。但是,在市场上流动的炉钧釉又终究数量有限。于是,有造假的师傅知道之后,仿照各种炉钧釉瓷器。”

  常贝已经听明白于老师的意思,甚至隐约猜到了后面的话。

  他口中喃喃的道:“不可能,怎么可能,这……”

  于老师继续说道:“这么说吧,这件瓷器的造型、釉色,仿的非常的像。我曾经在香江,见过一位师傅仿造炉钧釉的过程。这位师傅拿牙刷蘸着釉色,手指一压一松,用牙刷的硬毛,把釉色弹到瓷器的表面,所造成的效果与真品无二。”

  于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模仿弹釉色的动作。

  “如果不知道造假办法,很难分辨出真假的。再结合你刚才说的收藏经历,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从咱们国内,流入邻国的高仿品。”

  “哦----”

  周围有隐隐传出讥笑声,与惊呼声。很多人看向常贝的目光由羡慕变成了同情。

  常贝怔怔的看着被鉴定为仿品的瓷器,一时间不知该作如何反应。听到噩耗的一瞬间,他只觉得耳中轰鸣,周围人的议论声,在他听来全都是嗡鸣的噪音。

  噪音不停的冲击他的神经。周围人投过来的目光,充满着讥笑和讽刺。

  他只觉得有一口气,在腔内不断膨胀,无论怎么呼吸,这口气还是越来越大,内外两重压力不停的折磨着他,总也找不到将怒气本发出去的出口。

  万烟与常贝相处久了,知道他的脾气不像表面这么温文尔雅,反而不敢凑上去劝。

  于老师斟酌着说道:“常先生,这虽然是高仿品,但制作十分精美。当做一个观赏品还是不错的。”

  然后,他示意常贝,可以把东西取回。

  万烟试探着是碰了碰常贝。

  常贝脸色变得涨红,过了良久才反应过来。他一言不发,动作粗鲁的把瓷器装回包里,都忘了说谢谢。

  常贝压抑着怒火,勉强走到椅子旁坐下,想平静一下情绪,剩余的一丝理智,让他不想在众人面前出丑。

  万烟几人看到常贝的样子,知道这个时候他什么话也听不进去,谁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去触他的霉头。

  周围人看热闹的时候,沈瑜发现鉴定桌前空了下来,就走了过去。

  万烟几人看到了沈瑜的动作,发出一声嗤笑。

  常贝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自己的藏品都被鉴定为仿品,就他的那件破石雕,还敢上去鉴定。想到后面的结果,他的心情似乎好了那么一点。

  沈瑜对几位鉴定师打招呼:“几位老师好。”

  几位专家笑着回应。

  鉴定组组长杨老说道:“小沈同学,你这可是第三次来了,是不是又去收东西了?”

  “什么?”

  常贝和万烟等着看热闹,听专家的话,顿时愣了。这情况好像不对呀,他们之前就认识?

  陈尚和陈丽丽父女对望一眼,也觉察专家的态度过于热情了。二人开始对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好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